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
这个世界上会吹牛的人很多,关键是如何鉴别出真牛B的人和假牛B的人。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应该没什么机会为选拔军事主官而烦恼,但是,却很需要学会识别一个人是不是说起来那么厉害,真的可以托付重要的事情。
选拔赵括:善于谈论兵法关于赵括,他父亲赵奢的评价已经点出了他和后来韩信的区别。
史书上说赵括,基本除了长平之战的记载外,都很少,只是说他会吹牛,谈论起兵法来连他的名将父亲都说不过他。可是,赵奢是真说不过他吗?当然不是。赵奢说:“打仗是很凶险的事情,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可是,赵括却把打仗说得很容易,将来,不用他就好,如果被他忽悠了,用他为将,那赵军的覆灭一定是因为他”
知子莫如父。
赵括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只是,赵括的父母亲都看出儿子不可用,为何赵王还用呢?所以,真不要再为赵括到底牛不牛逼去争论了。
我承认,赵括应该不是庸才,赵军发起进攻或许是朝堂上的决策,我也承认,他在败局中有一些闪光点,我还承认,那个时代的将领打不过白起不是什么特别丢人的事情!
但是,战争不是体育比赛!
体育比赛中,你输了比赛,表现出闪光点,未来可期!
战争,胜了就一统天下,输了就国破家亡,闪光点不闪光点没有意义!
强调赵括的闪光点,让埋骨长平的四十万赵军将士情何以堪?
战争失败了,家国就会受难。所以,失败了,找再多理由,表现再多闪光点有何意义呢?选拔韩信:多方考察可能收到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刘邦和萧何只是听了韩信几句话就觉得他牛逼了。
其实不然!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确实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在这期间,他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牛逼。
有一个成语叫推陈出新:韩信投奔刘邦后,被叫去做仓库管理。他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方法,粮仓开两个门,前门进新粮,后门出旧粮。简单的创新,就保证了仓库既通风,不容易发霉,又使得粮食的仓储时间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粮仓的运转效率。
同时,萧何也是和韩信做过多次交流。韩信对山川地势、己方特点、敌方弱点都一清二楚,这才确认是人才!
在启用韩信前,萧何做过长期观察一个能够做项羽的执戟郎(相当于警卫员干部),居然不和一个无赖大家,从人家胯下穿过。这是何等的胸怀?
一个行伍之人,能马上把粮仓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何等的智慧?
不只是听他说什么,细细观察他的作为,金子,即使被埋没着,也能发出微弱的光芒。
这个是我的意见。韩信和赵括,和我们没有关系。
我祝福朋友:选对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业伙伴、人生伙伴!
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其实,赵括没大家说的那么差,他虽然比不上多多益善的韩信,却并非真的如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懂纸上谈兵,更不是赵军长平之战惨败的主要责任人。
赵括于韩信最大的差距,其实在运气;事实上,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并非在于两军主帅军事指挥能力的高低,也非在于两军兵力之多寡,其根本是在于秦赵两国的国力差距。
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六十万,赵军投入四十五万,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大战役。因此,双方谁也无法有能力取得速胜。尤其是赵军主帅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固守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寻找秦军弱点,再一举击败他们。这便将长平之战拖入了僵持阶段,从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转变为国力的消耗。
悲剧的是,廉颇这种打法,以赵国的国力根本就耗不起。秦国的综合国力实在太强大了,针对廉颇的坚守战术,秦国直接调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使秦军得以直接从水路运粮,极大的提升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效率,其运粮速度和体量,比路途更近的赵军还要快。
此外,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家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耕战结合的社会生产,使得秦国国内的粮食供应,足够支撑秦军数十万大军打消耗战。但赵国不行,这样僵持没几个月,赵国国内的粮食就已经消耗完了。
同时,长平之战又抽空了赵国大量的青壮,使得赵国后方的农业生产大受挫折,很快国内也到了无粮可食的地步了。因此,赵军如果继续坚持廉颇的战术,他们最终将会败给他们自己。而这才是赵国最终决定起用赵括的原因!
