太平天国一开始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走山东?
太平军原计划取道山东北伐,最终未能如愿,被迫绕西路,这一变故对北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到了黄河找不到船”这一乌龙,暴露了太平军在指挥上的严重缺陷。
清军早已严防太平军渡黄河清军很早就开始筹划防备太平军渡黄河!
1852年,太平军在岳州扩军,声势浩大。由于拿捏不准太平军的动向,清政府就开始考虑太平军北进的可能。咸丰很清楚,太平军擅长机动,要想尽可能限制太平军对大清心脏地带的威胁,黄河天险是一道天然屏障。因此,清军早早就在各渡口加强防务,同时,将各渡口的船只全部都移到北岸,防止被太平军使用。
灵活作战,获得渡河机会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取天京,5月,就发兵北伐。
洪杨指示:师行间道,勿贪攻城,直取燕京。
根据这一宗旨,取道山东,攻天津,威胁燕京。从浦口到毫州,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北伐军以浦口纵贯皖北,近逼河南。期间,虽然在了六合、清流关遭遇挫折,但北伐军总体行动迅速,声势逼人。
北伐军到河南境内后,咸丰一方面想想在开封到归德一线与北伐军决战。另一方面,又认为黄河东段防御较严,西段渡口多,防御不严,因此,调集兵力加强了西段河防。
面对咸丰的布局,北伐军巧妙用兵,从侧翼绕过陆应毂军,潜伏于归德东南城外。
随后,太平军在城内捻军的配合下,猛烈炮轰,“连时破城”,直破归德。堵截的陆应毂试图抢先占领刘家口,但却被太平军抢先占领。无奈回攻归德时,又被太平军两翼包抄,全军溃散!
归德之战,攻城、打援均大获全胜,堪称北伐军出征以来最佳战绩。
至此,太平军获得了在刘家口从容渡过黄河的时机。(当时黄河尚未改道)。
渡河不顺,被迫西进6月14日中午攻归德,当天晚上林凤祥、李开芳就疾驰刘家口,寻船渡河。
可是,如前所说,大清早已把各渡口的船只都封停泊到了北渡口。因此,太平军难以寻到船只渡河。16日,吉文元、朱锡琨也到达刘家口,准备渡河。但多方搜寻,只在上游找到了两艘船只,却被请军炮火击沉。
同时,林凤祥又误判了对岸清军实力。当时,对岸清军,只千余团练,清军虚张声势,林凤祥误以为对岸防务强大,不易强渡。无奈之下,17日,太平军沿河西上。
可是,由于各个渡口均已封泊,因此,北伐军一路西上,都找不到船只渡河。
太平军几乎横穿河南,攻到巩县,才找到了一处较骨牌口的地方,此处既非官渡之口,也非私渡之津,请军在此无防。太平军在此找到煤船运兵,才渡过黄河。被迫改道,后果严重太平军不能取道山东渡河,对后来的局势影响很坏。
当时,直隶附近防务空虚(僧格林沁等部尚未调入),北伐军如能迅速逼近,威胁极大。同时,如果从山东渡河,太平军应在7、8月间就可能逼近直隶,可以赶上秋收,物资粮秣将从容许多。
可是,北伐军无法取道山东,横穿河南,又在怀庆僵持50余日,再入山西,复入河南入直隶。耽搁时日,到达直隶时,清军防御已严,难以直接进攻。而采取B方案,坚守待援时,又迅速进入寒冬,南方来的北伐军不耐其寒,战斗力下降,形势急转直下。
没船不是理由,思虑不周才是大问题。清军自1852年开始,就已经在黄河各渡口准备采取行动,防止太平军渡河了。准备时间已近一年,准备范围涉及黄河各渡口;而既然附近的归德的捻军能配合攻城,太平军完全有能力提前获得信息,或重金请捻军暗中准备船只。
情报搜集原是太平军所长。太平军早年在广西转悠时,就对湖南情况掌握极多。
同时,通过控制船只来防备对方渡河,是常见的套路。不管是李自成军,还是后来的红军,都遇到过这种套路。太平军即使没有情报,也应该要准备敌人这种可能的招数。
看来,太平军北伐,在各方面都十分仓促,考虑不周!才会被敌人简单的“套路”所制。
这,才是失败的关键!
