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光复两都后,为何不继续北伐河北?是实力不足吗?

五胡乱华后,正统王朝东晋一直偏安江南。等到刘裕北伐时,好不容易取得了重大成功,灭掉了后秦和南燕,光复了两都,为何不乘胜光复河北呢?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的几次北伐至今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喷张。

可是,在攻取长安后,刘裕却回建康,结果,关中再度沦陷,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刘裕回建康的原因,说法很多,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去伪存真。

迁都之议,暴露了东晋士族的偏安之心

417年,收复洛阳、长安的刘裕打算让晋朝还都洛阳。

可是,这个想法连他的心腹都反对。幕僚王仲德说:“一旦宣布迁都,必然引起江南骚乱,对国家危害极大!而且,将士们也都在外征战许久了,思念家乡。现在不是迁都的时候!”刘裕只得作罢。

既然刘裕听取了王仲德的劝阻,自然是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

两京都已收复,还于旧都不正是晋朝君臣梦寐以求的事情吗?可是,由于此时南迁士族早已习惯了南方的生活,早已怀有偏安之心,不愿意再回到早已残破的北方了。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东晋的士族们早已对回归北方失去了兴趣,他们的离心倾向,是刘裕北伐不能成功的关键。

在那个士族掌握主要经济和政治资源的时代,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即使能挟持天子回到洛阳,也是难以支撑的。

难治的关中

417年,北魏都城——平城。

拓跋嗣问崔浩:现在刘裕进入关中了,照这个势头,过两天就来打我们了。我们现在趁机南下攻取彭城,捅他的屁眼,咋样?

崔浩回答:“现在去捅刘裕的屁眼是找死。不过,你放心,关中地区早已经胡汉混杂了,刘裕想用治理江南的方法来治理那里是不可能的。而且,刘裕北伐时为了篡位,他早晚要回去篡位,到时候,关中不稳,我们再趁机而动,关中就姓拓跋了!”

这段话,说出了当时刘裕在关中的困境。

此时的关中地区胡人比汉人还多。刘裕要想有效治理关中非常。而连续扩张,进展过快的晋军,也是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区域的。

而如果仍要北伐,接下来的征战可就没有“舟楫之力”可以依赖了,就一定要以关中、河南为基地了。

因此,小编以为,即使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大规模北伐也很可能会暂停一段时间。至少要一定时间经营关中,才会进行下步北伐。

刘穆之

公元417年冬,长安。

刘裕放弃迁都洛阳的想法后,积极经营关中,想要继续北伐。

这时,健康传来一个消息,使他大为惊骇:刘穆之死了。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陆游

刘穆之,既是刘裕的萧何,又是刘裕的张良。

刘裕,行伍出身。行军作战,天下无双。但战略定计、内政施展,多依赖刘穆之。

此时,刘穆之去世,整个东晋朝堂再没有刘裕信得过,并能把控局面之人了。刘裕只得返回健康,控制局面。

痛失关中

虽然不得不返回建康,但刘裕对保留北伐成果,回头继续北伐还是有安排的。

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灭后秦时不断创造战争奇迹的名将一起辅佐刘义真保守关中。

可是,这些名将们彼此之间互相不合,又刘义真又不能像刘裕一样妥善统御,结果,这些名将们纷纷自相残杀,在内耗中死亡殆尽!

而刘义真更是劫掠关中后企图退出,结果,取道匈奴人聚居区,被牧民武装搞了个精光,自己只身逃走!

关中之失,并非在刘裕离开后的军力不足,而在刘裕离开时选将不当。各将虽能力超群,但彼此不合,结果引发了关中精锐的全军覆没。

最后的北伐心愿

尽管遭受了挫折,但刘裕的北伐梦并未停止。

422年,刘裕在篡位,并稳定朝政后,试图继续北伐。

但是,就在准备期间,刘裕病重去世。

对刘裕北伐的不同看法

刘裕是否是为了树立威望,以代晋自立?

