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许多人才华横溢,却在哪里都早早遇到天花板?

将相之才、卿相之器、乐毅之量

孟达归顺魏国后,曹丕十分高兴,派出了许多善于识人者前去看看。

这些识人者回来后,纷纷表示:孟达这个人,文武兼资,有“将相之才”、“卿相之器”。

而曹丕亲自面见孟达时,孟达也“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瞩目”!

直到西晋时,傅玄还写到:“论者多称(孟达)有乐毅之量”。

我们有机会去看看孟达的几封书信:给刘备的辞职信,给刘封的劝降信,给朝廷举荐人才的奏书,其文采确实不一般!

可是,就这样一位被人普遍看好的人才,为何却总是遇到天花板,连续跳槽,最终落下反复无常的骂名呢?

不顺利的第一份工,已暴露孟达问题

孟达的父亲是曾被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孟他(但似乎没有上任)。良好的教育,扶凤的尚武之风,孟达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本应是乱世中的瑰宝,闪闪发光。

可是,孟达的第一份工作却很不顺利。

孟达和好友法正一起到益州,投奔刘璋。

对于这段经历,《法正传》说的是:“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这段经历,暴露了孟达的缺点: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个缺点,影响了他一生。

孟达和法正似乎都有这种问题。后来,法正得志后,睚眦必报,被人所诟病。

法正,作为谋主,他的缺点,尚能让别人帮忙擦屁股。但是,孟达,想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样的缺点就让人很不放心了!

胸怀大志,身负才干,却无所作为,因此,法正与张松“常窃叹息”。作为法正的好友,孟达自然也是“不满派”的代表人物了。

投奔刘备,似得明主,迎来史诗级机遇

人生总会出现机遇,借着迎刘备的机会,孟达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刘备。

刘备对孟达的印象很好。在平定益州后,让没有参加平益州作战的孟达做了宜都太守。

早先的张飞,后来的陆逊,都做过宜都太守。这个岗位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吧!

在平定益州、争夺汉中的战斗中,镇守宜都的孟达都没有参战。可是,孟达没有等多久。公元219年,平定汉中的刘备下令孟达进攻房陵,攻略上庸。

上庸,连结汉中与荆州,不论对关羽北伐还是汉中防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武之机,终于来了!

错杀一人,深失人望,沦为副手孟达打仗有两把刷子了,二话不说,就把房陵打了下来。

可是,就在此时,孟达犯下了一个大错:孟达的军士,杀掉了房陵太守蒯祺。

杀掉敌人太守,不算什么特别不好的事,问题是:蒯祺不是一般人。

首先,蒯祺,是诸葛亮的亲姐夫!

由于兄长诸葛瑾很早就去东吴为官,诸葛亮和姐姐的关系很不一般。

其次,蒯祺,来自荆州大族蒯家。

荆州大族中,蒯、庞、蔡、黄、习各家关系盘根错节。所以,杀掉蒯祺,无疑是对荆州派的大打击!

偏偏此时,刘备集团内部,荆州、益州、东州,各派的关系十分微妙。

因此,不管是孟达故意杀掉,还是孟达的士兵擅自杀害,孟达兵杀蒯祺,充分暴露出:孟达不具备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连如此敏感的人际关系意识都没有。

因此,刘备“恐达不能独当”,让刘封率军会和孟达,孟达归刘封统属。

千古之谜,或许是千古奇冤

随后的一段历史,成了孟达被人指摘的主要“黑历史”——-不救关羽。

有说法是,当关羽攻襄樊时,派人来调刘封、孟达军。刘封原本想出战,但孟达说:“刘备本来犹豫要不要立你为世子,但关羽说你是养子,怎么可以做世子?”因此,刘封按兵不动。关羽战败身死,刘封、孟达之不救,也成了“千古罪人”。

平心而论,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刘封给孟达扣的屎盆子。

当时,刘封为主将,调不调兵,刘封说了算。

而刘封与孟达,政治派别本来就不同,又很快“不睦”。孟达怎么可能敢和互不信任的刘封说这样的话呢?刘封又怎么可能因为孟达的话而决定不出兵呢?

遭受侵凌,潇洒跳槽

后来,刘封被刘备责备时,罪责为两条:“侵凌孟达,不救关羽”。

欺凌孟达的罪责,排在不救关羽前面!

