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两人都是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被俘后,陈玉成面对劝降说,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李秀成主动写下投降书,却被杀害,为什么?

陈玉成被俘后,大清招降,遭陈玉成痛斥;李秀成被俘后,卑躬求饶,依然被杀。

这两个镜头长久地印刻在国人心中。

遗憾的是:或许并非如此。

陈玉成痛斥胜保是真,但胜保招降存疑

陈玉成被俘后,胜保招降:“你若投降,可保你荣华富贵。”陈玉成义正严辞:“大丈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大义凌然,英勇就义。

胜保成了各路好汉英雄气概的背景板。

这则消息,出自民国小说《陈玉成被擒记》。

很多朋友说这则来自清人的《被掳纪略》(一本可信度较高的书),但事实并非如此。

《被掳纪略》中,是另一个版本。

陈玉成进入寿州后,并没有立刻被俘。苗沛霖让人安排陈玉成一行在城中住下。而且,陈玉成居住的宫殿非常华丽,俨然以领导招待。

第二日吃饭时,吃到一半,苗沛霖的侄子苗天庆穿着大清官服出现。对陈玉成说:“我叔叔看大清气数未尽,洪福齐天,想邀请英王一起享洪福”。陈玉成大怒,指着天庆骂道:“你叔叔真是个无赖小人!风吹两边倒!谁得意就帮谁!将来一定死无葬身之地!事已至此,你们看着办吧!”陈玉成身边的兄弟都拔刀准备动手。陈玉成说:“可以不必”!

第三天,陈玉成被押解到了胜保大营。胜保威风凛凛地坐在中军帐,军伍森严,叫陈玉成上来。陈玉成上去后,左右都让陈玉成跪下。陈玉成大骂:“你胜保小孩,真是你们清妖第一误国庸臣!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你一大涨就跑。当初在白石山,老子一口子干掉你25营!你全军覆没,只带了10余骑抱头而逃。我叫人放你条性命。你这个好不自重的东西,也配让我跪?”骂完以后铺了个垫子坐下。

这就是陈玉成的口供单。

这份口供单传到多隆阿手里时,多说:“胜保也是个不讲究的人,白白让人骂了。以礼相待,好好养着,等朝廷的圣旨再处置就得了!”

这就是《被掳纪略》对陈玉成被俘的记载。

其中,陈玉成痛斥胜保是真,但胜保绘声绘色招降陈玉成,陈玉成那句“死则死尔”是不存在的。而苗天庆“想邀英王同享富贵”显然是出卖陈玉成的委婉说法。

胜保无权擅自招降被俘“贼酋”

只有朝廷才有权力处置被俘“贼酋”。

陈玉成和韦俊不一样,按照今天的说法,韦俊在尚有实力时,与大清谈好条件后投降。属于主动“弃暗投明”。

用今天的说法,韦俊投降的性质叫“起义”。

陈玉成和郜永宽也不一样,他们是在与李鸿章完成谈判后,“有条件投降”。

而纵观整个清朝历史。陈玉成这种级别的“贼酋”俘虏是必死无疑的。所谓请示朝廷,无非是看是“押解京师”还是“就地处决”。

以富贵相许的事情,胜保可以做,但是只能对太平军中的中下级俘虏使用。陈玉成被俘后,胜保就对他下面的捻军等部众“招降”。

到了陈玉成这个级别的人物,胜保擅自以“富贵相许”是越权的!他最多只能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别的承诺他不能给,也没权力给。

同样,胜保也不可能上圣旨请饶陈玉成。这等于是给陈玉成“作保”。一旦陈玉成寻得机会重新回归太平军,那是要被问责的。

招降陈玉成并不划算

很多朋友说,招降陈玉成是为瓦解太平军的抵抗意志。这个说法也是不合理。

如果此时陈玉成实力尚存,招降陈玉成确实可以瓦解太平军斗志。可是,在陈玉成被俘后,如果还招降,就只能起反作用了。那是告诉太平军:你们可以放手抵抗,等你们被俘了再投降也不迟!

