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苏州八王献城投降前,李秀成已经察觉,为何听之任之?
我们不妨以李秀成的视角来看看当时的形势,探讨个中原因。
陈坤书扰民却被封王。各王拥兵自重,秀成难以节制。李秀成攻占苏州后,设立了苏福省,作为他的大本营。经过李秀成的励精图治,苏福省逐渐从战乱创伤中恢复过来,李秀成集团,也借此成为了土豪集团,富得流油。在李秀成赶赴天京时,难民云集,太平天国的国库没有办法安抚这些流民,李秀成自掏腰包,把这些流民安抚了。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随后,为了解安庆之围,李秀成急吼吼地去“打”了倘武昌,试图围魏救赵,结果,几乎就是折返跑,没怎么打仗,就回到了苏州。
回到苏州的李秀成顿时傻眼了。“民已失散,房屋被拆,良民流泪来禀····”原来,他去折返跑这一会的工夫,陈坤书在苏州劫掠百姓,扰民发财。
陈坤书惧怕秀成责难,自己干脆拉队伍到了常州去了。不仅如此,陈坤书还从劫掠来的钱财中拿出一部分来贿赂太平天国朝廷(我认为极可能是洪仁达、仁发兄弟),被封了护王。
更严重的是,李秀成此时与洪秀全君臣相疑,“君臣各怀私怒之心,越是明奏,天王越更不信,降我之职,暗中密革我权。”
滥封王,使得陈玉成难以统一指挥最终败亡。此后,洪秀全又开始对李秀成部滥封,加剧了李秀成部的众将各自为战,拥兵成军阀。可见,此时各王拥兵自重,不仅是因为他们很多人有了财力、军力,可以不依赖秀成的支持。更严重的是:这些行为似乎得到了天王的鼓励!
回到题目,李秀成对于郜永宽等人,只能依赖他们,或者用雷霆手段并他兵马,要像太平天国初期一样,越级直接调拨这些人的部众或者更换指挥官,是不可能的。
一句话,他们是郜永宽等人的兵,不是什么太平天国天王的兵!
常熟锄奸,效果不佳那么,通过“雷霆手段”除掉郜永宽等人,合并他的部众,可行吗?
如果他的部众们都是好同志,坚决批判叛徒,支持太平天国,当然可行!
可是,天京解围战失败后,众王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形势已经不可为了。许多人都开始生了叛逆之心,开始联络清军,准备投降。
面对这种情况,秀成也曾经尝试过“雷霆手段”锄奸。
1863年1月,常熟守将就接触清军,准备投降。秀成对于这种情况,果断除掉了李文炳、徐佩瑗。
常熟守将钱桂仁为了让秀成放松警惕,居然决定先找秀成述职,述职完了再投降。可是,钱桂仁前脚刚走,另外一位守将骆国忠后脚就带领全城人马剃发献城!
这次的经历说明,此时士气低迷,人心离散,不仅仅只是几个领军将领,军队上上下下要投降的人很多,对于这些部众,想通过“锄奸”手段,仅仅处决几个内奸,是绝对行不通的。相反,过早的采取行动,打草惊蛇,反而会促使叛变更快发生!
要想改变这些部众的投降之心,只有想尽办法安抚、拖延,集中尚怀死战之心的部队,打几次胜仗,扭转局面,重振动摇者的信心!
