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759年,3月,邺城。云集了郭子仪、李光弼等最优秀将领和绝对优势兵力的唐军,居然被史思明一举击败!
仔细我们回顾这场军事灾难,让人受益良多。
克复两京,曙光再现,趁胜追击,却犯下了很有创意的错误大唐在度过安史之乱初期的慌乱后,逐渐稳定了下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以及外族友军的配合下,连续击败叛乱,收复了长安、洛阳。而叛军方面,安禄山死后,出现了动摇。史思明等人降唐又复叛,但此时安史叛军内部的分裂已经十分严重,安庆绪和史思明事实上已经分裂成了两股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集结了几乎所有可以调用的资源,发起了一次大规模攻势,试图一举讨灭安庆绪势力。(对此战兵力,争议很大,但唐军有绝对优势毫无疑问。)
此战中,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嗣业,几乎所有当时拿得出手的将领都参战了。可是,大唐却没有指定主帅人选,只是以宦官鱼朝恩观军容,督促各军。——这是此战,以及后来大唐与叛军、割据军作战进展不顺的最关键因素!
不过,当对手还不够出色的时候,隐忧,就仅仅只是隐忧。安庆绪就被打得连续败退,只得困守邺城,派人装孙子去找史思明求救。
围攻邺城,一个坏创意,杀死了一堆好创意和一个好将军围攻邺城开始后,唐军的名将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好创意层出不穷。
郭子仪在城外筑垒百重,封锁邺内外联系;
随后,唐军引漳河水灌入邺城。邺城里的井水喷涌而出淹没街道,叛军和居民都只能居住到屋顶休息。
此时,邺城城内粮食已尽,一只老鼠卖四千钱,城中人只能吃马,甚至马粪!苦不堪言。
这样的城池,按常理应该不难攻克呀,可是,唐军却硬是打了几个月都没打下来!
这还得说到那个坏创意——没有主帅了。
唐军四面围攻,却没有统一指挥,各打各的,“进退无所禀”。安军得以随时调拨力量加强险处,因此,邺城常常惊而不危。
唐军著名猛人李嗣业纵横天下这么多年,可丢不起这人!亲自带队攻城!结果···中箭身亡。
让无数男儿心向往之的猛人李嗣业,死得窝囊!这样,唐军一堆名将扎堆,从758年10月打到759年2月,就是啃不下邺!
史思明:有条不紊的部署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一方面,双方是竞争关系,都有理由早晚灭掉对手;另一方面,又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安庆绪被灭了下个就是他!
因此,史思明一开始不急不慢,只派李归仁军前往,但也仅仅就是做个拉拉队,遥相呼应。
史思明在救援前,要拿下魏州。他巧用反间计,离间魏州唐军猛将和守将的关系,猛将被自己人杀害,史思明一鼓作气拿下了魏州。
拿下魏州后,史思明称皇帝,不远不近地注视着邺城战场,随时准备发出致命一击。
否定李光弼策略,唐军错失先手对于史思明的威胁,唐军这些良将当然不可能无视!尤其是他的老对手李光弼。
李光弼提出:“史思明在魏州却按兵不进,是在等待我军疲敝,用精锐突袭我们!现在,请让我带朔方军,一起去干他。他干不过我,一定会躲在魏州不出。这样,我们拿下邺再一起来干他!”
围攻邺,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兵。分兵把史思明这条毒蛇看起来,,是稳妥的建议!
可是,鱼公公拒绝了,“我只是来监督你们打仗的,好好打!”
史思明,骚扰大师鱼公公拒绝老李的建议,可能也是觉得:“老子这么多人,就在这一起,他史思明敢来吗?来了又能咋滴?”
史思明不久就来了。他进军到邺城外五十里处扎营。
当然,老史现在还不敢直接上去决战。
老史看出了唐军的命门,开始了骚扰大师的史诗级表演。
(1)、不让你休息:他在军中置大鼓三百,不时击鼓威胁唐军。又每营精选骑兵五百,每天都去骚扰唐军。
唐军是木头吗?任由他骚扰?呵呵。
要是有统一指挥,早就集结起来,一锅端了老史了,谁还在这听他敲鼓!而骚扰时,思明的士兵是经过挑选的,彼此都认识。唐军兄弟来自五湖四海,都不认识。
因此,在骚扰时,叛军都做唐军打扮等唐军反应过来时,叛军已经走了。唐军再追除去,就认不出友军和叛军了。
(2)、不让你吃饭:当时,唐军大军云集,粮草运输络绎不绝。
老史派人假扮做唐军,拿了粮食后,责备运粮太慢了,杀几个人,放其他人走。这样,船夫们都不敢运粮了,要钱不要命的行当我们不干!