李秀成的“卑躬屈膝”

既然“贼酋”都不可能被宽恕,李秀成又为何求饶呢?

尽管目前史学界对《李秀成自述》的真伪尚无定论,而且双方都能拿出有力的观点来驳斥对方。但是,即便《李秀成自述》系李秀成本人原原本本的版本,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缘故。

1、劝曾国藩反清

1979年,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女士,在已中风并患白内障的情况下,提到,她的母亲(曾国藩孙女曾广珊)曾告诉她:“李秀成劝曾文正造反,曾文正公不肯”。

虽然严格来说,这是“孤证”,但却是符合逻辑的。曾国藩既不可能有权限宽恕李秀成,也不可能在当时微妙的形势下要朝廷放过李秀成!

拥兵受疑,还要施恩贼寇?

精明如李秀成应该知道:曾国藩不反,他的生死,曾国藩说了不算,也不会为他说话!

2、保全余部性命

让我们翻看李秀成的“污点”《李秀成自述》。

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希望宽恕部下,尤其两广老兄弟的姓名,允许他们回老家。在这样的前后文环境中,提到“愿意招降余部”。

作为常年统兵的李秀成自然不会相信“天朝虽倾荡,他日必复生”(洪仁玕绝命诗),太平军余部的抵抗毫无意义。

3、李秀成非贪生怕死之徒

在李秀成被押期间,英国政府翻译官阿拉伯德斯曾在监狱见过李秀成。

在他的记载中,李秀成说自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他为还有时间讲述起义的历史而高兴。同时,李秀成非常平静和镇定,保持着尊严。

假如见过待宣判的死刑犯的人,应该都能确定,这绝非一个贪生怕死,正祈求活命而不知是否可得之人的表现。

尽管陈玉成收到胜保劝降的说法存疑,但陈玉成依然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失豪杰;

尽管李秀成祈求活命的“污点”尚无法从根本上排除,但李秀成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只是,对我们后人来说,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明智。若是人云亦云,不细看史料来源及史料前后文,又如何能从真实的历史中提取真实的经验和教训呢?

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要掰扯题主说的这两位,咱就不得不提一下这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咱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做这题的一个背景先聊聊。

太平天国

1836年,抠门皇帝道光还在为鸦片的事上瞎琢磨是该禁还是该放,做选择题烧脑的时候,就撞上一个脑壳上长犄角的洪秀全。这人靠着一本脱胎于《圣经》的《劝世良言》,玩闹似的就整了一个拜上帝教出来。

捎带着还在自己脑壳上刻了一标签——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亲弟弟,出来忽悠人。

这教派就整到1850年的时候,乘着道光崩了的热乎劲,洪秀全这就开始加紧为掀翻满清做准备。

而道光崩刚一崩,这瘸腿皇帝咸丰就开始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戏弄人间。

洪秀全就选了这时间点上,弄了个金田起义,一大脚丫子就狠狠的踹在了咸丰的屁股蛋上了。好悬没把咸丰老腰给踹折了,要老梁说这个时候的满清一窝子的废物点心,尤其回事被满清当宝贝圈养的八旗大兵,让洪秀全按在地上搞摩擦,一口气就全整到地狱里找皇太极和努尔哈赤聊天去了。

满清的八旗制度算是彻底的被扔进了垃圾堆,汉人的地方武装就此崛起,从此汉人开始在满清的朝堂上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发言权。