如果只是少数几个人有问题,“锄奸”有效;如果是人心离散,大批兄弟想着跳槽,那就不是“锄奸”能解决的问题了。相反,此时“锄奸”,只会加速叛变的发生。太平军内部的地域矛盾,也是李秀成“锄八王”颇多顾忌的原因从后人的角度看,也许我们能很理性、清晰地看待历史。
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则不能不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
与基本以同乡组成的湘军、淮军不同,太平军的人马来自五湖四海。太平军内部,分成了两广老兄弟、三江两湖人士、江浙新兵三股。
其中,两广老兄弟资历最深,地位最高;三江两湖将领虽然多在1853-1854年间参加太平军,此时也有很多人在军中担任要职;江浙新兵因为时间太短,尚未形成势力。
因此,在太平军内部,存在着两广老兄弟与三江两湖人士的矛盾。
此时,太平军降将,安徽人程学启正在极力策反“三江两湖人士”。在李秀成被俘后,他居然也只是建议曾国藩能宽恕两广老兄弟,可见当时太平军地域派别成见之深。
这也意味着,你不管以什么名义,怎么证据确凿地除掉主要来自三江两湖的“八王”,都会引发整个太平天国政权内,三江两湖人士不可预测的反应。
不知道李秀成会不会羡慕对面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同乡为军,无需为莫名其妙的地域情感所掣肘。对于苏州困局,秀成的第一个方案:全军放弃苏州此时,苏州城中,除了秀成和谭绍光部,大部分都是“八王”之兵。更紧要的是,“八王”之兵把手着各处城门。要想采取锄奸手段,雷霆手段除掉“八王”,恐怕只会让军中其他动摇分子(其中很多人原本可能就是清军细作)加速投降的举动。
“八王”毕竟跟秀成打了这么多年仗,与秀成有很好的互信关系(他们拒绝除掉秀成就是证据),秀成相信他或许可以先行安抚,争取时间,然后尽快调集其他力量来改变局面!
秀成的打算是什么呢?
李秀成的第一个方案很直接:放弃苏州!
擅长运动战,本就是太平军,及李秀成的长项。此时,苏浙地区的太平军兵力虽多,但多在各地分散部署,由于前面提到的各王拥兵自重,不服调遣,因此,彼此孤立作战,效果极差,有被敌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与其在被动局面中死守苏州及各孤立要点,还不如集中有生力量,以运动战的方式来避实击虚,改变战局。同时,采取集中作战的方式,还可以尽可能降低协作难度,争取战场主动权。
可是,这个方案一提出,就被众将否决了。对于“八王”这样本就动摇的人来说,苏州,是他们投诚最好的礼物,怎么可以撤离呢?对于谭绍光这样的“死守派”来说,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苦心经营的苏州。
不知道此时的李秀成会不会羡慕当年的杨秀清。同样是面对异议,杨秀清“天父下凡”轻松力排众议。此事的李秀成却不可能强行调动存异议的部属。李秀成的第二个方案:安抚城内投降派,调兵解苏州之围。此时,虽然李秀成最不缺的就是兵。李侍贤、林绍璋正带有数万大军(也有有数十万大军的)在梅县一带作战。李秀成分别致书无锡的黄子隆(两万军马),常州的陈坤书(数万兵马)前往梅县救援。
如果他能调拨这些部队赶来苏州战场,即使不能击退淮军。在兵力重新占据绝对优势后,应该是可以压制住投降派的。
按理说,这个想法就是集中“两广老兄弟”统辖的部队来解围,通过改变战场态势来改变“八王”人心的。
但是,黄子隆和陈坤书都未依令行事。
由于二人当时也都在坚持作战,因此,今天,对于二人不依令行事是否得当在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是,这足以反映出:此时的太平军人马虽多,但彼此各行其是,已难以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了。
早期的太平军,人马虽不多,但能同心协力;此时的太平军,已经一盘散沙,各行其是,无法在统一指挥下,有效协同作战了。事实上,太平天国后期,军纪败坏,不管是无锡、苏州,还是苏浙的其他地区,都遭受到太平军的劫掠和骚扰。在这一地区,甚至还发生过反抗太平军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军统辖的区域爆发农民起义来反抗,这大约也是中外历史上的奇闻了)。
这样的情况下,李秀成即使能够杀掉“八王”且安安稳稳地并掉他们的人马,苏州等地的丢失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许,李秀成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想集中有生力量,活着离开苏浙,甚至活着离开天京,如他后来在“让城别走”时建议的那样,会合陈得才部,在陕西等地重新做人,再图发展吧!
既因各种掣肘无法通过除掉“八王”来制止投降,又无法统一指挥改善战场环境,李秀成很清楚,苏州没得救了。
以上观点,并不代表我认为李秀成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推测,其中谬误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太平天国苏州八王献城投降前,李秀成已经察觉,为何听之任之?
有人可能会认为,李秀成放任苏州投降意味着李秀成不看重苏州。但实际上,苏州正是李秀成最为在意的地盘。原因无他,苏州是李秀成发家以及长期经营的大本营,并且他的忠王府也修建在此。所以李秀成不是听之任之,而是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苏州八王投降!