老史又派人找到唐军船队舟船所聚的地方,防火就烧了。
唐军还真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史军又是彼此都认识,他们扮作老百姓,烧了就散开,找个地方又聚上,宛如犯罪团伙!
就这样,在老史的一番骚扰下,唐军已经又累又困!出现了败相!
风呀风呀,请你给大唐一个说明在疲敝唐军的目的差不多达到后,老史决定出击了——毕竟,邺城真丢了,他也要完蛋!
史思明带军靠近唐营。大家应该记得,老史自从来了附近后,就没消停过,天天骚扰唐军,而且:经常虚张声势。
所以,唐军似乎已经对敌军靠近有了“免疫力”,没怎么在意···
看来,一群天才在一个傻子的指挥下,也会变成傻子!
随后,史思明发起了攻击!
唐军意识到不对,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马上冲上去打!郭子仪,率军为继。
李光弼等人是仓促迎战,叛军射伤了鲁炅。
郭子仪军迅速靠近,两军接战起来!
此时,唐军站稳了阵脚,如果长期打下去,史思明可能要吃亏了。
正在此时,大风突起!大风遮云蔽日,双方将士都睁不开眼,各自散去!
这“公平的一散”,却把大唐军队彻底打散了!
郭子仪的乌龙,导致了大溃败坦率地说,大风是公平的,他中止了一场激战,却没有让你唐军散去呀!
都赖郭子仪!
天下兵马副元帅(虽然不是本次战役主帅)郭子仪“先退”,各节度使才退!郭子仪为啥要退呢?
原来,当初史思明造反时,郭子仪身边的将领吴思礼说:“胡人就是胡人,怎么可能会尽心为国呢?早晚必反!”说这话的时候,吴思礼用鄙夷的眼神看着在一旁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当场无语,但仇恨是记下了!
决战这天,仆固怀恩刚击败了史思明一部,正遇大风,回军时正好遇到了吴思礼。现在,大家都乱了,这个时候不报仇,什么时候报仇?于是,一箭射死了吴思礼,然后大声高呼:“吴思礼被杀了,你们当兵的跟我走!”
这个时候杀将收兵?仆固怀恩要干什么?郭子仪此时疑心仆固怀恩已经造反,于是率部暂时先退了。
郭子仪虽然不是主帅,却是唐军的主心骨。因此,随后···是连锁反应!大军各回本藩。
可是,要全赖郭子仪也不对。毕竟,如果有统一指挥的话,大家退一退,也还能再回头呀!
比如,对面的史思明,人家跑起来也没很在意面子,人家也一口气跑到沙河,得知唐军跑散了,这才喜出望外,回了邺城!
这一战的影响,一直被低估了。尽管此后,唐军依然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是,此战后,大唐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从根本上扫除叛军了。最终,精疲力尽的大唐只得姑息养奸,而以叛军余部为代表的河朔三镇,逐渐跋扈,开启了持续的,愈演愈烈的战乱时代!
很多人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小编以为略有夸张)
从此战,也能依稀看出这个转折的气息。
(1)、不设主帅,以宦官“观军容”。
担心主帅威权过重,不惜降低军事效率。中华帝国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在这种思路下吃了不少亏。
(2)、热情奔放的热血时代结束了
当郭子仪、仆固怀恩、吴思礼彼此猜忌时,盛唐“独爱之如一家”的开放胸襟一去不返了。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那么,潼关之战和邺之战,就是扭动转折点的两个扳手。两把扳手,把原本平常的叛乱,拉成了一条分界线,横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在互相猜忌的环境下,在没有了密切地配合和组织的情况下,即使您是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良将,也无能为也!
