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候景一千多人就灭亡了梁朝?
如果自己麻痹大意、低效无能,那么,再小的祸患,也足以致命。
4万大军被一声吼散,狼狈出奔的侯景548年2月,涡水,侯景眉头紧锁:尽管他一度挫败了慕容绍宗,但军粮渐渐不支。
暂且撤退吧,来日再战,我有4万大军,来日再与你较量。
侯景知道:这四万多人都是北方人,很多人不愿意去南方,于是,忽悠将士们:“你们的亲属,已经全部被姓高的杀了!你们回不去了!和我一起南渡,择日复仇”!
侯景开始组织军队渡河撤退,却遭遇溃散。对岸的慕容绍宗,可不是吃素的。东魏创始人高欢临死前担心高欢,特意点名:“慕容绍宗可制高欢”。
慕容火眼睛睛,看透了侯景军的心思。于是,在追击时,隔岸大呼:“你们回来吧!朝廷没有怪罪你们!现在回来,官复原职!”
话不在多,关键要说到点子上!
侯景军本来就是被忽悠的,一来本来就不想渡河而走;二来得知侯景忽悠了自己!于是,在这一声吼下,纷纷北归!
侯景一路狂奔,仅仅收集了800多人!
准确的说,侯景没有带一千多人,他来到南梁时,只有800多人。简单的套路,忽悠一块根据地就在侯景狂奔时,害怕慕容追得太紧,派人回头对慕容说:“我侯景被擒了,朝廷还用你吗?”慕容放缓了追击角度。
尽管摆脱了慕容,侯景依然不知所归,正在盲目南行时,收到了一份大礼。
马头戍主刘神茂和守寿阳的韦黯有矛盾,见到侯景来了,心生一条毒计,准备弄死冤家。
于是,刘神茂主动和侯景说:“寿阳距离这里不远,城大坚固,可以作为根据地,我带您一起去拿下来好不好?”
尽管侯景觉得这事不靠谱,但毕竟没有办法,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试试吧!
于是,刘神茂带路,侯景来到了寿阳城下,请求入城。
韦黯不肯接纳。
在刘神茂都建议下,侯景派人入城和韦黯说:“当今天子对侯景可是很器重,这些你都知道!现在侯景兵败而来,你不接纳,他就一定会死!到时候天子怪罪下来,看你怎么办!”
诚如刘神茂所料,韦黯本来就懦弱无主见,听起来觉得也对,就开门接纳了侯景。
侯景入城后,马上翻脸,责韦黯无礼,直接砍了,开始控制寿阳。
四处联络,并不稳密地发展势力侯景为什么想造反,虽然官方说法很多,但关键是两点:
披甲戴面具的侯景军,对梁军心理优势明显。1、侯景一直瞧不上南梁的军事力量。早在高欢时期,他就说:“给我三万人,我把梁朝的皇帝老儿抓回来!”
所以,这哥们造反,有贼胆!
2、梁齐和解后,侯景担心自己作为政治牺牲品被出卖;他派人假装齐使,说和梁武帝说:“你把侯景给我,我把萧渊明还给你”。梁武帝答:“早上萧渊明回来,下午侯景就还给你!”
那还说个毛!造反吧!
于是,侯景开始积极准备,一边扩充军力,一边联络各地盟友。
侯景也是个粗人,联络起来并不算机密,动静很大!侯景拿着准备祸害北方的北魏宗室元贞尚溜回建康,报告侯景要造反!
侯景写信联络的一些人也纷纷把侯景准备造反的信直接呈报了上去!
可是,重臣朱异接受了侯景的贿赂,许多信息不上报。
同时,梁武帝知道一些信息后,居然说:“客人不满意,是主人的过失。侯景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我的问题呀!”也不以为意!
于是,侯景的联络更加肆无忌惮,终于找到了一个重量级盟友:萧正德。
萧正德是梁武帝养子,虽然备受信赖,却没有被立为太子,心中很不爽。得到侯景的联络后,居然答:“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我们一起干吧!你从外面来,我在里面搞!弄完了给我当皇帝!”避实击虚,直取中心在侯景准备妥当后,继承了历代造反派“清君侧”的政治口号,以诛杀朱异等人为托词,公开造反!