出现“意外”,本应是调整的机遇。既然洪杨的指示是“间道疾进,勿贪攻城”,千里跃进,无后方作战,遇到计划外的事情几乎是必然的,应该对各种情况都有充分的准备。
我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就考虑了三种情况:打出去了站住脚,打出去了站不住脚,打都打不出去。面对三种情况,分别做了准备。可是,杨秀清却只是在做了粗略的“间道疾进”指示后,只是要求林凤祥“格外放胆机变”。
当太平军在刘家口不能渡河,无法按原计划行军时,北伐军牵制清军的任务已经达到(天京附近清军兵力不再增加;西征战场清军薄弱,只能依赖湘军),是到了调整的时候了。
当时,西征军已经攻克庐州,以皖北粮仓,可以支援林凤祥在河南发展(北伐军在河南扩军极多)。此时,北伐军在河南活动显然比渡河有利得多。可是,林凤祥依然只考虑渡过黄河的任务,穿梭河南寻找渡口,“过去黄河成功,方可回禀各王殿下,无烦远虑也”。
事实上,当时开封城物资丰富,防御空虚。连陆应毂都称:“万一北伐军决口,我们都成鱼鳖了。”他认为开封很难守住,建议朝廷既加强河防,也在直隶京师附近加强防务。
可是,北伐军依然执意渡河,没有尽力攻开封,扩充自己实力,打击清政府统治。
因此,太平军未能如预计的走山东进攻,在计划受挫后又不能调整,表面上是清军控制了渡河船只(这根本不算什么高招),但主要 ,还是归因于北伐军自身的问题!
太平天国一开始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走山东?
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本想走山东,但沿途遭到清军的层层围堵,迫不得已才绕道山西,兜个大弯后最终杀向京师。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取天京,5月8日,东王杨秀清命镇守扬州的林凤祥、李开芳率领近十万人北伐,攻占京师,推翻清朝。
洪杨(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并称)指示:
“师行间道,勿贪攻城,直取燕京”。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从水路沿长江上行,在浦口(今南京)与朱锡锟部会合,向安徽挺近。
北伐军除在六合、清流关遭遇挫折外,一路势如破竹,攻占滁州,经凤阳、蒙城、亳州、纵贯皖北,近逼河南。6月12日,太平军直破归德(今商丘),获得了在刘家口从容渡过黄河的时机。
1852年,太平军在岳州扩军,声势浩大。由于太平军的动向不明,清政府要缓解太平军对燕京的威胁,必须凭借黄河天险,为此清军加强各渡口防务,并将船只尽数收集后付之一炬,北伐军只能在南岸望河兴叹,当时对岸清军只有千余团练,清军虚张声势,林凤祥误判对岸防务强大不敢强渡,错失良机。
17日,太平军被迫西进,经开封、朱仙镇、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几乎横穿河南,才在汜水、巩县之间的骨牌口找到民船,北伐军仅有两万余人最终成功渡河,小部分未渡河的将士选择掉头南下,被沿途清军消灭在安徽境内。
北伐军进入河南后,河南百姓纷纷加入,兵力从2万发展到5万,渡河后的太平军与怀庆府(今沁阳市)知府余炳焘率领城中军民苦熬57天,被直隶提督讷尔经额率领的4万援军反包围,北伐军伤亡将近2万,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1853年9月4日,北伐军进入清军相对较为薄弱山西,9月16日克平阳府(今临汾市),随即折而向东,横贯山西,进逼直隶。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清军在南京郊外屯兵十万,严重威胁到南京安全,太平军久攻不下,从而开始北伐和西征,牵制清军来缓解南京的压力,所以北伐军为此在整个华北地区到处出兵,四处骚扰,清军被迫调兵反制,最后南京效外清军已不足5000兵马,被太平军拿下,解除了对南京长达3年之久的围困。
在彼时,陆路交通并不方便,京杭大运河是当时的重要运输渠道,闲时运粮、战时运兵,如果太平军沿运河北上经江苏、山东、直隶攻打北京,或许太平军还未到山东境内,已经被沿运河南下的清兵所灭,同时山东的团练实力最强,对太平军也十分不利。
山东中南部是丘陵地形,道路险要,东边是大海,如果清军据险力守,太平军想继续北上会无路可走。如从山西攻打北京是居高临下,地形非常有利, 皇太极、也先都是从山西取道攻打北京的、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日军攻克北平后,就立刻攻占山西,就是担心中国军队居高临下,从山西反扑。
所以太平军不直接走山东是客观原因,但走山西也可以说是百害无一利。太平天国一开始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走山东?
