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当仇恨蒙蔽双眼,胜利冲昏头脑时,即使有“贵人相助”,也避免不了失败。

仇恨蒙蔽双眼,胜利冲昏头脑

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等名将的支持下,三战拔郢,一举破楚。

由于楚昭王败得太快,楚王走得急,后宫佳丽、宫室财宝,全部留了下来。

这下,吴王君臣可乐开了花。吴王阖闾住进楚国王宫,霸占楚国后妃;吴国大夫住进楚国大夫宅邸,霸占楚国大夫的姬妾。不光如此,吴王也没忘了一起奋斗的兄弟,他让吴军“以班处宫”,肆意侮辱楚国宫女及楚大夫女眷。

吴国君臣破楚后,荒淫无道,激起楚人愤怒。

吴军更是焚烧楚国粮库,毁掉“九龙之钟”,奸淫掳掠,无所不为。

一时间,郢成了天间地狱。

伍子胥更是激怒了全体楚民。伍子胥当年被楚王弄得家破人亡,此时满腔愤怒,一心报仇。他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扒出来,鞭尸三百!

楚平王纵然不是什么好君主,楚人许多并不支持他,但他毕竟是楚国的先君。受到如此凌辱,使得楚国人心愤慨。

这还不算,吴王君臣在声色犬马间,原本团结的团队也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吴王的弟弟夫慨与吴王的儿子公子山为了争夺楚军统帅的宅邸,相持不下、争执不休,险些形成带兵互相攻击的局面!

烽火起四方

原本,楚国政治不清明,贵族之间矛盾重重,人民多不爱楚王。但遇到这样的凌辱,都放下内部矛盾,团结一致,开始袭击吴军。

楚国大夫无一人降吴,申包胥更是大哭七日,请来了秦国出兵相助。

申包胥哭秦廷。楚赖忠臣,得以不亡。

楚国国内的军民也纷纷袭击吴军,将吴军拉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此时,越国趁吴军主力陷入楚地不可自拔。也出兵袭击吴国,趁虚而入,进展顺利,甚至掳走了吴国太子。

连遭挫折,又生内乱,被迫东归

吴王阖闾分兵回国攻击越军,又以夫慨为先锋,对抗秦楚联军。

夫慨初战不礼,吴王阖闾斥责夫慨,使得原本因争夺宅邸之事以心生怨恨的夫慨愤愤不平。

此时,夫慨见秦楚联军势大,吴军连遭挫折,而吴王阖闾久在楚国无东归之意,便趁机跑回了吴国,自立为吴王!

三站破楚,夫慨之功不让孙武、伍子胥。这样的良将最终在内讧后投到死敌帐下,令人唏嘘。

阖闾只得带兵回国,镇压夫慨的叛乱。

留在楚地的吴军余部无力抵抗秦楚联军,节节败退。楚昭王还郢复国。

吴国方面,阖闾回到吴地后,击败夫慨。战败的夫慨居然投奔楚国!

霸权得保,良机已逝

题中所说的吴楚争霸吴国大败,是不客观的。

吴王回国后,派夫差进攻楚国,再次大败楚军。楚国甚至被迫迁都避吴国兵锋。

而在吴王夫差即位后,击败越国,争霸中原。可以说,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前,吴国依然长期保持了霸主地位。

夫差似乎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霸业有成后依然声色犬马,终究亡国身死。

可是,如果当时吴国君臣能理智一些,励精图治,消化消化破楚之战战果,吴国原本应该可以在天下诸侯中,取得难以想象的优势!

胜而骄,忘乎所以,阖闾、夫差父子都是这样的品格,最终葬送了霸业,也葬送了吴国。

手握霸主之威,坐拥旷世良才。一旦胜而骄,放纵自我,依然避免不了失败。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吴楚之战可以说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在当时,自从楚武王奠基楚国以来,已经过了两百年,而吴国不过是一个兴起不到八十年的小国。可是在这场战役中,吴军却西破强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尸,可以说是给了楚国十分称重的打击。在这场战役中,吴国之所以能够一直处于胜局,兵圣孙武和吴国大夫伍子胥这两位指挥官自然是功不可没。可当我们都以为吴国胜券在握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却是十分的出人意料——吴国战败了。这不禁令人疑惑: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却战败了呢?