祝君如鱼得水,战无不胜!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安禄山被杀,儿子安庆绪继位,此人虽然四肢发达,可惜头脑太过简单。杀父篡位之时,军师严庄写好诏书,让安庆绪全程对着稿子深情朗诵,结果安庆绪也能念成外语,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弄得亲信部下羞愧不已,只好让大王呆在深宫喝酒泡妞了事,抛头露面之事都由手下代劳,尽量避免其出来丢人现眼。
面对如此级别的对手,唐肃宗李亨信心十足。公元758年,李亨趁安庆绪头号战将蔡希德被杀内乱之际,想毕功于一役,不惜血本同时征调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泽潞节度使王思礼、河南节度使崔光远等九大节度使,凑齐二十万大军,前往讨伐安庆绪。这支联军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将领阵容豪华,可以说在任何方面,都是碾压叛军的存在。可惜,打仗不是数学题。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皇帝早已不再信任武将,面对如此阵容,肃宗李亨怎么也不敢将全国武力放置于一个武将之手。但大军不能无主,唐肃宗夙夜不懈,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论忠贞爱朕,又有谁能比得过终日和朕朝夕相处的后妃和太监呢?如果问世界上有谁不想当皇帝,那么除了傻子外就只有太监了,因为这些人根本不能生育,当了皇帝能传给谁?
秉着这种思想,唐肃宗并没有给这支联军设置主帅,而是独辟蹊径地发明了一个新的职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职责是居中协调,监督诸军。从新职位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唐军虽多,但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唐肃宗第二宠爱的宦官鱼朝恩。(第一是李辅国,肃宗舍不得外放.)
鱼公公虽然马屁水平十级,但军事水平基本为零。不过奇怪的是,面对如此任命,郭子仪等人却毫无怨言。因为老郭已经61岁,早就在宦海沉浮半生,摸透了官场规则,何况己方优势明显,带个新人刷刷小怪也算是聊胜于无。十月,郭子仪北渡黄河,击败叛军大将安太清。叛军只得退守卫州,被郭子仪团团包围。
十月七日,淮西、河南、郑蔡、北庭四地节度使率兵渡河,与郭子仪部会师卫州城下,声势浩大,唐军风头一时无两。
卫州离邺郡不到二百里,位置极其重要。安庆绪也无暇享受人生,只得放下酒杯美人,亲率邺郡倾城之兵7万余众前往支援。结果被郭子仪诱敌深入之计打得七零八落,唐军擒杀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还趁势攻克了卫州。
安庆绪见唐军凶猛,不得已只能退往邺郡,但唐军仍不肯罢休,紧追叛军不放,而且援军愈聚愈多,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关内泽路节度使王思礼、平卢兵马使董秦、河东兵马使郭谦训悉数到齐,大有不死不休之势。见唐军纠缠不休,安庆绪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收拾残兵,在邺郡西南的愁思岗和唐军又打了一架,当然还是不堪一击,丢了三万人头后退入城内固守,随即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二十万大军将邺郡围得水泄不通。
眼见覆灭在际,安庆绪为了保住自家小命,也只能放下脸面,以皇帝之位为筹码,派出信使向昔日的仇人史思明求救。当年二京失守,安庆绪只身逃亡邺郡,身边仅剩骑兵三百,宛如丧家之犬。安庆绪手下曳落河、同罗等六部胡兵,大多投靠了史思明,抢劫所得财物,也被史思明全部缴获,反而实力大增。这让安庆绪嫉妒非常,不仅派遣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去史思明的地盘范阳征兵,还暗地嘱咐两人见机刺杀史思明。
史思明虽然不齿安庆绪为人,但毕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邺郡是河北南方门户,一旦安庆绪被灭,那么自己绝对会成为那二十万唐军的铲除目标!一番思量后,史思明决定亲率十三万大军南下。史思明和安禄山同乡同岁,都是白手起家,虽然相貌丑陋,但却胜在头脑灵活,战场上向来以狡黠多变而闻名。
史思明见唐军势大,便不肯正面对敌,只派了部将李归仁领步骑一万进驻离邺郡六十里的滏阳,遥为安庆绪军声援,而自身则带着全部兵力攻打老熟人——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所驻守的要地魏州。