侯景将寿阳全城居民全部征召为士兵,停收商税、田租,开始讨伐!
梁武帝听说后,立即紧急动员,四面围攻!
侯景根据敌强我弱,敌人四面围攻的不利态势,批判了军队中被动防御的保守主义思想,指出:应该趁敌人围困未成,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外线去,直接去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建康!我们在外面,萧正德在里面,一举取胜!
随后,侯景留下部分兵力在寿阳运动防御,牵制梁军。自己以游猎为名,扬言打合肥,结果反手出谯,该地助守的内应开城响应,侯景迅速攻取!
随后,侯景在粉碎了一些不坚决的抵抗后,兵临长江!
羊侃几乎是唯一给侯景制造麻烦的人。此时,南梁名将羊侃提出了一条争取主动的建议:侯景就是冲着我们建康来的,现在应该驻兵采石,粉碎敌人渡江计划,然后加强力量围攻寿阳,侯景前后失据,必然失败!
可是,朱异却拒绝了:“侯景不会渡江”!
乌龙调度,侯景过江侯景抵达长江边,虽然有萧正德秘密派来的接应,却因为梁军在江面巡逻,不敢过江!
此时,南梁混乱的军事体系开始助攻了。
整个南朝的军事指挥体系都有很大的问题:战区指挥官、中央部门、天子都可能会直接下达调度命令!令出多门,极易混乱!这个体系暴露的问题,直接葬送了南梁。
梁武帝担心原巡逻江面的王质力量不足,直接改派陈昕所部去防守。结果,军事指挥系统混乱,王质在陈昕还未到达时,就撤离了。
没人守江?侯景摸了摸自己的眼睛,一鼓作气冲过了长江!
被长江逼得发疯的曹操们呀!羡慕嫉妒恨吧!里应外合,顺利入城,却遭遇困境过江后,侯景开始攻打建康。
身负重任的无间道萧正德积极配合,联合侯景军从宣阳门攻入了建康!
梁武帝只得退守台城。
可是,就这个小小的台城,在羊侃的积极组织下,却击退了侯景的进攻,巍然屹立!此时,侯景对内,无法取得彻底胜利,在外,三十万梁军(号称百万)正在逼近,侯景的造反事业岌岌可危!
烂到骨子里的梁侯景用尽各种办法,就是搞不过羊侃。只得回头去招呼那“百万勤王援军”了。
这勤王大军一开头还是很让人期待的,百姓们纷纷翘首以待。
可是,百姓们迎来的是一支掠夺成性的强盗官军!被掳掠后,不再支持官军了。
这“勤王援军”和讨董联军一样: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勤王军掠夺百姓就罢了,打仗也很垃圾!
勤王军总指挥柳仲礼,一路带了许多歌姬,每天载歌载舞、醉生梦死,指挥很佛系。
韦粲想要积极作战,却被一堆保存实力的猪队友卖了,直接阵亡!
各路大军,有打算的,就保存实力;没打算的,就置酒高会!
到了这个地步,还能忽悠!官军虽然垃圾,但势大,一时击不破。就这样,侯景军和他包围的台城梁军都陷入了粮食危机。
为了摆脱困境,侯景再次拿起了忽悠的把戏——他给梁武帝写信:咱不打了吧,这样,您分封这些地方给我,我退军好不好?我准备从京口退军,可以吗?
都到了这个地步,南梁君臣居然还被忽悠!
南梁下令阻击京口附近的勤王军部队后撤。
侯景把握机会,攻取东城(其中粮草颇多)!摆脱了粮食危机!
吃饱了肚子的侯景军士气大振,一顿猛攻,击败了无能的援军,攻下了饿得两眼发紫的台城!
造反,成功了!
总的来说,侯景以残兵败将完成毁天灭地的灾难,其所用的手段、方法并不高明,换到一个靠谱的时代,早就被干死了!