吴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吴军犯的一个十分严重的战略失误:并未在楚军最弱的时候乘胜追击。当吴国大军浩浩荡荡攻下楚国的都城郢都被逼得楚昭王仓皇逃窜时,吴国军队认为已经胜券在握,哪怕公子期和楚昭王的哥哥集结了一部分军队准备抗击吴军,吴军也并未因此选择乘胜追击来稳固自己的战果。相反,此时的伍子胥想到了自己曾经和太子熊建逃到郑国,而太子却被郑国人所杀的这一深仇大恨,便提出了北上攻打郑国的战略举措。

可在伍子胥攻打郑国之时,曾经他在郑国逃亡时帮助过他的渔夫的儿子来找到了他,原来,从楚国亡命吴国时,过昭关之前为躲避楚国追捕,曾经躲在沼泽中,饥寒交迫,有个渔翁认出了他并且救了他,伍子胥让渔夫不要告诉别人自己逃跑的方向,渔夫为了证明自己的不会告诉他人的决心便投河自杀了,伍子胥一直对此事十分的感激。于是,当渔夫的儿子恳请伍子胥不要攻打郑国时,伍子胥便选择了撤军。

但就是因为攻打郑国这一出,让吴军丧失了攻打楚国的最好时机,让楚国有机会搬来了救兵——秦国。在楚国国都被攻破后,为了复国,楚国大夫申包胥逃到了秦国寻求帮助,一开始秦国并不愿意出兵相助,救国心切的申包胥于是就在秦国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不仅不吃饭,而且连水也不喝,最终感动了秦国君臣,让他们答应了出兵帮助楚国伐吴。于是,在公子期的部队和吴军部队正在厮杀的时候,秦国大军从吴军的右方突袭,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慌乱中败下阵来。

这样一来对吴军来说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郑国没有攻打成功就算了,连楚国这块到嘴的肥肉也飞了。可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的吴国,不仅前线失利,而且还后院着火。得到了增援的楚国犹如破竹之势接连在战事中大挫吴军,可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却偷偷溜回国内,趁王兄及吴国重臣都在前线处理战乱的时候,自立为吴王。在前线忙于战事的吴王阖闾听到后为之震怒,前线的节节失利已经令他很烦恼了,没想到自己的弟弟还来给自己致命一击。但好在,阖闾没有丝毫犹豫,将前线战事托付给孙武、伍子胥等人后便率领了一部分精兵回国收拾了夫概。夫概的这个小插曲让吴王阖闾不得不抽调了前线的兵力回国,虽然此事最终以夫概逃跑投奔楚昭王为终结,但这也是吴国最终战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场战争最后以吴军放弃郢都,退回吴国为终结。当时孙武和伍子胥一致认为吴国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可以不用再坚守了,便撤兵回国了。虽然这场战争吴国未能全胜,但吴国前期的战斗也令其大仇得报,并且这场战役还使吴国的威名远扬,也令吴王阖闾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对吴国来说,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在春秋末期的吴楚战争中,拥有孙武、伍子胥豪华阵营的吴军势如破竹,在柏楚之战中重创楚军,七战七胜,直捣郢都,鞭尸楚平王,差点灭掉春秋时代的超级强国楚国,真可谓是梦幻般的胜利。然而,最终吴军并没能保住胜利成果,最终退出楚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吴军的暴行,引发楚人的愤怒

在攻破郢都后,吴军有一系列暴行。

首先是伍子胥为报父兄被杀之仇,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极尽凌辱,鞭尸三百后又挖掉其眼珠。尽管楚平王不是什么好国王,但对一个死去人如此羞辱,还是有点过分。

其次,强暴楚国君臣的妻女。吴军强奸事件太多了,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参与了。先是吴王阖闾强暴楚昭王的夫人; 紧接着伍子胥与孙武、伯嚭等人,一起强奸了楚国大臣子常、司马成等人的妻妾。高级将领如此,底下士兵的暴行可想而知。因此,楚国人尽管不喜欢楚平王、楚昭王,但对吴国侵略者更是深恶痛绝。吴国的暴行,激起楚国人的同仇敌忾,为吴国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吴军犯下重大的战略错误