崔光远,大唐望族博陵崔氏第三房一脉,丞相杨国忠的亲密战友,不管是出身还是社会交际,原本和史思明不会有半毛钱的交情。史思明之所以熟悉这位公子,是因为崔光远也曾经叛变过革命。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悄悄西逃,临走之时不仅没有告知文武百官,还留下诏命崔光远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结果崔光远上任当天,叛军须臾就至,崔光远避无可避,为求活命,只能让自己儿子去安禄山军营递上降书。因崔家名望甚高,安禄山大喜过望,让他继续担任京兆府尹。不久后唐军反攻,崔光远又果断投奔太子李亨,此人打仗不行,见风使舵的本领倒是一流。
崔光远见贼兵远道而来,即派部将李处崟出城迎击,结果敌众我寡,郭子仪鄙薄崔光远为人,不去救援,李处崟只能且战且退,最后逃往城内。史思明率部队尾随而至,故意在城外大喊:“李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果然这话被崔光远听到,随即大怒:“鬼子都是你带来的”?随即将一脸懵逼的李处崟腰斩处死。
李处崟是崔光远部最为骁勇之将领,魏州唐军以其为主心骨,如今变成两截,魏州守军顿时人心涣散。不过好在崔光远见风使舵的本领并未退化,眼见形势不对,立马连夜弃城而走,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汴州。
主将带头率部逃跑,魏州自然被攻陷,三万人惨遭屠杀。崔光远逃跑有功,官升太子少保。
初战告捷,史思明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在魏州按兵休整,和唐军相互对峙。期间还特意抽空筑祭坛登基,自号大圣燕王,向安庆绪宣告自己才是老大。
面对战局形势的变化,李光弼很是着急,他向首任观军容使鱼朝恩建议围点打援:“史思明于魏州按兵不动,欲使我懈怠以乘之,我以兵逼魏州,使其不敢出战,得以时日,邺城必拔。”但鱼公公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分兵不利于团结。
在鱼朝恩的指挥之下,郭子仪等八位节度使将邺城围得是水泄不通,修了两层营垒,三道壕沟,还拦截漳水淹邺城,无所不用其极,日夜猛攻。
生死关头,安庆绪和麾下悍将们也只能咬牙坚持,等待史思明的援军。好在邺郡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古都,城防坚固,唐军又没有统帅,缺乏协同无法形成合力。所以围城半年,而邺郡迟迟不下。双方皆精疲力尽,邺郡粮食吃尽,一只老鼠都能卖4000钱,士兵只能从墙角啃草得以活命;唐军亦军心涣散,因为天下饥荒,粮草补给也开始短缺,为了早点结束战役,连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亦在攻城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眼见双方皆已身疲力竭,史思明觉得时机成熟,倾巢而出向邺郡进军。大军在离邺郡五十里处扎营,为了防止唐军冲击,史思明在军营内每营放置战鼓三百,日夜不停制造噪音,既声援城中叛军,又给唐军增加压力,唐军九部各自为政,每部兵力皆少于史思明,又缺乏统一指挥,没有谁愿冒损失自身实力之险,贸然主动攻击史思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史思明军队安营扎寨。
史思明,又从每营中挑选五百骑兵,胡人骑马本来就来去如风,实行的又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战术,对唐军单独打柴担水的士兵进行攻击。在这些“游击队”的骚扰之下,唐军将士们连出营大小便都变成了高危行为,不少人在酣畅淋漓之际,被飞奔而来的马刀砍掉了脑袋。
唐军几十万人马,粮草需求巨大,粮饷从江淮、并州远道而来,平日“车船相继”,连绵不断。史思明派人穿上唐军制服,伪装成督促队,斥责民夫运粮太慢,随意抽刀砍杀民夫,民夫惊恐至极,经常半途逃亡。遇见车船聚集,叛军又把车船烧毁。由于唐军各自为战,势力繁杂,唐军巡逻队根本无从分辨真假。
在史思明的连环阴招之下,唐军又困、又累、又饿、还不敢上厕所,变得“人思自溃”。这时,史思明正式渡过漳水,向唐军发起了总攻。
三月六日,唐军九位节度使率本部人马二十万在安阳河北部列阵以待(资治通鉴上说带了六十万,个人感觉是无稽之谈,这么多兵,半年时间,后勤也能把这支联军拖垮.)。
但奇怪的是史思明却只带了五万精骑出阵。
见史思明部队人数不多,唐军还以为这是一支侧翼游军,还在四处派侦骑寻找敌军主力,结果史思明直接率军直冲唐军军阵。双方在万金驿接触交战,很快就陷入了白热状态。唐军人数虽多,但万金驿面积不大,根本无法发挥人数优势,相反史思明的精骑反而占尽便宜。
顶在前方能和史思明军队有接触的是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个节度使,其中鲁炅来自南方,并不习惯平原作战,而许叔冀根本就不会打仗,士兵多以战五渣为主,所以史思明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鲁炅受伤,于是开始率军败退,位置改由郭子仪的朔方军接替。
