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哪个谋士被低估?
《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和正史差距巨大也是情理之中的,三国被低估的谋士很多,这些人在《三国演义》里差不多就是打酱油的角色,或者被别人狂虐。可历史上这些人的名气是非常大的,我简单的说几位。
第一;毛玠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是个三流的武将,但在历史上他是曹操的幕僚长,众多谋士都在她管理之下,而且毛玠一直负责为曹操选拔人才,曹操的大战略方针【奉天子以讨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就是毛玠提出的。毛玠本身也是俭朴廉洁的表率,曹操曾经感叹道【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第二;法正似乎在小说里这个人还算露脸,不过他的光辉完全被诸葛亮和五虎上将时所掩盖,而事实上发证的地位是极高的。当年刘邦打天下,靠的是三个人,一个是管理内政的萧何,一个是战略决策者张良,一个是战无不胜的战神韩信。而在刘备手下,诸葛亮等于就是萧何,法正则等同于张良,而且还因为刘备缺少一位韩信式的人物而不得不依靠法正,所以法正的角色就是一个张良加半个韩信。法正奇谋使黄忠杀了夏侯渊,曹操闻听消息后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曹操也因为得不到法正而感叹过【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刘备夷陵之战落败以后,诸葛亮就曾感叹道【若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东行】可惜,因为小说对庞统、诸葛亮以及五虎上将的过分吹捧,法正的光环被掩盖了。
第三;刘巴刘表三请不就,刘备打下荆州,大部分人都投降了刘备,但刘巴跑到了曹操那里,曹操派他去说服荆州南部的几个郡,结果刘备走前面给收了,刘巴跑到了交趾,又转到易州,刘备又拿下益州,追了一大圈,费了好大劲刘巴总算被刘备收入旗下。《零陵先贤传》记载诸葛亮也很推崇刘巴,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写信劝刘巴归顺。刘巴出身士族,当地名气极大,本人学识也名冠一时,为人清高不俗。为刘备解决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法正死后,刘巴接替其成为尚书令。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刘巴为刘备起草了登基时所需的各种祷文、诏诰、文书。三国时期的孙权、刘备、陈群等人都给予刘巴极高的评价。
第四;沮授曹操说:“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从这评价就可以看出沮授谋略和才学,但可惜的是他投靠了袁绍,袁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他的几个关键性的建议,都被袁绍给否了。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
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
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三国哪个谋士被低估?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曹魏阵营: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董昭、刘晔、戏志才、蒋济、满宠、陈群、桓范、杨修、蒋干、卫瓘、钟会、邓艾等人;
蜀汉阵营: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伊籍、马良、马谡、邓芝、黄权、李恢、糜竺、简雍、孙乾、姜维等人;
孙吴阵营: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张昭、张纮、顾雍、步骘、阚泽、诸葛瑾、虞翻、张温等人;
袁绍阵营: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郭图、逄纪、荀谌、辛评、辛毗等人;
其他诸侯阵营:吕布麾下的陈宫,盘踞徐州的陈登,董卓麾下的李儒、李肃,刘璋麾下的张松,张鲁麾下的阎圃,刘表麾下的蒯越等人,还可以再加上司马昭身边的贾充。
其实,在上述人物中,有几位大咖并非单纯的谋士身份。
姜邓斗智的姜维、邓艾,身份以武将为主;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翘楚,司马懿是政变夺权的典型,这二人还是终极对决的三军统帅;东吴的周瑜、吕蒙和陆逊,都是带领兵团作战的大都督。
因此,这几位人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谋士来定义他们的身份了。
回到本文主题,在璀璨的三国谋士阵容之中,有哪些谋士被高估了?
本文列出4位(不做先后排名),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第1位: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这个白眉,就是马良马季常,但马良之才,真的像他的名声那样出众吗?
在《三国演义》中,马良是荆州关羽麾下的首席谋士,但他在襄樊之战中毫无表现,只是陪着关羽下了一盘棋而已。在夷陵之战中,马良曾经建议刘备要多加防范陆逊,还对刘备的连营之举进行劝荐,但都未被接纳,只好将各处营寨画成图本,然后赶到诸葛亮面前去通知请示。
这种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吧。
历史上的马良,有什么表现呢?
