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前251年,燕国试图趁赵国长平之战元气大伤的时机灭赵,结果,被对手轻松击败,连自己的都城都遭到围困,丢人丢到家了。
回顾这次战役,燕国君臣在此战中的失误、赵军名将在此战中的沉着,都值得我们借鉴!
老铁燕、赵,是一对老铁。
早年齐国伐燕时,三晋就联合救燕,后来乐毅伐齐,赵国也积极参与;而在合纵抗秦的战争中,赵燕也曾多次并肩作战。这样的关系,在互相攻伐不休的战果时代,是十分难得的。
可是,到了燕王喜的时代,燕国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阴险的祝贺长平之战后,赵国被秦国打得几乎亡国,赵国四处求援时,燕国老铁见死不救。到了赵国活下来后,燕王才派大臣前往慰问,赠五百金为赵王抬酒祝寿!两国算是消除误会。
朝堂之争燕国使臣粟腹回国后,却表示:“赵国的成年人在长平之战都打光了,现在赵国境内全部都是小屁孩!咱们不能错过机遇呀”!
燕国自从牛逼哄哄的乐毅伐齐后,就没有出个风头了,此时遇到这样的机遇,燕王十分心动,于是,召集群臣商议。
乐间表示:“赵国在四战之地,一天到晚在打仗,民风尚武,不能打”!
可是,燕国君臣都认为:我们以五倍于敌的力量进攻赵国,没有道理打不过呀!整个朝堂只有大夫将渠支持乐间的意见。
少数服从多数,燕王决议伐赵。
片面的判断诚然,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惨重,但却绝非毫无战力。
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中,面对强秦,赵国军民齐心协力,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邯郸之战的胜利,固然是在魏、楚盟友的支持下取胜的。但赵国军民却独立抵抗了秦军很长时间(自前259年10月邯郸之战打响,到前257年12月魏楚联军参战),给予秦军重创(先是五校阵亡,后是增兵后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而此时,长平之战已经过去9年,赵国逐渐成年的能战之人只会比邯郸之战时更多!
燕王只看到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惨重,却没有详细勘察赵国此时的军力和民心,仅仅以使者一面之辞决议攻伐,是十分片面的!
奇葩的选将燕国不是没有良将。
乐毅留下的乐家人,仍是名将。乐间和乐乘就是良将。前256年,乐乘就曾经击败了秦国王齕军,而乐乘后来投赵后,又一度被委任取代廉颇,他当时的能力、威望可见一斑。
可是,大约由于乐间喋喋不休地反对。燕王以粟腹、卿秦为将,乐乘、乐间只做副将。
分兵燕王伐赵,胃口很大,想一口吃掉赵国。
兵分三路,粟腹率东路军攻鄗,卿秦率西路军攻代,燕王自率中军,随时策应两路。
燕国固然有兵力优势,可是,把摊子扑得这么大,东、西两路军间隔巨大,让早已胡服骑射,具有机动力优势的赵军有机会各个击破。
良将的策略久经战阵的廉颇,此时显示出了其老辣的军事眼光。
他建议赵王征掉国内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定计先东后西,先击破东路军粟腹,再破卿秦。
廉颇的策略,可以充分发挥赵军的机动力优势,各个击破。
而先东后西的顺序也是很老辣的。
一方面,东路军对邯郸威胁最大,必须先行解除该方面的威胁。
同时,代地由于靠近匈奴,长期保持着较强的常备军,战力较强。即使东路作战一时不能取胜,代地的赵军也有能力与燕军相持。毕竟,本来是要打匈奴的部队,现在打燕国,自守应该是有把握的。
简单的套路,破东路军燕东路军围攻鄗,廉颇前往救援。
胡服骑射后,赵军拥有了强大的机动优势,利于内线机动,各个击破。粟腹见赵军援军来了,立刻下令副将乐乘继续守城,自己带军前往迎击赵军援军。
果然不出粟腹所料,赵军尽是小屁孩,一触即溃!粟腹喜出望外,下令全军追击,刷人头的时候到了!