历来,各界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双方都各有论据,各有道理。

小编以为,刘裕北伐当然有树立个人威望的意图,但是,这个意图却绝非其北伐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

刘裕起自寒微,历来为士族所不耻。而他上位后所采取的政策,也多有打压士族,起用寒族。因此,正如刘穆之所说,刘裕是没有退路的。如果他,或者他的后人从位子上退下来,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诚然,刘裕在北伐前所建立的功业已经足以使他声名鹊起,但如果没有收复两京这样的大功,出身寒微的刘裕是很难有威望自立的。

但是,刘裕北伐的失败,他个人的野心却绝非主要原因。

在前期的北伐中,刘裕充分发挥舟楫之力,以推动战争进程,但是,此时要继续北伐,必须进入平原地带,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稳固的后方,孤军深入是十分危险的!而在关中、中原尚未治理妥当前,只有依赖东晋本国的全力支持,才有可能继续进行北伐!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东晋内部的离心倾向,是刘裕失败的关键。东晋内部上下早已对北伐失去兴趣,他们各怀私心。

想一想祖逖等人,如果不把握权力,东晋会多大程度上支持刘裕北伐呢?

因此,无论刘裕是否有篡位之意,在刘穆之死后,刘裕必须回来重新构建权力体系,否则,内乱一起(整个东晋历史,几乎就是内乱史),刘裕势必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时间来平叛,那造成的后果,恐怕更加严重。

空留遗憾

刘裕终其一生,没有放弃北伐。可是,两晋腐朽的士族政治生态,使他不停的、孤独地在北伐与稳定内部间奔波,终究没有成功。

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当刘裕去世后,他的后人北伐时,就只有“元嘉草草”了。

刘裕光复两都后,为何不继续北伐河北?是实力不足吗?

已刘裕的大仁大量和雄才伟略身边聚集了众多名将猛将统一天下收复失地只是时间问题,但什么可惜的是由于东晋王朝偏安一隅,贪图享乐,早以忘了国恨家仇,人民饥苦。众愿难唯只能顺应人民,正打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势头正盛时,其心腹重臣刘穆之去世了,此时不返必为人畔。于是留下了多名大将镇守中原地区,可惜其走后,众将领互不相宜,东杀西阀内耗了军力。最终北府军的龙脉仙骨被损失贻尽,令人挽惜。天丧英才以刘裕之声名显赫仅也感动不了士子之心江南豪强悍户之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若上天有垂怜以刘裕之伟才决非偏安之君,再给他五年惑十年统天下也是众望所归之事,必仅北方沦丧之地的被压迫民众,盼其归如盼甘临倾盆之心。刘裕在日以j灭了杂胡三国大快人心,如雾散云开旭日东升九州方圆之势,否则怎会有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呢?

刘裕光复两都后,为何不继续北伐河北?是实力不足吗?

历史上,因为刘裕在光复两都后,就停止了继续扩张的步伐。所以后世很多人就喜欢说,如果刘裕继续征讨河北,可能早就统一天下。但其实呢,刘裕能征服后秦,但与他能征服夏国、北魏,那是两个概念。

因为,北魏帝国的军政中心一直都在长城一线,当时它最主要的威胁是北方的柔然和夏国,所以北魏对南方一直都采取守势。

北魏早在十多年前,就征服了后燕帝国。但在此后近十多年时间里,也没有大举征服黄河以南地区,相反一直以黄河为界,并没有大举越过黄河的意思。

在这种背景下,南燕才能在黄河以南立国,后秦也才可以长久的占据洛阳、许昌等中原军政中心;当然,这也是刘裕可以北伐南燕和后秦成功的原因,因为当时北魏帝国,并没有让南部边界大举南移的战略企图。

但是,如果刘裕长久的占据长安和洛阳,先不说他去进攻河北,光他的长安就得先面对赫连勃勃的骚扰,如果刘裕与赫连勃勃开战,那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疲于奔命的战争。因为赫连勃勃绝不是姚泓,当时的夏国也不是当时的后秦可以相比。

刘裕在江南并不是可以一手遮天的,如果在距帝国都城几千里外的地方,与一个野蛮的、韧劲十足国家旷日持久的打仗,这可以想象吗?就算刘裕想打这种仗,随刘裕而来的将士们,也不会支持刘裕这样做的。

至于所谓的征服河北,就更不切实际。对此,我们可以从拓跋焘后来极尽狂傲的话可以看出来:“你们想占据中原(黄河以南地区),我们也不会和你们争夺的。但等到冬天黄河结冰、我的骑兵大举南下蹂躙你们的时候,你们可千万不要后悔。”

事实上,刘裕当时最现实的选择,也许就是亲自坐镇长安,把西北经营好了。因为后秦虽然灭亡了,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东晋已在西北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因为这块地方已让胡人统治了近百年的时间,在胡汉通婚平常而平常的背景下,当时纯正的汉人恐怕已非常罕见。

