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严格来说,石达开离开天京不算是“负气”出走,更像是“拣回条命”;他带兵出走时,也没有带走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尽心辅政,形势得到好转。诛杀韦昌辉后,把太平天国折腾得半死的天京事变终于告以段落。
石达开奉诏回天京辅政,被尊为“义王”,提领政务。
这段时期,石达开的举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善了太平天国在杨韦之变后的局面。
首先,他安抚人心。他不计前嫌,对各路有“政治问题”的人物给予安抚,加以重用,稳定了天朝上下人心。稍微选出几个安抚的名单来,您就知道这个安抚有多重要了: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杨秀清的族弟杨辅清、陈承榕的侄子陈玉成。除了李秀成兄弟,后期的五军主将,几乎都是有“政治问题”的人!
其次,他继续推行了杨秀清后期开始推行的一系列安民政策,不再执着于狭隘的宗教观点,使得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最后,在军事上,他也指挥各处奋战。不过,说实话,石达开辅政期间,军事方面的成绩并不明显,除了皖北战场的局面有改观,湖北、江西、皖南等地战局都没有得到改观。(可能和时间较短也有关系吧);
石达开辅政,局势逐渐得到稳定,但却引起天王的猜忌。洪秀全对石达开的制约李秀成评价,石达开辅政期间:人心咸服。
可是,石达开让“人心咸服”,洪秀全就不踏实了。当年杨秀清虽然权力大,但过于严厉,下面人不服,因此,想诛杨时,一纸密诏,有的是人想诛杨。可是, 如果石达开“人心咸服”了,那到时候恐怕连密诏都不知道送给谁了!
因此,洪秀全开始了对石达开的制约。
第一步:安插亲戚前往制约。
洪秀全封了自己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和石达开一起总领朝政。
小编以为:不放心石达开,安排人来监督石达开,不算大问题。可是,你得安排明白人,能服众的人,另外,你安排进来的人和石达开之间得有明确的分工!哪些事情您负责,哪些事情我说了算,大家分得清清楚楚的,就好像李云龙和赵刚一样!
可是,洪秀全这两位哥哥确实都不具备这些素质。他们进来后什么都管,什么都发言!
不过,这招基本失灵了。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靠谱的主谁是装逼的货大家心知肚明。因此,每当石达开指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参与,积极响应;安、福王发言?鸟都不鸟!
至此,安插人来分其权的举措效果不大!
要不想什么都由石达开做主,也不是不可以。洪秀全自己出来一起指导,难道石达开和大伙不听吗?洪秀全自己又不想亲自干活,委托人干活又不放心,最后找两个不靠谱的人来恶心人,这叫什么事嘛!第二部,疑似软禁、控制
在石达开后来自己的讲述中,提到天王猜忌,有加害之意。
是否真的要加害,石达开也没再细说,其他的史料似乎也未提及,说不好。
不过,当时已经试图控制石达开,已经是十分明显了。
我们看石达开逃出天京后发生的事情。
石达开逃出天京后,洪秀全马上排除蒙得恩和另外一个姓禾的带人前去追赶。而这个姓禾的追出去以后自己也跟着“逃”了。
堂堂辅政之臣石达开出天京,居然派兵去追?难道是因为石达开忘打卡了?
随后,石达开逃到无为后,身边聚集了一些人。此时,天京城的反应是:紧闭、严守天京城门,并派人请石达开出去辅政!
石达开逃出后,天王就要紧闭城门,可见关系确实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石达开不出走,恐怕下场和杨秀清差不多。因此,石达开逃出天京,可不仅仅是小孩子闹脾气。其中,或许经历了生死之劫,只是当事人后来不愿进一步挑明罢了。
石达开出走,未带多少精兵良将石达开出走,把太平天国精锐全部带走,这个说法最早大约来自《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自述》说石达开出走,“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走”。
可是,我认为,这不过是李秀成出于痛心,对事件较为夸张的说法。
先不说精兵,我们先说强将!