燕军追得正起劲,突然遭到赵军伏击,名将廉颇亲自率军自后路杀出,燕军大败!
原来,廉颇利用燕军主将粟腹既不知兵,又轻视赵军的特点,定下了诱敌之计。
他将主力埋伏在隐蔽处,派少量部队前去诱敌。不成想,这么一个简单的套路,就干掉了粟腹!
粟腹充分发挥了草包将军的本色,此时慌乱无比,不通知正在围城的乐乘,自率军队败退到了宋子城!
廉颇可不是个容易放手的主,继续追击,猛追猛打,粟腹被俘,全军溃败!
而良将乐乘,此时才反应过来,得知主力被歼,后路被断。廉颇以书信安抚,乐乘本就不爽燕王不听自己的建议,于是率军投降。
东路军二十万,全军覆没!
冷静对待胜利,见好就收击破东路军,招降乐乘后,廉颇合军西进。
乐间见乐乘投赵,也投赵。各军合击西路军。卿秦被俘,西路军也全军覆没。
本来坐镇中军的燕王见状,连忙撤退。赵军连续追击,直追五百里,到达燕国都城蓟。赵军即可开始围城,筑长围,决断其对外联系,燕都危急!燕王无奈求和。
此时,赵军虽然取胜,但却十分冷静。
赵国此时依然收到强秦的威胁,大军长期停留在北方十分危险!而且,以此时赵国的国力,即使能攻破燕都,也很难征服燕国全境。
因此,赵军见好就收,令燕国割地换相,胜利凯旋。
总论战前,燕王只看到赵国长平之战的伤亡惨重,却没有看到赵国的实际战力尚存、良将尚在以及邯郸之战前后赵国上下一心的团结氛围。
长平之战后,平原君等安抚人心,赵国上下一度空前团结,同仇敌忔。在用将上,又不放手使用乐乘这样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良将,所任用的主将,多是庸才,被廉颇略施小计就被打败。
而他的进攻方略,又想一口吃掉赵国,把大军分布在两个彼此难以互相支持的战场,结果,原本强大的兵力优势大打折扣,给了赵军各个击破的良机。最终一败涂地,自取其辱。
而廉颇在此战中,充分把握了对手轻敌、无谋的弱点,诈败诱敌,快速击败对手。在取得胜利后,又充分发挥赵军的机动优势,果断追击,使燕军难以进行调整,一路退到都城,彻底扭转战局。在围困敌都后,又把握主要矛盾,见好就收。整个过程,可谓沉着冷静、收放自如。
历史,恰如陈年老酒,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愿君如良将一般,保持冷静,收获胜利!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在两军僵持几个月后,赵王对廉颇前期接连战败,而后又坚守不出,有很大的怨恨。决定换掉廉颇,以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到任后,改变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进攻秦军,不幸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赵军粮草被断,主帅赵括被秦军团团围困。最后赵括战死,赵军向白起投降,四十五万人被杀,赵国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赵国完蛋了。秦军撤军后不久,携长平之战胜利的军威,再度发起灭亡赵国的邯郸之战,结果在魏国、楚国的支援下,秦军损失二十多人,大败而归。
邯郸之战,赵国虽然获胜了,但是赵军单独面对秦国接近一年之久,赵军也是损失惨重。其他国家又一次嗅到了从赵国身上占便宜的机会,这不战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燕国,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燕相栗腹出使赵国,自认为可以攻打赵国公元前251年,距离长平之战已经九年时间了,这九年间,除邯郸之战外,秦国曾多次对赵国用兵,效果都不太明显。赵国也因为长平之败,元气大伤,疲于应付秦国的进攻。
这时与赵国长期不对付,时战时和的燕国,就想趁这个机会,在赵国身上讨点便宜。于是趁这一年,赵孝成王大寿,燕国相邦的栗腹以为赵王祝寿为名,携带五百金来到赵国。
栗腹名为祝寿,实际就是考察赵国的情况,在赵国待了三天,与赵国贵族宴饮了三天。从他们叫苦不迭的话语中,大致了解了赵国的情况。
这大概就跟全班考试前三名的同学,在倒数第一问复习怎么样的时候,总是会说,哎,没咋复习,都不会,全靠蒙了。这样差生就信以为真了,把书一扔,觉得自己没问题了。
燕国的情况,就跟这差不多,栗腹信了赵国贵族的话,回到燕国就告诉燕王喜,赵国现在就是个垃圾,比我们燕国差多了,打他轻轻松松的。
“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长平之战把赵国耗光了,国内就剩下还没有长大的少年了,我们打赵国绝对能胜利!
