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仙镇大捷,岳飞的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兵,这是真的的吗?

对于历史上很多争论不清的问题,我一般是保持中立态度的。毕竟,历史考证的问题不是历史爱好者随意讨论就能得出结论的。

但是,我看到很多人从根本上认为朱仙镇大捷子虚乌有,那我就得说几句了。

数字夸张的以少胜多,从古到今,一直在发生。

如果你不相信历史书,那么,可以打开电视看新闻。

看一下2014年6月16日的新闻,800ISIS恐怖分子发动进攻,30000伊拉克政府军被打得吃翔,整个公路上全面都是政府军的俘虏。

同样的战例,你也可以自行看一下ISIS在对装备精良的沙特政府军中的表现,你就更惊叹了。

站满马路的伊拉克政府军俘虏,数万伊拉克政府军被几百恐怖分子狂虐

不多说了,毕竟吹嘘恐怖分子不好。

如果你不相信历史,你可以看一看新闻中这些正在发生的故事。

我们不应该让贫穷限制想象力,更不应该让无知限制对历史起码的信任和尊重。

结合前后形势,当时金军已经在组织撤退,朱仙镇是一场奋勇追击战

林彪同志在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中说到,当敌人要撤退时,我军要敢打莽撞仗,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不要怕敌情不清楚,上去追就是!

如果确实有朱仙镇大战,那么,当时的朱仙镇,宋军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就是如此。

当时的金军正在组织撤退。因此,勇猛的宋军不论兵力多少,冲上去就打,并不是神话。何况,大家想一想岳飞北伐中的杨再兴等人,哪次不是在手里只有几百骑兵时,甚至三、四十骑时操刀就往上打的?岳家军嚣张得狠!

郾城和颖昌之战,金军精锐损失惨重。加之此时,河北等地的抗金义军的活跃,整个金朝都震动了。整个北方都在传,说宋朝皇帝亲征,各地人民都串联起来,准备迎接宋军到来。有的金朝地方官员,甚至和地方民众承诺:只要大家不闹事,如果岳飞军来了,他一定带领大家一起投降岳飞。

此时的金军,已经在组织撤退。

鉴于此,完颜宗弼也开始组织撤退。已先把家眷数千人渡河北退,军队也开始逐渐撤离。

因此,朱仙镇大捷,如果有的话,也是一次奋勇追击战。

他是一次乘胜追击,他并非像郾城、颖昌一样的硬碰硬血战。

质疑历史的前提,是尊重历史

你质疑朱仙镇是否存在情有可原。对于官方、民间都广为流传的岳家军的事迹为何要恶意否定了?

无论有无朱仙镇之战,岳家军早已证明,他们是古代战争的奇迹!

英雄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在于他能做到常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你可以对你不信任的地方小心求证,但是,请对历史,对英雄,有起码的尊重!

历史上朱仙镇大捷,岳飞的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兵,这是真的的吗?

谢邀

@董小华E,@蓉儿不姓马,@WM晓奇,答得很好,我简单地补充几句

鉴于岳黑猖獗,此答案不采用任何岳飞传记和编年

图据《宋史.卷二十九.本纪.高宗六》,《宋史.卷三百六十八.牛皋传》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牛皋》

五月,“京湖宣抚司忠义统领李宝败金军于兴仁府境上”; 六月,“岳飞(部)援刘锜,与金人战于蔡州,复蔡州”; 闰六月,“李兴复汝州,复伊阳等八县” ~《宋史.高宗六》

实际上这张图并不能完整展现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成就,因秦桧祖孙三代长期把持修史权和张俊后人买通史官取走岳飞相关卷宗,岳飞及其所部的战绩显得非常模糊,比如~《宋史.牛皋传》

牛皋战于汴、许间,以功最。牛皋具体与金军交战的地方和战绩都不可考,只有一份转官记录残存,“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按当时的称谓,牛皋可称牛四厢,再进一步,即可建节

牛皋“捷于京西,捷于黄河上”,具体时间、地点、战绩,皆不可考

即便如此,通过图一我们也能直观地看到,岳飞部已经对汴京形成包围。其中,中牟距汴京仅一天路程

汴京往南→朱仙镇→蔚氏县→鄢陵县→颖昌(许昌)→郾城(漯河)

七月八日、十日、十四日,岳飞部先后取得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十八日,捷于临颖东北。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是,颖昌大捷后,岳飞有乘胜追击的命令~《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八.林泉野记》

这道命令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贵神速”,正是作战期,岳飞不可能先派人向朝廷请示,等来命令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在没有电话的宋代,这一过程约需十天)

