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刘备死后,为何蜀汉没有灭亡?

谢谢邀约。

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袁绍死后袁家的分裂,是长期内部斗争得不到制约的结果,废长立幼、二子相争都只是这个政治斗争的结果

袁绍死后,二子相争,迅速败亡,目前大家普遍采信的是贾诩的说法,认为问题出在废长立幼上。当曹操对立谁为世子询问贾诩时,贾诩暗示袁绍、刘表废长立幼,以致败亡。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贾诩是一个谋士,而非一个学者。作为身处政治漩涡,稍有不慎就有灾祸中的当事人,他不可能如后人一般力求客观,他很可能只是以一种貌似中立、客观的方式,对曹丕进行支持。

早在袁绍去世之前,袁绍集团的手下就已经分成了两派,分别支持袁谭和袁尚。袁谭和袁尚不但有不同的实力派支持,他们甚至有自己的地盘势力范围。

袁绍集团内部,早已分裂,内斗不止

换而言之,不论当时是立哪个人继承,两派都极可能会分裂开来。

当时,支持袁谭的主要是跟颖川派,如郭图、辛评,还有袁绍的外甥高干。支持袁尚的,主要是审配、逢纪这些冀州本地士族。

这两派早就水火不容,互相攻击,即使在官渡之战时都不消停。当时,审配查抄颖川派的许攸,引发许攸叛变;郭图诬陷冀州派的张颌、高览,引发二将降曹。

郭嘉在《十胜十败》中,就指出袁绍“绍已宽济、大臣争权、是非不可知”等问题,袁绍无法制衡各政治派别,内斗不止。

最终袁尚上位,也是这种政治斗争的结果。在袁绍官渡败归后,在审配的支持下,实力得到恢复,一度想要重新南下攻曹。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冀州本地派的势力得到了增强。

因此,袁尚上位,只是集团内各派别斗争的结果,而非单纯因为袁绍,或者刘夫人偏爱幼子。甚至于,几乎没有证据显示袁绍明确指定了袁尚做接班人,有的史料显示是刘夫人与审配扶植袁尚接班的。

与之类似的,还有刘表。

刘表原本就是在蔡家、蒯家等当地大士族拥立下建立起来的。这些大士族,当然支持刘表后妻蔡氏的儿子刘琮,难道还要拥立陈氏的儿子刘琦吗?刘表如果不废长立幼,就要得罪所有士族,那得多大的魄力!

蔡家等大士族当然拥立蔡氏的儿子刘琮即位!这是刘表“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长期受制于蔡家等士族决定的。立长立幼什么的,可由不得他自己做主了。

因此,我认为,袁绍、刘表集团的败亡,根本在于他长期无法制约各政治派别,以致他死后,各政治派别各自分裂,引发了袁家集团的分裂、覆灭。

刘备的死后,蜀汉的稳定发展,是刘备集团长期相对团结、稳定的结果

与袁绍死时的情况相似,刘备也是在一场大败后病故。当时刘备集团的情况比袁绍集团还要危险。益州本地派、东洲派、荆州派,彼此都有矛盾。

可是,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刘备及蜀汉集团,都是相对团结、稳定的。即使到了末期,黄皓、姜维内斗时的情况,比之曹魏、东吴宫廷所发生的血雨腥风,都是小巫见大巫。

刘备,以及后来的诸葛亮,自入住益州后,都始终如一地以其价值观为导向,以严明的法纪约束各派别。因为有统一的尺度来约束部众,因此,下面的人虽然依然天然有其错综复杂的派别、关系,但彼此都必须在统一、严明的法度下行事。不至为派别私利损坏大局。

刘备集团,尽管内部各人也有亲疏、派别,但都能按法度行事,大体上保持团结。

同时,刘备集团也始终重视继承的稳定性,将可能破坏团结的因素扼杀于摇篮。当刘封“桀骜难制”时,尽管刘备不忍,依然果断杀戮;当彭漾跟马超吐槽牢骚时,尽管刘备爱惜才具,也果断处决。

同时,在刘备去世时,尽管刘备将各派别代表人物都进行了安排,如益州派的李严等人,但是,刘备却明确地指定由诸葛亮总领一切,甚至不惜以“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来明确诸葛亮独一无二的地位,彻底杜绝了其他政治人物利用后主来打击诸葛亮的可能。

刘备托孤对诸葛亮地位的强调,是杜绝他死后严重内斗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讨论历史时,总是津津乐道于某一个或几个决策对历史的影响,这无可厚非,很多时候也都是正确的。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团队团结与否,分裂与否,是领导人长期维护的结果,临到即将分裂时,恐怕也只能借坡下驴,无能为力了。

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刘备死后,为何蜀汉没有灭亡?