我是有历史。例行性亮观点:太平军北伐军战略失误。
太平军北伐第一个阶段路线还算可以。从南京出发,过安徽,打到安徽和河南交界的归德府一带,即今河南商丘。
到这里之后,太平军北伐进入第二个阶段,西向进攻怀庆府。
这就开始出问题了。
但是探讨太平军西进怀庆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全错。
第一,路线并没有出现严重错误。
从商丘北上进攻北京, 北进山东、进直隶确实是最优路线。但西向进攻怀庆府,也并非下策。什么意呢,从路线上这也不是弯路。从战略角度看,怀庆府作为豫北诸府的重镇,是控扼直隶、山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道,打下这个府,对于巩固北伐后路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二,黄泛区的影响。
同时,从商丘北进,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黄泛区。商丘的北面,如果走直线,肯定要经过山东济宁、菏泽地区,特别是菏泽一带,是黄河入鲁且水灾多发的地带。太平军北伐军主力是步骑兵,没有水军,既无法借助运河北上——事实上运河的承运能力也非常弱了,遇到水道也无法快速渡过,所以,掉头向西,还算得上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选择。
但太平军之后的战略出了严重问题。
怀庆府既然是重镇,必然是清军重兵把守之处。
林凤祥、李开芳或许是有了轻敌之心,不分轻重地围攻清军坚守的大城,这正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北伐军远离后方,没有携带足够的攻城器械,特别是火药,面对怀庆府的坚城几乎是无能为力。
所以,打了两个月后,打不动了,怎么办?这时山西就成了唯一选择。
怀庆府过不去,卫辉、安阳就不要想了,侧翼不稳,绝对不敢北进。
于是只能继续西进,选择地形相对平缓的晋南迂回进攻。
可以说,太平军浪费时机、错过战机,关键就在归德西进。但是人谁也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从归德西进,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就看你权衡的依据是什么。太平军的主帅对自己战斗力过于自信,对豫北三府的形势也没有看清楚,最终铸成大错。
太平天国一开始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走山东?
仔细研究太平天国北伐的路线,你就会发现太平天国不是不走山东,而是远离运河。
在天平天国时期,清朝有规模的铁路还未开始修建,京杭大运河作为清朝重要的运输交通线,闲时运粮、战时运兵,而且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如果太平军沿运河北上经江苏、山东、直隶攻打北京,那么还没等太平军的两万人到山东境内,已经被沿运河南下的清兵给消灭了。
还有就是,山东中南部是丘陵地形,道路向来险要,如果清军据险力守,太平军想继续北上会变得无路可走。而走河南就不一样了,河南古称中原,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太平军进军就容易的多了。
太平天国一开始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走山东?