我们过去提及赵括,就总是想到纸上谈兵,事实上赵括并非真如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因此,论军事理论素养,赵括丝毫不比韩信要差。但是,赵括的运气却比韩信差太远了。因为,他首次统兵就要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和他手下那六十万虎狼之师。这样的对手,是同时代的名将廉颇和乐毅都无法战胜的。
其实,赵括指挥后,从一些细节上,我们也能看到他的不简单,绝非是纸上谈兵之辈。首先,在出战之前,赵括可是详细的勘察过战场的地形条件的;其次,在指挥过程中,初出茅庐的他却能够做到下令果断,而且令出必行,这也是赵军诸将中无人可及的;此外,就是即便陷入秦军的重围,赵括还能统兵固守40多天而不乱,并且多次身先士卒带兵突围;最后,赵括虽然战败了,但却也让不可一世的秦军付出了近二十万人的损失,而自己也是力战而死的。
所以,通过这些细节,个人认为,赵括其实算是虽败犹荣的。至少对于一个初次出阵就面对身经百战的战神白起的青年将帅来说,能把战争打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与之对比,韩信就幸运得多了。被拜为汉军大将后,韩信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汉军一举击败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还定三秦。
但大家想过了没有,此章邯已非往日的章邯了。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人过去都是秦将,而当年项羽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只有他们三人得以苟活,秦地百姓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虽然被分封到三秦当王,却日夜背负秦地百姓的痛恨,不得民心,早已沦为丧家犬了。
而刘邦先入关中,本来按照“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汉王就该是关中的王。而且,刘邦进入秦地后,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妇女无所幸,府库无所取。他的行为深得民心,与之后的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章邯等人本来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即便指挥的人不是韩信,而是刘邦,或是樊哙等人,照样能够取胜。
在举个例子吧,就是著名的井陉之战,韩信背水一战,以3万败赵军20万。但是,这一战除了得佩服韩信出色的战术和指挥水平外,还得佩服的其实还是他的运气。因为,此战赵军的主将陈余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根本不配做韩信的对手。而且,当时赵军的李左车其实早就看出了韩信的意图,并且提前作出了预警,如果不是陈余的迷之自信,那么韩信根本赢不了此战。
假如韩信和赵括一样,一开始就直接面对一个强大到无法战胜的对手,比如让韩信一上阵就直接对决项羽的主力楚军,那么韩信胜算又有几成呢?别忘了最后的垓下之战,韩信可是以六十万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才能确保战胜项羽的十万楚军啊!
不过,个人还是认同韩信的综合能力是要优胜于赵括的。首先,韩信毕竟是在战争的一线接受过洗礼的,而且在拜将之前,也是在基层历练过的。因此,韩信绝对比出身名门的赵括更加灵活,更懂得用兵和练兵之道。
其次,韩信能够在没有公信力的情况下,通过治军快速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进而不断在征战中取得进步,总结经验。而赵括毕竟出身条件好,不用面临这样的困难。
所以,综合来看,韩信自然也是要比赵括优胜不少的。但倘若上天能给赵括多一些运气呢,估计赵括也能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将帅啊!
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淮阴一去不回头,挎剑潇然逐乱秋。
最恨萧何忘月下,钟鸣汉殿失风流。
一一咏史•韩信(阆水渔民白溪钓)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今江西清江)人。据传韩信曾被淮阴恶少欺凌,受跨下之辱。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
韩信不为项羽赏识故投奔刘邦,然汉王不以为是。韩信愤而离去,萧何知之亲自骑马月下追回,并力谏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故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之美谈。
后刘邦灭项羽建汉。原封韩信为齐王,复改封为楚王,并于云梦泽诱捕韩信入京都长安,降为淮阴侯。又因陈郗谋反而牵怒于韩信。汉高祖故意远离,吕后让萧何出谋于未央宫杀韩信于钟下。得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一联云:生死一知己,成败二妇人。这正是:
滅趙平齊垓下歌,開基勛業將軍多。
白雲垂地偎天際,悵望空無雲夢波。
一一列車過湖北雲夢縣(閬水漁民)
至于赵括,到底是不是“纸上谈兵”?一直有争议。