刘备在荆州期间,召马良为州从事;刘备入川时,确实把马良留给了关羽,但马良毫无表现。
马良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好,当听闻入川阵容已经拿下了雒城,就给诸葛亮写信表示祝贺;此后,刘备就把马良抽调走了,“辟良为左将军掾”。到底是刘备过于看好马良,还是诸葛亮从中起到了举荐作用,不得而知。
后来马良奉命出使东吴,被孙权善加款待,但这个时期吴蜀还处于亲密阶段,属于正常的邦交出使,没有任何难度;相比于邓芝出使东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夷陵之战前,马良奉命去安抚五溪蛮各部(沙摩柯那帮人),完成了使命。此后不久,马良在火烧连营期间战死。
纵观马良的一生,实在看不到任何亮点。
很多人推崇马良,却严重贬低马谡,那么马谡的表现如何呢?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没有点真才实学,诸葛亮绝对不会重点培养他。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再次征求马谡的意见,“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而马谡也进献了作战策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可以说,这个建议,已经上升到了大战略的层面,而诸葛亮也遵守、践行了这个战略,彻底平定了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现有的史料中,马谡仅凭这一计,就能将马良比下去了,甚至强于其他一些知名谋士。
至于街亭之败,并不能全怪马谡,只能怪诸葛亮急于提拔马谡而用人不察。恰如刘备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个纸上谈兵的谋士,你非让他带兵当诸将,非要让他镇守关乎命运的关隘,他能给你带来惊喜吗?
第2位:徐庶。演义中的徐庶,属于大牛人物。
在演义中,徐庶一登场,就看出了的卢马“必妨一主”的门道;徐庶初次用计,就让张飞、赵云干掉了吕旷、吕翔;此后,徐庶又上演了三连击,计破曹仁、识破八门金锁阵、计取樊城!
当曹操询问徐庶之才到底如何时,程昱竟然自贬身价地回答道,“胜昱十倍”!庞统献出了连环计,竟然被徐庶一眼就识破了!
总之,演义中的徐庶,就是超一流谋士,很多人还因为他被骗到曹营之后“终生不献一计”而感到屈才!
历史上的徐庶,就没这么风光了。
徐庶出身于寒门,为友杀人后逃到荆州避难,开始折节求学;此期间,他结识了诸葛亮,交情甚密。刘备寄居在新野期间,徐庶慕名来投,“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刘备非常器重他。此后不久,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说诸葛亮是大才,“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然后就是三顾茅庐。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率众而逃,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损失惨重。徐庶带着家眷跟随逃亡,但是母亲为曹军擒获,为了保全母亲的安危,于是辞刘归曹,“先主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的,到底是出于母子人伦,还是考虑到刘备的前景黯淡无光才主动跳槽呢?不好说,可能都有吧。
在曹魏谋士的豪华阵容中,徐庶根本数不着!在曹营中,徐庶没有任何表现,后来的官职也不高。
整体来看,徐庶除了举荐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高光之计!