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不是不想走山东,而是在沿途遭到清军的层层围堵,不得以才绕道山西,兜了一个大弯后最终杀向京师。1853年5月8日,刚刚占领南京的东王杨秀清委任镇守扬州的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九军五万多人马誓师北伐,目标是攻占京师,推翻清朝。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从水路沿长江上行,在浦口(今南京)与朱锡锟部会合,向安徽挺近。
北伐军除在六合县遭遇挫折外,一路势如破竹,5月16日攻占滁州,经凤阳、蒙城、亳州,6月12日进抵河南重镇归德(今商丘市),在宋家集击溃河南巡抚陆应谷率领的清军。距离归德四十里的刘家口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河南,山东商船在此云集,黄河北岸就是山东曹县。太平军原准备从刘家口渡河,不料曹县知县姚景崇早有先见之明,将渡口船只尽数收集后付之一炬,北伐军只能在南岸望河兴叹。
没办法,北伐军选择沿河西进,经开封、朱仙镇、中牟、郑州、荥阳、汜水、巩县,花费20余日,6月27日才在汜水、巩县之间的骨牌口找到民船渡河,清将托明阿,西凌阿趁机发动突袭,北伐军损失惨重,辎重尽失,历经7日,大部队最终成功渡河,小部分未渡河的将士选择掉头南下,被沿途清军消灭在安徽境内。渡河后的北伐军只剩两万余人,却在北岸怀庆府(今沁阳市)城墙下盘恒了60余日,林凤祥率部围攻怀庆,使出太平军屡次不爽的法宝“穴地攻城”,却被知府余炳焘率领城中军民拼死守住。
为了补充兵力,余炳焘甚至释放牢中犯人参与守城,犯人中有一位做过挖煤工人的任随成,他依靠以前积攒的挖煤经验,发明了“观草识色法”破解“穴地攻城”,即在清晨站在城头眺望城外野草,“草上无露则下有地道,远近曲折,一目了然”。这比左宗棠发明的“埋瓮辩音法”更为简单便捷,成为破解“穴地攻城”的一大法宝。正当北伐军与余炳焘纠缠不休之际,咸丰帝授封直隶提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节制黄河南北各路人马,大名总兵董占元,绥远将军托明阿,内阁学士胜保分别率领援军赶赴怀庆,占据城外据点,对围困怀庆的北伐军实施反包围,使之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1853年9月4日,北伐军撤围西进,翻越济源王屋山,进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9月16日克平阳府(今临汾市)。随即折而向东,横贯山西,进逼直隶。北伐军之所以从怀庆撤围西进,绕道山西,主要是迫于清军重兵围堵,而山西境内的清军相对较为薄弱。从行军路线图中可以看到,在山西境内的行军路线是较为顺畅的。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因而不能与清军展开正面对决,故采取避敌锋芒的战术,迂回前进。
至于为何不从山东进军,前文也提到了,原本计划从归德渡河,进入山东境内,无奈没有渡船,只好放弃这条捷径,选择了一条艰难又曲折的北伐之路。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平天国一开始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走山西,而不是直接走山东?
有史记载: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所过城镇,尽皆放弃。清军一路尾追,在天京外围建江南江北两大营,长期困扰天京,为推翻满清,攻固天京。杨秀清制定北伐和西征计划,由林风祥,李开芳在杨州建立指挥部,统帅广西老兄弟两万人,受师行间道,疾趁燕都,毋贪攻城夺地费糜时日诏诣影响。基本上败局已定。北伐军从杨州出发,进安徽,占亳州,入河南,下归德。抢渡黄河未成,绕道山西。一批挖煤工参军入伍,乘挖煤船渡过黄河,后清军追至,未能尽渡。林风祥,李开芳率军入河北,攻占临铭关,连破清军一直打到天津静海独流附近,咸丰帝急得要逃离北京,光城内王公贵族就逃离了三万多家,但此时严冬将至,僧格林伈率军堵击,北伐军孤军深入,援军在渡黄河至山东临清溃败。广西人不适应北方气候,林风祥,李开芳在这种困难情况下一直战斗到最后,高唐,冯官屯之战全军覆没,结束了北伐军悲壮的战斗历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