跟着石达开走的,张遂谋、赖欲新、傅忠信等人,在太平天国的地位都不高。跟着石达开走的人,连一个侯爵的都没有;除了职同丞相的国宗(就是各王带兵的兄弟)外,只有丞相一名、检点三名。至于后来“万里归朝”的朱衣点、汪海洋等人,当时都还排不上号!
石达开未带走旧部中的精华。而在当初西征东征战事中表现卓越的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林启蓉、叶芸来、陈坤书、张朝爵、陈得才等人,一个也没有带走!
这怎么能叫合朝文武都带走呢?
接下来说精兵。
同样是《李秀成自述》,他写道:在石达开入天京时,将“打宁国之军”交给了陈玉成。这支打宁国之军,正是当初从江西、安徽战场抽调的精锐。此后,这支精锐石达开一直没有从陈玉成手中拿回,自然也没有随石达开“出走”。
因此,即使是石达开旧部,石达开也没有拉走最精锐的部分。
石达开出走,是在照顾天京局势的前提下“选兵”出走的事实上,石达开出走后,尽管下定决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依然以“通军主将”的身份协调全局战事。
在满清截获的情报中,石达开与洪秀全此时依然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就如何“解天京之围”等问题多加讨论。
在德兴阿截获的信件中,石达开给洪秀全的计划是:“让李秀成会合捻军张洛行几十万人分扰下游,让陈玉成、韦俊、杨来清、洪仁常等人带兵回防天京,石达开在江西和浙江作战,打开局面。”
显然,石达开的计划与后来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十分相似。都是通过对外围的作战调动敌人,解天京之围。
因此,可以猜测的是,石达开初期的想法,很可能是像后来的李秀成一样,经营江浙。这样,既不占据洪秀全现有地盘,也能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发展,同时还能和太平军联合作战。
因此,石达开不可能从各紧要据点中“抽干兵力”出走。
东梁山的旧部,就曾经主动来投奔石达开,被石达开劝返原驻地。
句容等地的部队,也有意随石达开出走,也都被石达开劝返驻地。
因此,石达开,是在照顾全局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寻找部队离开的。
石达开“出走”早期,一直围绕天京周边配合作战,寻找根据地。直到1858年,洪秀全重立“五军主将制”,事实上剥夺了石达开“通军主将”职权;并不断离间杨辅清等人与石达开关系后,石达开才被迫选择“西征四川”。事实上,从清军的反应来看,也能证实,石达开并未带走多少精锐。清军的重心,始终放在对天京的进攻方向。只有在宝庆之战这样的紧急情况时,湘军才抽调力量前去攻击石达开。如果真的如某些书中说的,石达开一口气带走太平天国七成兵力,而曾国藩们依然只打洪秀全,那清帝恐怕会治罪!
石达开带走的兵力预计我认为,石达开带走所有兵马,要分成两种:
第一种,石达开直接指挥的人马,以及愿意配合石达开作战(但实际自己独立性很强)的,大约合计十来万。这些人中,杨辅清、石镇吉所部都有相当独立性,未受石达开直接指挥。而且,杨辅清很快就“归正”洪秀全,石镇吉也疑似“归正”(在他被清军俘虏后,说他是奉天王命去两广招兵)。
第二种,石达开直接指挥的人马,大约5、6万。
当然,这个指的是“带走”的老兵数量,石达开们后面还能招兵,实际兵力大于这个数。这个数据大约就是石达开进湖南时,曾国藩给胡林翼信件中对石达开军的估计。
以上数字,都是指打仗的兵,不包含随军家属或差役人员。
这个数据只是我个人估计,并不严谨,仅供参考。如果大家有更靠谱的信息和计算,也欢迎拍砖!
但是,即使我估计的数字有问题,石达开带走几十万精锐的说法,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为什么出走,小编已经在另外一篇悟空问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6769508986781955/
中给出了答案。今天,小编就重点讲一讲他究竟带走了多少人?
