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为什么东吴没有淮南,曹魏还是灭不了?

既然守江必守淮是后人都知道的常识,那当事人孙权、曹操,自然也都洞若观火了。

两位英雄,都在淮南方向做足了文章,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大战。

《后出师表》中,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曹操多么渴望在淮南方向打开局面。

孙吴得以支撑,“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无能为力的孙权

后人所说的守江必守淮之论,孙权一定是没听说过,但是不代表孙大帝不懂淮南对其江防的重要性。赤壁之战后,孙权急切地希望趁机改善国防环境,周瑜攻上游的江陵,孙大帝自己去打合肥。曹操征汉中时,孙大帝又急不可奈地再攻合肥。

可是,攻合肥,毫无战果,甚至还曾被张辽打得吃土,险些挂掉。孙大帝真心无力。

而江陵方向,以周郎之能,也只能走间接路线,打消耗战。

可见,孙权并非不想改善淮南方向的国防环境,只是东吴军的陆战能力实在太差,难以在淮南取得进展。

能实现“守淮”方略的政权,都是要有相当的陆战能力的。即使不能像南宋名将一样在平原大战重骑兵,也至少要像东晋、南梁一样,能在依托河网的情况下与敌军周旋。

因此,到了关羽威震华夏时,吕蒙和孙权商议后,意识到难以在徐州抗衡曹军的东吴放弃了趁机由淮南进取青、徐的计划,改为袭取荆州,全据长江了。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孙权改善不了局面,曹操也就不客气了。

曹操四越巢湖,两战濡须口,为了在这个方向打开局面,不可谓不尽力。

可是,曹操却遇到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吕蒙。

在吕蒙的建议下,孙权在濡须口设坞,把曹操死死封锁在由合肥入长江的路口。

孙权军依托濡须坞,充分发挥水师之利,使得曹操屡进不能,只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无能为力。

孙权在给曹操的信中,也道出了曹操难以在濡须口长期对峙的其中一个原因:“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在曹魏发起的四次濡须之战中,有三次是在冬季发起战役(多是正月出战,三月收兵)。

唯一一次不在枯水期发起濡须之战的,是曹丕。在那次进攻中,曹仁大军被只有少量兵力的朱桓打得大败。

甚至在第二次濡须之战中,孙权已经难以再战,提出请降,曹操居然接受了这种仅仅是名义上的请降,就撤退了。

这些,都是因为“春水方生”。

一方面,涨水以后,孙权的水军之利可以得到更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春水方生,意味着曹军后路有忧。南淝水、北淝水,在春水方生后可以通船。东吴水军可以从后路威胁曹军。

因此,曹操的进攻,如果不能迅速取胜,就要赶紧离开了。

那么,曹操为何铁了心要走濡须口呢?万里长江,在哪里渡河不可以?

杜预道出的原因:攻无所得,野无所掠,虽有百万,无能为也

这个问题,杜预给出了答案。

当三国的历史走到最后一刻,西晋准备灭吴时,晋武帝尚有犹豫。

此时,杜预指出了他的担忧:如果孙吴换了个厉害的主子,在江南各城加强防御,那晋军进攻时,攻城攻不下来,野外又无法获取补给,那我们虽有百万大军,也无能为也!

后来的北周名将贺若敦,就品尝过这种滋味。当时,贺若敦进入了陈朝的湘州,可是后路的水师被陈军击败。幸亏贺若敦是一位歪点子多的名将,用了各种非主流手段,才坑蒙拐骗,获得了回到北方的机会。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因粮于敌”,不是全部自己解决,只能自己尽量多解决一些,但该找组织报销,还得报销!在后路被断的情况下,兵少了会被吃掉,兵多了,当地的粮食不够吃!