郭子仪还未来得及排兵布阵,老天突然跑出来插了一脚,在战场上刮起了一阵怪风。天地一片昏暗,能见度基本为零,战场兵马一片混乱,出现了千古未有的奇观——唐军向南,叛军则往北,枪械 辎 重,扔满一路,战场瞬间安静下来,决战就这样结束了 。
相对于叛军来说,唐军似乎机动力更强。因为史思明的精骑只跑了200里地,逃到了沙河,而唐军在各节度使带领之下,干脆跑回了本镇。各方节度使领着败军,一路烧杀抢掠,秋毫必犯,童叟必欺,当地百姓不堪其扰,恨不得叛军追上前来,将官军杀个干净。
因为史思明逃跑过慢,在沙河整顿部队,才发现根本无人追击,于是满怀疑惑地重返邺城,他没有去追击唐军,因为史思明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安庆绪死里逃生,见战场空荡无垠,只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军械粮草,本着不能浪费粮食的朴素情怀,安庆绪派人搜集郭子仪队伍留下的珍贵粮食,得到粮草大概7万余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小安随即和死党孙孝哲、崔乾祐商量过后,决定关闭城门,把史思明拒之门外。
不过安庆绪部下显然已经受够了这位木头皇帝,坚持让安庆绪兑现承诺,最终拗不过众人的安庆绪率三百骑兵手捧奏表奉上玉玺向史思明称臣,果然被史思明砍掉了脑袋。史思明接管了安庆绪的地盘,打开府库犒赏将士,将安庆绪的实力占为己有。
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阳正式登基,改元顺通,国号为燕。安禄山辛苦一世,至此,家产股份全部落入了老乡史思明之手。
一场大风,让唐肃宗中兴大唐的野望成为泡影,在史思明的努力之下,再次将即将熄灭的叛乱之火又重新死灰复燃。唐朝从此进入了安史之乱的第二阶段——史思明叛乱,日益持久的混战也让节度使力量更加强大,而中央力量则不断削弱,到后唐时期,中央再无制衡地方的筹码。
史书大多将邺城之败归咎于唐肃宗未设统帅和鱼朝恩不善军事。但对于李亨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李亨临危上任,身边除了太子名分,并无一分一毫实力。李泌隐居之后,能一直跟随自己的除了皇后就只有太监。安禄山之乱,早已证明武将不可信任,作为平叛主力,朔方军一支独大,甚至能决定唐皇朝生死,没有上帝视角,唐肃宗又如何敢肯定郭子仪不会造反?事实也证明唐肃宗担心并非多余,二十年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就逼得皇帝再次逃离京城。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唐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唐军名将率领的九节度20万大军,在邺城为史思明所败,诸军皆溃,成为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灵宝之战后的又一次战略决战惨败。叛军重新势大,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邺城之战也成为唐朝后期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前奏。
唐军在这次关键战役中的惨败,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组织围攻邺城时间过晚,让安庆绪恢复了实力,唐军围城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二是唐军举国之兵缺乏统一指挥,三是安禄山叛乱起来特别是史思明再次叛乱后,唐军中的胡汉矛盾和对立在关键时刻严重影响了唐军战斗力。
(邺城之战形势图)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随后史思明也投降归顺,被封归义王,安禄山叛乱看起来马上就要彻底平定了。刚刚从洛阳逃出的安庆绪手中实力很有限,但唐军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消灭安庆绪。安庆绪逃回邺城后收拢兵力,实力大大增强。一直到将近一年后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朝廷才组织大军讨伐安庆绪,随后在卫州大败安庆绪军,乾元元年(758)十月,唐朝大军开始围攻安庆绪的老巢邺城。
但安庆绪的实力已经得到很大恢复,在唐军围攻安庆绪的同时,史思明已经再次反叛大唐朝廷,唐军在攻城的同时时刻也面临着史思明援军來援的风险。攻打坚城的同时要防备强大的外部援军,军事上的形势相当不利。
从乾元元年(758)十月到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五个多月时间的攻城虽然让安庆绪处境相当困难,但最终也没有攻下邺城。唐军在攻城战中也损失很大,名将镇西节度使李嗣业战死。李嗣业是出身于安西的名将,曾经参与过怛罗斯之战,征战万里功勋卓著,安史之乱爆发后带领一部分安西军入援与叛军作战。