第3位:陈宫。陈宫也是被演义吹高的。
其一,陈宫有谋,但不得吕布尽用,令读者为之抱屈;其二,陈宫宁死不降曹操,又令读者为之感叹,大发怜悯之心;因此,读者总是从感情角度出发,无形中把陈宫的谋略抬到了一定高度。
我们还是看一下历史上的陈宫吧。
陈宫出身于兖州的士族阶级,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害,兖州处于暂时无主的状态。
公元192年,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还说服了兖州的别驾、治中等领导阶层,众人统一了意见,将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引进到了兖州。“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这就是陈宫的说辞与想法,他认为曹操就是安民宁生之主。
但是,曹操为了在兖州稳坐,竟然开始杀伐当地的士族(比如名士边让),让整个兖州充满了恐惧气氛,而陈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看法,“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内亦自疑”。于是,陈宫选择了背叛曹操。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陶谦期间,陈宫就主动撺掇了张邈、张超等人,共同引进吕布、袭取了兖州。陈宫在张邈面前的说辞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亦纵横之一时也”。
但是,陈宫很快就又后悔了,他又撺掇了郝萌(吕布的部将),谋划了对吕布的反叛,不过这次叛乱没成功,被高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吕布质问曹性,曹性回答说,“我是受了袁术的蛊惑,陈宫是同谋”,看来陈宫有准备投靠袁术的可能性(这眼光真的是没谁了)。当时陈宫就坐在旁边,面红耳赤,但是吕布认为陈宫是大将,没有治罪,“时宫在坐上,面赤,众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的行为,总是自相矛盾,归根结底就是识人不明、谋略不足,恰如荀攸的评价,“夫陈宫有智而迟”。
吕布受困下邳时,陈宫献出了唯一的计策,就是让吕布外出驻扎,与下邳成掎角之势。
这个计策高不高呢?不高!他忽略了很多因素。
1.曹军两倍于吕布军;2.徐州有带路党,“陈登率郡兵为军先驱”,而且陈登掌握了吕布的很多机要情报;3.陈宫错误地判断了曹军的后勤补给,“不过旬日,军食必尽”,但是实际情况呢,“太祖堑围之三月”。
试想,如果吕布带着十几二十几天的粮食外出驻扎,肯定要被围困,然后就饿死了!
此外,还有一点,就像吕布的妻子所言,“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
即便是抛却陈宫、高顺不和这一点,只看陈宫此前的两次反叛行为,那么吕布在生死关头,还会再信任他吗?
第4位: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演义中司马徽的这句话,将庞统抬到了天花板的高度;而庞统之死,也博得了许多同情和眼泪。
我们还是看历史上的庞统。
庞统小时候看上去并不聪明,“少时朴钝”,直到司马徽赏识了他,称他在南州士子中无人可比,“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庞统的名声才逐渐远播。
但是,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完全是演义杜撰,纯属子虚乌有!
赤壁之战后,周瑜将庞统强行请出了山,“乃逼为功曹”,给了个秘书的职位。次年,周瑜暴病而亡,庞统就离开了东吴阵营,几经辗转,来到了刘备麾下。
最初,刘备让庞统当耒阳县令,但庞统荒废公务,被免官;鲁肃、诸葛亮纷纷为庞统求情,刘备才隆重启用了庞统,“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入川之战,确实是庞统极力建议的,但有张松、法正这两个带路党与刘备串联在前,再经过庞统的大力倡议在后,刘备才最终拍板决定的。
庞统担任军师,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点,涪城相会,庞统建议刘备直接挟持刘璋。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这条计妙不妙?不妙,恐怕会适得其反,你看刘备怎么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本来是打着抵御张鲁的这个幌子入川的,本来就受到益州士族的反对,如果强行扣押了刘璋,那么益州集团绝对会拼死抵抗,这绝对不是刘备想要看到的。
第二点,上、中、下三策。
当时刘备与刘璋已经正式决裂,庞统献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是奇袭成都,中策是先取涪城、再攻成都,下策是打道回府。其实,这就是一些谋士们惯用的套路,出三个方案,领导任选,我不担责!
上策中说“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又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有那么容易吗?下策中说“退还白帝,徐图之”,那咱大老远干什么来了?因此,庞统的中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刘备的不选之选,到了刘备那种骑虎难下的局面,换成谁,都会先打涪城。
所以说,客观地讲,庞统的上中下三策,真的看不出有多么高光。
拿下涪城之后,刘备一边奏乐一边热舞,庞统却不合时宜地说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当初不是您极力请求攻打益州吗?不是您建议先打涪城吗?现在又说这话?刘备的人设就是仁义,他听到这句话,当场就翻脸了!
在攻打雒城期间,庞统被流矢射死。
其实,在整个入川之战中,刘备才是真正的主心骨,也是最能打的主将,反观庞统,至少在史料记载中,除了那个不成熟的挟持计划,除了那个显而易见的上中下三策,再也没有献计献策的记载。
提名一位,郭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这恐怕是当今网络上最大的三国泡沫了!
现代一些网友,不读史书,只看劣质网文,或者受到大咖品三国的影响,他们对于郭嘉,一叶障目,迷失在名人效应里面!
