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需要十八路诸侯讨伐?
诸侯们,不管有没有参加讨董,他们都想给董卓写一封感谢信,他们等待“董卓”已经很久了!
诸侯们是来打酱油的?别被他们骗了!董卓废立天子,天下诸侯愤怒,纷纷宣布起兵讨董!
一起搞事的诸侯有: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兖州太守刘岱、济北相鲍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曹操,没有地盘,不算一路诸侯,孙坚依附袁术(袁术给粮食不及时就打不了仗),也不算。
刘备呢?在公孙瓒手下,公孙瓒都没参加,他当然连参加都没参加了!可是,在讨董战争中,真正出力去打的,除了早期王匡,就是“算不上一路诸侯”的曹操和孙坚,其他人压根就没有认真去打!
打董卓的都不是诸候,是诸侯的都不打董卓。
尤其是二袁。董卓杀了袁太傅满门,苦大仇深吧!结果呢?孙坚打董卓,袁术还要在粮草上拖后腿。“盟主”袁绍更过分,不但不趁着孙坚破洛阳追击,反而派周昂去抢孙坚的地盘!
这些诸侯,他们不是来打讨董的酱油的!他们本来就是来打彼此的!可是,另一方面,当时,“家家思乱”;“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这哪里是打酱油的样子,这分明是被放出五行山的孙猴子呀!
可见,诸侯们不是在打酱油!他们都在把握这个等待许久的“历史机遇”!
他们表面上把董卓骂得猪狗不如,实际上,心里给董卓写了无数感谢信!是董卓,揭开了束缚他们的封印!
万事俱备,只欠“董卓”东汉这条大船,此时,已经是一艘装满了火药的大船,只待一点火花,就会燃起熊熊烈火。
东汉时期的豪强经济十分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破产者越来越多,这些破产的自耕农,土地被豪强获取,自己也成为豪强们的“宾客”(就是打工仔)。这些豪强们,在自己的庄园内就能实现广泛的经济交流,甚至无需与外界交易,经济上早已自成一体。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也组建了自己的武装。
东汉害怕又出现像王莽时期那种豪强与农民起义一起联合造反的局面,在黄巾起义中对豪强更优待!豪强武装进一步做大!同时,他们中的“名士”在政治上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官员的推举、提拔都需要他们的意见。
而像袁家这种长期担任大官的士族,他们则推举、选拔了大量的官员;同时,他们几代人攻读“易学”,招收门生。因此,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政治上的影响力十分惊人!
东汉有不成文的惯例,各级州、郡、县的一把手,如刺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外地人担任,但各级政府的僚属全部都本地人担任。由于一把手们多是当一当就调走,因此,各僚属基本上才是地头蛇!当时的俗语“郡县令,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因此,像袁绍、袁术这些在世族中盘根错节的大姓,以及那些获取了豪强们支持的地方官,他们无论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力量!可是,董卓之乱前,由于中央权力还没有“绝对衰落”,这些地方势力尚无法公开行动。
他们期待着一个“战时体制”的到来!而反抗董卓,就是进入“战时机制”的最佳时机。
为啥要这么多诸侯一起“讨董卓”?既然是大家都盯着彼此的地盘,那开打就是了,为啥大家还要虚伪地“盟誓”讨伐董卓呢?
因为,他们要反的不是董卓本人,而是董卓代表的朝廷。而他们单个又不是“董中央”的对手。曹操在和诸侯们说:“尽管董卓无道,但如果他以天子名义东向讨伐我们,我们就难办了。现在居然想西迁···”
可见,即使诸侯们联合到一起,也未必够董卓打的!
东汉时,主要的国防压力来自西部,主要是在凉州和并州抵御羌人。当时的匈奴已经进入低谷、乌桓还未强大,主要国防压力来自西部,主要是在凉州和并州与羌人作战。
董卓的势力基础,就是凉、并军事集团。董卓本人是凉州土豪,深得凉州渠帅之心。同时,他又被任命为并州牧,在吞并了丁原的武装后,掌握了并州军事集团。
另一方面,在进入洛阳时,原来从属于何进的禁军,也悉数被纳入董卓麾下。
此时的董卓,拥有最强的边防军凉州、并州军和最强的禁军。战力冠绝诸侯!诸侯们名义上联络到一起,就是给彼此壮胆!否则一个个闹事,不管你是不是打董卓,闹一个,董卓以中央名义出来,发现一个灭一个,谁也跑不了!
我们都渴望地方互相打,可是又怕朝廷管!所以,我们要先联合起来,让朝廷不要管!我们彼此之间,才能放开手来打!
这就是对付董卓,“要这么多诸侯”的原因。
他们联合到一起,就是告诉董卓和汉朝廷:我们地方已经有足够力量独立了,以前是有朝廷法令这个紧箍咒,不敢乱来!现在,我们不认你们这个被董卓挟持的朝廷了,我们要“乱来”了!