更可怕还在于,基于东晋的统治思想,本身就是无法把西北利益集团融入东晋帝国。

从门第论来说,当时的西北利益集团好象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名门望族;关键是从过江早晚来说,西北就算有豪门望族,但因为他们已接受胡人近百年的统治,在东晋帝国本身就是低人一等。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利益集团,怎么可能真心与东晋帝国合作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历史小故事中看出来 。西晋灭亡后,杜预的子孙一直在西北的政权任职。刘裕征服后秦,杜骥、杜坦兄弟跟着刘裕回到江南。

有一次刘义隆曾和杜坦谈论金日磾,刘义隆叹息说:“我朝怎么没有象金日磾那样的人呢?”杜坦就很不客气的说:“就算我朝有金日磾那样的人,他也不过成天养马罢了,哪有机会真正为国家效力呢?”

刘义隆不高兴的说:“你为什么把我朝说得如此不堪呢?”

杜坦说:“我们杜氏家族,是中华的豪门望族。仅仅因为我们渡江晚了些,就一直受到国家的歧视。像金日磾那种匈奴人,如果活到今天,他不安心养马,还想干什么呢?”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不论基于汉民族的角度,怎样宣传西北利益集团拥护晋帝国的统治,但依然无法掩盖那里只是一块刚刚征服不久的土地。

而且,东晋帝国对西北地区的人民,始终拥有着一种征服者的姿态,对他们的既得利益也不会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以杜氏那种汉人的名门望族,尚且免不了受江南利益集团歧视;那些胡人的名门望族自然就不需要多说。至于那些缺乏家族背景的普通民众,就更不用多说。

在这种背景下,刘裕不要说以西北为基地,继续扩大北伐的成果,他就是想把这些征服的地区真正融入东晋帝国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随后,因为刘穆之的去世,刘裕甚至连长久的留在长安都无法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刘裕在西北还一片混乱之时,就决定返回江南。

很多人通常把刘裕返回江南的原因,归于刘穆之的突然去世。但就是从最常见的史书上看,刘穆之之死,也是刘裕返回江南的次要原因。

刘裕返回江南的主要原因是是什么呢?是北伐大军从上到下,普遍都有了想回江南的念头。因为大家对继续征伐夏国、北魏,都也没有什么信心

因为,一将功成万古枯,不要说这种战争本身就缺乏什么希望,就算这种战争真有什么希望,那跋涉几千里而来的江南将士,恐怕也大都会把生命留在异国它乡。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刘裕全军从上到下都没有继续北伐的信心、决心,刘裕如果强迫这种军队继续北伐,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而刘穆之的死,只不过让刘裕加速了返回江南的进程。

刘裕光复两都后,为何不继续北伐河北?是实力不足吗?

简单来说,是因为刘裕担心后方出事。

在东晋,北伐是一杆大旗,很多人扛过,祖逖、褚裒、殷浩、桓温、谢万、谢玄和刘裕等等,他们的目的并不相同,有些是为了光复旧土,有些是为了功业立世,有些是为了战功夺权。无一例外,当他们扛起这杆大旗的时候,他们就获得了人心。

对于一个南迁政权,北伐这杆大旗是具有非凡效应的,一方面可以用来整合南方人心,统一江南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中原文化的保全者号召北方遗民,显示出自己所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以证明正朔传承。

在这种情况下,北伐的旗帜意义甚至超过了北伐本身的意义,但北伐想要成功,的确是需要旗帜来凝聚南方力量的,尤其在南方总体力量不如北方的时候。

偏偏南渡政权经常面临南方整合不够的情况,频繁北伐的东晋尤为严重。

东晋时期皇权旁落,门阀士族掌握国家政治,王、庾、桓、谢等几个大族相互牵制,严重妨碍了江南社会的全面整合,导致东晋北伐屡屡失败,祖逖、褚裒、殷浩、谢万、谢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像祖逖北伐,东晋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支持,可祖逖一打下河南,晋廷就派人来摘桃子了,所担心的自然是祖逖拥兵自重,反噬东晋。

刘裕北伐时整合度已经算很好了,至少在他北伐时南方不会下绊子,但这种情况是建立在刘裕身为权臣基础上的,他北伐的目的除了收复故土以外,显然还有用战功树立个人威望,以实现造宋代晋这一条。