其实,想知道石达开出走带了多少人,首先需要知道石达开出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拿小编为例吧!小编是在童年时,听单田芳的评书《百年风云》,知道有石达开出走之事的。
单老先生告诉小编:石达开被天王猜忌,于是跑出天京。他在京城近郊演说三天,号召太平天国将士跟着他干。很快,石达开便召集了二十万大军。于是,他带着他们浩浩荡荡开往四川大渡河。自然,这个属于石达开的GAME也就OVER了。
很多人对石达开出走过程的了解,和童年时代的小编一样,仅限于评书水平。他们往往认为,石达开离开天京,就开始拉人,拉完了人,就开始出走,自此一去不回头。很显然,石达开出走属于一锤子买卖。
事实上,石达开出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离开天京开始,到彻底脱离太平天国的疆土结束,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分为几个阶段。下面,小编便按顺序讲一讲:
一、从天京到无为。
咸丰七年五月二十五日,石达开出走一事第一次出现在清方的奏报中。时任两江总督的何桂清告诉咸丰:“传闻本月十一日,翼王石达开已由铜井渡江逃往江北。”
显而易见,石达开离京在五月十一日或之前。
闰五月六日,石达开的行踪又一次出现在清方的奏报里。安徽巡抚福济告诉咸丰:“五月十八日,石逆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
从这里我们知道,石达开自天京到达无为时,身边带着几千人。
事实上,石达开出走究竟带走了多少人,太史专家中只有一个人专门写过论文分析。这就是史式先生的《石达开离京时从征人数考》。此文在网上流传甚广。小编把它贴在下面。
史式先生的考证非常给力,也算一洗石达开的不白之冤,但他考证的只是石达开从天京到无为时,带走人马的数量。然而,石达开到了无为,出走就结束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
下面,小编便重点讲述一下石达开离开无为后带走了多少人?
二、从无为到彭泽,再从彭泽折返安庆
石达开到达无为后,立即令手下广贴告示,号召太平天国人投奔他。与此同时,石达开的手下也开始四处拉人。
翼殿礼部有个姓吕的赞书,他跟着石达开离开天京,来到无为,宿在无为辖属的黄姑闸,恰与六安州总制掌书陈凤曹住在一起。吕赞书劝陈凤曹跟翼王走,说了这样一番话:“翼王见天王疑忌实深,故私自出京,誓不回去。随后络续随翼王而出京者,官员兄弟约有五、七万人。”
陈凤曹心里没底,只得与吕赞书虚与委蛇。事后,他把具体情况写在信中,禀告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六安州的陈总制。这封信被清方缴获,连同石达开的告示一起被安徽巡抚福济打包,送到了咸丰的御前,并保留至今。
到了闰五月十五日,福济在奏报里继续追踪石达开:“近日安庆人来传言,该逆到彼一过而去。”
很显然,石达开离开无为后,并未在安庆停留。那么,他的目的地又是哪里呢?
答案是彭泽。
五月三十日,胡林翼得知石达开于二十六日率军数万,抵达彭泽。他急忙写信通知左宗棠。左宗棠又写告诉了在江西征战的王錱。
五月三十日,官文在奏报中也告诉皇帝:“翼贼石达开领股匪数万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于安庆、彭泽分道上犯。”
不过,彭玉麟闰五月初五写给李续宾的信中,石达开的兵力十分可怜:“伪翼王自金陵带所部声称数万,究亦不过数千。”
那么,石达开到达彭泽后,分道上犯了吗?
答案是没有。
《李忠武公遗书》中,有一封李续宾写给王錱的信,我们在信里找到这句话:“前月石逆到彭泽,仍又折回”。
闰五月二十二日,德兴阿的奏报也告诉我们:“探得石逆仍在安庆”。
由此我们能够推断出:五月二十六日之后,石达开并未上犯,而是自彭泽折返,回到了安庆。
之后,石达开在安庆呆了三个多月,约在八月初离开。至于他为何一去一回,小编在头条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694424485145084424/
https://www.toutiao.com/i6732439107982590467/
有过解答,不再赘述。
三、安徽安庆-建德-江西景德镇-乐平
石达开在安庆呆了三个多月。其间,他继续在青阳、无为、金柱关等处贴告示,号召太平天国将士投奔他。更是一度树立“太平安国”大旗,打算另立国号。
八月初,石达开离开安庆,前往建德,并在建德-景德镇-乐平一带驻扎了一个月左右。
在此期间,他开始向九江、湖口、彭泽一带吸血,引诱那里的太平军投奔他。九月四日,石达开部自景德镇、乐平而来,经万年,占安仁,开始了援救江西的军事行动。
那么,此时石达开手下有多少人呢?