燕王喜听信栗腹,发兵六十万攻赵栗腹回到燕国后,立马把可以攻打赵国的看法向燕王喜做了汇报。要说一个国家倒霉,他一定是有一帮见解独到的大臣在朝堂兴风作浪。
燕国就是这样,完全对赵国此前多次跟秦国对着干,秦国一点脾气没有的情况视而不见。真不知道谁给燕国大臣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那个摘桃子的人,是比秦国厉害了,还是比赵国名将多了。
只有乐毅的儿子乐间表示反对,认为赵国军民连年作战,早已熟悉战阵,如果燕国贸然发兵,一定会遭到赵国军民的群起反抗,燕军一定会失败的。
燕王喜也是二杆子,从后来能相信,刺杀秦王就能保住燕国的痴心妄想,就知道这货绝逼是个铁憨憨。干完事,锅还甩给自己儿子,让儿子送人头,这货就是个二逼青年。
所以燕国就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你乐间不是说赵军厉害吗,我们燕军给他来个五比一,猛不猛,服不服。燕王喜发动燕军六十万,以栗腹为主将,进攻赵国。
廉颇率军阻击燕军,斩杀燕相栗腹栗腹率军进攻赵国,为了取得更大的战果,决定分兵两路。自己率领主力大军进攻鄗,派遣副将卿秦率一部分兵马进攻代。
燕军从燕国进入宋子的时候,赵国就做出了反应。赵孝成王派遣廉颇为主将,与乐乘一起北上抵抗燕国大军。估计这时候赵孝成王自己都想抽自己,要是没有长平之战的骚操作,啥时候轮到燕国放肆了。
廉颇率领二十五万赵军出发后,冷静地分析了燕军的情况。认为燕军虽然兵马众多,但是长途远征,必然人困马乏,而且认为赵军长平之败后,肯定有骄傲自大的情绪,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
廉颇派遣乐乘率军五万,前往代郡,迎击卿秦率领的燕军。而自己率领二十万主力赵军,前往鄗迎战燕军主力。廉颇本意是让乐乘坚守代,阻止卿秦南下支援栗腹。
结果燕军的草包程度,超出了廉颇的预料,乐乘到达代地后,与燕军一交战,还没发力,燕军就大败,卿秦被俘虏。燕赵双方都大跌眼镜,栗腹大怒,大骂卿秦大草包,干不成事。同时也因为乐乘与乐毅、乐间是同族,准备回燕国好好告乐氏一个状。
廉颇也是没想到,乐乘胜得那么快,于是趁夜赶到鄗,连夜对燕军发起攻击,燕军大败而逃。栗腹仗着燕军兵力雄厚,后撤收拾残兵,再度与廉颇交战,顶住了赵军的攻势,燕军的士气有所提升。
这时候,栗腹看到了燕军胜利的希望,对所有将领下令道,胜败在此一举,有敢后退的格杀勿论。栗腹这么想,但是部下不给力啊,有些人被赵军吓破了胆,向廉颇投降了,将栗腹的部署告诉了廉颇。
于是廉颇决定以诱敌之策对付燕军,再次与燕军交战时,派出轻兵作为前锋作战,将主力大军埋伏在后面。交战不久,栗腹打败了前锋的轻兵后,紧追不舍,结果进入赵军的包围圈,埋伏的赵军杀出,燕军大败,栗腹死战不退,被赵军趁乱斩杀。
赵军乘胜围攻燕国都城,燕王被迫求和鄗代之战赵军胜利后,廉颇率军追击燕军五百多里,直接追到了燕国国都蓟,围攻燕都。燕王大惊失色,极为害怕,急忙派出使者向赵国求和,答应割让五座城池,于是赵军退回国内。
此战完全就是燕国不自量力的一场战争,秦军发兵四十万围攻邯郸一年多都没有收获。燕王觉得依靠自己的六十万乌合之众就能攻下赵国,真是飘得不行了,有这实力燕国是不是能一统六国了。
另外,虽然长平之战损失四十五万大军,但是赵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国都还有十余万大军,李牧在长城布防的,应该还有近二十万大军,所以基本还有将近三十万的精锐战力,这在当时的战国环境下,依然是仅次于秦国的作战力量。
而且此战前后,廉颇还曾率军打败过魏国的军队,所以说,赵国并非已经虚弱不堪,人家还是有战斗力。燕国在这战国的最后阶段,想刷波存在感,找错了对象,差点把自己给报销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年的时间又经历了邯郸之战,在这两场战争中,赵国元气大伤,轻壮几乎一空,赵国岌岌可危,但在这种时候,赵国仍然将图谋不轨的燕国打的满地找牙。
战争过程邯郸之战结束五年后赵孝成王过寿,燕国派出丞相栗腹前来祝贺,实际上是来打探赵国虚实,毕竟赵国虚弱,不止燕国,大家都想咬一口。栗腹回国后,向燕王喜说赵国虚弱,国中几乎都是半大孩子,可以攻打,燕国朝堂一片赞同之声,除了乐间反对,但被燕王无视,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