因此,曹操军出淮南,只有迅速攻建康,或江陵这样的大城。当然,他要是愿意去江西鄱阳湖去捞鱼,孙权也是愿意陪他的。

嚣张的建康

建康很嚣张,在东吴到南朝宋时期,建康连城墙都没有!(只有宫墙和石头城)

建康的嚣张是有道理的。当年这一带江水比今天更靠东,要直接攻建康,曹军要临江攀岩!太刺激了!

而在大运河通航以前,建康附近因河网密集,几乎没有大兵团集结处!

所以,三国两晋时期“守江必守淮"的严重程度,尚不如隋唐以后。

当时无法自盱胎沿运河下扬州,要自淮南图江东,还是只有走合肥!

那么,曹军有无可能在淮南屯大兵,随时袭取呢?

邓艾道出了原因

邓艾在考察了淮南地区的形势后,提出了让他成名的《济河论》。在此文中,他指出,每次用兵淮南,用于运输就要用掉一半的兵力,国家资材耗费无数,劳民伤财。提出在淮南屯田、兴修水利,充实国力,再图平吴。

淮南用兵,成本很高哟!

破败的淮南

淮南本身是比较富裕的地区。“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割据此地的袁术甚至敢于称帝。可是,就是在这位淮南弟袁术割据淮南时期,淮南遭到破坏。袁术大帝在撤离淮南时,淮南已是民生凋敝、残破不堪,甚至“人相食”了。

可是,淮南变成如此残破,罪魁祸首还不是袁术,而是曹老板本人!

214年,曹老板不知是不是真的把孙权当儿子了。他内迁淮南人民,结果引发了10余万淮南人投孙权,淮南人民空虚!

10余万人,也就是一座超大球场的容量,但在当时却是天文数字!太康元年,西晋立国后,淮南总共也就3万多户。(邓艾恢复之策或经淮南三叛损耗不小)。

自此,兵出淮南,运输困难!

纠结的正确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三国时期,西北、荆州各战场对北方的牵制作用。

比如:前文提到的,217年,东吴战不利,曹操仅接受名义请降就离开,除了春水又生,也因刘备攻汉中。

因此,漫长战线,牵一发动全身,如何破局,值得讲究!

曹魏在伐蜀伐吴的问题上纠结了很久。最终,或因深思熟虑,或因阴差阳错(蜀内斗),魏(晋)开启了先灭蜀后灭吴的统一战争。

要征江南,只有多点突破!

由此留给了此后历代北方统治者进行统一战争的标准程式:平吴必先定蜀!

今天,当人我们泡上一杯茶,聊起古代规律时,不可忘记:今人显而易见的常识背后,是古人的鲜血和汗水。

守江必守淮,为什么东吴没有淮南,曹魏还是灭不了?

长江—是流经大半个中/国的世界第三长河,中/国人自古沿江造就了无数大小的城市乡村。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步南移,长江沿线特别是江南地区更是成为世所瞩目的财赋重镇。

历史上,因为天堑浩荡,长江成了很多割据势力天然的“马奇诺防线”,引得古往今来南渡的小朝廷和偏安本地的割据政/权费尽心机想要以长江为限分割南北。比如,三国。

长江虽然险峻,但是如果直接守长江的话,那就没有军事缓冲地带了。长江很宽,但长江太长,不可能每个点都能布重兵防守,所以,一旦发生战争,长江总会被突破。

而守淮就不同了,——古代河流的宽度是很重要的,淮河宽度在500-1000米左右,两岸还布满大量湖泊,这会对入侵者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退一步说,就算淮河突破了,淮河和长江之间还有个东西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布满河港湖汊,北方骑兵不适水战,而且北兵深入南方,后勤供给困难,所以难以继续向南侵入。