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韩信与赵括,一个是家道衰微的落魄子弟,一个是生活优厚的将门之子。韩信从小失去父母,有时饿的实在不行,到河边浣衣嫂处噌饭。但韩信常在乱石堆中翻阅一本破烂的书,并拿着石子摆龙门阵(有人说韩信独自下围棋丶看棋谱),(也有人说看兵书、研究孙子兵法)。一日,一帮无赖嘲笑韩信整天背着佩剑,却是胆小鬼。韩信敢怒不敢言。对视中无赖之首要韩信钻裤裆,否则休想走人。韩信羞愤难当,最后克制了,蒙受了"胯下之辱"。当晚韩信再噌饭时,浣衣嫂大声叱责他丢尽男儿脸。韩信临别,深深鞠了一躬,投奔了项军,多次上书献策,项营不当回事,仅给他一个看管粮草小吏。韩信复投刘营,一次犯事,被军法处置,待到他时,大喊一声:沛公欲得天下,不能杀了壮士!执行官好奇,暂放下了韩信,告之萧何,萧何后来多次与韩交谈,最后向刘邦力荐,才有了拜将台。而韩信第一仗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丶暗渡陈仓“。可见,韩信一贫如洗,还是久读兵法,先后呆过项刘兵营,还能屡次献策,被萧何力荐,被刘邦请上拜将台,绝对是有货的。而楚汉的结果更证明韩信的军事天才。反观赵括,在朝廷上夸夸奇谈,从小养尊处优,很少有实地考察,沾着我爸是李钢,狂妄自大。赵王在危难关头弃用老将廉颇,却选择暖室花瓶,结果只能是惨败了。
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韩信在军事方面是成功者,称“兵仙”,军事界“谋攻派”代表人物。创造出背水之战,半渡而击的许多经典战例。赵括长平之战而亡,被认为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𣎴以成败论英雄,仔细研究赵括,发现赵括是有可圏可点之处的。起码断粮被围46天,赵括生前没有投降,还亲自冲锋组织突围,他被射杀后赵军才投降的,有材料估算赵括身高1.85至1.90米之间,这身高跟项羽不相上下,也算勇猛战将。
两人结果有差距是有原因的。但是战争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多方面因素,尤其对手如何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存在着因果关系的。
韩信军事能力强是有目共睹,从小是有志向的,还能忍辱负重,韩信参加了项梁反秦军队,章邯军杀死项梁后,韩信又跟着项羽。韩信在项梁项羽军中没有担任将领,可能没有指挥过战斗,但参加过一些军事行动,也会积累许多军事经验,也提过一些建议,只是没被采纳。韩信投入刘邦阵营前应该有些军事经验,要不萧何不能那么器重韩信,韩信与刘邦见面会话,体现出对项羽十分了解,对军事战略有远见的。
赵括应该有些能力的,公元前280年赵齐麦丘之战,赵军胜利就是赵括功劳。长平之战是乐毅先推荐赵括为将的,还有很多人推举赵括为将的,当时赵国还有田单、李牧等将领,赵王想来想去用赵括挂帅了,因为长平之战不同于一般性战役,投入太大了,基本是输不起,能挂帅本身就是不简单。蔺相如和赵括母亲都反对赵括为将的,赵奢也曾说过赵括的短处,但乐毅也是知兵的。秦国虽然使用反间计,但最终还是赵王愿意让赵括为帅。赵括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挂帅的机遇不好,先前廉颇都没解决的问题让赵括来处理了。
再看看秦国方面,是偷偷地、保秘性地让白起挂帅了,秦昭王亲自参与了此战活动,综合来看,秦国实力是强于赵国,打败赵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韩信灭韩、代、赵、齐,降服燕国,这些对手也是刚刚复国情况,人心不稳,战斗力有限。打败楚将龙且也有龙且轻敌思想的原因。
长平之战,赵括挂帅面对着秦军,那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被誉为虎狼之师,而秦军挂帅白起,是常胜将军,用兵常提韩、白,是和韩信相提并论将军,因此,赵括战败是很难避免的。只是这场意义深远,影响巨大,死亡众多的战争赵军挂师是赵括,赵括也就成了后世人经常谈论的人物,用现代话说叫“网红”。赵括是官二代,别人说他毛病可能也存在,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怕死,他就不会承担重任,不会战死战场。我们今天对历史发生的事情总结也是有必要的。后世不忘,前事之师。
上述是我个人一些看法,也不一定科学合理。历史问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韩信、赵括距今久远了,历史资料记载也有些复杂的,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比史料丰富的得多。
韩信和赵括一样开始没有实际经验,但韩信当大将统兵后比赵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么?
放屁,韩信是当过好几年兵的,对军队的组织结构,以及战争模式是非常清楚了解的,并且也打过仗只不过身份是士兵。
一味说赵括面对的是白起,所以他输了,真是傻逼理论。韩信第一个对手就是名将章邯,然后就开启了无敌模式。
赵括,韩信,两人都熟读兵书,对兵法理论都非常熟悉。但是赵括打仗还一味的拿着兵书打仗,用兵书死套战争模式。而韩信认真的分析对手 ,结合实际,长远打算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明修贱道暗度陈仓,有了背水一战 有了十面埋伏,逼死霸王。可以看出韩信对不同的对手做出了不同的战略,战法,可谓把对手算计到了骨头渣了。而赵括则在兵书里找答案,拿他跟韩信比真是猪一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