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杨两王若采用罗大纲灭清三策,能推翻清朝吗?
在太平军定都天京后,罗大纲对太平天国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人们常常惋惜:如果听从了罗大纲的建议,太平天国的形势会不会更好?
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三策,分析其中利害。
罗大纲其人对罗大纲,清朝都惋惜不已。《贼情纂要》说他“贼中号为能者,但因不是广西兄弟,功在秦日纲之上而没有封王”。不管是从广西一路杀到金陵,还是西征,罗大纲功劳很大,表现的才能也极为突出。
这位才能、功劳都极为突出,却未能封王的人物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罗大纲三策1、由河南直接北伐。
他的建议是在定都天京后提出的,因此,这条建议与我们后人常说的,不东下金陵,直接由武昌一路北进是有区别的。
他的详细建议是:大军集结河南,以河南为根据地,大驾驻河南,然后渡过黄河北伐。
2、先南后北。
先平定南方九省,然后再兵分三路,会师北京。
3、打造战船,确保绝对水军优势。
三策确实是高见为避免“上帝视角”干扰,两点要交代:
1、此时,湘军尚未崛起。除了家门口的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军在南方没有强大的对手;
2、此时的北方反清势力已经较多,但因缺乏强力领导,彼此各自为战,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这三策中,前两条是对北伐的看法;最后一条是对军种建设的看法,都切中要害。
1、由河南北伐。
这条,是反对洪秀全、杨秀清的“偏师北伐”。
他认为,太平军拟定的北伐策略“悬军深入,犯险而无后援,必败之道”。
因此,他这条建议指出了北伐的正确姿势。不北伐则已,如要北伐,就要“大驾驻河南,然后可以渡河”。意思是,洪秀全、杨秀清要在河南调拨一切,才可能完成北伐的任务。
为什么一定要洪、杨亲自在河南调度一切?
早在武昌时,太平军就提出过要入河南北伐,最终没有采纳,一是无法发挥太平军水军优势,二是因为少粮!
林凤祥在给杨秀清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到,什么都不缺,唯缺粮!因此,经常招兵过万,因为没粮食一哄而散!因此,所谓以河南为根据地,就是把河南地区的形势发展起来!如果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建立河南根据地不成了句空话吗?
要解决河南的粮食缺乏问题,只有先掌握皖北粮仓!
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安徽几乎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太平军,皖北,几乎是太平军除天京周边外,最早掌握的区域!太平军经略皖北、河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此时北方起义风起云涌,但因对拜上帝教认同度低,需要洪、杨这个级别的人物坐镇河南,灵活处理文化差异,联络、发动各地的支持!
因此,罗大纲的这条策略,就是先经营皖北、河南,以安徽的粮养河南的兵,整肃大军,全力北伐!而不是如很多朋友说的,一波流冒险一把!罗大纲反对的,就是盲目冒险。
考虑到后来捻军较强的骑兵力量。采取这个方略,确实可能建立良好的骑兵,进一步强化太平军战力!二、先南后北,三路北伐。
看来,作为天地会成员,罗大纲对当年李定国、郑成功的北伐方略记忆犹新。
这几乎是永历当时远期计划的翻版。这条建议的前提是先拿下南方。在提出时,湘军尚未崛起,除了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军在长江以南几乎没有强敌。从太平军西征的前期表现来看,太平军在进入湖南前,也一路顺利。如不是遇到湘军,全据长江,进而略定南方九省还是有机会的。
那么,在湘军崛起的现实情况下呢?就要看第三条了。
三、打造战船,确保长江制水权。
“水寇”出身的罗大纲,对于水军建设是最有发言权的。
在湘北和湖北,太平军建立了强大的水营,一度具备了水上优势。
可是,广东出来的老水寇是见过世面的,太平军的水军基本是民船组成。一旦大清缓过劲来打造一支相对(只能说是相对)专业的水师,太平军的水军优势就靠不住了。
因此,罗大纲建议的是,打造专业的战船,建立专业的水军,确保自己的水上优势!
考虑到当时太平天国与大清的财政状况,太平天国如果能打造专业战船,即便湘军成型,太平军也不至处于下风。
遗憾的是,杨秀清没有重视这条建议。结果,从湘潭到田家镇,在极短的时间内,太平军水营损失殆尽。即使九江大捷,获得了良好的窗口期,依然没有把握机会。
最终,万里长江完全被湘军把控,湘军水师轻易地阶段各处补给,这是太平军最终失败在军事上最重要的原因!
出走的石达开在湖南期间想要打造水师。曾国藩听说后冷笑一声:当年我们在湖南那么好的环境都费劲千辛万苦才有成效,就石达开现在的状况?呵呵!
由于重新组建专业水军窗口期已过,后来李秀成甚至寄希望于打下上海后购买国外轮船来重新夺取制水权。
“三策”施行,太平天国依然难以灭清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就使杨秀清威望鼎盛,威胁到了洪秀全,内讧公开化,假如太平军取得更大胜利,闪讧只会来得更早、闹得更大!
李秀成、陈玉成仅仅在安徽、苏浙取得部分稳固地盘,就要被“众建诸侯”分其权,又怎么可能指望兵分三路紧密配合,北上灭清呢?
即便罗大纲本人,在镇江时期,也火烧金山寺、甘露寺。其向传统文化宣战的架势,怎么会受到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民众,甚至反清力量的支持呢?
罗大纲的策略,是高见。可是,要夺取天下,仅有军事上的高见是不够的。
洪、杨两王若采用罗大纲灭清三策,能推翻清朝吗?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什么是罗大纲的灭清三策。
潜夫总结一下,灭清三策分别是:①先平定河南,以河南为根据地,然后北渡黄河;②先平定南方九省,消除后顾之忧,然后三路出师,一路出湘楚,一路出汉中,奔袭咸阳,然后第三路以徐州、扬州强占山东,最后三路包围北京;③建都南京,多造战船,精练水师,保持长江水上优势,依靠长江天险,划江而治,然后开战长期战争。
罗大纲的灭清三策还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算是上、中、下三策,上策比较激进,中策守中有攻,下次比较保守,是当时太平军最应该考虑的战略。
然而,当时洪秀全、杨秀清定都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偏师北伐。最后,战线拉到过长,后勤补给跟不上,以失败告终。
那么,洪、杨采取罗大纲的策略会怎么样呢?上策,以河南为根据地,北渡黄河北伐。这种策略相比偏师北伐相对稳妥,最起码不会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岳飞抗金就是采取这种策略。
中策,先占江南九省,巩固后方,三路出击,战略包围。这种策略有攻有守,江南富庶,相当三国时期孙、刘联合对抗曹操。朱元璋也是通过这种策略统一全国的。
下策,占领南京,依靠长江天险,划江而治,长期对抗。这种策略守成有余,进攻不足,前提必须有强大的水军优势,并能够守住长江。可惜,这样只能坚持几代,历史上好多定都南京的王朝最终让北方军队南渡黄河灭亡了。
当然,有人说当时形势不允许太平军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潜夫认为,罗大纲的灭清三策是没有问题的,太平军要做的就是上下统一一心,往这方面努力。
结果,洪、杨没听,采取了比上策更为激进的北伐,失败后采取没法守住长江的下策。结果太平天国只坚持了十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