九月十八日,时任西安将军,在江西帮办军务的福兴告诉皇帝:“景德镇逆匪络绎而来,……计数实有三四万众。”
福兴的数字被江西巡抚耆龄证实,十月二十二日,耆龄告诉皇帝:“伏查此次大股贼匪三四万,凶悍者多,由皖入江,欲与抚建逆党会合往援临江、吉安。”
所以,石达开离开安庆后,在建德-景德镇-乐平一带盘踞一个月后,是带着三四万人救援江西的。
四、从江西到浙江
石达开来到江西后,救援临江和吉安都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发兵浙江,开辟新的根据地。
咸丰八年正月十三日,石达开由抚州出发,向东挺进,经鹰潭、河口、铅山自广丰入浙。
那么,此时石达开带走了多少人呢?
咸丰八年二月初十,福兴在奏报中说:“洪逆以金陵危急,数次赴抚求援。石逆遂率抚、建、新淦之匪,倾巢而出。抚、建郡城各留广匪千余,其余悉数东窜。头起为伪顺天侯伪奉天燕,二起为伪石国宗,三起为伪杨国宗,四起为伪新国宗,五起为伪七国宗,六起石逆自统大队。石逆之后,尚有两起未到,号称十余万。实则掳胁乡民为之搬军辎重者居其半。”
这么一看,石达开虽然号称十余万,但既然是号称,实数肯定没有那么多。而且,福兴也说了,号称十余万的大军之中,有一半是勤杂人员。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石达开入浙的六起队伍中,三、四、五起疑似是杨雄清、杨宜清、杨辅清兄弟的队伍。我们知道,尽管杨家兄弟跟石达开混了一阵,但最终都回到了太平天国。
福兴曾说两起未到。很快,这两起就到了。二月十八日,福兴在奏报中告诉我们:“伏查连日下游续来之匪两起,约万余人。……现讯据前后生擒贼供,系由新淦经石逆调来东路,所有该处股匪业已空城而出,全数上犯。”
二月十九日,浙江巡抚晏端书在奏报中声称:“并据各路探报,均称贼众自河口以至上饶、广丰蔓延百余里,不下六七万人。”
可以看出,石达开大肆搜刮了太平天国在江西的兵力,全力开赴浙江。这也是他出走后,带人最多的一次。自此,石达开离开了太平天国的疆域,带人的行动,也算差不多结束了。为何小编要说差不多?因为还有一个尾声。
咸丰八年四月二十日,抚州陷落;二十三日,建昌陷落。两座城池陷落后,因为石达开尚在浙江征战。部分太平军突围,跑到浙江投奔了石达开。从此以后,石达开从太平天国带人的行为,彻底结束了。
行文至此,盘点石达开出走后的一带一路,可以看出,他每阶段携带的兵力,都不到十万。而且,石达开军队的人数,大多出自清方的奏报。众所周知,虚报敌军的数量,是清军喜欢做的事。
因此,传说石达开带走了十万、二十万大军,并非事实。
不过,小编还是要说,石达开尽管没有带走那么多人,但他对太平天国的破坏作用,比真带走二十万大军还严重。
原因是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之变,人心本就不稳固。石达开再这么一路跑一路拉人,更是闹得人心惶惶。对于太平天国人,除了在天王和翼王之间站队,还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更多的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当长工”去了。
我们看几段清方奏报中的文字:
“传闻本月十一日,翼王石达开已由铜井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贼、禾贼追之,禾贼亦乘势逃去。”(何桂清奏)
“探得金陵自石逆去后,洪逆屡遣人追赶,皆为石逆所留,或竟遭其杀害,即广西老贼曾受伪职者,亦多借追亡为名,中途均各远遁。甚至自散谣言,谓官兵大队已至,并不候令,争先出城交仗,借此脱逃。”(德兴阿奏)
“查石逆负气出奔,虽经洪逆百计挽留,悍然不顾,即其党与亦各自逃亡。”(福济奏)
我们看到,石达开到达彭泽后,据吕赞书提供的数字,他的手下应该有五、七万人。然而,三个月后,他从安庆出发,在建德-景德镇-乐平一带,停留了一个月,从九江、湖口、彭泽等地拉人,再向江西进发时,兵力竟然只剩下了三四万。
人为何越拉越少,自然是都跑了!