所以到了太平天国的后期,基本上就是汉人的地方武装在和太平天国怼,而所谓的八旗大兵只是做个陪衬蹲在战场的边上捞点残羹剩饭吃吃而已。

聊到这里,咱回头再说这咸丰,这辈子就没安生过,前边有太平天国怼,中间有鸦片战争糊着大耳瓜子打脸,后边还英法联军撵着他的屁股跑。

一窝子一窝子糟心事前后脚的袭击,让他成为了第一个满清还没有灭,就把帝都扔掉跑路的皇帝,捎带着让人家把个圆明园给烧了。

您要说咸丰不恨这太平天国,老梁都不信!有了这背景,咱在聊题主的事。

先说陈玉成

这人是广西藤县客家人,这人长相奇特,两眼珠子下边各有一颗痣,您要是和他对望,就感觉有四只眼睛在同时的瞅你。

而且这人也对得起这相貌,那武力值杠杠的,但可惜的很,当他出现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洪秀全一帮子高层,蹲在南京的地头上,抵御满清的攻击一年不如一年,但自己人搞个内讧那是手拿把掐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陈玉成利用自己的才能多次力挽狂澜,但依然解不了太平天国的危局。

到了安庆陷落的时候,退守庐州。这个时候的陈玉成面临俩个难题,外有满清的大头兵近逼,内有洪秀全的革职处分。

这好不易容从庐州退了出来,结果就赶上了叛徒出卖,就被满清给抓了。

那姓苗的叛徒,高高兴兴的把这陈玉成给带到了满清胜保的大营里。

“跪下!”胜保大帐里一帮子大大小小的武官,就差拿着衙门口的水火棍整个威武出来。

“哈哈!”陈玉成一瞅这架势,反而乐了。“一帮子娘炮外加小屁孩,你们也配!爷们是天国的开国元勋,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就你们这帮瘪犊子见了爷们就跑。白云山一战,二十五个营,被爷们吭哧吭哧吃了精光,胜保你就带着十几匹马跑了,你也不瞅瞅你自己,不自重的物件!大丈夫死就死了,你也别废那劲!痛快点,给爷们来一刀!”

这一顿夹枪带棒的,把个胜保臊的大脸蛋子都红了。

按照胜保以往的惯例,就喜欢搞劝降一说,结果整了这么一出。这降是不用劝了,但胜保还是想捞点功劳,就想着把陈玉成献到京城里,让同治皇帝瞅瞅(此刻的咸丰已经崩了一年了),弄不好还能升上一级,毕竟陈玉成那也是个大官不是。

结果同治和俩老女人一聊,这事不成,这路上要是来个劫狱咋整,所以让胜保就地处决。陈玉成死的时候,也仅仅是二十五岁。

咱在说这李秀成。

李秀成的崛起也同样是在太平天国的后期,他的主要表现是进攻外国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满清这收破烂的政府,和信奉强盗思想的列强签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以后列强对满清的态度表示满意,愿意收留这条被孽的不要不要的玩意,所以开始打击态度变成了拉拢态度,到了最后帮助满清捅太平天国的屁股。

整个过程俺就不详细的说了,把这帮子被满清奉为天王老子的列强打的一败涂地,您就别管是陆战,还是海战,整到最后这帮子满清眼中的洋大人,都不敢和李秀成见仗了。

可这个时候,正赶上曾国荃的部队,一路攻击到了南京的城门口,吓的洪秀全一天三道旨意,非要把洪秀全给拉回来。

结果李秀成回来了,您洪秀全到是听个建议啥的,咱一起搞满清好不啦!结果这洪秀全还搞内讧,听了他俩亲兄弟的建议,把李秀成的手下全分了王,就是想要分一份李秀成的权利。

结果李秀成到了南京的地头上,对部下指挥不动了,洪秀全高兴的屁颠屁颠的。结果李秀成为了让洪秀全放心,把苏州和浙江都交给了这些部下,还捎带着把家眷一股脑弄到了南京。

最后打来打去,这太平天国的内耗就把这战局的优势也给耗没了。李秀成出主意,咱弃城逃跑吧。

“俺不是那咸丰,遇到事就跑路!”洪秀全感觉自己的腰杆子硬,就是不同意。

这回好,李秀成陪着洪秀全守城,结果还没守到底,洪秀全自己个先挂了。李秀成为了保护洪秀全的儿子,亲自断后,率领一百多人和辫子兵玩了个硬碰硬,这就和大部队走散了,被当地老百姓藏起来,结果遇到个村董,着急忙慌报给了清兵,这才被抓。