好吧!那就大家一起乱来吧!天下大乱,开始了!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需要十八路诸侯讨伐?
参与讨伐董卓的十七路诸侯为: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上党太守张扬,北平太守公孙瓒、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这时候的曹操虽有招募而来的将士,但严格上说他还不算诸侯,因为他还没有属地。缘何讨伐一个董卓,需要天下各路诸侯共同参与呢?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董卓一方兵强马壮。董卓征战沙场多年,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再加上他有吕布之勇、李儒之谋。反观倒董盟军,他们中的任何一方诸侯都不具备单挑董卓一方的军事实力,只有各路诸侯联合起来才有打败董卓的可能。
- 二、董卓专断朝政,滥杀无辜,点燃了各路诸侯胸中的怒火,他们迫不及待地响应了袁绍、曹操的号召。袁绍和曹操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三、参与“倒董战争”的各路诸侯,各怀鬼胎,都想获胜后从中谋取利益。这也是这次军事同盟能够顺利达成的一个因素。
- 四、参与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军事实力有强有弱,他们群起而攻之获胜的几率才较大。
- 五、吕布曾言,关外诸侯,视之如草芥。的确如吕布所言,有不少诸侯有凑数之嫌,纯粹是来打酱油的。军事实力太弱不说,还有可能是迫于形势和压力,被动而来。
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需要十八路诸侯讨伐?
讨伐是假,谋利是真,同样的例子当今世界也屡见不鲜,比如:
索马里海盗只是一群渣渣,为何值得全世界强国海军一起出动?
一、顺应大势,体现政治正确
董卓作为边将进京后,擅立皇帝、铲除异己、鱼肉百姓,破坏了当时社会的游戏规则,成功的激起了公愤。这个时候,《三国演义》中所列的所谓18路诸侯,是必须有所表示的。
为何?因为从法理上讲,他们都是汉朝廷的公务人员,是吃皇粮的打工仔。正史中,公元190年起兵的诸侯主要有几下12路:
袁绍—渤海太守;王匡—河内太守;韩馥—冀州牧;孔伷—豫州刺史;
刘岱—衮州刺史;张邈—陈留太守;张超—广陵太守;桥瑁—东郡太守;
袁遗—山阳太守;鲍信—济北相;曹操—奋武将军;袁术—后将军。
由此可见,正史中的记录与演义中并不一致,只有12路人马,而且当时没人敢称自己是诸侯。在当时两汉四百年威严面前,这些军阀们还暂时不敢造次的,这从当时韩馥起兵的决策过程就可见一斑:
当时,桥瑁假冒京城三公对天下发布讨董檄文,韩馥收到后询问部下:“咱们是帮袁家,还是帮董卓?”
结果被他手下刘子惠一顿狂喷:“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
被马仔训了,韩馥不仅不敢生气,还得面露羞愧之色,并且按照他的主意乖乖照办。
所以,在中央有难、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各地的官员们是必须作出表示的,这也是争取人心、捞取政治资本的好时机。
二、浑水摸鱼,提升自身实力无利不起早,当时的各路人马中,绝大部分都是想借着“赴国难“的借口,趁机发展自己势力:
第一,可以合理征兵招人。古人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和平时期,各地太守并不是能为所欲为的,除了中央的管理外,还要受门阀家族的掣肘。但是在以”为国出力“为大旗时,这一切问题都不存在。比如袁绍至河北,正是以为国讨贼为理由,大肆征兵,招揽人才;曹操至陈留,没过多久就能聚集五千人马,而且还能不被人怀疑。
第二,可以合纵连横,趁机拉帮结派。古时没有媒体渠道,要了解天下形势、各股势力发展情况,必须得多与人交流。各路人马联合讨董,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史书记载,他们达到酸枣后,日日”置酒高会“。喝酒只是手段,搞关系才是目的,比如各路大佬纷纷巴结最有前途的袁绍,只有鲍信看重曹操;当然也有趁机报仇的,比如刘岱杀掉桥瑁。
他们有这么多的目的,但独独没有铲除董卓、匡扶汉室的心思。因为一旦天下太平,自己可就没有独霸一方、当土皇帝的机会了。
总而言之,说是联军讨伐,实际上是各地大佬间的一次聚会。在吃完粮草后,他们就主动分头撤回老家。(所以上将潘凤对战华雄是不存在的,配图纯粹娱乐)
气不过的曹操独自进军,结果寡不敌众被打的狼狈而逃。不过经此事件,他也彻底看清了各路人马的老底,从此坚定的走有曹氏特色的发展之路,最终闯出了名堂。
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需要十八路诸侯讨伐?