石达开出走,既不得人心,也是亲者痛仇者快的分裂。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率军离开天京城,被认为是造成太平天国分裂,以及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石达开带走了不少军队,造成军队无法集中兵力对清作战。
(石达开剧照)
因此,后人对石达开出走的时候,究竟带走了多少军队,纷纷猜测不断。不过,由于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石达开带走军队的数字,因此,这也就成了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认为石达开出走的时候,带走了不少军队,主要缘于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列举的“天朝十误”中的第六条:“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这里说的“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感觉就像是带走了太平天国最主要的人马。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至少也得有个几十万人。连范文澜先生也认为,带走的数字是十多万人。
认为石达开出走的时候,并未带走多少人,这是来自于清朝大臣给朝廷奏折中所记述的情况。比如福济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石逆由金陵率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到处张贴伪示。”这里明确说明是数千人。何桂清在奏折中说了“伪翼王石达开已由铜井镇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贼禾贼追之”这样的话。石达开能很快渡江,洪秀全能率军追击,都说明石达开的人数不会很多。
(洪秀全剧照)
虽然说法不一,不过我认为,石达开出走的时候,应该并没有带走多少人马。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李秀成的自述并没有关于带走人数的表述。李秀成在自述中说的是“合朝好文武将兵”。这句话其实并没有说带走了多少人,只是说带走的人是“好文武将兵”,也就是说,带走的是那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将领、士兵。毕竟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包括石达开自己的嫡系部队都在这个队伍里,因此,李秀成的话并没有错。再说了,在任何一个团队中,优秀的毕竟是少数,平庸的肯定是多数。因此也可以说明,石达开带走的人,应该是极少的一部分。
其二,清朝大臣给朝廷的奏折应该有数字上的夸张。包括福济、何桂清等清朝大臣们,在给朝廷上的奏折中,在数字上应该是有夸张的。为什么有夸张呢?毕竟只有把军情说得严重一点,才能获得朝廷的重视,在军队人数与粮草上,都给予特别的照顾。这一点,也是人之常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朝大臣说石达开有数千人,准确的数字应该比数千人还少。
另外,何桂清说石达开很快渡河,以及洪秀全曾派人追击,这种不涉及数字的信息,显然是准确的。而这种准确,也恰巧说明了石达开人数不多。他要人数多,也不会那么快地渡河,洪秀全也不敢派人去追他。
(李秀成剧照)
其三,石达开不可能带走很多人。当时刚发生天京事变不久,大家的关注点,显然都在杨秀清、韦昌辉被诛杀问题上,其实对洪秀全和石达开的矛盾,关注并不多。再说了,洪秀全和石达开的矛盾,是高层之间的矛盾,一般人并不清楚。
因此,如果石达开要出走,只可能石达开自己的嫡系部队跟着出走。其他人并不知情,让他们跟着走,可能性并不大。就算是石达开的嫡系部队,了解真实情况的并不多,再加上他们对洪秀全的迷信,肯定有很多人觉得石达开这种出走,是一种分裂行为,因此,也可能不会跟着走。
而石达开当时带进天京来的人马,也就是7万人。所以,实际上跟着石达开走的人,肯定不会超过7万。说有十多万几十万人跟着走,显然是夸张了。
其四,石达开不可能带着很多人走。石达开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讲义气。虽然他信奉天主,但是义气在他身上所占的比重,显然是最大的。也就是所,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比西方文化给他的影响高得多。
石达开虽然离开天京,但是他并没有独立成一个体系,而是继续拥护天京政权。为了表明他的态度,他一离开天京,就到处张贴《五言告示》。在告示里,他写道:“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就是说,他对上帝依然是忠诚的,他对天国依然是忠诚的。
而且,石达开为了表现他的忠诚,在出走天京后,他依然从大局出发,积极地为天国谋划。他让李秀成、陈玉成等得力干将回到天京,致使他手下无将,这就是他忠诚的表现。后来,他所发动的很多战役,都是围绕天京展开。哪怕天京不给他援助,他依然会这样做。
既然石达开出走的“初心”在这里,他怎么会带走太多的人马呢?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将领,又称为石敢当,太平天国建立后,在永安建制,石达开被封为翼王,后来石达开又被封为通军主将,军民尊石达开为义王。
那石达开后来为什么要负气出走呢?走的时候,他真的带走几十万精兵吗?