而后来诸葛亮给孟达写信时也说:“当初都是刘封欺凌你,辱没了先帝用贤之名”。

据说,刘封夺去了孟达的鼓乐队。这鼓乐队可不是升旗唱歌用的,是作战的指挥系统。也就是,刘封彻底剥夺了孟达的独立指挥权!

孟达被迫写了一封潇洒的辞职信给刘备。在信中,孟达把自己比做伍子胥、乐毅等被谗言迫害的贤臣。

随后,孟达顾不上留在西川的妻子家人,投奔了曹丕。

应该说,孟达的这次“被迫跳槽”,刘备、刘封都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是孟达缺乏独自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刘封,既是刘备的假子,也是战将,身份特殊。如何与这样的人物相处,需要一定的人际艺术。

可是,孟达却与刘封“数争不岔”,激怒刘封,这是不明智的。

短暂的太平后,又陷入孤立

如前所说,孟达投奔曹丕时,受到了曹丕几乎肉麻的欢迎。

孟达也用他的表现,顺利渡过了“试用期”。

他以一封佳作试图诱降刘封,又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攻取了上庸。

随后,也与夏侯尚、桓阶等大人物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似乎如鱼得水。

可是,好景不长,曹丕、夏侯尚、桓阶等人都很快去世了。

孟达相对太平的岁月,可能要感谢曹魏阵营中的好朋友——桓阶。

事实上,早在孟达投魏之初,刘瞱等人就曾经表示孟达靠不住了。而司马懿,也认为孟达“语多倾巧”,不喜欢孟达。

但是,孟达的好朋友桓阶是曹魏集团中的稳定器。早在曹操时期,他就经常各方周旋、劝解,排解各派之间的相互攻讦。

可是,桓阶死后,孟达就没有人为他擦屁股了。渐渐地,孟达再次陷入孤立中。

欲再投蜀,自恃才智,兵败身死。

诸葛亮,敏锐把握到了孟达的危机,于是,写信诱降孟达。

孟达允诺,双方书信往来,商议机宜。

可是,情况被魏国掌握。

有的记载说,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给了魏国,害死孟达。这个史料来源,主要是曹睿给孟达的信“这么重要的信息,诸葛亮怎么可能会让我们劫持呢?一定是反间计”。

事实上,敌国之间的书信往来,被查获的可能本来就很大。三国时期,类似的信息截获非常常见,何况,孟达和诸葛亮、李严是频繁书信往来呢?

曹睿给孟达的信,无非是稳住孟达而已,怎么能顺着本意来理解呢?

可是,得知泄露的孟达却“自恃才智”,麻木大意。面对诸葛亮的提醒,他算了道数学题:司马懿想打我,先要派人禀报天子吧。天子回信,又要时间吧,司马懿再来,怎么也要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城池早就稳固了!

可是,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

孟达仓促应战,部下开门,孟达兵败身死。

上庸城三面阻水,易守难攻。如果孟达能不拖大,安抚好军心,做好防务,坚持守到诸葛亮汉中援军到达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孟达败后不久,吴蜀两国的军队都接近了上庸,见孟达已败,退军。)

汉末魏晋之际,名士看人很准,既然众一致认为孟达“卿相之才”,孟达自然是有能力的。

可是,这样的才智卓绝之人,却在刘璋、刘备、曹魏三处都早早遇到自己的瓶颈,从未真正接近成为“卿相”,甚至被迫跳槽!

真正的“卿相”,不但要自己才智卓绝,还要能够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可以不“同流合污”,但你要有处理好关系的能力(或强势压制,或怀柔处理,或问钱不问心,总之要有一套自己的相处之道)。否则,如何在大规模行动中获取必要的信任、配合呢?

可是,许多人,不屑于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合作伙伴的情感、利益,看成“世故”,结果,往往得不到支持,早早遇到天花板,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遗憾!

愿君得道多助,不断进取。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先随刘璋,后归刘备,然而东吴吕蒙陆逊白衣渡江之后,在关羽被围困时孟达却建议刘封不要出兵,最终造成关羽授首,荆州全境沦丧。后面他既害怕刘备追责,又遭受主将刘封欺负,终于叛归曹魏。

然后过不了几年,他居然又暗地里勾连蜀汉,企图谋叛曹魏,最终兵败被杀。

一个堪称有谋有勇的将军,为啥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因为他的野心,还是他的愚蠢导致误判形势,最终才掉了脑袋呢?