可是,南梁后期,南方的士族统治已经腐败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只知念佛的梁武帝以对待信徒的方式来对待政治,毫无节制地“宽厚”。最终,把自己的集团培养成了自私自利,没有底线的散沙,把侯景这头受伤的狼,养成了足以毁天灭地的灭世魔狼!
为什么候景一千多人就灭亡了梁朝?
我是六菠萝,闽南小生一枚。
难道南朝梁提前二十多年就灭亡了?难道是我们的史书写错了?南朝梁可不止梁武帝萧衍一位皇帝啊!
侯景这个反复无常的地方军阀,把东魏、西魏、南朝梁耍的团团转,更是重创了南朝梁的统治根基,饿死了一生信佛的梁武帝。
题主问为什么梁武帝的朝代竟然挡不住侯景的千余人,解铃还需系铃人,恐怕梁武帝得想想自身的原因。
任将领为亲在梁武帝的中后期,大量的废柴将领把持了军政,如萧统、萧绎(色厉内荏的典型),而真正有真正才能的如陈庆之、羊侃却始终身居二线。
奢侈腐败这一点,南朝梁可谓登峰造极。在那个朝代,以骄奢淫逸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豪。史书上评价说:“天下宰守,罕有廉白者”。
如著名的太守鱼弘,将山田水利等全部收归己有,史称“四尽”;他的六弟萧宏,家里一屋子都是金银细软,却被梁武帝夸赞为“汝生活大可”(你的生活很滋润啊)!
所以,梁武帝的纵容只会换来兄弟、子孙的腐化和不臣之心。侯景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兵临建康,果然各路勤王军都裹足不前,坐等梁武帝饿死。
为什么候景一千多人就灭亡了梁朝?
侯景,字万景,朔州人,南北朝时期很有名的历史人物。在《梁书》《北齐书》《南史》等史书里都有记载,非常有趣的是他被放在李延寿的编撰的《南史·卷八十·列传第七十 贼臣》一篇。
侯景确实叛乱并以少量兵力就灭亡了梁朝,但据史料记载“侯景之乱”开始时,他的兵力大概是有8000人左右的。所以最后是否是以一千多人就灭亡了萧梁,确实无法查证。
侯景能够以少量的叛军灭亡兵力相对雄厚的梁朝,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侯景不良于行,但有野心,且自尊心强景右足短,弓马非其所长,所在唯以智谋。出自《南史》可见侯景身体是有残疾的,但他勤于学习,精通骑射,更擅长谋略,立下了很多战功,得到了北齐神武帝高欢重用。可他的野心让高欢很是忌惮,临死前嘱咐儿子高澄不予以重用。
加之侯景本来看不上高澄,最后叛变北齐,转向南梁。去梁朝的路上,有人骂他跛脚,他就直接把人给杀了。南梁接受他后,给予高官厚禄,侯景野心膨胀,求娶门阀大家王、谢两族的女儿未成,恼羞成怒决定叛乱。可见其自尊心之强。
二、梁武帝萧衍的纵容和轻视在侯景上表求降于梁武帝时,梁朝群臣都觉得接纳一个叛将是不合适的,但是梁武帝不听大家的劝说。史料记载此时的梁武帝信奉佛教非常迷信,他梦见“天下太平,尔其识之”。
也就是说他梦见了统一天下,侯景就上表投降了,这是吉兆,说明侯景是可用之人。他想借助侯景的力量北伐成功,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等重要职务。
刚开始听说侯景兵反,梁武帝是没有把他放眼里的,还笑着说:“是何能焉,吾以折棰苔之”。由于过于轻敌,对当前形式的乐观估计,侯景以寡弱的兵力扭转战局,围困台城后,灭梁。
三、梁朝但是各种内部矛盾,给侯景创造了机会梁武帝的子孙众多,这是一个家族繁盛的象征,也意味着权利的争夺。因为太子之位的纷争和觊觎,其六子昭陵王,七子湘东王,八子武陵王手持重兵也不愿出兵援救。
只想在侯景攻破台城,梁武帝萧衍与太子萧纲被杀后入城,好坐收渔翁之利。以至于在各地异性将军援兵到达台城后,无统一指挥,没有宗室诸王的带头,都不愿率先出兵,最后梁朝在众人的作壁上观中为侯景所灭。
四、梁武帝侄临贺王萧正德,觊觎帝位已久,与侯景结盟,成为侯景内应。在侯景开始叛乱时,萧正德就已经和侯景结盟约为内应了。梁武帝轻视侯景兵力弱的时候,殊不知侄儿萧正德正在播种接济他。当时梁武帝的军事机密对于侯景根本不是问题,他顺利率8000军士从横江渡江。☞萧正德像
并且很快攻破朱雀门,被萧正德迎入宣阳门,开始围攻宫城,长时间围困,梁武帝萧衍被饿死宫城(台城)。后来侯景扶立萧正德为帝,娶其女儿溧阳公主,还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可谓名利双收。