而曾国荃(曾国藩的亲弟弟)因为李秀成死守南京,让他损兵折将,尤其是亲兄弟曾国华也死在了李秀成的手里,所以他恨急了李秀成。抓到之后,曾国荃这就先上了刑,用小刀子割李秀成屁股和胳膊上的肉。这李秀成到也硬气,一声没吭。

这就把曾国荃给惹恼了,拿锥子亲自去捅,当时鲜血就流了一地。此后李秀成在大牢里每天写七千字,写自述,总结自己的一生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后来李秀成就被曾国藩给处死了,年仅四十二岁,临死的时候还写了十句绝命诗。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不是说李秀成玩了个投降吗?咱没看出来呀!”

其实这个问题,史学家都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没有,另一种说是有。

这说有的,证据就是李秀成写的这个自述中有一部分是对曾氏兄弟的吹捧。但是这两波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承认李秀成没有出像陈玉成那样临死不屈的场面。

不过在老梁看来,这部分的自述中的吹捧也可以看做李秀成想要套路曾国藩,这曾国藩如果不杀李秀成,那么曾国藩就会受到满清朝廷的怀疑。

所以曾国藩在事情平定之后,并没有把李秀成送往北京连个消息都没打,而是选择了杀人灭口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曾国藩看了李秀成的自述之后,也夸奖李秀成是个英雄人物。

所以题主说的李秀成投降还真的有待琢磨琢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天京事变,一场改变太平天国运势的内斗。这场内斗,不单单是血流成河,诸如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这些太平天国早期的大将,也都因此而亡。太平天国大将顿失,清军趁机卷土重来,重建了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可谓命悬一线。

受命于危难之际,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后起之秀成为了起义军的大将。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指挥下,太平天国大有中兴之势。 三河镇大捷,二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运动再次焕发出了生机,陈玉成和李秀成也因战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英王与忠王。

但是,随着1861年安庆的陷落, 太平天国的形势又变的不容乐观了。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东征的大好战局,回师天京。而陈玉成,因为救援安庆失败,被洪秀全革爵留用。陈玉成整兵庐州(今安徽合肥),又派大将西征西北,试图在西北招兵买马,挽回颓势。西征军撤走后,庐州城兵微将寡,粮草不足,清军趁势大举围攻。驻守寿州的奏王苗沛霖心怀不轨,邀陈玉成前往寿州,陈玉成 没能听从部下劝告,中计被捕。苗沛霖将陈玉成献给了清军统帅胜保。胜保有意招降这位英勇善战的英王。没想到陈玉成面对清军的屠刀,丝毫不惧。陈玉成先是痛骂胜保一番,又慷慨言道:“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胜保见陈玉成意志坚定,劝降无用,于1862年6月将陈玉成杀害了。

陈玉成不失为真汉子,不愧为真英雄。相比之下,李秀成的结局反倒有点令人猜不透。

随着陈玉成的身死,天京外围的城池相继失陷。1864年,天京被合围,天王洪秀全也魂归九天。湘军依靠猛烈的炮火,挖掘地道攻破了天京城防。李秀成拼死力战,杀敌无数,但还是无力回天。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 伺机突围,结果,新找的马儿力不能行,李秀成终被清军所俘。

李秀成被俘后,写了长达万言的供述,后世称之为《李秀成自述》,清廷则称之为投降书。后来,洪秀全之弟洪仁玕在狱中见到此书,愤怒至极,还进行了逐条批驳。李秀成写完自述后,曾国藩仍旧没放过他,很快,便将李秀成处决了。

陈玉成不肯投降,作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之人,清廷自然不会放过,陈玉成的死合乎常理。而李秀成既然写了自供状,却为何还是难逃一死呢。