历史上,一般守淮的朝代寿命比较长,比如南宋,守淮,寿命152年。

直接守长江的朝代就短寿,比如南朝陈,仅32年。

而且,古代真正的战略,不仅要守江、守淮,还要拥有荆州之地。

如果没有控制荆襄,那江淮旦夕可破。偏安江东,最起码要坐拥荆襄、两淮,否则根本守不住。

坐拥荆襄、两淮,退可守江南半壁,进可攻略河洛徐泗。而且荆襄两淮向来拥有锐兵劲卒,南宋数次北伐中原,靠的就是荆襄、两淮作为后盾。

朱元璋北伐成功,靠的也是淮西精锐。

没有荆襄的江南割据势力,如南陈、南唐、太平天国,根本没有形成真正的割据力量。

守江、守淮,拥有荆州之地,如果加上川蜀、汉中,那才是完美的割据局面。

东晋齐梁南宋,就是靠着这条完美的防线和北方争霸数百年。

刘宋甚至占据青徐之地,是历史上南方割据政/权中唯一强过北方的政/权。

荆襄两淮,在当时刘裕手中是前进的基地,但是大多时候,荆襄两淮不过是南方政/权的保命防线。

三国时期,曹操一直没有控制住荆州,所以,也就没有真正对孙权势力造成威胁。

守卫长江必须要先防守淮河流域,因为守卫长江的直接目的是保住长江中下游的武汉、上海、杭州、南京等重要城市,而淮河流域是这些城市的门户,如果淮河流域丢掉了,那么这些城市将会无险可守。

而且淮河流域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果丢掉了也是一件极为可惜的事情。

因此,如果淮河流域被来自北方的势力夺取了,而这个势力又想向江南进军,那么南方的势力一般来说就只有招架之功,甚至会随着长江防线被突破而迅速崩溃。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隋文帝灭亡陈朝、宋太祖统一中/国、元朝灭亡南宋等等。

看似天险的长江,实则处处都是漏洞,所以欲借长江从北平南的真正英雄们,大都不太看重长江天堑的作用,正如《三国演义》中荀彧为曹丞相划策所云:“先灭袁绍,后灭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

灭孙权,必须先灭刘备。

守江必守淮,为什么东吴没有淮南,曹魏还是灭不了?

东吴是没有淮南,但是对于曹魏而言,东吴又不是它唯一的敌人,相比较被牢牢牵制在长江以南的东吴,蜀汉的威胁要更加大一些。

蜀汉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龟缩在蜀地的偏安政权,它还拥有汉中,可以直接北上威胁关中,而关中一下,一马平川就直抵洛阳了。而东吴呢,孙十万几次想要夺取淮南重镇合肥都无功而返,只能看着淮河无语凝噎,想想也是生无可恋。

虽然吴蜀联盟曾因荆州问题破裂过,但在刘禅时代,双方又重新结盟,东吴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用做,就有蜀汉给它顶住曹魏的压力,你看诸葛亮十几年如一日的北伐,曹魏的兵力虽然很多,但总是被诸葛亮北伐给弄得只能往西调动,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准备伐吴啊。

而且,伐吴从淮南直接南下这个路线,其实并不理想。缺少战略纵深的东吴势必会集结重兵在长江边上,直接跟北曹魏干水战,然而水战说多了都是泪,北方士卒在水战是是略要吃亏的,所以直接渡江水战,成功率不高,何况这头直接发起渡江战役,屁股被蜀汉偷了那就没地方哭了。

所以,对于曹魏而言,最理想的战略就是先灭蜀汉,再定东吴。蜀汉一消灭,哪怕控有荆襄的东吴也无可阻挡,因为曹魏完全可以沿江而下,由西线进攻,攻破东吴荆襄防线,当年蒙古就是这么灭亡南宋的。

东吴可能是在对曹魏战争里,存在感最低的了。孙权几次组织的以夺取江淮为战略目标的北伐,最后都落得无功而返,并非东吴无良将,而确实想要从南攻北,战江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短时间内扩大不了战果,实现不了战略意图,那么曹魏源源不断的援军就能抵达,最终相持也只能一事无成。

曹魏其实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的,虽然蜀汉、东吴也曾配合过相继北伐,但限于国力兵力,最终都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成功。而三国对峙的局面之所以存在了这么多年,主要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实力问题。

