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有意要破坏禅让制吗?

血亲继承制,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世界各地普遍的选择。

既然是普遍的选择,自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几千年后的我们,不应该以今天的价值观去评判这样的变化。

我们看几则故事,就能清晰了解到,此时,由类似联盟的时代,进入“王朝”的时代,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了。

人心不古的哭泣

传说,在大禹执政期间,有一次出行时,被一个年老的长者在路上拦住,哭着对大禹说:"现在的天下不公呀!“

大禹在安慰好老人后,自己也一路大哭。身边的人觉得奇怪,您老人家治水多年,什么难事没见过,怎么这个事情要这么哭成这样呢?

大禹说:”尧舜的时代,人们以尧舜之心为心;现在,大家都只以自己的私心为心。人心不古了!”

这个故事,说明此时的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剩余财产增多,私人财产不平衡加剧,贫富不均开始出现。

在各人的个人利益、各族群的族群利益冲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企图通过“道德”来协调已不可能(因为利益问题,很多时候讲道理根本讲不清,只能要求讲规矩)。只有相应的暴力威胁,才能保障秩序。

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的对手是大自然,洪水猛兽已经足够强大,为了彼此之间的利益之争大打出手双方都耗不起!因此,出现问题时,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首领来评判。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尤其在大禹治水,极大克服水患之后,彼此之间的利益越发复杂,社会规则的维护,必须依靠暴力来维系。

“私人化”时代来临,财富私人化,奴隶私人化,权力机构私人化!

“公平”的选择

血亲继承制,是世界各地当时的普遍选择。既然是普遍选择,必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我们不应该以今天的价值观来评判这样的变化。

事实上,“禅让制”并非是当时唯一的继承方式。

事实上,从黄帝开始,接连四代的传承,都是血亲继承的。所谓禅让,只是从尧舜禹三代才连续发生的。

事实上,在禅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被前任主君推举的继承人,一般要在前任主君去世后离开权力中心,让天下诸侯来做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去朝拜血亲继承人,也可以选择去朝拜先君推举的继承人。

禹去世时,他推举的人是伯益。伯益也继续着传统的做法,他在安葬好禹后,主动离开了权力中心。

可是,天下诸侯依然全部去朝拜启,而非伯益!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夏、商,这些“天子”,若论起力量来,只是一个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比起天下诸侯来,他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想要纯粹依靠力量来胁迫天下诸侯不顾忌传统来归属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说明,选择由启来继承禹的事业,是当时各个诸侯“公平”的选择!

血亲继承制,是很长时间内全世界普遍的选择。我们不应以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这一变化。

因此,禅让制既从来就不是传统中唯一的选择,也已经不再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天下事务的复杂化,各族群之间利益的复杂化,都要求一个更加强势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管理和协调。

大禹有意要破坏禅让制吗?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禹是家天下第一人

    史学界皆言夏启是家天下之第一人,一哥认为未必,看看他老爸大禹干了些啥。

    一看其帝位从何而来,一是治水有功,牧养有方,是个有能力的人,连舜帝都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二是交往有方,是个活动家,舜帝最信任的大臣皋陶曰:“然,此而美也”。其实也是大禹上位的最大帮助者。三是治言论,清政敌,“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大刑治理不合者,禹哥始作甬者。四是功高已震主,舜帝多无奈,“帝拜曰:“然,往钦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人家都成神了,接受个天子之位实在稀松平常啊。

二看禹之安排,一是“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这个人其实是大禹上位的最大帮助者,不得不荐,然太史公有点意思,没有说“荐于天”啊。二是“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这个伯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恐怕是个跑龙套的,大禹也许早已心知肚明,是个差额票。三是伯益还算是个明白人,“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而“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其实这事“你懂的”,和平演变吗。

三看这个继任者启,一是说其德,“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没见让啊。二说其贤,但刚上任,“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武力征服不尿者。三看教育子女,“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这教育也说有德啊。

 

大禹有意要破坏禅让制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大禹举荐德才兼备的皋陶做为他的禅让继承人,并授权他对天下进行管理,但不久皋陶却死了,大禹就又举荐皋陶的儿子伯益来做继承人,大禹临死前把天下授权给伯益。可是等大禹的儿子启三年守孝期满,伯益却主动让位于启,自己到箕山隐居。原来,虽然大禹让位于伯益,但由于他的资历太浅,威望不够,天下人对他不服,所以诸侯都去朝拜大禹的儿子启,纷纷说道:“大禹的儿子启才是我们贤明的君主”。于是启登上天子之位,开始了夏朝的统治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