燕国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丞相栗腹带领,攻打镐邑,一路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国派出了廉颇、乐乘组合,廉颇守镐邑,乐乘守代邑,就这样两方对上了,战争形势最先在代邑发生改变,乐乘击败并俘虏卿秦,紧接着廉颇就在镐邑打败并杀了栗腹,廉颇乘势进兵,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城赵军才作罢退走。
作战意识不同对于赵燕两国来说,双方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不同,赵国作为一次卫国战,而燕国是当做一次痛打落水狗的机会,而态度的不同对战争双方的意志也有着重大影响。
赵国自长平之战失败后,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毕竟长平之战失去的四十万几乎涉及到赵国全国的每一户家庭,所以当秦军再度攻击邯郸城时,赵国虽然此时国力衰微,但全国百姓众志成城,反秦意志极其坚决,最终才能坚守邯郸城,等来了魏、楚两国的援军。当燕国来袭时,赵国明白这是燕国趁人之危,邯郸之战刚刚过去不久,赵国上下坚定一战的情形刚去不远,对于燕国的侵略,赵国自然会坚定意志,奋勇杀敌。
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并不坚决,可以说只是想趁着赵国虚弱捞上一笔。燕国朝堂上定议攻赵时,燕国就有不同声音。在战争过程中,燕军在代邑失败,廉颇偷袭栗腹,虽然栗腹稳住了阵脚,但燕军内部还是不很稳定,以至于栗腹谋划好了攻击方案却被叛徒出卖,廉颇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一举杀了栗腹。
主帅的能力不足燕国的丞相栗腹其实并不是一个草包,他少年时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和赵国最后的名将庞暖是朋友,他还曾经辅佐燕王打败胡人,拓地千里。
栗腹在和赵国的战争中,栗腹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重大失误,但他的队友卿秦在对上乐乘却是个猪队友。卿秦兵败被俘,燕军士气受到打击,当天夜里廉颇就突袭燕军,栗腹带兵撤退,收拢残兵后和廉颇连战三次,竟然士气大振,这其中固然有赵军军力下降,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之前的原因,毕竟曾经的赵军能够和秦军作战不落下风,但栗腹的才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栗腹有才华,但是他对比身为战国四大将的廉颇又差得远。廉颇最擅防守,栗腹攻不下廉颇,在队友兵败后,自己军心大乱之时被廉颇找准机会打败,虽然后来收拢了败兵,有了谋划,但还是被久经战事的廉颇轻松拿下。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也能击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况且燕军还不是狮子。
战争开始前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意识就不足,燕国只是觉得赵国国中兵力不足,有机可乘,准备并不充分,赵国在经历过邯郸之战后基本人人都经历过战火洗礼不能小瞧,燕国虽然有人看出问题,但无奈燕王不听。到了真正面对赵军的时候,栗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颇乐乘的对手,所以燕国才会在赵国虚弱之时进攻却仍然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当时赵国实力有所恢复,并非奄奄一息。或者换句话说,赵国打不赢秦国,打燕国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背景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但是赵国没有向秦国妥协,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整军备战,动员所有人力参军,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以赵国拒绝割地为借口,发兵五十万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此战打了一年,秦军死伤惨重,赵军也死伤惨重,但是秦军没拿下邯郸,反被魏、楚联军抄了后路,全军崩溃。赵军趁秦军崩盘之际,也收复了一些失地。