吴军攻破郢都后,楚昭王出逃,此时楚国仍然有雄厚的地方部队。按理说,吴军应该穷追猛打,直到擒获楚昭王为止。然而,作为吴军总司令的伍子胥却没有这样做,复仇心很重的他,把矛头对准第二个仇敌:郑国。

伍子胥与郑国有什么仇呢?当初他与楚国废太子熊建一同逃亡到郑国,不想熊建却被郑国人所杀,伍子胥逃往吴国才幸免于难。伍子胥性格刚烈,有仇必报,在他的坚持下,吴王阖闾同意先攻打郑国。吴军在形势一片大好时,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北上伐郑,这是重大的战略错误,错过了消灭楚国的最佳时机。

正是伍子胥的一意孤行,让楚国获得难得的喘息之机。楚国公子期与子西两位大将乘机召集诸地的楚军部队,重新扯起抗战的旗帜。更重要的,在伍子胥伐郑这一段时间里,楚国大臣申包胥从秦军搬来了救兵!

第三,秦军的救援是楚国反败为胜的关键

在申包胥的哀求下,秦国终于出兵相援,派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辆战车驰援楚国。

秦军入楚后,与公子期的抵抗力量会师,进攻吴军控制的沂地。沂地的吴军指挥是在柏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夫概,他也是吴王的弟弟。这一仗是吴楚战争的转折点,公子期率楚军率先发动进攻,夫概并不把楚军放在眼里,率军迎战。不想双方战死关键时刻,秦军突然杀出,这完全出乎夫概的意料。

秦军五百辆战车出其不意地袭击吴军的侧翼,夫概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无奈之下,只得撤退。秦、楚联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这是吴楚战争爆发以来,楚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吴楚战争的转折点。在秦军的助攻下,楚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第四,越国的偷袭与夫概的叛乱

秦军的参战,令吴、楚之间的军力对比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是光凭秦军的助攻,楚军也不一定有能力把吴军赶出国门。然而,楚国实在非常幸运,吴国忽然遇到大麻烦了。

首先,越国突然偷袭吴国大后方。越国与吴国向来是死敌,越军乘吴军主力入楚之机,大举进攻吴国。大后方吃紧,这对前线的吴军非常不利。

其次,夫概突然回国,发动政变,自立为吴国。夫概是吴王阖闾的弟弟,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战将,但此人野心极大。越人偷袭吴国后,夫概乘机率部返回,打着保家卫国的旗号,实际上却是趁王兄不在国内之机,自立为吴王。

吴国军事集团内部的分裂,是吴国伐楚最终功亏一篑的根本原因。吴王阖闾得知弟弟政变的消息后,把楚国的战事托付给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自己率一部分精兵杀回吴国。吴国内战爆发,最终夫概战败了,被迫逃亡,最后向楚昭王投降。

第五,兵力不足,伍子胥、孙武选择退兵

在春秋晚期,吴军的战斗能力可能冠绝天下。然而,吴国的内讧,严重削弱伐楚吴军的实力。先是夫概把自己的部队拉回国内,自立为王;紧接着,吴王阖闾又拉走一部分精兵镇压夫概的叛乱。如此一来,在楚国境内作战的吴军人数就大大缩水了。

在吴国内讧的同时,秦、楚联军乘机攻破吴国的盟友唐国,令伍子胥、孙武的部队陷入孤立无援之尴尬境地。

唐国被灭后,秦、楚联军大举南下,直逼郢都。伍子胥、孙武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仍然挫败了楚军的进攻。双方在雍澨一线对峙,从战斗力说,吴军略强,但从兵力对比上,楚国占优。但是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看,孤军作战的吴军劣势已经是越来越明显了。在这种情况下,是选择坚持作战呢?还是选择撤兵?

伍子胥认为吴军的实力并没有遭遇重创,仍然可以与楚军一战。但孙武认为毫无意义了,吴军根本无法长期占领郢都。他对伍子胥说:“我们西破强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尸,已够本了。”要知道楚国长期以来就是两大超级强国之一(另一个是晋国),吴军能取得如此成就,已经改写历史了。

伍子胥认同孙武的观点,最终放弃郢城,与孙武率领剩余的吴国士兵,返回国内。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原因:

1,吴国与楚国相比是小国,战争潜力太小。吴国在此次战争中,属于小而强的那种,不耐久战。

吴国攻破郢都后,不能迅速平定局势就已经离失败不远了。

2,吴国的底蕴不如楚国。

吴国,地处偏僻的南方。在华夏圈子里,开发比较晚。此时的吴国,就是刚刚走出部落制,形成国家的时间还不长,驾驶战车的军事技术都是刚从晋国人那里学来的。

楚国人原本居住在河南,被商朝人赶走后,遁入南方蛮夷之地。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灭国无数才建立了楚国。

吴楚战争时,楚国立国已有数百年之久,国家向心力、人才等各种底蕴都不是吴国能比的。

3,由于吴国人的贪婪,伍子胥的复仇,吴国军队对楚国的占领没有合法性。

如果吴国人能安抚楚人,迅速让楚国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如果伍子胥不是以复仇者,而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楚国恐怕此战过后,就与吴国融为一体了。

可是,楚国人发现吴军就是一群野蛮的入侵者。吴国人到处贪婪的烧杀抢掠,伍子胥到处打击报复,把已故楚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吴国人就这样把楚国人逼到了不得不反抗的地步。吴国人的对手从楚军变成了楚人,吴国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4,吴国国内不平静,阖闾的兄弟处心积虑的要夺取王位。如此的国内环境,吴军能长久的作战于境外是不可能的。

5,外部势力的干涉。

吴楚战争后期,楚国找来了秦国做援军。而吴国的宿敌越国,随时都想攻击吴国。秦国与越国的插手,改变了吴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吴军只有撤出楚国,以保存实力。

此战,吴国最后失败,却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能攻破郢都,这本身就是奇迹;失利后,能全身而退,也是一个奇迹。(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吴国纵然有孙武和伍子胥这样的军事奇才,然而,占领楚国后最终失败,则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吴国联合蔡国和唐国,五战五捷,攻破楚国郢都,发生在公元前506年。而此时距离楚国建国已经有500年了,距离楚庄王称霸中原,才过去了80年。一个历经500年的国家,经历过无数的灾难和生死考验,它的文化如果没有足够的坚韧,很难坚持这么悠久!

楚国在春秋争霸期间,一直是一号冠军选手。最初齐楚争霸,齐桓公率领天下诸侯抗楚,险胜;之后楚国与晋文公争霸,被晋国退避三舍而击败,又错失霸主;此后在楚庄王时期,终于问鼎中原。随着楚庄王的去世,楚国实力依然强大,晋楚两国争霸达百年之久。

那么楚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从长江流域延伸到淮河流域的庞大国土和人口资源,为什么楚国还是会被当时的二流国家吴国击败呢?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知道吴国为何会最终失败了。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他就是害死伍子胥父兄的昏君。此后楚昭王继位,因为年幼,由令尹子常辅佐长达10年。子常“贿而信谗”,他辅政的10年间,楚国大批人才外逃,军政混乱,百姓和贵族都离心离德。

而吴国,那时还在融入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好武的民风。乘楚国内乱,又得孙武和伍子胥两位兵家,五战五捷,大破楚国。

当看到了吴国将他们的先王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时,楚国的贵族感受到了奇耻大辱,他们重新集结到了已经逃亡的楚昭王麾下;当吴军在楚国占领的地方烧杀劫掠时,楚国的百姓知道了失去国家的无助和痛苦,纷纷参军,加入了抵抗侵略的大军。而过去带领楚国不断强大的精英,也团结一心为国奔波: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宫殿面前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秦国出兵相助;智谋之士,说动吴国的世仇越国,乘机从背后攻入到了吴国境内,吴军不得不分兵回国。

楚国文化之韧劲,楚人爱国之心,楚国强大的战争资源,在危急时刻,彻底爆发了。吴国随后陷入了苦战。在此之时,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乘机逃回吴国,想自立为王。在这一系列军事,外交和内乱的夹击下,吴王最终无奈撤兵。

结束战乱后,楚昭王赏赐有功的人,赦免有过的人,在德政之下,楚国上下团结一心,又迅速恢复了昔日的强大。而吴国则一味战争,几十年后就被越国所灭。直到283年后,楚国被秦国所灭。但是,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人誓言,帮助楚人陈胜、吴广、项羽和刘邦前赴后续地努力,终于推翻了暴秦,实现了一统天下。

所以,吴楚之战,纵然有孙武和伍子胥,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源于楚人五百多年里沉淀的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这是源于楚国作为强国所具备的战争资源和动员能力,这是源于楚国在失败面前那种自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韧劲。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吴国有孙武、伍子胥这两位超级军事家,为什么最终吴国还会被越国灭亡吗?