客观地讲,郭嘉确实称得上一流谋士,但还达不到逆天的高度!
郭嘉的高光表现非常多,譬如以下:
1.舍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赞誉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但是,曹操专拣好听的说,比如称赞荀彧是“吾之子房也”,称赞荀攸是“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称赞贾诩是“使我信重于天下者”,甚至赞誉张郃为“韩信归汉”!
而且,荀彧也是从袁绍那边主动跑过来的,而郭嘉还是荀彧举荐的。
2.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破袁的决心。
但是,荀彧却在早前就提出了“四胜之计”,而且内容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高度相似;“四胜之计”记载于《三国志·荀彧传》,而“十胜十败论”却记载于《傅子》,到底谁抄谁的,不敢妄下论断。
3.讨吕布,水淹下邳。
演义中,郭嘉说“某有一计,可立破下邳,胜于二十万师”,荀彧立即就追问“莫非决沂、泗之水乎?”
其实,先征吕布(次破袁绍),乃荀彧的主见;强攻吕布,乃荀攸与郭嘉的共同建议;至于击破吕布的全程,荀攸才是谋主!至于水淹之计,与郭嘉没有任何关系!
4.预言了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马上开打,有人传言说孙策会袭取许昌,郭嘉立即断言,说孙策“轻而无备”,极有可能死于小人之手。这个预测,确实神奇!不过,荀彧的预测同样神奇,而且左右了战局走向!
首先,荀攸对袁绍麾下的谋士做了精准的品评分析;其次,荀彧、荀攸都预测了颜良、文丑之死,“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还有一点,荀彧竟然预测到了许攸的叛变,当时曹操因为军中缺粮,想要退回固守,荀彧立即写信,认为时机已经到了战役拐点了,让曹操咬牙坚持以待有变,“若攸家人犯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不几天之后,许攸就带着乌巢情报跳槽过来了!
5.遗计定辽东。
这条计策的核心内容如下:“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条计策,最终成功了。但是,我们要反思。
曹操扔下辎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奔袭二百余里,穿越了荒无人烟、断粮缺水的干旱无人区,士兵饥渴难耐,途中还要宰杀数千马匹,如果中间环节除了任何差池(譬如迷失方向、水土不服等),曹操应该就回不来了!
不得不说,这条计策,太冒险了!如果让夏侯惇、曹仁带队实施,算得上神级战术,但如果让曹操亲自带队,那就是双刃剑,万一不成功,曹魏估计就完了!
6.曹操哭郭嘉。
赤壁战败后,曹操哭着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其实,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就开了系统天眼,预测了开战不利,但曹操不听,结果遇到了瘟疫,可以说不战而败。郭嘉这个人,最了解曹操,“唯奉孝能知孤意”,也最喜欢顺着曹操的遗愿行事;如果郭嘉还活着,大概率会积极赞成曹操的决定!
此外,曹操爱哭,在《三国志中》哭了好多次,他哭郭嘉,并不能说明郭嘉多么厉害;在刘备惨败之后,诸葛亮还哭法正呢,“若法孝直在,必能令主上不东行”。
有人说,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高瞻远瞩,快省省吧!
“十胜十败论”,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吹捧领导、给领导打气的鸡汤文,全篇没有任何具体措施和战术;而“隆中对”,却是历史上公认的战略规划的范本,分析了时局形势,给出了具体规划,指出了矛盾所在,有实施策略,有终极愿景。漂泊一生的刘备,得到“隆中对”之后,六年后得以三分天下!
有人说,郭嘉是曹营第一谋士,恐怕不至于吧?
曹操评荀彧,“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曹操评荀攸,“军师荀攸,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也就是说,荀彧主内政,荀攸是军师谋主,根本就没郭嘉什么事儿!
郭嘉只是个军师祭酒。
赵云的翊军将军,被网友用脚踩到了尘埃里,那么为什么郭嘉的军师祭酒,就被网友用手捧到了云端上呢?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要承认,郭嘉确实是一流谋士,而且居功甚伟,但把他捧到了曹营第一谋士甚至三国第一谋士的高度,就明显不理智了!