由此可见,赵国自长平之战后,虽然昔日荣光不在,元气大伤,但是谁要敢欺负它,它就敢跟谁玩命。其动员能力是杠杠的。
这是赵国,再说燕国。其实,当时燕国的情况也没比赵国好哪去。
燕国最牛掰的时候,是带着五国伐齐,差点灭了田齐。但是由于燕昭王在灭齐的关键阶段病死,新继位的燕惠王又跟燕军统帅乐毅的关系不好。因此,燕惠王便挤走乐毅,改换毫无军事才能的骑劫为统帅。
其后,齐国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为齐军所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所有城池,趁势复国。
燕军此次大败后,元气大伤,其实也没有什么实力了。(最关键的是燕国没有名将,燕惠王挤走乐毅,让燕国声誉扫地。最搞笑的是,乐毅流亡后,还是赵国收留了他)
二、战争起因公元前259年,即邯郸之战当年,燕国趁赵国专心对付秦国,无暇北顾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其众投入燕国。赵国虽然没有因此事跟燕国翻脸,但是赵人对燕国的仇恨种子算是埋下了。
八年后(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并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
栗腹在赵国期间,刺探情报,回国后就跟燕王说:“赵国青壮年在长平之战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
燕王和燕国的众卿大夫没去过赵国,也不知道赵国的基本情况。听了栗腹的话,便想当然的认为赵国好欺负,可以一战灭之。
当时,乐毅的儿子乐间反对。他认为赵国连年与秦作战,百姓骁勇,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潜台词就是——不要挑战赵国的战争潜力。
燕王见乐间反对,便问乐间,要多少兵力才能伐赵?乐间不说话,意思就是多少兵力都不能伐赵。燕王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外加燕国群臣都认为可行,于是他拍板了这次对赵国的军事行动。发兵六十万,战车两千乘,以国相栗腹为将,进攻赵国。
三、战争过程燕军攻入赵国境内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以四十万大军进攻鄗城;另一支由卿秦率领,以二十万大军进攻代郡。
面对气势汹汹的燕军,赵国群情激奋,集结了25万大军,由廉颇为帅,率军应战。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必然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五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的燕军不能南下援助。而他自己则自率20万主力迎击燕军主力于鄗。
当赵军和燕军交上手后,立马让燕军知道了马王爷有几条腿,打的燕军抱头鼠窜,斩杀其主将栗腹。
攻代的燕军闻听攻鄗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瞬间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卿秦。
两路燕军皆败退后,赵军发动反击。当时燕王还率领了一支偏军,在燕赵的国界线附近随军督战。他听闻前线大败,赵军反击,遂掉头就跑,逃回了国都蓟城。
廉颇在率军追击的过程中,听说燕王居然在前面逃命,就率军在后面猛追,一连追杀了五百多里,直接杀到了燕都蓟城下,并把蓟城给围了。燕王害怕的要死,就提出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当时没有能力破城,便撤军退围。
此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燕国的乐间由于愤恨燕王不听自己的劝谏,因而向赵国投降,也成为赵国的一代名将。
四、胜负因素第一、燕赵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当时赵国虽然持续的高强度战争导致大量青壮战死,但是赵国的动员能力毕竟强,经过几年恢复,也积攒了一些实力,并非处于亡国之际。
第二、赵国常年与秦军交战,老百姓都有很好的战争素养,即便是小孩子,那也比没跟秦军交过手的羸弱燕军强上不少。
第三、燕国出师无名,激怒赵军。鄗代之战前夕,燕国刚刚跟赵国结好,还派国相栗腹到赵国祝贺。这先结好又动兵,毫无信义可言的行为,明显会激怒赵人。