所以,侯景本身野心强大,恰好梁武帝的纵容与轻视,正逢朝廷内乱,战争时内外呼应,如此一来,寡弱兵力也可以战胜强敌。所以当时侯景叛乱灭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妙趣小总结虽然有各种成功,但侯景残暴,他的结局也确实异常悲惨,玩弄王权之人,没有仁德之心终为王权所玩弄啊。最后落得尸骨无存,百姓(包括他的妻子)都分食他的肉,骨灰都被人掺酒喝了,几个儿子也受极刑死去,后继无人。
终应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句话。我是妙趣侃历史,一起让历史更有趣。欢迎关注与点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为什么候景一千多人就灭亡了梁朝?
先说一下,侯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南梁覆灭,但“侯景之乱”是南梁覆灭的重要导火索和主要原因之一,给当时的大局势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侯景起兵叛乱之时兵力约为8000人左右。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但是后面南陈与南梁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还打破了“后三国时代”的相对平稳,使得整个大局势逐渐演变成“南弱北强”的格局,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埋下了重要伏笔。
侯景降梁,南梁引狼入室候景原本是东魏高欢手下的将领,虽被高欢猜忌但也算是深得重用。候景对于高欢还算服气,甘心为之效力,然而却与高欢世子高澄不和。简单来说,候景之所以在高欢手下效力是因为他服气,但如果换作别人,尤其是高澄的话,他候景是绝对不愿意为他效力的。果不其然,在高欢死后,候景公开反叛东魏,并且以十三州降梁。而候景的这一举动正中梁武帝萧衍的下怀!南朝素来都有收复中原的梦想,于是一拍即合,候景成功逃到了梁朝,为梁武帝所收留。也为后来爆发的“侯景之乱”埋下了隐患,梁武帝萧衍也自食恶果,被饿死在了自己的宫殿内。
候景叛乱的导火索候景降梁后,东魏向南梁发出了“化干戈为玉帛”、两国重修于好的信号。而东魏展现出来的诚意就是愿意将梁武帝萧衍的侄儿萧渊明放还回梁。梁武帝萧衍素来重视宗室亲情,面对东魏如此诚意,自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但这恰恰成为了候景叛乱最重要的导火索。候景刚刚归降,东魏便与南梁交好,还要归还萧渊明,这不得不让候景多想。候景认为东魏这么做是想要利用萧渊明来交换自己,而梁武帝也已经答应了与东魏停战议和,自己一旦回到东魏必然是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候景之乱”由此拉开了序幕。
“候景之乱”反应出了南梁积攒已久的矛盾由于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长以及高寿,使得皇子之间的夺权并不显露。然而“候景之乱”中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后,整个南梁政权的争夺便呈现出混乱局面。
同样的,候景之所以可以顺利起兵反叛成功,主要还是利用了当时南梁的各种矛盾,包括一些不合理的市场税收和田租等。候景趁机免除了这些,从而招募到了一批叛军,壮大了自身。
候景还与梁武帝萧衍的养子萧正德联合起来,不但索要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钱财,体现出了当时梁武帝萧衍年老昏庸的一面。包括梁武帝晚年崇佛,大肆消耗了国库财力,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这种潜在的矛盾也在“候景之乱”中彻底爆发。
以上这些都是“候景之乱”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虽然最后被平定叛乱,但这时的南梁早已满目疮痍,国之根本已动摇,为南陈将其覆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不但如此,原本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被打破,南朝的实力出现明显下滑,为后来的“北灭南”、隋朝大统产生深远影响。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感谢大家阅读,有不足之处敬请留言指出,欢迎大家的点赞和关注。为什么候景一千多人就灭亡了梁朝?