三国哪个谋士被低估?
要说三国里哪个谋士被低估,可能候选人会有很多。但要说哪个谋士被高估,只有一个徐庶就够了。
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谋士,徐庶竟然一条所谓的计谋都没献过。是的,一条计谋都没有。罗贯中给他编造出的破曹仁、夺樊城的戏码不算,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就是白板一块,淹没在曹魏庞大的官僚体系当中。
在《三国志》里,徐庶是没有传的。这能证明两个问题:1、徐庶没有地位。2、徐庶没有功绩。对陈寿来说,哪怕你是一届地方官,只要有功绩,一样能树碑立传,但徐庶没有,只能说他当官当的很平庸。
事实的确如此。徐庶在魏国当过中郎将,也做过御史中丞,官职不大,也没有留下任何出彩的记录。曹魏的战略规划、内政建设、抗蜀御吴、大小战役,都没徐庶什么事儿。
他最出名的经历,依然是早年因为被曹军抓了自己的母亲而舍刘投曹,以及年少时任侠的故事。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孝子、一个义士,说他是谋士?估计连给孔明、二荀等人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演义的大肆夸张,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为刘备前期的第一谋士。历代三国志游戏,徐庶的智力从来没下过90。估计看到这里,张昭要哭了:老子好歹东吴第一谋士,智力反而从来没上过90。
当然,你不能说徐庶这个人就真的不行。孔明北伐,闻听徐庶在魏国只能干个中郎将,于是感慨道魏国能人真多啊,连徐元直都得不到重用。或许,如果魏国重用徐庶,他也能绽放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吧。
但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而且关于徐庶的记载,也让人看不到任何假设成立的可能性。罗贯中倒是高明,给徐庶安排了一个“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来为他日后的平庸开脱。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造就了一位三国时期最被高估的所谓“谋士”。
三国哪个谋士被低估?
看到有人说贾诩是被高估的欺世盗名之徒,我不禁想问几个问题。
第一、董卓身死,党羽各种被杀,李傕准备解散军队逃走。贾诩说,长安要杀尽西凉人,你只身逃走任何人都能把你抓来杀掉,解散部队等于孤家寡人,不如反攻长安,没准还能拼个政权出来。请问这个计谋从战略战术上有哪里错了?换成是你,你会建议李傕怎么办?引颈受戮?
第二,长安城变为人间地狱是贾诩下令造成的吗?全国大荒,贾诩苦劝不听,李傕侵夺汉献帝的赈灾粮食,纵使部下洗劫村镇,这是贾诩的错?
第三,段煨对贾诩既敬且畏,恐贾诩盛名之下自己兵权地位不保,贾诩察之不免惴惴,遂投张绣,段煨惶恐之心尽去按约定善待贾诩家人。假如贾诩是因其实力弱小倒戈张绣,段煨为何善待贾诩家人?再说,另投明主有何不耻?难道像高顺等愚忠之流算得大才?
第四,阁下只说劝张绣投降势大的曹操,怎么不提是贾诩设计诈降杀曹呢?如果不是典韦勇猛,又有曹昂、曹安民替死,曹操早已丧命宛城,你能说诈降是因为攀高枝?
第五,曹操战胜张绣刘表联军之后迅速北撤,张绣追击,贾诩劝阻,张不听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又劝张绣追击,张绣虽疑,但真的将曹操后队击溃,这难道不是贾诩的兵法才能?
第六,袁绍欲劝张绣投他,被贾诩劝阻,说袁绍不能容人,投袁不如投曹,贾诩明知典韦、曹昂、曹安民皆死于自己的诈降计,他还劝张绣投曹,你能说他是自私,坑张绣换取官位?袁绍后来结果如何?袁绍又是如何气量狭小不能容人的?沮授因何而死?辛毗、许攸因何投曹?反观张绣降曹,曹操与之结为亲家,张绣立战功,封赏最多,为曹军诸将之首,张绣投错人了吗?张绣被曹丕挤兑死是《魏略》中说的,但这一说法在《三国志》中时间不合理,张绣病死于征讨乌桓途中。张绣若不听贾诩的,要么死于宛城,要么死于官渡,得早死个七八年,贾诩难道不对吗?