李秀成的死,的确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有这样一种说法,李秀成原本想效仿蜀汉姜维,行诈降之计,劝说曾国藩兄弟另起炉灶,与清廷抗争。曾国藩未能所动,为了掩人耳目,消除祸端,于是很快便将李秀成处死了。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毕竟李秀成要是真心投降,曾国藩也是爱才之人,是不会将其匆匆处决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就算李秀成真的投降了,清廷也未必会善待他,毕竟李秀成是太平军的大将,他领导的大军,曾打的清军抱头鼠窜,狼狈不堪,这样的反贼,对清廷来说,也是断然不会留用的。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鸿运当头

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因为他觉得这是在挑战他皇帝的威严,因此他亲自下旨要让两广地区的官员去挖掘韦昌辉和洪秀全的祖坟,陈玉成被抓到的时候,太平天国还没完全失败,所以清朝就想拉拢陈玉成去内部瓦解太平天国。而李秀成被抓的时候,南京都已经沦陷了。因此在运动后期,石达开负气出走,洪秀全指挥不当,天国摇摇欲坠。为了注入新生力量,就开始拉拢地方的武装力量,大肆分封。

多次内讧的王们早已经看不清局势,变得贪婪又野性,人民开始不信任他们,他们也沉醉在纸醉金迷的权势里面。很多人才纷纷流失,对于被抓获的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在天京沦陷之后。投降的李秀成价值全无,被曾国藩的族弟用矛给凌迟处死。而被俘虏的陈玉成还在垂死挣扎,而他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堂堂正正的死去

而李秀成为了引起清朝的关注,号称可以帮助他们收服太平军数十万,在成熟稳重的曾国藩看来,这人太油嘴滑舌,不值得相信,万一他把这些散兵都收归己有,继续带头作乱,岂不是给别人做嫁衣了?而且当时湘军并没有在天京发现宝藏,因此人心有些涣散,有人猜忌说可能是曾国藩自己想独吞,此时在招纳李秀成,更会有人说他是想联和李秀成,再有人给他弄个不好的罪名,他可就是真的洗不清了。因此他也就是默认了要把李秀成给杀了。

等到苗沛霖把陈玉成给俘虏了之后,就立马把他送到了胜保的手里,胜保的规矩一向是要劝到他们投降为止的。可是面对手里的陈玉成,他却丝毫没有想劝他的意思。一心一意想要把他送到北京去,最好是让所有人都知道是我胜保抓了他。然而,朝廷担心事出有异,再者,陈玉成在安庆保卫战之后就屡次战败,在太平天国的地位也降了许多,因此朝廷命令胜保把他处决掉。

随后,恭亲王奕訫觉得他是个有用的人,排除众难也要把他保下,特意修书一封让胜保留下他。在安庆保卫战之后,陈玉成并非一事无成,而是杀了湘军的几名大将,因此他想把这颗人头送给湘系的首领,换个人情。所以对陈玉成劝降是不存在的。因此李秀成在自述里面也说过,他曾经劝曾国藩去造反,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活下来。

两个人的价值不同,因此他们的地位也不一样,所以结果也截然不同。但是清朝并没有对陈玉成进行劝降,留给他的只是就地处决和献俘而已。至于李秀成对清朝的价值已经没有了,也没有必要留着他了,这是当时清朝的想法。

所以说也不是陈玉成军事能力有多强,或者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而是他是清朝用来换取利益的一个砝码罢了。清朝对于造反的人可以深恶痛绝,石达开的儿子在成年之后都要受割刑,至于挖祖坟之类的事情更是不用说了。综上所述,李玉成是有些实力的,但是还远远不到能够让清朝政府放弃原则去劝降,种种因素下他们还是不够格。

当年安庆保卫战里面,陈玉成虽然失败了,可是也让人觉得他在走下坡路,至于想要堂堂正正的死,也可能只是一个托词。因为他不得不死,所以想死的伟大一点,却没有如愿。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李秀成主动投降的做法让人觉得真是很无奈了,毕竟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叛徒向来遭人唾弃,而他还去不断讨好曾国藩,来换去活命的机会。幸好曾国藩不是昏庸无能的人,一眼就识破了他的本性,不能轻易相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