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
既然讲历史,就要客观,多讲史实,少猜测,少一些阴谋论为好。
我说一个结论,遵照的是史书记载:宋高宗不是故意不想北伐成功。所谓十二道金牌,本质上是一次乌龙事件。
什么是十二道金牌什么是金牌什么的此处就不详细解释了。霹雳巴拉的,总之就是用来传递又紧急又重要的命令的东西。
我们重点提岳飞北伐中的这次”十二道金牌“。
在岳飞连续取得胜利,兵指开封之时,收到了来自朝廷的命令:全军撤退,岳飞尽快回临安面圣!
可是,因为岳飞有“便宜行事”的战地指挥权,朝廷为了防止岳飞不听诏令,还给岳飞帐下的各军级指挥官各发了一道撤退命令。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道金牌”。
这样一来,即使岳飞有心继续北伐,也不可能进行了。因为,他下属的各级指挥官没有“便宜行事”的权限,他们无法违抗最高统治者的命令!
十二道金牌,发给岳家军各部大将,不容质疑地否定了岳飞“便宜行事”的可能发十二道金牌,是宋廷在郾城、颖昌大捷之前,针对岳飞军危险的战场形势下达的撤退命令在岳飞初期的北伐连续取得胜利之后,岳飞军不多的兵力逐渐分散。到了七月份时,从地图上看,岳飞军的形势非常危险。
尤其是在郾城的岳飞本部。郾城,只有岳飞本人的指挥部和少量主力部队,非常危险。其他各个据点兵力都不多。而完颜宗弼呢,老狐狸不慌不忙,尽管地盘不断被攻陷,手中依然牢牢把握着主力,在开封安静地等待战机,准备一击致命,逆转战局。
鉴于此,宋朝廷做出了撤军的指示。此时发出命令的时间,应该是在得到郾城和颖昌大捷的战报之前做出的。
随着北伐的发展,岳家军确实出现了战线较长的危险局面,但既然作为前敌指挥的岳飞有信心应对,朝廷何必强令退军?在得到大捷的战报后,高宗又推翻了撤军命令,但为时已晚在宋廷得到岳飞取得郾城、颍昌大捷的战报后,立刻更改了命令,取消了要求岳飞撤退的命令,要求岳飞“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并立刻部署了相应的攻击部署,命”杨沂中除淮北宣抚副使,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札与岳飞照会“;
只是,这些命令抵达岳家军时,岳家军早已收拢部队,全军撤退了(谁让你金牌下得那么狠?)
因此,我认为替英雄感觉可惜是正常的情感,但真实的历史不必正邪对立,凡是妨碍好人干好事的人都是坏人,用这种简单的脸谱化价值观来描述纷繁复杂的历史,是不可能做到客观的。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只是那快递跑得太慢了····你老赵家先人打仗屡屡丢人,这种坑爹的“中央干预”不正是重要原因吗?尽管十二道金牌并非来自什么阴谋论,但宋朝廷的过失也不容小视。既委任岳飞为前敌大将,就应当”将能而君不御“。
至少,对岳飞这种武将的前敌指挥,你绝不该如此干涉!毕竟,此时的岳飞早已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何等优秀的将领!更何况,非要把事情做绝,越级传达急令,完全堵死了主将”便宜行事“的后路!