侯景是羯族人,原本时东魏高欢的悍将。虽然生性残忍,但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担任河南道大行道,拥兵十万,专治河南,实力雄厚。高欢死后,高澄继位。候景与高澄不睦,曾扬言“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敢与鲜卑小儿共事”。高欢死后仅数日就先后与西魏宇文泰和南梁联系,谋划造反。但最终被自己的老师东魏名将慕容绍宗击败。
侯景仅带800多残兵逃到了南梁。梁武帝把候景安置在寿阳。这时,东魏向南梁表示了不愿进一步扩大事态的意图,寻求与梁议和。梁朝内部经过一番讨论,接受了对方的提议,向东魏派遣和平使节。梁与东魏的议和,无异于将侯景逼入了死角。于是,候景串通对梁武帝心怀不满的临贺王萧正德,仅率兵一千左右士兵渡过长江,于548年十月二十二日,对建康发动突袭。最终攻破建康,梁武帝被活活饿死。
梁朝作为与东魏、西魏并列的大国,被候景以一千左右的兵力攻破都城,原因在于:
首先,在于南梁承平日久,社会腐化严重。因北魏分裂,无暇顾及江淮,南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梁武帝沉迷佛教,废弛朝纲,多次舍身出家。士大夫上行下效,争尚空谈,不习武事。生于同时代的颜之推的记载,当时人们羸弱不堪,“从未骑过马,一看到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以为是老虎”。而建康在上一次被卷入战乱则是在梁武帝攻陷南齐时,也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建国功臣大多作古,后辈武将被分派到各地镇守,建康城内官员,大多不习战阵,候景的袭击也让城内格外混乱。
其次,梁武帝晚年政治昏庸,已经八十四岁,在位四十六年。他对待皇族和官员名为宽容,实为纵容,比如,临川王萧宏曾经担任对北魏作战的主帅,却临阵退缩,抛下部队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导致梁军大败。武帝却很宽容,非但没有问罪,仍对他委以重任。有传言说萧宏私藏兵器图谋造反。为此,武帝亲自查看没有发现武器,却发现三亿多钱和满库的绫罗绸缎,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说道:“汝生计大可!”随后又高兴地畅饮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说明,伴随着宽容的“仁政”而出现了皇族、亲信等人的放恣和专权,武帝却不加追究。但是,对底层民众却恰恰相反,徭役繁重,犯法连坐,老幼不免;一人逃亡,举家罚做苦役。人民纷纷逃亡或奋起反抗,各种规模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侯景之乱前夕,更是达到“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地步。侯景利用当时南梁士族与寒族的矛盾,下令释放了大批奴婢,这不仅为他增加了兵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老百姓,为他的叛乱成功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候景军队从最初800人到8000人最后达十万人于此分不开的。
第三,梁武帝用人不明,虽然合州刺史萧范、大将羊鸦仁多次报告,但梁武帝和宠臣朱异都不加以重视。侄子萧正德在候景叛乱之初就与候景勾结,但却被梁武帝任命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防守长江。而萧正德征集了几十艘大船,供侯景军渡江。侯景军队进抵达后,萧正德大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城,建康守将庾信、王质、萧大春、谢禧等均不战而逃。侯景未遇激战就连下东府城、石头城,于是进围台城,开始大举攻城。
第四,军事上的接连失利。不可否认候景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反叛中的作用。候景善于用奇,料敌机先,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抓住宗室伪饰勤王、顿兵不战和援军将帅惧战自保、互相猜忌,梁军士气泄沓、没有正面打硬仗的战斗力等有利条件,集精兵锐卒,攻敌要害,速战速决,化弱为强,未战已先胜敌一筹。建康之战充分体现了侯景战术灵活、用兵诡谲的特点。建康城外的勤王军队与候景军队大战,候景利用大雾时机,大败勤王军队,杀死韦睿之子、衡州刺史韦粲,杀得大都督柳仲礼几乎丧命,从此拒不出战。虽然援军人数众多,但由于方面各方相互猜忌、各怀鬼胎,无法统一指挥,其中甚至还有与侯景军串通,或与侯景军一样热衷于掠夺的军队。因此,本来为援军的到来而欢欣鼓舞的民众,立刻感到非常失望。在台城内,大将羊侃以一人之力苦苦支撑台城,把台城守御的固若金汤,成功抵御了候景多次进攻,但是因为积劳成疾,在台城去世。羊侃去世不久,台城就被攻破。梁武帝陷入候景之手。
攻占建康城后,侯景自封为大都督、录尚书事、使持节、大丞相、王如故,掌握梁朝廷大权。他废萧正德为侍中、大司马。后来,又别出心裁地自封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不久又开始称帝。不久被王僧辩和陈霸先击败,在逃跑中被羊侃之子杀死。
为什么候景一千多人就灭亡了梁朝?