这种心理不能说刘裕错,毕竟打了大半辈子仗,怎么可能给畏畏缩缩的司马氏打工,他要建立的是刘氏自己的江山。但这种心理制约了刘裕北伐成就的进一步取得和北伐成果的巩固,刘裕要同时面临北方的敌手、收复地区的巩固和南方的朝堂三个方面。

前两个还好说,不管南方步兵跟北方骑兵有着怎样的差距,刘裕相信自己坐镇北方就不会大问题,如果他在北方待个十年八年,收复的北方土地也可以很好地巩固下来,可问题在于他没有十年八年,甚至连十月八月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崛起实在晚了点。

刘裕的成名之战是在吴郡郊外“以一击千”,这一年是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他已经37岁了。

再看刘裕北伐,率军灭南燕时他48岁,灭后秦时55岁。在长安克复后的次年,刘裕到达长安,大会文武于未央宫,可三个月后他就南返了,原因无他,担心后方的那些反对者搞事。

身为一个权臣,刘裕是很懂得参照前辈经验的,他清楚地知道东晋皇帝想夺回权力,那些被他压制的世家大族也想从他手中抢走权力,他要想安心北伐或者坐镇北方,要么像曹操那样留心腹在都城总揽大局,要么像司马师那样带着皇帝出征,刘裕选择的是前一种。

要命的是,刘裕留在建康的心腹刘穆之病逝了,他得回去稳固朝局。于是乎,刚到长安两个月的刘裕不得不离开,留下次子刘义真留守关中,自己南还彭城。

刘裕匆忙南返并不是太出人意料的事,至少在魏相崔浩眼中,这是必然之举。

“裕若平姚而还,必篡其主,其势然也。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魏书·崔浩传》

崔浩评论刘裕是司马德宗的曹操,这是非常准确的,但这个“曹操”面临着两个困局,一是心腹没了,后方没人镇压;二是没有“曹丕”。

刘裕早年并不富裕,直到20岁才娶妻臧爱亲,之后戎马倥偬,生孩子这事都落下了,二十几年都只有长女刘兴弟一个孩子。

到405年,刘裕攻灭桓玄,坐镇京口控制东晋朝政,他已经43岁了,却还无子。刘裕立刻广选美女,积极造人,令他欣喜的是,第二年他的长子刘义符就来到了这个世上,次年次子刘义真和三子刘义隆也分别降生。

儿子是有了,可太小了,到刘裕离开长安时,刘义符11岁,刘义真才10岁,根本不够资格当曹丕,要是有年长儿子的话,刘裕也不会因心腹离世而匆忙南归了。

在刘裕北伐期间,其心腹刘道规、刘穆之、何无忌、刘敬宣等人先后去世,刘裕在场中地位缺少支撑,只能是他自己回去撑场子。

刘裕也是担心长安的,所以他留下了次子坐镇,外加大将王镇恶、沈石子等人,可谓精兵强将,但刘裕的安排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群人缺少强有力的核心,十岁的刘义真压根不能掌控住局势,随着王镇恶和沈石子交相攻杀,晋军自乱阵脚,长安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夺取长安的不是盘踞河北的北魏,而是原先躲在关中跟后秦打游击的胡夏,其主赫连勃勃为人残暴,但在军事上成就非凡,一听到刘裕南返,他就开始跟臣下制定夺取长安的作战计划。

“刘裕灭秦,所谓以乱平乱,未有德政以济苍生。关中形胜之地,而以弱才小儿守之,非经远之规也。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于中原······义真独坐空城,逃窜无所,一旬之间必面缚麾下,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自定也。”——《晋书·载记·赫连勃勃》

一切都按照赫连勃勃的计划进行这,胡夏轻易夺取了长安,并把歼灭的晋军尸首堆砌成京观,炫耀战功。刘裕北伐,却是为赫连勃勃做嫁衣裳。

总的来说,刘裕出身底层士族,高门士族对他的接受是有限的。虽然他控制了军政大权,但社会基础依然薄弱。所以,在北伐大业如日中天之时,刘裕因刘穆之去世而仓促南归,致使关中旋得旋失。之后刘裕加紧篡位,57岁时受禅称帝,当了一年多皇帝后去世,长子刘义符继位,不久北魏南侵,河南丧失,北伐功亏一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