第七,贾诩确实只是官渡之战主战谋士之一,但是在曹军断粮的危难时刻,曹操却问计贾诩,贾诩就提出了有名的四胜论,劝曹操坚守待变,果然等来了奇袭的机会。可见贾诩的话对曹操来说十分有分量,这不是贾诩过人之处?
第八,贾诩劝曹操暂缓伐吴,曹操未听。曹操赤壁之败是运气不好,贾诩无功,曹操宛城之围没死,也是张绣运气不好,所以贾诩也无功,你是这个意思吗?怎么做都是天数,出谋者无功。那刘备伐吴,诸葛亮也劝阻,吴国险些亡了,最终刘备却被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也都是天数和运气,诸葛亮也狗屁不是喽?
第九,离间西凉韩马,贾诩献计,别人执行,就是别人的功劳,没贾诩什么事儿,没有贾诩,谁想到离间计了?想不到还执行个什么?就是说打仗打赢了都是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的功劳,参谋长都是吃屎货?是这个意思吗?
第十,曹操讨伐张鲁时甚爱庞德,贾诩用计使其迫降,也导致张鲁无将与操抗衡,遂降之。庞德勇武,战关羽被俘后赴死。操得猛将又得汉中,贾诩无功?
十一,曹操偏爱曹植,立嗣犹豫,问计贾诩,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劝曹操下英明之决断。曹植诗虫酒桶,终日浑浑噩噩,任性妄为,焉能继大统?被曹丕弹压就一蹶不振,俯首帖耳、唯唯诺诺,连老婆都被曹操赐死了。反观曹丕坚忍自律、文武双全、城府深、人缘好,懂得维护家族和士族,更有威望,尤其是因曹植得宠被弹压期间他锲而不舍、绝境逢生,具备了一个帝王该有的素质。陈群、司马懿、桓阶、邢颐都是大智和大贤,反观丁仪、杨修、孔桂之流,若非卖弄之徒便是腌臜小人。更何况废长立幼确实为大忌,为魏国之久安,贾诩何错之有?依你之见该立谁为储君?贾诩何来阴谋之说?
十二,贾诩为人低调,不争功,不攀位,尤其是曹昂典韦死于其诈降计,更是每天如履薄冰。贾诩被封执金吾,您知道是什么官吗?掌禁军卫戍京畿的职位,曹操不重视他让他卫戍京畿?曹操不信任他屡次最关键的时刻问计贾诩?官渡之战,贾诩任参军,那时候郭嘉也不过是个参军,袁绍兵败,贾诩被封为太中大夫,后来贾诩一直躲着曹操,毕竟曹昂死后,曹操与原配夫人丁氏分道扬镳。曹操也理解贾诩,所以尊重他的选择,但每次关键时刻问计都第一时间想到贾诩,您比曹操英明?曹丕欲废汉立魏,贾诩教他三请三辞,又把风光的门面工作让给了好大喜功的华歆,多方考虑,审时度势不叫谋士?关羽真的有那么忠吗?关羽在曹操手下原本不错,但他看中了曹操家奴秦宜禄的遗孀,于是向曹操讨要,曹操贪色将秦之遗孀收入自己帐中,关羽与曹操离心,负气寻刘备,并非出于无比的忠心。审配挑动袁氏兄弟躲嫡,废长立幼,保袁尚谋求一己之地位已经到了几近癫狂的状态,困兽犹斗,徒劳顽抗,举城殉葬,滥杀无辜,居然还被称颂……辛毗有知必欲食汝皮肉!张任、高顺愚忠之流有何称颂?与羸弱蠢主殉葬,何功可颂?郭嘉、荀彧、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张郃、张辽、于禁、徐晃……臣择明主的多了!何错之有?
十三,曹丕问贾诩伐蜀还是伐吴,贾诩说时机不成熟,我国无必胜之将领,需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曹丕不听而伐吴,惨败而归。反观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蜀国赋税兵役繁重,国力直衰,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是为什么李严要站出来制约诸葛亮。蜀国远没有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那么富庶繁荣和强大,蜀国就算诸葛亮不死也永远灭不了魏国。何必过于吹捧一个人而贬低他人呢?