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主要还是兄弟内讧,给了曹操可趁之机。而刘备死后,蜀汉得以保存,是因为有诸葛亮稳定住了局势。

袁绍和刘备临死前面对的局势差不多,都是遭遇了极大的失败,如果从所占据的地区、人口和损失的军队、人才相比,刘备的损失还要大一些。应该说袁家本来还是有机会和曹操一争天下的,然而袁绍临死前废长立幼,加之他原来把儿子分封各州,使得他们有了自己的武力和地盘,因此袁绍死后河北就陷入了内乱。袁谭和袁尚两个人互相开战,袁谭甚至不惜倒向曹操,引狼入室,这一切加速了袁家势力的瓦解。

而蜀汉则没有这个问题,刘禅虽然还有刘永、刘理两个弟弟,但是他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在宗法上毫无争议,而且诸葛亮还是他的老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刘永和刘理都没有和刘禅争皇位的能力。唯一有威胁的是刘封,不过诸葛亮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隐患,在他的建议下刘封被刘备处死。

而蜀汉内部虽然有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之分,但是诸葛亮在朝中威望高,同时他擅长内政,因此能控制住局面,同时南中等地的叛乱也被迅速平定。而且诸葛亮对于蜀汉忠心耿耿,他所提拔的蒋琬、费祎等人也是遵循他的政策,因此蜀汉的政局一直比较稳定,没有曹魏和东吴那么多政变,这使得最弱小的蜀汉得以延续较长时间。

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刘备死后,为何蜀汉没有灭亡?

很简单,因为袁绍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才让袁家势力很快瓦解,而刘备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并且刘备还选了一个非常好的托孤大臣---诸葛亮。

袁绍在官渡之战战败后,袁家并没有马上瓦解,而是在两年后,袁绍去世,袁家势力才开始真下瓦解,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袁氏家族的内斗,曹操还没有打过来 ,袁家兄弟就自已打起来了。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

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生前让长子袁谭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出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干出任并州刺史,而让小儿子袁尚跟随自已驻守冀州,袁绍偏爱小儿子的做法引起了袁绍长子袁谭的不满,并且导致自已的手下选边站队。

袁绍在202年病死后,临死前想把自已的位置传给袁尚,但直到死去也没有正式表态,袁绍一死,其手下大多数人建议立长子袁谭为继承人,因为立嫡立长自古就是继承的原则,但逢纪、审配等人为了自已的利益,矫诏袁绍遗命,立袁尚为接班人,与辛评、郭图等人支持的袁谭产生根本性矛盾,互相争斗,还导致逢纪被杀。

袁绍死后,曹操攻打袁谭,为了共同的利益,袁尚亲自带兵支持袁谭,但被曹操击败,二人退守邺城,然后曹操听从郭嘉之计退兵,不久,袁谭与袁尚兄弟两人大打出手, 袁谭不敌,向曾经的敌人曹操求援,曹操介入,袁谭在南皮被杀,袁熙与袁尚两兄弟逃到乌桓,曹操远征乌桓,大败乌桓,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袁熙与袁尚两兄弟又逃到辽东公孙康,不久就被公孙康斩杀向曹操献上首级。

袁绍在世时,曹操始终没有拿下河北,袁绍去世后,两兄弟不和,才被曹操各个击破,如果袁家兄弟团结一致对外,曹操没有这么容易就拿下河北四州,袁家势力的瓦解根本原因就是内部不和,兄弟相争。

反观刘备,没有这样问题,刘备在世时, 早在刚刚称汉中王时,就已经立下刘禅为接班人,刘备为汉中王时, 立刘禅为汉中王太子,刘备称帝时,刘禅为皇太子,刘备的接班人早就确定了,并且是嫡长子。而且刘备还亲手逼死了有些能力、且年长刘禅的养子刘封,扫除了刘禅继位的障碍,这是接班人稳定的前提。