“所得州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如何看待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
我来说说啥叫金牌。
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前线作战的岳飞班师。君命难违,岳飞看着金光闪闪的令牌,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宋廷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金牌就是赵构调兵遣将的令牌,严格讲来这种认识有误。十二道金牌并非令牌,而是一种以最快速度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物。
召回岳飞的催命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就此综合史料记载为大家简单地剖析一番:
两宋王朝被人们讥为“弱宋”,完全是因为军事始终是它的短板,加上外部民族矛盾尖锐,战事频繁,不得不施展金钱外交的手段,换取和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严峻的形势迫使宋王朝高度重视军事通信。在隋唐的基础上,两宋的邮驿制度有许多创新,以京城为中心,辐射边疆地区的驿所、递铺林立,不仅有健全的递铺组织,而且严格了公文交接制度,邮驿根据军事形势的需要,开创性地设立了“急脚递”制度。
南宋王应麟《玉海》云“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考,有宋一代的邮驿归枢密院监控,“驿馆”负责来往人员的食宿接待,“递铺”司职公文传递。
馆驿与递铺的分立始于北宋初年,主要包括亭馆驿舍等不同类型。其中馆驿不在讨论范围,单讲司职通信的递铺,宋代驿铺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
步递不但要负责普通公文的传递,还要负责官员、官府的物资,所以速度快不了,按规定“日行六十里”。
马递,顾名思义即骑马传递,速度远较步递要快上许多,但因为所用马匹都是军队淘汰下来的老弱疲瘦,不堪骑乘的,至多可日行三百余里。即便如此,在南宋初年间,因战事吃紧,朝廷征用了驿马对金作战,严重影响了马递的速度。
宋代急脚递制度的设立虽晚,但却最为重要。急脚递其实是马递的升级版,步递与马递间或要负责运输物资,而急脚递只负责公文的传递,规定日行四百里,昼夜五百里。影视文学中的“八百里加急”多属臆造,彼时四五百里已经是邮递的极限距离,日行八百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来,急脚递应该是是乘马传递,但许多时候不得不用脚走传递,所以如此,一者因为崇山峻岭、江河湖海间乘马不便,二来可供骑乘的合格马匹太少。
宋真宗在位初与辽关系紧张,双方数次兵戎相见,为保障军情畅达,故此设置了急脚递。最初的急脚递只传递军事方面的公文,而且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许多时候是属于战时机构。金字牌急脚递则出现在宋神宗在位时期:对交趾用兵,自京师至粤桂沿边设急脚递;对西夏作战时,又于汴梁、延安间设置急脚递。神宗对金字牌急脚递非常重视,特意下诏“非紧切边事,毋得擅发急递。”而且“令枢密院更不送门下省,止用金字牌发下”。
很多时候,宋神宗绕过宰相,直接利用金字牌急脚递对前线军事指手画脚。这是为了加强皇权,肆意破坏政治制度的一种恶劣行径。
王安石变法正处在紧要关头,却天旱不雨,全国多地青黄不接,面黄肌瘦的难民汇成洪流涌向汴梁。
人微言轻的郑侠在汴梁任监安上门,每天看在眼中的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灾民,心情沉重。本来无情的天灾已经让难民流离失所,开封府的一些官员不顾灾民死活,以影响市容为名驱之如豕羊。郑侠见难民悲号饥啼之声惨不可闻,心中更加悲愤难已。情知文字难以打动圣明天子,于是发挥所长,眼含热泪,心情复杂的用丹青妙笔绘就一幅惟妙惟肖的《流民图》。同时附上一道奏章,说明自己越职言事是“上畏天命、中忧君国、下忧生民”。郑侠担心自己人微言轻,上疏无法交到神宗手中,于是将奏疏和画假称紧急公文,私自发急脚递送到银司台。
《流民图》中典妻鬻子、辗转挣扎的难民惨相深深震憾了神宗,他根本没有想过就在天子脚下会发生这种惨绝人寰之事。史载,这一夜他失眠了——“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
斟酌再三,神宗“乃诏开封府劾侠擅发马递之罪。”因为民请命,郑侠身陷囹圄,家也被抄,后世有诗感叹道:“空怀忧国长沙泪,难绘郑侠流民图。”
赵构发往岳飞军前的急脚递金字牌为木制、“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为减少公文在递铺的停留时间,提高效率,金字牌急脚递不进递铺交接,而是一路接力传送,昼夜不停。沈括《梦溪笔谈》载“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预备人出铺就道交受。”(铺兵身披雨衣,腰系响铃),北宋末年,因为连年战争国家邮驿系统遭到破坏,宋室南渡后,赵构为沟通中央与地方、后方与前线之间的通信联系,在东南沿海及战备要地建立了并属于急脚递的“斥堠铺”与“摆铺”。
斥堠原是边境侦察、瞭望的哨所,南宋年间发展成为集瞭望、侦察、邮驿为一身的急递通信组织,具有半军事性质;摆铺是斥堠铺逐渐废弛后出现的补充机构,同样是因军事通信的需要而设置。
金字牌急脚递在宋代,要求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如果耽搁了时间,不满一个时辰的笞五十,一个时辰的杖八十,耽搁时间太久最高可判三年徒刑。因此金字牌急脚递一路打马如飞,白天鸣铃、夜晚举火把,任何行人车辆都必须为它让路,否则撞死活该。因此路人一见到金字牌急脚递,避之惟恐不及。