(孙武雕像)

说孙武和伍子胥是超级军事家,一点儿也不假。孙武的军事水平,不只是在那时候是数一数二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伍子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天才,他曾经带领吴国灭掉强大的楚国。楚国被灭,这在楚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既然孙武和伍子胥都是现象级的人物,可为什么,拥有这两大超级军事家的吴国,最终却败给越国,并且被越国给灭了呢?

事实上,最初吴国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带领下,打败过越国,并且俘虏了勾践。也就是说,和越国作战,孙武和伍子胥是被证明有能力,也有经验的。可是为什么最终吴国还被越国灭掉呢?

其实,吴国在刚刚打败越国的时候,吴王夫差就和伍子胥发生矛盾了。

当时,伍子胥请求夫差杀掉勾践,并且一鼓作气攻下越国。但是,夫差并没有听伍子胥的话。

夫差之所以没听伍子胥的话,有三个原因:一是另一个大臣伯嚭的谗陷。二是夫差对伍子胥的怀疑。三是夫差对伍子胥的忌惮。

大臣伯嚭谗陷伍子胥很好理解。因为他想掌权,就不想让伍子胥掌权。所以要谗陷伍子胥。夫差怀疑伍子胥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伍子胥并不是吴国人,他是因为避仇,才来到吴国的。他到了吴国以后,又带着吴国的军队打败了自己的祖国,杀戮自己的百姓。

(伍子胥)

夫差觉得,这样的人,要想让他对自己很忠诚,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伍子胥后来还把儿子放到齐国去。他这样做,显然是对夫差有提防之心,因而夫差对伍子胥不会很相信。

不过,谗陷和猜忌,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夫差忌惮伍子胥。

伍子胥的能力太强大了,他能够灭掉楚国,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越国。虽说打败越国和楚国让夫差高兴,但也让夫差担忧。万一伍子胥把自己的江山夺去了,那该怎么办呢?

夫差这样的担心,并非我们的臆想。当初他曾经对伍子胥说,要和伍子胥平分江山。夫差为什么会说和伍子胥平分江山这样的话呢?这个话,是很不合情理的,夫差这样说,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夫差想试探伍子胥。如果伍子胥有犹豫,或者爽快地答应了,夫差就会非常干脆地把伍子胥杀掉。

这样的事情,古代的君王是经常做的。比如秦孝公在去世的时候,就对商鞅说,想把江山传给他。秦孝公本来就有儿子秦惠王,他怎么会把江山传给商鞅呢?他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试探一下商鞅而已。

夫差非常忌惮伍子胥,这就注定了他不会听从伍子胥的话。同时,伍子胥活着,对他来说,始终是一个威胁。因此,尽管伍子胥对夫差如此重要,他依然迫不及待地就把伍子胥杀掉了。

(夫差剧照)

伍子胥一死,自然就没有人提醒夫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没有人告诉夫差,要怎么规划自己的称霸路线。没人提醒夫差,应该如何提防越国,防止越国死灰复燃,重新崛起。

有人可能会说,伍子胥就算去世了,还有孙武啊。孙武不是依然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吗?他带着吴国军队和越国打,照样可以打败越国,照样可以称霸天下啊。

孙武确实是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不但会指挥打仗,懂得在战场上如何使用谋略。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懂战术纪律。当年吴王把自己的嫔妃给他,让他负责训练。最终,他不惜杀掉两个妃子,都要维护纪律的事,就已经让我们看出了他的胆识。而吴国最初和越国作战的时候,也正是因为孙武和伍子胥的珠联璧合,才把越国打得那么惨。

不过,伍子胥被夫差杀掉以后,孙武便心灰意冷,赶紧辞官回乡归隐避祸。

也正是因为孙武辞官回乡归隐了,他才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作为军事最经典教材的《孙子兵法》。不过写完《孙子兵法》后,孙武依然心情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伍子胥和孙武的死,对于夫差来说,完全是自断臂膀。最终吴国被重新崛起的越国灭亡,也是夫差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史记》《孙子兵法》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