有人说,孟达野心勃勃,一直不能安分守己,所以他因为蠢蠢欲动才掉了脑袋。

这其实未必。三国时代,上至大小军阀下到底层将领,有几个因为安分守己而成了气候?安分守己还真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孙策就是从袁术麾下独立出来后才有江东六郡,后面才能成就东吴基业。

刘备,更是依附陶谦,吕布,袁绍,刘表等势力,堪称真正的乱投门户,最后他居然鼎足而立三分天下有其一。吕布最恶劣,先投丁原杀了丁原,后投董卓杀了董卓,再跟着王允,最终也自立门户成就一代枭雄。可见在三国乱世之中,流离失所改换门庭是常有的事情。

可是,虽然改换门庭并非必然致死,但凡事都要分时候,三国前期,军阀众多,一通混战,都顾着自存,合纵连横属于常有的事情,改换门庭自然也就不那么拉仇恨。然而,在孟达谋叛曹魏时则不同,此时三国大势已定,这时候再乱摇摆,就是典型的不要命了。

因此,说孟达是作死的,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孟达确实有一定才智,这毋庸置疑。《傅子》说:“(孟达)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能被比作乐毅,说明孟达此人,才智肯定是有几分的。但是却是小聪明。为啥这样说呢,一方面,孟达有小谋划,而不懂大的政治策略,一方面,孟达身上带着很重的不安全感,所以他朝秦暮楚,另外一方面,是孟达的虚荣心作祟,喜欢投机。从下面几件事情可以看出孟达有一定眼光,但是局限性很大。

第一,三国演义里孟达劝刘封不要出兵救援关羽,这个决策到底正确与否。

答案是军事策略正确,政治立场错误。刘封孟达所部最多万人,留一部分兵力守城,出兵后最多数千人。

荆州军团数万人都败了。

再添油几千去满地东吴兵马的荆州救一座孤城麦城,有没有价值呢?当然压根都没有,但是作为刘封军团的大脑,孟达自己犯下了无脑的错误。

救不救得了,都得出兵,哪怕就是虚张声势也有它的价值。当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英法联军危及京师,咸丰帝命令全国各地清军都勤王。率部正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也收到了这份诏令,去不去呢?

去,湘军抽调主力千里北上勤王,大好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从江南走到北京,需要花上几个月时间,估计走到半路估计北京城就失陷了,再说恭亲王正在跟英法媾和,估计随时会达成和议。勤王倒是应了王命,但白白折腾一番,而且浴血奋战得到的战果徒劳失去,毫无所得。咸丰皇帝和他的朝廷也不会念你半分辛苦。

不去,岂不等于抗旨!要掉脑袋的,这个罪名谁能担得起!

去了没屁用,赊本还要被折腾,不去就要杀头!怎么办?

这跟刘封孟达面对的情况一模一样,形势已成,荆州已被东吴大军占领,关羽在麦城被重重围困,刘封孟达就是发兵,关羽也救不回来,总不能寄希望于这几千上万人抢回荆州吧。

也就是说,刘封孟达一旦出兵,近万人的部队无非就是被东吴吕蒙陆逊吃掉。他们俩搞不好也要被俘或被杀。救,无非就是增大蜀汉的军事损失。孟达,他这笔军事账倒是算清楚了,可是他没算清楚政治账。

可是如果他们不发兵救援,关羽肯定玩完,刘备肯定会丢掉荆州。刘封孟达肯定得了个不遵王命救援荆州的大罪。这也是要掉脑袋的!

救,不救,选什么都不对,这似乎出现了囚徒困境。难道无解?然而还真不是,有高明的招数可以破解,李鸿章建议曾国藩借口统兵大将的人选不宜用鲍超,使用了一个拖字诀,所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

结果拖了两天,果然清朝同英法议和,皇帝下诏曾国藩不用再来,曾国藩于是应付好了朝廷,也省了事。

孟达就没有这样的才情了,硬抗刘备的旨意,直接不遵军令,也就给了刘备杀他和刘封的由头,最后的结局是孟达选择畏罪逃走,刘封肯定遭受很大的忌恨,导致后面被刘备所杀。孟达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弄明白,其实是与非之间还是有第三条路的,那就是选择类似于曾国藩的套路,可以很大程度上脱罪,至少脱开见死不救的罪名。

第二,孟达的不安全感强烈。

其实,孟达和刘封未救关羽,随后荆州失守后,孟达认为刘备肯定要收拾他和刘封,两人肯定要吃瘪。加上刘封又抢他的鼓吹,他的生存空间堪忧,这个时候叛逃曹魏,实在是出于拓展生存空间,为了保住脑袋,因此还算无可厚非。孟达叛逃后,刘封所部又在上庸失守,一回成都,果然被盛怒之下的刘备砍掉脑袋。