郾城和颖昌两战,岳飞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既然是乘胜追击,以岳飞的军事素养,这道追击命令最迟应该是十四或十五日发出,而不会在规模和战果相对较小的临颖之战后

这件事也可以从《金史》中得到验证

~《金史.卷八十二.仆散浑坦传》

仆散浑坦带着一支六十人的骑兵搞侦查破坏,到鄢陵就算是深入敌后,在这里遇到一支宋军运送粮草的部队,一番交战后,打败了这群后勤人员

回到图一,鄢陵已经是宋军后方,宋军主力当然更靠北,宋军前锋还要再往北一些

七月十日郾城之战结束,十四日颖昌之战结束,岳飞与王贵都没有后续作战记载,他们会不会各自驻守原地眼睁睁看着张宪、傅选等人与金军拼命?如果岳飞是这样的统帅,他凭什么让牛皋、李宝、杨再兴这种刺头心服口服?

所以,岳飞率主力兵锋直指汴京,前锋到达朱仙镇与金军发生交战,这件事基本上可以确定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收录了两段《吕中大事记》关于岳飞捷于朱仙镇的记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

通过这两段记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吕中对朱仙镇大捷是深信不疑的

吕中认为,岳飞郾城大捷后,乘胜逐北兵,到达朱仙镇

某些历史学家整天忙于思考无暇看书,总是想从历史中找出些不一样的东西。不然,怎么证明他的确是在研究历史,而不是混吃等死呢

说临颖之战后岳飞才向北进军的人不过是没把书读懂,不知道古人行文的规律,同类事平行叙述完再写下一步,这种行文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先后

例如《要录.一百三十六》所载《大事记》,就把六月刘锜顺昌大捷写在了五月李宝捷于兴仁府之前

即便如此,受质疑的仍只是朱仙镇之战的规模,而不是存不存在

历史上朱仙镇大捷,岳飞的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兵,这是真的的吗?

《要系》(中兴遗史)记载,"飞郾城大胜后逐北兵至朱仙镇距汴京45里矣";《宋史》365卷(岳飞传)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45里,与兀术对壘而阵,遣骁将以背嵬军500骑奋击,大破之,兀术逃还汴京。"以史为证,岳家军在取得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后,乘胜进至朱仙镇,与"兀术对壘而阵",并以"骁将""骑兵""奋击",大破金军!

历史上朱仙镇大捷,岳飞的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兵,这是真的的吗?

岳飞是南宋一名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

只是朱仙镇大捷是传说中的十二道金牌发出前的大胜,我们相信不相信不重要,北京大学宋史研究大家邓广铭教授经过实地考证不予采证。

传说中的朱仙镇大捷之前,朝廷刚经过淮西惨败,雷霆震怒。朝廷要求出兵,岳家军没有出兵,导致惨败,原因怕朝廷指挥失误,让岳家军遭受损失。有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好的,就按某些人说的,那么还是有问题的,岳家军所谓背嵬军有八千人,五百人就可以败金军十万,淮西为什么不出兵,淮西哪怕出个一千背嵬军,也不至于落得抗命的头衔,也不至于淮西兵败。是不敢出兵,还是不愿听从命令,自己有其他打算。具体不知道,有一点是准的,骄兵悍将可以找理由不服从整体协调。

背嵬军并不是岳飞的原创,韩世忠首创,岳飞学习。

朱仙镇只是开封南面五十公里的一个小镇,宋要收复的是开封,开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高墙大院,有护城河,利于防守,利于给养。朱仙镇只是一个平常小镇,容纳不了十万金军正常驻扎,也无法有效补给,金兀术不是浪得虚名的无名小卒,是金国有名的军事统帅,按有人说金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只要听到岳家军的威名无不望风而逃,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兀术不会无知到将主要军队放在朱仙镇,而相对朱仙镇来说,开封易守难攻,将开封大本营空着,实在有辱人的智商。

后面就更奇怪了,朱仙镇大捷,居然不报功,不向朝廷汇报,一般大胜以后要告诉朝廷情况,一方面要论功行赏,以便激励三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朝廷安排下一阶段进兵。金军主力不过十万左右,已被杀的鬼哭狼嚎,朝廷难道真不懂用兵,真不懂乘胜追击,其他韩世忠、张俊、刘琦他们就不懂吗,他们不向朝廷要求吗。而岳飞自己中国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奇迹居然没有捷奏,国家除岳家军以外没有人知道。

当然高宗也没有相应的批示,令人惊奇南宋历史上最大的大捷居然没有人知道,低调到如此。低调的目的是什么,值得探讨。

(岳飞作为一方将领统兵多年,他不知道规矩?)