长期攻城不下,损失很大,唐军的士气也受到很大影响。
唐军这次讨伐安庆绪,基本动员了所有能参战的有战斗力部队,可谓举国之兵尽出。从军事上考虑,大军必须设置统一的统帅,令行禁止才能正常作战。但朝廷对举国之兵让一人掌握不放心,没有设置统帅,只让宦官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作为监军居中联络协调各军。一只缺乏统一指挥的大军,在战事关键时刻自然会爆发出战场上致命的种种问题。
唐军的九节度大军,最有战斗力的郭子仪的朔方军、李光弼的河东军、以及李嗣业的镇西北庭军,其中以郭子仪的朔方军最为重要。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各节度使大军,胡兵胡将已经占据很大比例,朔方军也是一只胡兵胡将在其中有重要地位的军队。
安禄山叛乱以及随后的史思明再次复叛,让很多人对军队中的胡人有很大负面看法,认为难以信任。在军队内部,这种思潮也有很大影响。唐军中此时有很大比例的胡兵胡将,胡汉矛盾自然也成一个很大的隐患。
乾元二年(759)三月初六,唐军在史思明在邺城北边大战。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鲁炅中流矢,未分胜负。
之后郭子仪部与史思明交战时,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事件。史思明再次叛乱时,朔方军内部的汉将牙前兵马使吴思礼发表言论:“思明果反,盖蕃将也,安肯尽节于国家?”。吴思礼的这种不信任胡将的言论大大得罪了朔方军中有特殊地位的胡将仆固怀恩。与史思明激战时,仆固怀恩射杀吴思礼,声称吴思礼在战场战死。
仆固怀恩的行为,让朔方军内部陷入混乱,郭子仪本人也怀疑仆固怀恩准备叛乱投靠史思明。此时突狂风大作,吹沙拔木,天色也突变阴沉能见度很低。本来疑惧之下的朔方军溃逃而去,其余诸军随后也溃逃而去,唐军大败。
史思明随后处死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随后洛阳再次被叛军占据,叛军声势不下于安禄山刚刚叛乱之时。
邺城惨败后,郭子仪也被朝廷解除兵权,长期在长安闲居。直到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时才再次被启用。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756年李亨登基为帝,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同年9月和10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史思明投降被封归义王,安庆绪从洛阳逃亡邺城,如果继续追杀安庆绪,很快就能平定叛乱,但唐肃宗此时将迎回太上皇李隆基以及巩固自己的权力视为第一要务。
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和一个兵马使率兵20万攻打安庆绪部,10月唐军攻下了卫州,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和,安庆绪退到邺城,郭子仪下令围城并且引水灌城,安庆绪率军抵抗,连连损兵折将,无力再战,只好龟缩邺城固守;安庆绪以‘禅让皇位’为条件向归顺朝廷也就半年又叛反的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当即便派出人马前去救援,但却只让援军屯扎于滏阳观望,援而不救,遥为声势而已。
唐军这次讨伐安庆绪,可谓举国之兵尽出,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庞杂的军队,必须任命一位功高望著的将军统筹全局、指挥作战,可唐肃宗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资历相当,功高而震主、朝廷失去掌控,所以唐肃宗没有设置元帅,更要命的是,唐肃宗竟让太监鱼朝恩做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成了实际的“元帅”,让外行领导内行,九大节度使平起平坐,谁也没有资格指挥谁,为后来的惨败埋下巨大隐患。唐军围城已长达半年,粮草短缺,前线将士半饥半饱,士气低落,没有统一元帅主事,九路大军各自为政,‘神通大将’李嗣业见诸大将皆观望不战,便独自披坚执锐率部出战,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李嗣业的意外身亡,官军将士陷入悲痛之中,同时也影响了士气。
史思明毕竟是沙场宿将,他抓住了官军乏粮、骄怠、无帅的症结,他先是派出若干小股游击精骑袭扰官军后方,纵火焚毁粮草輜重,加重官军粮荒,乱其军心;见计谋得逞,史思明便率军逼近邺城,下战书,与郭子仪等约3月初六会战。
唐军以郭子仪的朔方军最为重要,其中胡兵胡将占据很大比例,安禄山叛乱以及随后的史思明再次复叛,让很多人对军队中的胡人有很大负面看法,胡汉矛盾尖锐突出,成为很大隐患。