换一个角度想,孟达如果在上庸败战后和刘封同时返回,极有可能就是都被追责。但是刘备会杀掉孟达来承担责任,留下刘封以镇住上庸诸将,安抚人心。毕竟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还真是很有几分情分的。

拥护会哭的刘皇叔&拥护大汉朝的诸位可能不同意,但是要孟达从自己的脑袋考虑出发恐怕只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公道地说一句,孟达绝对不蠢。就这一点,他比刘封聪明。

第三,孟达虽稍有才智,但内心却很不安分,他希望受重视。

曹丕一死,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觉得可能会被怠慢了,然后开始掂量起了身价,准备换个买家从而卖个好价钱,这最终成为他的取死之道。

桓阶和夏侯尚等关系熟络的朝中大佬死掉固然让他丧失了外援,但是他毕竟还拥有魏国西捶三城,手上也有一定兵力,魏国朝廷不会轻易动他的。而孟达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以为再次改换门庭会得到更大的资本,所以待价而沽,跟诸葛亮讨价还价。

这就是完全差错了。

孟达本非蜀汉旧臣,但是却得到刘备较大的信任,在背叛刘备之后,孟达已经被蜀国君臣非常憎恶。在曹魏看来,孟达遭受刘封侵凌,会有极大的生命危险,他为了性命背叛阵营属于情有可原,姑且容他。然而孟达此番为了个人利益再次背叛曹魏,就成了彻底追逐利益的小人,即使成功投靠蜀国,诸葛亮肯定时刻会防着他,万一孟达哪天又背叛,投靠了吴国呢?

这样的墙头草又岂能被信任,又岂能在蜀汉获得更高的地位?孟达连这点都想不明白,就这一点他就属于脑子里有浆糊。一个再叛之臣,注定没有好的归宿。

所以说,孟达属于有小聪明没有大的谋略,居然把自己的脑袋玩丢了,只能归结为被耻笑的一类蠢人。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大概是三国里最反复无常的之一吧,本来是刘璋的属下,后归顺刘备。吕蒙偷袭荆州以后,因孟达和刘封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又加上和刘封不和,于是孟达又投奔曹魏,受到曹丕赏识而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此后又因为曹丕死后曹睿待他一般,就想反曹魏而再归蜀汉,事败,被司马懿击败,后被处死。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势力互相征伐,期间因为和主上不和或者其他原因叛变的人也不少,不过一般也就一次,像孟达这样三番四次叛变的,大概也就吕布能和他媲美。也难怪历史上涉及他的评价都很低,看不起他的为人。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魏国“星探”对孟达的考察来看,孟达算得上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曹丕在位的那几年,孟达也是十分受到曹丕的敬重,可以说一时间在曹营当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但坑就坑在曹丕太短命,而与孟达交好的魏国高官们也先后去世,导致孟达渐渐地风光不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刚公开的怼孟达,可以说那段日子的孟达满肚子都是怨念。而诸葛亮得知了这位蜀国旧将的遭遇,就多次写书邀他“回家”,孟达看到丞相的真迹也是感动不已,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在蜀地会更安心些,于是打包好行李,准备迎接丞相来接他。

事情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顺利,换句话说诸葛亮诱孟达投降的动机其实也是超不明确的,要知道当年正是因为刘封与孟达不出兵营救关羽才导致关二爷落幕的。事后刘封被赐死,孟达怕受罚忙投降魏国。而关羽死后又连带了刘备伐吴失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蜀国国力亏损,就算再如诸葛亮般大度,也不得不对孟达耿耿于怀。所以这次关于孟达是否能投降之事,于蜀国而言都不是坏事,若孟达成功投降,蜀国能抢不少地盘;若孟达投降失败,孟达定会发兵叛乱,到时候和魏国拼个你死我伤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蜀国从与孟达有矛盾的申仪处找到了突破口,一个诈降之计让申仪神经紧绷,于是他把孟达要反之事告诉了司马懿,孟达知道事情败露连忙奇兵造反。司马懿也知道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但去出兵已来不及,于是他修书一封以长辈的口吻语重心长的对孟达说:“子度啊,当年文皇帝对你的真心苍天可鉴,而蜀国上下对你恨之入骨这是公认的,那么诸葛亮怎么会轻易就让你回去呢,这其中一定有诈,你先坐好不要动,我的话你细细理解一下。”