北宋年间的驿铺相隔距离为十五里,南宋则缩短为九里至十里(每铺五人),所以如此,是因为战事频烦,每天来往公文太多,驿卒疲于奔命,无奈之下,宋廷只好缩短距离、增加人手,以免公文积压影响行政效率。
急脚递除了有金字牌之外,在南宋年间又新增了黑漆白粉牌、雌黄青字牌、黑漆红字牌等数种,本来是为紧急文书的优先传递,结果五颜六色的符牌泛滥,反而影响了正常的邮驿制度。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秦桧以赵构名义,“一日奉十几金字牌”召岳飞班师。这个记载,应为史家为尊者讳:赵构对秦桧既要利用,也要提防,利用他做一些自己不便抛头露脸的事情应该有,但绝不会让秦桧越俎代庖发金字牌。
君权是帝王禁脔,神圣不可侵犯,就算是父兄至亲也只可远观而不得亵玩。
对岳飞含冤而死之事,明代诗人李东阳写了一首名为《金字牌》的词感慨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器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如何看待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
说起岳飞,我想每一位读者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故事,近千年来都在流传,而当初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也是流传甚广,笔者今天也来详谈一下这段历史!
分析一段历史我们必须先明白几个因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从这些因素中在去详细解析这段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时间: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六月
地点:开封与临安
人物:岳飞、赵构
背景:岳家军大败金兵,兵临大宋故都开封城下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之下,宋高宗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令正在浪金前线的岳飞班师回朝!起初岳飞根据当时前线局势欲抗令,但之后宋高宗所下达的召令措辞一道更比一道激烈,同时断绝了岳家军的粮草,岳飞无奈,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更是屡屡收到刚收复的失地又丧失的消息!而宋高宗为何要召回岳飞,丧失了大宋王朝收复中原的最后一次机会呢?
岳飞的北伐触碰了当朝者的核心利益这得从北宋末年的著名历史事件“靖康之耻”说起,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禅位太子赵桓(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进军汴京,掳获二帝,至此北宋灭亡!虽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但当时仍然有很多大臣不忘旧主,誓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帝”而岳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他曾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岳飞并不只是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还想用实际行动做到:雪靖康耻,报臣子恨。收复河山!并且他也无尽的接近现实,到他未曾想到,倘若他把二帝迎回,那宋高宗赵构何去?所以岳飞越是打胜仗,赵构越是害怕,所以,出于个人统治地位的考虑,他不得不把在前线杀敌的岳飞召回!
赵构担心岳飞功高震主无论是战神白起,还是兵仙韩信,历史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为臣子的最大忌讳就是功劳大到威胁君主!而岳飞可以说是步了他们的后尘!倘若岳飞和他的岳家军继续北伐,按照当时的局势,他们极有可能收复中原,而那时候的大宋江山有一半是岳飞打下来的,况且当时已经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流传了!也正是如此,宋高宗深感自己帝位受到威胁,也只能让岳家军“收手”了,也就是后来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的却令很多了扼腕叹息,但考虑到在那个封建专制的王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禁锢之下,民族的利益在某些统治者的利益对比之一显的是那么多微不足道!逝者如斯,岳飞早已离去,但他给我们带来的这种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他的这种精神早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体系当中,永垂不朽!
如何看待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历史?
带兵武将不听皇帝指挥,不杀头才奇了怪了,参看周亚夫的细柳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