太平天国建制后,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人员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特别是洪秀全,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他不问政事,把政事交于东王杨秀清,导致杨秀清权利过大而生骄横之心。
最终发生了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并且牵连甚广,上万杨秀清部属被诛杀,因为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失去很多骨干人员,让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而在外领兵的石达开听到天京事变后,急忙回去,同时责怪韦昌辉杀戮过重,惹怒韦昌辉,因此韦昌辉要杀石达开。石达开离开天京后,韦昌辉杀石达开的家人。
回到军队中的石达开于是举兵上书洪秀全诛杀韦昌辉,最终韦昌辉被杀。而后石达开回到天京,被尊为义王,他安抚人心、提拔年轻的将近独挡一面。因为天京事变带来的混乱局面开始安定下来,石达开也深得人心。
洪秀全看到石达开很得人心,就对石达开心生猜疑,同时洪秀全又封他的两个哥哥为王,用来牵制石达开,也准备加害石达开。
石达开不愿再次发生像天京事变那样的内讧,所以就避祸离京出走。
后来太平天国局势出现危难,洪秀全就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不愿回京,但会让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回京增援,而他则继续在外为太平天国作战。
而石达开离开天京时带走的人马,一种说法是二十万,一种说法是十几万,一种说法是大队人马。所以带走几十万精兵是夸大的说法。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清末时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它寄托着无数农民希望摆脱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地主欺压、外强侮辱的国度。在这个前提下,太平天国成立的时候,人们的心中便有了满满的期望值。一开始,杨秀清便扮演“天父上帝下凡”的角色,萧朝贵扮演“天兄耶稣下凡”的角色,借助宗教和神权的力量来宣扬自己救世的职责。在两人的协助下,洪秀全成了“太平圣主”,而他们建立的“拜上帝会”就是太平天国存在的根基,他们借助圣经的名义,宣扬要在人间打造一个“天平天国”。(太平天国剧照)这种宗教和政权结合的模式本身就存在着极大地弊端,一方面从制度上来讲,洪秀全作为政权领袖,却必须给代表着“上帝”和“耶稣”的杨秀清和萧朝贵行礼、跪安,这也会后来组织分裂,天京事变埋下祸根;另一方面从人性上来讲,过高的权力和缺乏约束的集权制度,要想实现他们宣扬的平等,只能依靠统治者个人素养,但显然,后期的诸王并没有做到。不深谈权力斗争,以《天朝田亩制度》举例,诸王为何让百姓失望,导致自己的名气不如石达开吧。《天朝田亩制度》分田: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被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圣库制度: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帘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话说得很漂亮,诸王打着平分天地与天下人共享财富的名义,将百姓除口粮之外的财富收归国库,但他们是真的为了共享吗?并不是,而是用这笔钱来广修宫殿、娶妻纳妾,满足自己对于财富和权力的需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只是名义上的纲领,却并没有具体贯彻下去。洪秀全、杨秀清这些以上帝名义自居的人,却经常打着上帝的名义把攻克城池的儒生、官员、乡绅、艺人、医生定义成“妖人”: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杀,或竞捶楚以死。(石达开像)只要手上没有重茧者,都会遭受到一家被杀的命运,这也是他们越来越不得民心的重要原因。