第四、燕军骄兵必败。出征前,燕国群臣都认为赵国虚弱,支持伐燕,燕王更是率军在前线督战。并且燕军规模又高达六十万,占据兵力优势。这样一来,燕军从将到兵,从上到下难免产生一种骄纵轻敌的情绪,这对燕军而言当然也是一种不利因素。
五、后续鄗代之战后,赵国认为燕国羸弱,便屡屡欺负燕国。如名将李牧就曾攻燕,夺取燕国的武遂和方城。
燕国被打的急眼了,就决心反击。当时廉颇就被赵王逼走,投奔魏国,燕王认为赵国没有廉颇了,应该会不堪一击,便典齐兵马向赵国发动反击。
结果燕军统帅剧辛轻敌,率军冒进,被赵军统帅庞煖击败,剧辛被俘杀,燕军损失二万多人马。
公元前236年,秦攻赵,赵军不敌,赵王遂决定从燕国身上把损失找回来。此战,赵军打得燕军再次丢盔弃甲,连取狸、阳城,燕国被迫割地求和。
不过,赵国打燕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但就大形势而言,燕赵内耗,其实便宜的对象只是秦国而已。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燕赵实力大比拼,赵国完胜!
从实力上来讲,无论何时赵国应该都是碾压燕国的,这就像一线明星即使再被打压,流量也是狂甩十八线艺人几百条街。
赵国虽然不属于中原国家,但还是有一部分地区挨着中原,经济上较为富庶,虽然比不上其他强国。
在经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成为军政国家,军事实力明显提升,成为在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叫板秦国的国家。
反观燕国,从战国开启以来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之所以称为战国七雄,大概就是因为燕国在战国时期陪跑全程吧!
战国七雄各有千秋,魏国前期称霸,齐、楚中期称霸,秦国中后期一直称霸,赵国后期崛起,韩国也曾昙花一现,就是燕国始终没有崛起。齐国曾两次灭燕,可见燕国的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地处荒凉,人烟稀少,虽然在土地面积上不是各国中最少的,但是人口绝对是最少的。
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份数据来看:秦国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燕国面积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赵国面积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齐国面积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韩国面积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楚国面积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魏国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战国时期各国领土和人口是不断变化的,这份资料应该是推断出的各国在某一时间节点的人口和地盘,权威性上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完全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燕国人口相比其他国家就是少。
关于燕赵实力的对比,苏秦曾说:“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可见,燕国在骑兵数量上就不足赵国。
更为要命的是,相对于赵国,燕国需要面对的游牧民族的冲击更强力,燕国周边强势的游牧民族并不少,更加牵制了燕国的兵力,使得燕国成为齐、赵的屏障,而不是威胁。
燕国统治的弊病早已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除了这种客观条件上的先天不足之外,在统治上燕国也存在很多问题,燕国从立国以来政治体制就较为松散,君主并不是强权式的君主。因此经常发展内乱,内耗特别严重,并不适合群雄争霸的战国环境。
在不和燕国发生战争的国家眼里,燕国就是个卖胭脂的;在赵国的眼里,每当西边战场被秦国打败或者占了城池,就到东线的燕国去找回来;在齐国的眼里,燕国就是自己的小弟,不听话就要打屁屁的哦!