如果大胜不报,岳飞就误了大事,影响朝廷决策。

历史按历史学家,孤证一般不予采纳。

朱仙镇大捷最初来源于大捷之后五十年岳飞孙子岳珂文章,岳飞死后,孝宗为北伐体现自己抱负,为政治需要巩固自己统治大赦天下,岳飞在内得以赦免,岳珂得以按自己的意愿作文,当然是提供资料争取平反。岳珂出于为祖父平反考虑自然从人性角度从民间收集资料,当然也会人为拔高很多,只是岳珂因为是南宋有名的贪官,拔高的度就无从考证,他写的文章可信度很差。

宋史岳飞传又是基本照抄岳珂文章,形同评书。

宋史研究现代最资深大家北大专家邓广铭在自己的文献中没有采纳朱仙镇大捷,当然是因为不可信,他自己曾专门实地多次考察,而且岳飞收兵只是皇帝下了二次命令,根本不是十二道金牌。不知在坐诸位哪位大家超过邓广铭先生。

朝廷为什么连续发十二道金牌。说害怕在开封打败金军后就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简直是痴人说梦。有几个人知道黄龙府在哪里吗。开封离黄龙府相差数千公里,即使不打仗,步行也要几个月,其中一个后勤补给就无法解决。有人很可笑,说以战养战。靠抢劫,那是土匪,在北宋的地盘,可能可以,到原来就属于辽和金的地盘,宋是属于入侵,谁给你,何况十万军队的补给,靠抢就够了?或者说难道可以雇佣美国飞虎队,用B52扔两颗原子弹,进行斩首行动;同时请以色列雇佣军用飞机空降突袭;难道救出昏庸无能,又荒淫无耻的钦宗,赵构就没有办法控制局面了。

实际情况,金刚灭北宋、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难道这样的金是豆腐,不堪一击。

金牌是圣旨,一道金牌不听,就是违抗军令,就是要杀头的。难道说朝廷有先见之明,岳飞会不听命令,自行其是;还是因为岳家军一贯不听命令,预见岳家军会违抗军令。还有朝廷是不是无知到跟说十二道金牌这样的人一样,不知道如果逼急了,会逼出兵变。

岳飞作为南宋爱国将领本来就已获得大家的认可,但没有必要神化,更不要听不进原始风貌,不要变成文化流氓,是人才有魅力,而不是用神化来满足口舌之快。即使是岳飞的后人也不要把他作为传家宝,那只是先人,偶尔说下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没什么不好。但也只能仅此而已,关键还是在于自身,有没有将老祖宗精神发扬光大,让自己成为一方诸侯,成为一方神圣,否则老是纠结老祖宗之功,难免让人觉得浅薄,让人觉得有文化诈骗的嫌疑,让人觉得自己没有收获,只能借老祖宗发扬光大,请做好自己,千万不要有辱先人。

历史上朱仙镇大捷,岳飞的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兵,这是真的的吗?

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

500人胜了10万人,只有神话故事里才会有这样的事。不难想象,如果10万人每人撇泡尿,也足以淹死500人。那么,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这个500岳家军胜10万金兵的说法呢?

很简单,满足一下人们的心理诉求而已。正义者无敌,所以必胜;侵略者无能,所以必败。仅此而已。

对吧?

历史上朱仙镇大捷,岳飞的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兵,这是真的的吗?

关于岳飞的郾城大捷,颍川大捷和朱仙镇大捷,人们已有详述。但对于史书中所记载的"八百破十万"和"五百破十万"的说法,屡有疑问。对此,说一下我的理解。

史传中说的"八百""五百",指的是背嵬军。背嵬军是岳家军的精锐(史书上说背嵬军皆能以一当百,虽有夸张,但也表明了背嵬军之厉害),是领头冲阵的,后面有大部队。所谓"破",是背嵬军先冲乱敌军阵角,然后,大部队乘胜掩杀。金军十万,宋军决不可能仅以几百人对战。这是常识。史传中所以有"八百破十万"和"五百破十万"之说,仅是为了突出背嵬军的神勇。这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项羽以三万之兵歼灭三十万秦军;周瑜在赤壁以二万多兵力击败八十三万曹军;谢玄在淝水以八千兵力击败百万前秦军队,等等。史书记载,金军最怕岳家军,称岳飞为岳爷爷。则交兵,其溃败也就是必然情理中的事了。

欢迎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