反观石达开,简直一股清流,他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办事,也不借机捞钱:达开既至安庆,以诚意相要结,择乡里之有声望音为乡官。缉盗贼,严军旅,使各安其业。更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于乡里之豪暴者抑制之,无告者赈恤之。立榷关于星桥,以铁锁巨筏横截江面,阻行舟,征租税,军用裕而百姓安之,颂声大起。天京事变中,石达开打算回京调节矛盾,却被韦昌辉、洪秀全几人内斗中杀死了石达开留在天京的家人和部下,石达开虽然已经对这个组织不满,却并没有背叛,反而:兹据无为州在籍教谕征焕等禀称: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到处张贴伪示,传谕各贼。察其词意,因洪逆疑忌过甚,惧害脱逃。石达开为了建立四川根据地,带着数万人(因为一部分不满天京事变的太平军加入了进来,由几千人发展到了数万人)的部队在金沙江这个地方和清军展开了决战。但让石达开无法预料的是,他遇见了金沙江涨大水的时候,连日的暴雨,让这支军队陷入了缺粮的险境。而更不幸的是,清军的援军赶来,令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处刑画像)此时,石达开的选择只有拼杀一番,自己有机会逃跑和投降清军,用自己的性命换部下一条生路两种做法。石达开看着身后的几千将士,毅然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军却在下令凌迟石达开时,撕毁约定,近六千人的部下生存者只有三百人左右。而遭受酷刑的石达开,却连敌人都佩服有加,四川布政使刘蓉赞佩到:“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1857年,蝉在叫夏,天京城内却是一片萧索离别之意。翼王石达开,在告别诸位乡老后,毅然踏上一条西征之路,很多人知道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但前来送行的人们不好挽留,因翼王有他必走的理由。为什么,这事天王洪秀全最了解。
自1956年发生“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开始变得多疑,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保,躲在天王府里,琢磨着该如何保住洪氏江山。
石达开从天京离开,经安庆西行,沿路散发文告,通告百姓,诉说离开的理由“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
生什么“疑忌”?
天京城内,广西旧部议论纷纷,大家私底下都在抱怨,没军功的洪仁发和洪仁达。凭什么被封为王,我们几个浴血奋战,所得奖赏也只够养老婆孩子。一个士兵嘲讽道“谁叫你上辈子没投好胎,没和天王成为一家人。”
自1853年,洪秀全封了五个异姓王,如今只剩下石达开。为了限制翼王的权力,洪秀全又开始封王,他将两位哥哥:洪仁发、洪仁达分别封为安王、福王。同时为了不让石达开感到委屈,他故意做了区别对待,将石达开提升为“义王”,令人意外石达开不接受,于是洪秀全只得另想办法。
要不石达开的“翼王”称号不变,另外再加个封号“圣神风”,听起来很霸气,地位也堪比昔日杨秀清。而他两个哥哥地位当然不及石达开。
这看似“两全其美”的办法,却无法讨好双方受益人,石达开始终觉得这两个窝囊废,哪有资格跟他相提并论。
洪仁发、仁达则认为石达开没有洪氏家族的血缘,是个外人,将他当作敌对势力,想方设法想削弱他。
现在的石达开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无法开心起来,他的家人,没能逃过韦昌辉、秦日纲的屠刀。现在他一个人住在翼王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口信,哪怕是洪秀全的。但凡朝中政事,都得以文书形式请示他,然后他回府上批示,翌日清晨,再由侍从将之贴在王府外墙上。
但石达开心里的结始终没有解开,加上没有一个可以开导他的人,越想越来气,索性带着自己十万精兵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说不定还能像刘备一样称霸一方。
当石达开为自己的想法付出行动时,已是1857年的五月初旬。作为这次出走事件的旁观者李秀成看得很清楚,他在日后的供叙中说:石达开就是受不了洪氏兄弟的“猜忌和挟制”,致使“朝中无人掌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