759年3月初六,唐军与史思明在邺城北边大战。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鲁炅中流矢,未分胜负。
郭子仪部与史思明交战时,汉将吴思礼一通不信任胡将的言论大大得罪了朔方军中有特殊地位的胡将仆固怀恩,与史思明激战时,仆固怀恩射杀吴思礼,声称吴思礼在战场战死。仆固怀恩的行为,让朔方军内部陷入混乱,郭子仪本人也怀疑仆固怀恩准备叛乱投靠史思明。就在这节骨眼上,赶巧狂风骤起,霎时间吹沙拔树,天昏地暗,咫尺难辨敌我,酣战中的两军将士皆大为惊恐,吓得转过身子撒腿就逃。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逃,各军皆将双方的溃退误以为是己方的败溃,于是九大节度使大多各自率部而遁,结果官军就真的变成了全军大溃逃。
邺城惨败后,鱼朝恩在唐肃宗面前诬陷此战失败全拜郭子仪所赐,郭子仪兵权被夺,直到763年吐蕃入侵时才再次被启用。
史思明挟‘大胜’之威,杀掉安庆绪,回军范阳。四月中旬,史思明于范阳自称‘应天皇帝’,国号大燕;接续安禄山继续祸乱大唐,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丧失了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能力,邺城之战也成为唐朝后期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前奏。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
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王思礼、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董秦)共九位节度使和一个兵马使率兵20万攻打安庆绪部。唐军在十月攻下了卫州,杀死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又在邺城附近斩杀叛军3万多人,可以说,在最开始,唐军还是很给力的。但是,后来安庆绪退到邺城,郭子仪和李光弼下令围城并且引水灌城,安庆绪不得不派薛嵩(薛仁贵的孙子)去找史思明搬救兵,为了说动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答应让位于史思明。于是史思明就带着13万兵马从范阳出发来救援安庆绪。
史思明并没有直接对唐军开战,而是先在十二月攻下了魏州,然后在魏州按兵不动,一直等到二月才进军邺城,当时唐军已经包围邺城四个月之久,军队疲惫,士气不振。三月,双方开战,李、王、许、鲁最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伤亡情况差不多,后来郭子仪领兵赶来,还没有来得及布阵,就来了一折大风,然后双方惊惧撤军,只是唐军这边节度使们大多直接回了治所,而史思明却集结部队开进邺城,杀死了安庆绪等,顺便接收了安庆绪的势力。唐军就这么败了,败得莫名其妙,又败得理所当然。
下面四姑娘就来分析唐军失败的原因:
首先,唐肃宗给了叛军重整旗鼓的时间。756年,李亨登基为帝,九月就开始派李豫、郭子仪等讨伐叛军,一直到第二年的十月,安庆绪带着为数不多的士兵逃回了相州,而安禄山早已经被自己这个儿子杀死了。当时的大唐已经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如果继续追击安庆绪,应该很快就能平定叛乱。但是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却停了下来,他没有时间管叛军的事情,迎回太上皇李隆基以及巩固自己的权力才是首要的任务,所以一直等到一年后的九月才又讨伐安庆绪,而这个时候的安庆绪实力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投了唐朝的史思明也已经重新作乱了。
其次,唐肃宗不设元帅。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首的九个节度使外加一个兵马使率20万大军讨伐叛军,后来更是又大范围增兵,但就是这样规模的作战,唐肃宗却没有设置元帅,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两唐书中记载唐肃宗不设元帅的理由竟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差不多,让谁来做都很难统帅大军,先不说这个理由牵强不牵强,更要命的是,唐肃宗竟让太监鱼朝恩做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成了实际的“元帅”,让一个外行来干涉内行打仗。在759年的正月,李光弼就建议分兵进攻在魏州观望的史思明,结果鱼朝恩就是不肯,硬是又等了两个月,等着史思明寻找到合适的战机来了。