孟达一琢磨觉得确实有道理,就暂时放弃了动乱的念头。可司马懿可是对孟达起了杀心的,在安抚他的同时偷偷的派大军快马前进,包围上庸城,诛杀孟达。

所以说,孟达或许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至少曹丕是这么认为),但由于性格问题导致每每在关键时候犹豫不决,并且很喜欢不顾大局的意气用事,终受其害。

文/逻辑文史游

如果曹丕能再多活二十年,孟达或许就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了。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先背叛刘璋投奔刘备,又背叛刘备投奔曹魏,最后又与诸葛亮暗通消息想要回归蜀汉,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立场不坚定的反复之人。

很多对孟达的评价也体现了这一点,刘晔认为他『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费诗认为『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

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单纯进行道德评价意义不大,我们需要看孟达之所以如此背后的原因。

(孟达字子度,《三国演义》中做子庆)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遣法正、孟达各带2000士兵迎接刘备,孟达借机投靠刘备(法正也是),刘备让他代替张飞担任宜都太守,堪称非常信任与重用。

219年,关羽战败后,孟达因为畏罪加上与刘封不和,率部曲4000余家投降曹魏。

后人多论孟达此人唯利是图,是一个标准的实用主义者,因此才会反复无常,这当然也有道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观察,了解孟达背后的故事——先说一点,孟达所带的部曲,实际上是扶风郡一带的流民,他们为避战祸,跟随孟达进入相对安定的益州,孟达作为其领头人,需要为这些人及其后代谋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孟达投奔刘备与投降曹魏,固然与谋求自身官位爵禄有关,然而也有作为这一支武装力量首脑要为其谋利益的考量,从这一点看,被称为『吕布第二』的他确实与吕布很像,虽然被污名化,其实还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三国演义》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通过张飞之口,给吕布戴上了“三姓家奴”的帽子。吕布在后人的眼中一副“反复无常”的模样。

其实三国历史上这样的将领很多,今天我们讲讲另一个“三姓家奴”——孟达。

(孟达剧照)

一、“反复无常”的孟达

我们先讲讲孟达的基本情况。孟达,扶风郡郿人,出生年月不详。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和法正进入益州投靠刘璋,成为刘璋的部属。就这样孟达进入历史的舞台。

1、孟达投靠刘备

刘璋是个无能的统治者,能力一般且不知人善任,手下大臣们大多对其不满。孟达和法正两人在刘璋手下也是默默无闻。

最要命的是,刘璋“引狼入室”,请来了“天下枭雄”刘备。刘璋的目的是让刘备打自己的仇敌张鲁。

211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大约在此期间,二人投靠了刘备,法正更成为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之一。刘备先让孟达驻守江陵(战略要地),打败刘璋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此时的孟达没什么像样的战功。孟达的这次“叛变”,应该算是随大流,因为刘璋的手下有二心的太多,只能说主要问题在刘璋。

2、孟达崭露头角

随着刘备的事业高速发展,孟达的崭露头角机会来了。

219年,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房陵被攻下后,孟达继续进攻上庸。此时,刘备“担心”孟达难以胜任,于是命刘封(刘备的养子)自汉中沿沔水而下,协同孟达。最终,刘封与孟达会合于上庸。

综上所述,孟达还是有统兵能力的,可见其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刘备的“担心”为后来孟达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毕竟孟达曾经背叛过刘璋,刘备难免不放心,才让自己的养子刘封出场。估计一是协助孟达,二是监视孟达。

3、孟达命运的转折

刘封和孟达攻下房龄、上庸等地之后,二人开始不和起来。史书记载,刘封自视是主公“养子”的身份,肆意欺凌孟达,孟达似乎有苦说不出。和靡芳、士仁的境遇有些像,这二人也是被关羽狠狠压着(刘皇叔,你都不管管自己的下属吗?都不一碗水端平吗?)。孟达和刘封的不和,为日后孟达投降魏国埋下了伏笔。

同年,驻守荆州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战况焦灼之时数次要求刘封和孟达增援。要知道此时二人本身不和,加上上庸等地才占领不久,关羽的要求真的有些不切实际啊!刘封和孟达以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不久关羽兵败被杀,刘备的荆州地盘丢光光了。这可麻烦了!孟达担心自己被刘备“秋后算账”,要知道刘封可是主公的“养子”,追究责任,谁来背锅?于是,孟达投降了曹魏,还和魏军一起赶走了刘封。据说孟达投降曹魏的时候,还给刘备写了信,大诉苦水。结果是刘封兵败回去,被刘备当替罪羊处死!