燕国也曾有过短暂的爆发,那还是在燕昭王即位后发动的变法。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积极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改变了燕国过去松散的统治方式,加强了君主的权威,随后牵头发动了乐毅伐齐的战役,成功的将当时的二强之一齐国给打的一蹶不振。
燕国燕昭王变法后对于燕国来说,也是一次改头换面,走向崛起的过程,虽然起步晚,但是也发挥了自己的余热。
通过乐毅伐齐,我们也能够看出,即使是巅峰时期的燕国,实力也不过如此嘛。
乐毅伐齐并不是燕国单独出兵攻打齐国,而是燕国联合赵、魏、韩、秦四国一同攻打齐国,齐国主力溃败后,各国开始撤兵。
当其他国家都撤兵的时候,燕国继续攻打齐国,只剩两城没有攻下,结果竟然是被齐国反扑了,可见燕国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这也是各国允许燕国独自霸占齐国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想看看蛇吞象的结果是啥样!
从根本上来说,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实力受损的赵国依然能打败燕国,还是燕国实力不行。
在具体作战当中,燕国的攻赵计划也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上出现很大的问题燕国攻打赵国发生在邯郸之战后,这个时间并不是很好,最好的时间其实应该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之间,秦国和赵国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这个时候燕国如果能够联合秦国,一块针对赵国,不用付出全力,只要施压就可以了。
秦燕之间本来就是传统盟友,在长平和邯郸之战中,燕国都没有出头,反而在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腾出手来并且和楚、魏、韩三国达成同盟的情况下,再发动攻赵是十分不明智的,这时候别说是赵国能够打过燕国,即使是打不过,跟赵国反秦的盟友也不会坐视不管。
其次是在出兵上不具备正义之师的旗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虽然很多,而且大多不讲究旗号,但是大多时候也要象征性一下,毕竟那个时候还是很在乎这些的。
此次燕国攻打赵国的行为本身就有点背信弃义,燕赵之间本来就是死对头,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是长期间以来就存在的事情,双方之间的冲突不断,但是当时双方是交好的国家。
燕国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入侵,难免让赵国上上下下愤怒,在同仇敌忾的情况下,赵国还占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以及军队组织形势,想要打败燕国也并不是很难。
最后是在燕国获取的情报存在问题燕国之所以想要攻打赵国,是因为邯郸之战后,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
大概燕国就是根据这份情报下定对赵国的进攻的,这句话显然是没有毛病的,长平之战赵国的确死了很多人,但是有一点是要清楚的,那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兵再次来攻打邯郸,几乎是发动举国之力都没能攻打下邯郸,说明赵国的实力还是有的。
燕国只看到长平之战赵国的大败,却没有看到邯郸之战时赵国的奋力抵抗,最终让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是让燕国周边的齐国和赵国都陨落的两场战役,如果在这个时候燕国能够把握机会,励精图治,不说成为超级强国,至少可以混成一个小强,奈何燕国外交战略太差。
燕国在攻打赵国失利后,廉颇率领赵军又反攻燕国,燕国在割让了五座城后,赵国才退兵,由此可见,燕国不仅拿了一手破牌,牌技更烂。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力迅速增强,已不能满足原来的“一亩三分地”了,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东出函谷关。而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给予了韩、赵、魏合法地位的同时,也成为了秦国东进的枷锁。于是,秦昭襄王接受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将战争的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国,结交离秦国较远的楚国、齐国。
