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熊是如何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双剑合璧下唱“空城计”的?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当兵书看,这是今人的共识。可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许多人模仿《三国演义》用计,也算一时奇观。
太平天国时期那些《三国演义》痕迹早在太平军攻桂林期间,罗大纲就曾经试图模仿“智取南郡”,让人假扮向荣士卒前去“诈开城门”,不想向荣本人已入桂林城,奇谋失败。
南安会议,石达开与众将商讨进军方向时,干脆拿出《三国演义》来,讨论《隆中对》;
当然,也真还有猛人玩弄《三国演义》杜撰的计策取得胜利的。
太平军北伐军攻到六合时,六合知县温绍原居然玩了一出“火烧新野”。
本是杜撰的火烧新野之计,竟使太平军蒙受了蓑衣渡之战后最大的一次伤亡。他把城南居民迁出,随后在居民房里埋柴火,浇火油,并在灶内放下火药。随后,温绍原派兵不断骚扰、“勾引”太平军,把太平军引到城南。等到又饿又困的太平军将士在城南生火造反时,火药被触发,太平军被熊熊大火所困,被迫逃出,不成阵列。温绍原趁机猛烈进攻,太平军损失惨重。林凤祥带军来接应时,又遭遇温绍原设下的品字形地雷阵,混乱不已,温绍原再次攻击,太平军再次败退。
怎么样,什么小说不小说,到了猛人手里,怎么都玩得转!
太平军断水源,陷入绝境的周兆熊1856年,杨秀清让秦日纲带着李秀成、陈玉成等一干猛人发起了镇江解围战。
猛人就是猛人,江南大营被破,吉尔杭阿兵败自杀。太平军围攻破岗子(不好意思,地名如此)。主人公周兆熊带了三千兵守在这里。
尽管周边的清军兄弟都被打光了,周兆熊却依然决心坚守待援。
说是待援,其实周兆熊也知道不大靠谱。大局已经崩坏,张国梁能赶来救援的机会不大了。
在周兆熊派遣裨将外出求援时,裨将安抚周:“看您颜色自若,肯定能坚持住,不会遇害!”周兆熊哈哈大笑:“我今天能死忠,虽然不幸,却也算是件幸事,我怎么可能颜色反常呢?你还有老母亲,你去为了求救好不好?”
随后,“颜色自若”的周兆熊率三千孤军,与太平军大军相持了五日,杀敌甚众,巍然不倒。太平军脑子很灵光,老子们也是读过《三国演义》的,我们学习张颌,断你水道!
没水喝,你周兆熊再能打也扛不住了!
悲壮的空城计周兆熊比马谡能扛。由于平时深得军心,清军“渴死者相继”,却无人投降。
太平军见状,担心:“是不是他们还没有断水?接着打!”,于是围攻更加激烈了。
周兆熊见状,开始了华丽、悲壮的空城计。
他布置火药在帐下,穿着官服,将火绳藏在衣袖间,令人模仿诸葛亮弹奏起琵琶来。可是,下人慌张,搞了半天也没搞好。
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相比,周兆熊显得悲壮。周兆熊见状,笑道:“尔等方寸乱乎”?干脆自己弹起琵琶来!
一时间,太平军“疑不敢进”(小编也不知道为什么听到琵琶声就“疑不敢进”了)。
可是,太平军到底不是小说里的司马懿,缓过神来后,蜂拥而入!
周兆熊拉火绳引爆,与攻入的太平军一起同归于尽!
周兆熊的空城计,出自《咸同将相琐闻》,这是一本入选《满清野史》丛书的书籍。因此,其中细节或许不乏“外人脑补”,并不严谨。
但是,周兆熊面对太平军大众却坚守良久,杀伤甚众,确实是一时良将。
《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有用吗?虽然小编对周兆熊的空城计持谨慎怀疑态度,但毫无疑问的是,《三国演义》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双方将帅都提供过不错的借鉴。
有清一代,不管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这样的创业帝王,还是海兰察这样的名将,都十分推崇《三国演义》。如果能从实践出发,因地制宜地借鉴小说,那小说也能给人启迪。
相反,如果纸上谈兵,读死书,那即使是真正的兵法又有什么用呢?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