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联合洋枪队,向太平军发起了全面进攻。苏州危急,此时远在天京的李秀成可谓是心急如焚。于是他不顾洪秀全的反对,执意回到苏州,希望保住他的大本营。
李秀成匆匆赶回苏州,结果发现镇守苏州的将领中,除了自己的女婿谭绍光之外,其他诸王蠢蠢欲动。看起来心怀叵测,似乎正在密谋着投降清军。但是此时以郜永宽为首的苏州八王,并没有下定投降的决心。
一方面,郜永宽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跟着李秀成南征北战,是李秀成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可以说李秀成对他有知遇之恩。另外一方面,郜永宽等八人都是太平天国的封王,是一方诸侯。如果能够守住苏州,守住太平天国,那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李秀成回到苏州更是给这八人极大的希望,他们心想,只要能够帮助李秀成能够守住苏福省,那他们这八人还是地位崇高的王,当然没有必要投降清军,做那令人唾弃的事情。于是郜永宽等人跟随着李秀成,积极地对无锡展开了救援。
可惜淮军与洋枪队联合之后战力不俗,李秀成这个太平天国后期的杰出将领也无能为力。更为火上浇油的是,淮军兵临苏州城下,苏州危矣。面对李秀成的一系列失败,郜永宽等八王化希望为失望,于是更加坚定了投降的决心。
11月28日晚间,李秀成自无锡回到苏州,筹备与洋枪队的作战。29日李秀成与谭绍光一起,按计划与洋枪队进行交战。但是原定出击的郜永宽等部,却按兵不动。苏州八王的投降之心,此时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面对大本营要被部下拱手送给清军,李秀成为什么听之任之呢?
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事。郜永宽这八人共占苏州城内守军的四分之三,守着六个城门中的四个门(胥、昌、齐、娄门),他们的实力远在谭绍光之上。另外李秀成从天京回苏州的时候,洪秀全不肯分兵给他,李秀成手底下只有四百兵马。面对这兵强马壮的苏州八王,李秀成可以说是无可奈何。
一方面无法挽救苏州,另外一方面也害怕被这苏州八王一起卖给清军,于是李秀成在30号当天就急忙离开苏州。果然不出所料,四天之后,郜永宽等八王就在军事会议上杀死谭绍光,随即献上苏州、投降清军。
苏州八王原本想着,献上苏州能换来平安甚至是另外一场富贵。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李鸿章两天之后,就把这八个人一起处死。如此大规模的杀降,让所有人目瞪口呆。洋枪队首领戈登更是因此愤怒不已,因为正是他为八王投降做了担保。
苏州失守、爱婿的死亡以及随后的杀降,都让李秀成痛心不已。然而这一切已成定局,苏州也已经沦陷。忠王李秀成只好黯然回到天京,为太平天国耗尽最后一丝忠诚......
太平天国苏州八王献城投降前,李秀成已经察觉,为何听之任之?
不能说是听之任之,只能说是有心无力。
当时无论是苏州,还是杭州、天京,都相当危险了,李秀成作为唯一的救火队员,已经是焦头烂额、东奔西讨,洪教主又催得紧,虽然苏州是其大本营,没有时间经营和管理。
李秀成对这心怀不轨的八人,是有察觉的,谭绍光肯定也听到点风声,但他们不能提早处理这八人,不是不想,确实是很无奈。
第一,这四王四将,驻守着苏州城门的6个,且手里还有部分机动兵力,而慕王的嫡系只掌握着两门。这四王四将手下的兵力占苏州的四分之三,忠王、慕王没有充分的证据、十足的把握,怎么敢轻易动手?
第二,从组织关系讲,慕王是王,其他四王也是王,本来是平级的,只是慕王深受英王李秀成的信赖和器重,才管理他们的。慕王没有足够的权力制衡这八人。
第三,就是忠王的性格和思想了。忠王向来宽厚仁慈,怜悯手下的将士。天国危机已到此地步、覆灭已成定局,能团结一点力量为自己所用是一点,都是跟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此危难之时,何必要逼其一起陪葬呢?自己对局势无力回天,这八人的造次,却能成就自己的名节。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小人无好报,这四王四将,最终也在献城之后被李鸿章全部处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