三国之中,又属赵国最为强大,“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齐国、秦国和它争霸,都是平分秋色。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60年,执政的赵孝成王,贪图韩国的上党郡,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战争结果,赵国大败,四十余余万将士遭到活埋,元气大伤。
(三家分晋)
与赵国东北部接壤的燕国,自进入战国时代以来,与赵国长期保持了睦邻友好的关系:
- 公元前379年,齐国攻打燕国,赵国联合了韩、魏两国前往援救。联军大兵压境,迫使齐国退兵;
- 公元前356年,燕、赵两国在阿地举行会盟,结成盟友;
- 公元前318年,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军,将秦军打回了函谷关,使得秦国的东扩,遭受沉重打击。
但长平之战结束后不久,公元前251年,此时燕国由燕王喜执政。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前去刺杀秦王。这个燕王喜便是太子丹的老爹,其派出相国栗腹,携带五百金前往赵国,为赵王祝寿。回国后,栗腹认为“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意思是,赵国现在是掉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燕国可以出兵,将其按在地上摩擦。
(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这货,也是个利令智昏的主,在底下一帮佞臣的逢迎之下,竟然不念赵、燕两国,世代的情谊,出兵攻打赵国。燕军兵分两路:栗腹统帅四十万,攻打赵国的鄗地;卿秦则率领二十万,攻打代地;燕王喜亲率一支军队作为接应,企图依靠“人海战术”,一举拿下赵国。
生死攸关之下,赵孝成王没有犯当年“长平之战”的错误,选择了放权,任命老将廉颇为统帅(实在没辙了),廉颇亲自率军八万在鄗地迎敌,其利用对方主帅好大喜功的弱点,先以老弱疲惫之卒示弱,诱使栗腹孤军深入,然后以赵军精锐伏击,大败栗腹所部;另外赵国镇守代地的李牧,也大败了进犯的燕军。激战中,卿秦还被李牧所斩杀。
至于燕国的那支后备军,压根就没派上用场,燕王喜听到失利的消息,连忙撤回燕国。赵军转为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兵临城下,一度围攻燕国的都城蓟,直到满足了所有条件,赵国才撤回。
(战国七雄)
这场战争被称为,燕赵“鄗之战”,是战国后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之所以,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燕军,竟然大败于“元气大伤”的赵国,原因有三:
一、非正义的战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次燕国出兵趁人之危,非正义之举,早在出兵之前,尽管一帮佞臣的逢迎,但昌国君乐闲、大夫将渠是极力反对,发动这场战争的,大夫将渠劝燕王喜,才派人与赵国通好,送赵王五百金寿金,转眼就进攻人家的国家,这是不祥征兆,一定不会成功的。
相信这也代表了燕军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由此也造成了将、帅之间的不谐和,进而影响到燕军的士气。反观赵国,此战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可谓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自然士气高涨。
二、兼听而明偏信则暗正如上面所说,燕王喜是利令智昏的主,聚集了一帮佞臣在身边,此外,又盲目自信,认为赵国精锐尽失,而燕国自燕昭王改革以来,实力大增,听不进乐闲的劝告“赵四战之国,其民习战,不可伐”,忽视燕军并未经过重大战争的洗礼。
为此,燕王喜还怼回乐闲,认为是乐毅(乐闲的父亲)葬在赵国,所以乐闲才阻止燕国发动战争。而赵孝成王则听取多方建议,一面紧急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男丁入伍,编成新军;一面给予老将廉颇充分的信任。
三、主帅无能燕军主帅是丞相栗腹,其并没有战争整体战略部署,只是仗着有王命在身,一时意气风发,求胜心切,以至战术失当,中计受骗,导致燕军一泻千里;而赵国由经验丰富的廉颇坐镇,其采取了避开锋芒,以老弱诱敌深入,以精锐伏击的策略,大获全胜。
当然了,战争是相互伤害。鄗之战的惨败,大大削弱了燕国的实力,可惜了燕昭王当年创下的基业;虽然获胜,但也使得长平之战中,造成“元气大伤”的赵国,进一步耗散“真气”,坐收渔利的是秦国。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