尽管刘备政权内部也有争斗,但刘备定下的国策就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为政权主导,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为政权辅佐,打压益州本土派势力。并且蜀汉政权大量起用荆州籍贯士人,以诸葛亮为首席辅政大臣,确定了诸葛亮的领导地位,这是政权稳定的前提。

另一方面,刘备选择了一个千古忠臣诸葛亮,不仅能力出众,善于治国,而且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一手撑起了蜀汉的半边天,平南中,治内政,不仅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还且还腾出手来,发动以实现刘备遗命的北伐。

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刘备死后,为何蜀汉没有灭亡?

这个问题有意思,且有意义!

袁绍强盛,但盛极而速衰,值得反思…

刘备弱小,但常弱而常存,值得学习…

一,政权过渡不一样。

1,袁:迁延日久,群狼环伺。

弃长立幼,难以服众。

各怀鬼胎,分裂攻讦。

2,刘:信人不疑,千古之断。

白帝托孤,可辅可取…

诏敕后主,事之如父…

二,军权过渡不一样。

1,袁:军权一分为三:谭,熙,尚。

2,刘:军权一统为天:集于诸葛一身。

三,内部稳定不一样。

1,袁:从兄到弟,由文到武。

三势分裂,相疑相攻。

2,刘:从朝到野,由政到军。

一个声音,一致对外。

四,外交权变不一样。

1,袁:外敌虎视,内斗不止。

为了夺嫡,谭竟求曹。(袁谭竟与曹操联合攻打袁尚…)

利令智昏,何其尔尔…

2,刘: 夷陵之耻,犹芒在背。

为拒曹魏,示好东吴。

合则两立,斗则两伤…

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刘备死后,为何蜀汉没有灭亡?

因为刘备有托孤,有千古良臣诸葛亮!

袁绍死后,袁家势力很快瓦解,刘备死后,为何蜀汉没有灭亡?

谢谢邀请!

刘备和袁绍死亡以前都吃了大败仗,这样的大败仗使得他们两家都元气大丧,都从极强的鼎盛时期悬崖式的跌落下来,以至于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然而后边的结果却是袁氏集团六、七年以后灭亡了,而刘氏集团却又延续了五十来年。我以为,原因如下:

一、内部原因:1、刘备善于笼络人也善于使用人。这从刘备丧家犬似的东奔西跑时,他身边总不离不弃地死死跟着一些人,就很容易看出来,赵云赵子龙更是在刘备一无兵二无将,孤身一人依附于袁绍时投奔了他。刘备死亡以后,他的那些忠臣良将们又把他们的忠义之心转到了他儿子刘禅身上,诸葛亮的《出师表》说得很明白。2、刘备善于使用人。刘备生前就在刘氏集团内部牢牢地树立了诸葛亮二把手的地位,死时又顺理成章地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加上诸葛亮既有忠心又有才干,很快就稳定了局势。不久以后,还能稳定后方主动进攻。现在有不少人都认为刘备托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表面看是这样,但从让李严“留镇永安”以及让刘禅弟兄“父事“诸葛亮就不难看出刘备的真实用意了。

反观袁绍,尽管身边也不乏天下的顶尖人才,例如文田丰、沮授、许攸,武颜良、文丑、张郃等等。但一则他识人不明,临机决断错误,错过了很多能置曹操于死地的好方法、好措施。二则尽管沮授、审配也为袁氏而死了,但像许攸的叛逃、张郃髙览的投敌等等,说明袁绍在致人死力上不如刘备。第三袁绍废长立幼直接使他自己死后袁氏集团一分为二,加速了袁氏的灭亡。

二.外部原因。刘备死的时候天下三分的大势基本已经确定,三个国家中孙权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不去进攻西蜀。曹丕刚刚代汉不久,内部还不十分稳固,也不急于统一天下,这都有利于诸葛亮稳定国家。袁绍死的时候就大大地不同了,曹操志在统一天下,袁绍活着的时候碍于河北力量过于强大不敢动手,官渡大败、袁绍死亡给了曹操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曹操怎能不抓紧时间进攻?

其他原因还有,我以为主要就是上边这些。不再赘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