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驾崩了,独掌朝政的大将军何进,就与司隶校尉袁绍商量着杀死那些可恨的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于是,何进、袁绍就偷偷地通知凉州的董卓领兵进京,以为外援。不久,何进后悔了,又不想让董卓进京了。可是晚了,董卓不但到了京城,而且他已经放纵士兵劫掠财物,烧杀淫虐,无恶不作。
后来,董卓趁着宦官杀死何进,挟走少帝刘辩的混乱局面,逐渐收拾起了朝政。随之,打压、处置不听招呼的朝臣,另立刘协为帝,进而更加独断专行,骄横跋扈,肆意妄为。 这样一来,董卓遭到了朝野的反对、抵抗。董卓(剧照)
张扬、曹操、卫兹等人都陆续招兵买马,打算除掉董卓。东郡太守桥瑁私自印发公文,宣传董卓的滔天罪行,呼吁大家起兵讨伐董卓,恢复刘辩的帝位。 刘辩(剧照)
公元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毒死了废帝刘辩,这更激怒了天下人。
广陵郡功曹臧洪说服太守张超,联合他的哥哥陈留太守张邈一起举兵。随后,兖州刺史刘岱也响应起兵。于是,关东一带讨伐董的态势渐呈燎原之势。
公元190年春,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联军主要有三个方面军组成:酸枣联军为兖州、豫州两路人马;河内联军为冀州人马;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 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剧照)
参加会盟的党政要员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
但是,声势浩大的抗击董卓的联合行动不久就失败了。究其原因,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他们没有军权。倡导起兵的多为刺史、太守,均是地方上的行政官员,都没有军权。袁术虽然有“后将军”之衔,但是个虚职,而且已被董卓罢掉了,根本掌握不了军队。曹操的“行奋武将军”,是袁绍赏的,也就是个名头而已,与实际的军权挂不上钩。
其二,他们都是新官。参加联盟的头头脑脑,大都刚被任命不久,都是一些在地方上还没能产生多大影响的官员。
其三,他们的兵有限。《三国志》中说“众各数万”。如果他们每人都带来了“数万”军兵,那么讨伐董卓的局面,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实际上,可能是指“酸枣会盟”的军兵总数也就几万而已。而且,都是些新兵蛋子,基本上没有多少战斗经验,没有多大的战斗力。
其四,后勤没有保障。春天,是青黄不接时候。尤其是战乱后的春天,吃喝就更难伺候。突然间集聚这么多人,让东道主冀州刺史韩馥也是很无奈的。 其五,实力派没参加。会盟的时候,像当时势力很强的刘表等人,都没有参加。就是徐州的陶谦,也可能只是挂了个虚名,并没有参加实际的军事行动。 其六,人虽在心不齐。他们的人虽然是凑在了一起,可一家有一家难念的经。刚开始,可能都是斗志昂扬、气冲牛斗的。时日稍一长,就难免为自己着想,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事。那么,战斗力自然就打折了。
这种情况下,要抗衡以骑兵为主的久经沙场、骁勇善战,且有着充足的后勤保障的凉州军,那的确是很难的事情。更难以想象会有胜利的曙光出现!
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需要十八路诸侯讨伐?
董卓之所以引起18路诸侯一起讨伐,关键是他做了不该做的事,董卓私自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引得天下人不满。其次是董卓在京城太残暴。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又进一步,摧毁着这个日渐衰弱的王朝。但是经过几百年的皇权统治,皇权还是深入人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角很快就被镇压,黄巾余党还未完全剿灭,但这些大多都是饥寒交迫的农民,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大将军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召董卓进京,企图“驱虎吞狼”,一方面铲除“十常侍”,另一方面想把董卓居为己用,为自己增添军事力量。
但事与愿违,何进被十常侍杀死,何进的部下又杀进宫,杀死十常侍。这样恰好给董卓大好机会,兵不血刃入主中央。
董卓掌握大权后,什么礼仪啊、纲纪啊,全都不顾啦,他怎么高兴怎么来。这下董卓干了件让天下人不能接受的事情——行废立之事。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无缘无故废除皇帝,另立新君,这可是能引起全天下人愤怒的事情。固然皇帝不好,也不是你董卓一介武夫干的啊。
这个天下可是士大夫掌权的,全天下的士人都没说话,你董卓怎么敢这种大逆不道的事。
况且西凉兵在京城也不干好事,京城富贵人家多,西凉兵就去打劫财物,奸淫妇女。一次,人们在庙会聚集,西凉兵到了,把男人全部杀死,人头挂在车辕上,女人全部装车拉走。这样的行为早就让天下人不满了。
所以,18路诸侯,聚集讨伐董卓。一是为民除害,二就是捞好处,既能提高影响力,还能获得奖赏。
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需要十八路诸侯讨伐?
因为他无恶不作,引起民愤;所以导致各路兵马讨伐,后来死于吕布之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