再次,错失战机。正如上文所说,鱼朝恩拒绝了李光弼的建议,还是让大军继续围困邺城,邺城久攻不下,士兵们早已经疲乏了,哪里还有什么士气,军心不稳,骚动不断。而且,史思明在二月准备进攻唐军的时候,已经派人截断了唐军的粮道,没有粮食,这仗注定打不长久。
综上,在一阵大风之后,大唐的节度使们撤军直接撤回了治所,而史思明成了最大的赢家。战后,鱼朝恩在唐肃宗面前诬陷此战失败全拜郭子仪所赐。然后郭子仪就被召回京师,兵权被夺。
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
公元757年6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后的第二年,大唐帝国与回纥结成同盟,正式发起对安史叛军的反攻,仅一天时间就攻克被安史叛军所占据1年之久的长安城。随后又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把洛阳城也给收复。
在这种背景下,中原地区的唐军也开始全线反攻,河北地区的24个郡,有17个郡直接挂起大唐的旗帜。于是叛军纷纷投降,安禄山也在绝望之中被儿子安庆绪杀死。第二年9月,唐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使共计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打算一举清剿安史叛军。
十月,唐军抵达安庆绪驻守的邺城,郭子仪最先发起进攻,他先派三千名弓箭手事先做好埋伏,接着指挥自己的部队佯装溃逃,叛军着急追赶他们,结果不小心落入郭子仪提前设好的陷阱,被打得惨败而归,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也被唐军俘获,安庆绪只好退守相州,并派出使者向屯兵范阳的史思明求救。
然而,史思明却直接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斩杀,同时上书朝廷,说自己愿意就此归降朝廷。肃宗得到报告后十分高兴,立即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他的七个儿子都被授予中央高级官员。接着,史思明在朝廷征召下,率领麾下共计13万大军倾巢出动,也来到相州围攻安庆绪。
到此为止,安史之乱似乎终于要走向结束。对于唐肃宗来说,他也必须要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布局。因为,安禄山自然是大唐的祸患,但郭子仪、李光弼等政府军也不可不防。事实上,在收复长安和洛阳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地位就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以至于唐肃宗都不知道该拿什么来封赏他们。
现在,安史之乱平定已经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唐肃宗自然不用再担心他们,但围攻安庆绪的这九路节度使的势力却日渐高涨,俨然已经成为比安禄山更可怕的潜在威胁。因为,这些政府军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战斗力,都要远胜安史叛军,如果不提前构建好防范措施,就算剿灭安史叛军,也还会有王禄山、李禄山站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这场最后的相州围攻战时,唐肃宗为防止某个节度使借势做大,就没有设置元帅一职,而是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战,同时让太监鱼朝恩坐镇中军居中协调,并对他们进行节制。
唐肃宗的这种行为,自然让这些军方大佬非常不满意,因为现在叛军还没有被消灭,皇帝就用太监来压制军人;如果等叛军被消灭后,军人们还有活路吗?所以,等到鱼朝恩坐镇中军后,九个节度使开始各种抵触和不配合。
本来,这九个节度使之间就是相互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接受谁的命令,现在他们更有理由不去配合对方,因为他们的理由实在太充足,总而言之,鱼朝恩一个烂太监,懂什么军事?他让我配合某某节度使,完全就是瞎指挥。
在这种内斗、扯皮和相互推诿之中,大唐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很难发挥出来,甚至内部还会使各种绊子。而与此同时,安庆绪将大燕皇帝的位置赠送给史思明,成功将史思明再次拉拢回来。于是,在史思明和安庆绪的合作下,很快将大唐军队打得大败而归。
据说,当时唐军死伤惨重,死亡的将士尸体被埋葬在相州城北一个南北斜长5里的大坑里,被人称之为“万人冢”。直到明代,这里还能看到“万人冢”的遗迹。这战过后,郭子仪则被唐肃宗解除兵权,闲赋在家;史思明则正式称帝,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也变得遥遥无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