首先,要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概念,那就是侯景并非只有1000人兵力。侯景降梁以后,因为出身问题,想要求婚于王、谢名门提高社会地位,请梁武帝做媒,然而梁武帝嫌弃他门第不够而拒绝了。梁武帝的拒绝伤害了侯景的感情,也让他充分认识到在门阀势力强大的梁朝,想要出将入相,自己的出身就决定了完全是痴人说梦。
于是侯景打算叛变,他在寿阳首先是废除了梁朝盘剥百姓的市场税和田租,使得百姓都来参与叛军,等到准备充分后,他起兵于寿阳,而起兵时的总兵力是达到了8000人的。
虽然侯景最后兵败被杀,但侯景之乱使得梁朝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跟梁朝的政治情势有莫大关联。
我们知道,自东晋衣冠南渡后,王与马公天下,乔迁到江东的北方士族成为了主导南朝的政治力量,他们依托九品中正制垄断政治,尽管后来东晋被寒族刘裕所取代,但历经宋、齐两朝,到了梁朝士族政治的影响力仍然强大。齐、梁的建立者本身就是乔姓士族的代表之一兰陵萧氏。
寒族的总体地位在这一时期依旧地下,并未进入真正的统治阶层。而这些寒族的中坚力量,主要是江东土著大地主,他们经济实力不弱,但苦于政治地位不高,无法插足任何领域。
侯景之乱,给江东庶族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公元547年,侯景攻占建康,对南朝门阀士族予以了沉重的打击,梁武帝也忧愤而死,混乱的局势被江南庶族地主以及少数民族豪酋们利用,或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或以勤王讨伐侯景为名,由地方土豪上升为地方长官,或本无赖之徒骤然而得以提拔将领,彻底打破了门阀政治的规则。
这些人在讨伐侯景的过程中,被授予官职,成为了梁末以及后来陈王朝的统治集团中的成员,使得过去那种由门阀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状况一去不复返。而这个时候被打破的统治集团内部,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人的出身,只要是挂着勤王名义的势力,都想是抓到救命稻草一般加以提拔,这样就给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当时的各地豪强庶族地主们,普遍在地方上,以自卫为名义,建立起军事堡垒,训练士卒,实际上是增强自己在地方上的军事实力,从而获取政治社会地位。
同时侯景之乱对梁朝门阀政治集团统治核心的三吴地区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一地区的经济迅速衰落,而那些没有经历战乱的地区经济情况迅速上升,比如东阳郡成为陈霸先(陈武帝)平定会稽的给养基地,这些远离战乱的地区,在经济实力的保障下,军事实力不断膨胀,自然就会出现割据一方的局面。
在“侯景之乱”的催化作用下,南朝崛起了一大批庶族地主阶级,正是这些庶族地主们,成为了灭亡梁王朝的中坚力量。实际上,侯景之乱就是早已不满、蛰伏日久的庶族地主们夺取政治权力的最好的借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