贾诩被曹操和曹丕赏识,陈寿、裴松之、朱敬则、杨炯、白居易、苏辙都对贾诩赞誉有加,易中天老师说贾诩有大智慧。
公却深不以为然,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贬低贾诩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者,实为古今第一人也!
三国哪个谋士被低估?
自认为对三国还有些研究,来说一下被高估的谋士吧!各个势力都分析一下!
1,李儒
董卓势力。
董卓的女婿,历史上也只有这么个记载,毒死刘协的哥哥刘辨。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描写为董卓手下第一谋士,三国志游戏系列智力没有下过九十。
2,徐庶
前期刘备势力,后期曹操势力
三国演义中徐庶可是刘备获得的第一张ssr五星谋士卡,历代三国志系列徐庶智力没下过九十。
可是真实的徐庶有这么厉害吗?答案显然是NO,普通,普普通通,在刘备旗下并没献出有效的计策,和诸葛庞统相比差之千万里。
另外,正史中也并非曹操以徐庶老母做要挟,而是荆州被攻破后,徐庶自己以老母在曹操那里去投奔曹操的。投奔曹操后也没什么政绩,换而言之就是没什么作为,连传都没。
很多人都喷赵云云妹是保镖,这个徐庶在谋士这一行比赵云在将军这一行差的太远了,不能比。
3,张松
张松是谁?刘璋手下献图给刘备那位!
这位明显就是买主求荣的卑鄙小人,长的也很磕碜,除了记忆力好在曹操那边装逼成功外,有什么作为?小丑垃圾一个,但是历代三国志游戏系列这货是刘璋手下智力最高的,接近90智力。而且好多人都认为这货虽然人品不好,但是能力还是有的,我觉得他是能力都没。
4,法正
属国法正
法正又称为法可击!人品不好,和上面的张松狼狈为奸想要卖了刘璋。
法正能力怎么说,刘备要打汉中,黄权说可以打,然后说了一些策略,刘备问法正怎么样?法正说可击!然后就打赢了!
个人评判:这位和上面三位不一样,能力是有的,就是人品不太好,其能力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强。
定位和宇宙战神郭奉孝差不多,一个刘备喜欢,一个曹操喜欢。
5.郭嘉
魏国郭奉孝,又称郭战神,宇宙战神
郭嘉人生中最厉害的便是预判孙策之死。
除此之外没啥亮点,就有一次打乌丸,出了个主意兵贵神速,差点把曹老板坑死,然后他没回到家就病死了,虽说打赢了,那也是因为张辽和张郃够牛逼,张辽阵斩蹋顿。曹老板打仗回来把当初劝他的人都赏了一遍,由此可见郭嘉这主意出的是在馊,被人家都发现了还兵贵神速,还和草原民族比速度,真是可爱。
个人评判:能力是有的,易中天夸大了,现在不少人还都认为郭嘉是曹魏五谋之首,其实郭嘉比起荀彧差之太远,比起甲鱼也不行,比起荀攸十二奇策也差点,和程人肉程煜差不多,不过人家程煜够狠,还会带兵。
6,田丰
袁绍集团田丰
田丰经过三国演义的描写,隐隐约约成为袁绍集团头号谋士,能力被严重夸大!
其实力究竟如何?
除了劝袁绍说老子认为不能打,你打了就败之外没什么别的作为。比起沮授差的远,官渡之战郭图虽然除了馊主意但是也曾在袁绍打公孙的时候出了大力,逢纪能力一直可以。至于叛徒许攸那就不说了。
评判~~:有点眼力,但做人太刚直,老板不喜欢。
其死是因为公子们之间的内斗,田丰站错队,袁绍喜欢小儿子,他支持大儿子。
三国哪个谋士被低估?
三国中被高估的谋士是徐庶。
此人虽然有智谋,但被曹操用奸计骗了,落得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但他也是有孝德之人,所有的智谋未有用武之地,遗憾终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