曹魏政权,从建立开始,其实就不算太稳定,世家豪族和老曹家的互相戒备心理,使得曹魏的政治态势并不满足定鼎天下的基础,而最终是代表世家的司马氏篡权后,才算整合了曹魏的力量,最终灭蜀立晋,再迫东吴投降。从晋统一天下的历程来看,实际上一点难度都没有,蜀汉也就是在成都败了一场,立马就投降了,东吴被晋军六路夹击,吴帝孙皓也只能跟刘禅一样,选择投降。

所以如果没有蜀汉,或者蜀汉没有一个劲地北伐,或许曹魏早就能够灭掉东吴了,江淮战场可以牵制东吴兵力,然后攻击襄樊防线,最终兵力建业,要灭东吴其实很快。

守江必守淮,为什么东吴没有淮南,曹魏还是灭不了?

守江必守淮是对的,问题是曹魏身处三国鼎立以及司马篡权这个偌大的背景里,极大的牵制了曹魏的精力和资源,无法一举过江,消灭孙权。也正是因为如此,三国才能鼎立了那么多年,保持着微妙的制衡。当然,曹魏的实力毕竟是强大了的,在和孙权的淮南之争的博弈中,其实是占据着上风,根据就是曹魏一直控制着淮南的两个重镇,寿春和合肥,导致孙权在江北防务的缓冲地带,严重不足,更别提北伐了。

孙权偷袭了荆州后,就拥有了整个长江流域,但是要长治久安,就需要在江北陆地上拥有更多的缓冲地带。好在孙权拥有半个江夏郡,半个庐江郡,东线拥有广陵,曲阿等地,唯一的麻烦就是中路的淮南一带了。所以,孙权几次攻打合肥而不得,无奈听从吕蒙的建议修筑了濡须坞。濡须坞的建立对东吴防务的意义是很大了,遏制了曹魏可以直接从合肥旧城出长江的战略便利。所以,曹操在213年南征东吴,攻濡须坞时,都赞叹孙权。还有一个攻打濡须是发生在,曹丕三路大军攻打东吴时,濡须是作为中路军曹仁的主要目标,结果被孙桓打败,进而影响到了东路军曹休的撤军。而当时,曹休一度攻下徐陵(京口),对东吴的威胁最大。

曹魏的东路军之所以威胁最大,就是因为寿春,寿春是战略基地,向西可策应合肥城,还控制着南征的水路通道,向南可以辐射着居巢,历阳等通向横江渡口的通道。所以,即使孙权拿下合肥,也不能无视寿春而北伐。所以,曹丕三路大军攻打东吴,曹休,臧霸直接兵出长江,随后攻入东吴的腹地镇江(东吴别称为徐陵,西晋改京口)。但是,因为中路军在濡须坞的失败,只好撤军了。曹魏如此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不能灭了东吴的原因,除了孙权善于防守之外,曹魏对东吴的军事往往受到蜀汉和其他因素的制衡。比如,曹操在217年拿下东吴居巢时,就因为刘备攻打汉中,只好留下夏侯惇,张辽守城,自己就去对付刘备了。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更是在双方攻守上都进行密切合作,曹魏无法集中精力,这就是三国鼎立的基础呀。

(淮南第三叛)

到了曹魏的实力更加强大,大步甩开蜀汉和东吴之时,由于司马家族掌握曹魏大权,引发了内部矛盾,导致了“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具体过程,笔者写过很多了,这里不啰嗦。总之,这三次叛乱中,东吴深度参与了后二次,即使如此,还是被强大的司马家族给平定了,东吴反倒损兵折将。显然,淮南三叛已经影响不了三国一统的大局,不过也让被司马家族控制的曹魏,没有精力和条件主动消灭东吴,所以,这也是曹魏得淮却没有灭东吴的重要因素之一。淮南三叛后不久,司马昭就开始策划消灭蜀汉,先让东吴失去这个盟友,跨过长江天堑的日子就不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