(东三郡位置连接蜀国和吴国,虽然地形不便于展开大兵团作战,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曹魏的新掌门人曹丕很欣赏孟达,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命孟达新城太守。

至此,孟达完成了第三次改头换面——成为曹魏的臣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达才是真正的“三姓家奴”,从刘璋,到刘备,再到曹丕。

不管怎样,孟达算是有了自己的地位,自己辛苦打下的上庸等要地,还是归自己管辖了。好歹算是建功立业了吧。

(孟达最终投靠了曹魏政权)

二、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后期,司马懿和其子把持了魏国的朝政,最终司马氏的第三代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

看看司马家族的篡权之路,确实他和他的子孙对曹魏的小皇帝和大臣是相当的狠毒的。但是司马懿也曾经为保卫曹魏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下面我们说说关于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的历史故事。

1、孟达再次叛乱

按理说,孟达飘零半生,有了新的地盘和效忠的朝廷,应该安度下半生了吧。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孟达又叛乱了。

226年,曹丕病死,孟达的“恩主”撒手西去。不久,孟达在朝中的“靠山”桓阶、夏侯尚也去世。孟达开始有些不安心了。

按理说,孟达虽是降将,但毕竟对曹魏有功,也没人想拿他怎么样。唯一的不足可能是他统治下的新城郡,让曹魏朝廷不太放心。如果孟达此时交出兵权,并且愿意调任他地,也不是不行的。

但是孟达选择了另一条路——背叛曹魏。这个选择让他丢了性命。

2、司马懿神速灭孟达

228年,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

孟达一面准备叛乱,一面和诸葛亮通书信。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孟达的这点伎俩很快被顶头上司司马懿知道了。

(司马懿剧照。司马懿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征战,胜多败少)

此时,司马懿率领重兵,屯住宛城。司马懿不愧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方面写信稳住孟达,声明投靠蜀国无出路;另一方面,司马懿指挥兵马,展开急行军,准备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孟达接到司马懿的信,有些犹豫,“异动”的步伐变慢了。另外,他认为司马懿率军来平乱,至少需要三十日才能抵达,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布防。估计孟达到死会万分后悔自己的麻痹大意的!

司马懿展开急行军,八日到达上庸城下,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后来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俘后被杀。

说一句,司马懿的这次军事行动堪称“闪电战”版的教科书——行军快速果断。虽然,蜀国和吴国派军援助孟达,但援军没有能够成功救援孟达。

笔者不同意诸葛亮对孟达见死不救或者借刀杀人,因为东三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孟达投降是一次夺取东三郡的绝好机会。三、小议孟达

孟达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笔墨,通常后世的学者用“反复无常”来形容。笔者觉得,有必要实事求是分析一下孟达。

1、孟达背叛刘璋

刘璋是个无能的主,背叛他的下属多了去,如法正和张松等人。孟达背叛刘璋似乎只能归为“弃暗投明”。在三国哪个乱世中,这样的做法并不鲜见。

2、孟达背叛刘备

孟达背叛刘备,多少有些无奈。219年,孟达率军打下上庸等地,确实有功劳的。但是刘备安排刘封过去“横插一杠”,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此外,刘封还不以大局为重,和孟达不和,最终导致孟达反叛。孟达和刘封的不和,类似的还有关羽和靡芳、士仁的不合,都给蜀汉政权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当领导的一定要对下属一视同仁!不然会出大问题的。

总之,孟达背叛刘备,多少有些情有可原。

3、孟达背叛曹魏

这一次就说不过去了。孟达毕竟改庭换面几次了,曹魏政权并没有亏待过孟达。孟达仅仅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就反叛,这肯定说不过去的。前文说了,孟达只要愿意交出兵权,调任他地,也不见得最后会身首异处的。

当然,如果曹丕一开始就调走孟达,孟达的人生可能会是另一番场景。顺便说一句,曹丕为什么喜欢孟达呢?据说孟达也是个有些文学底蕴的人,曹丕是个文学成就极高的皇帝,惺惺相惜就不足为奇了。

(孟达投降,上庸等地的丢失,其实原本可以避免。主要原因是刘备犯了战略错误)

也许孟达不是主动叛变的“三姓家奴”,但他的行为确实有见风使舵的嫌疑,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