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满清入关的大势吗?
阻挡不了。
明清交革,满清入主中原,很多人把罪责全部放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上。实际上,吴三桂的举动固然加速了满清入关,但是,即使吴三桂不开山海关大门,满清一样会入关。
把扼制敌人入侵中原的希望放在山海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管是金灭辽,蒙古灭金,或者后来日本侵华,长城天险,都从来没有阻止过野心勃勃的对手进入中原。
万里长城万里长。山海关这样的雄关自然可以扼制满清从这里入关,可是,即便如此,满清依然多次越过长城,掠夺中原。
尤其是在满清和蒙古交好之后,满清更是可以从山海关以西,快速进入中原。
山海关雄关,但要护卫中原,难道可以仅靠一座雄关吗?因此,把阻止满清进入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山海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明清交兵几十年,满清一直无法“入关”,也在于明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国力,以及明朝关外将士的浴血奋战,并非在长城雄关。
吴三桂投降前,满清已经积极准备进入中原皇太极时期,没有急切入主中原,和皇太极的方略有关。
因为皇太极对明清两国国力差距有深刻认识。因此,制定的战略是“伐大树”战略。并不急于直接入北京。而是采取了掠夺的方略。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经数次进入中原,最远,甚至深入到淮河流域!而入侵的规模非常庞大,如果结合后来李自成攻北京时的轻松成都,满清不是没有能力提前攻取北京。可是,在“伐大树”的战略下,不断削弱明朝的力量,为以后入侵中原打实基础。
可是,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满清已经开始准备入主中原了。
清军早有入主中原之意,在收到吴三桂的信件之前,已准备入关争夺中原多尔衮早已定下了从山海关以西进入中原的方略,并且,是在实行期间,接到了吴三桂的信!
而多尔衮这次入侵中原,与往日不同。确实是奔着入主去的。
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多尔衮写到:以前我们和明是两国交兵,我们以掠夺削弱敌国,今后,那些地方的人民都是我们的人民了,任何烧杀掠夺都会被处决!
因此,多尔衮在吴三桂信件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入主中原。
当时的关内,没有任何一股政治力量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如果关内认清楚形势的政治力量,不需要唐宗宋祖这种级别的力量,哪怕就是后汉刘知远这个级别的人物,也是有机会组织满清的。
遗憾的是,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南明,都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主要敌人。
李自成始终把明朝当做主要对手:
按理说,李自成很满清是不陌生的。当年,正是因为明朝要筹措资金抗击后金,才裁撤驿站,李闯王才失业的。而且,皇太极、多尔衮, 都曾给李自成写过信,多尔衮还曾提出,要和李自成一起打下明朝,平分天下。
在进入北京之前,李自成的主要对手是明朝,这个无可厚非。
可是在李自成入主中原之后,他应该不难理解,清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他所面对的明军!不管是洪承畴,还是卢象升,很多当初在镇压农民军时表现出色的将领,都在与清军的战争中吃了大亏!
李自成入北京后,政策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致使失去了机遇可是,李自成入北京后,招抚左良玉、刘泽清等南明将领,就是没有对满清做出合适的防御部署,甚至去掠夺吴三桂家属!
即使是在山海关之战,已经发现清军接近的情况下,依然只派唐通偏师驻一片石防御清军,主力攻打山海关!
而在李自成连续兵败后,甚至派兵攻打张献忠,从汉中攻川北,这确实是亡国之君的昏招!
南明也把清军看成朋友,李自成看成主要敌人
满清在进入北京后,一度希望兵分两路,一举消灭两个对手。
可是,南明更滑稽,即使是史可法这样的人物,都答谢满清。
满清集中力量打击李自成,一是因为认识到李自成的军力,二是了解到南明的愚蠢!
满清始终巧妙利用关内势力矛盾,处于主动地位相比之下,满清集团在整个明清战争时期,都处于外交的主动境地。
在明朝国力尚可时,他致书李自成,多次表达共分天下之意。并有意识地在李自成遇到困难时,出兵掠夺中原,给农民军喘息之机。
在入北京后,又交好南明,全力以赴打击李自成。
直到满清渡江,明和农民军余部才可以配合起来,可惜,晚了!
满清入关,对历史的影响今天不去评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满清是中国大地上唯一有能力统一,并且治理这片大陆的势力。
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满清入关的大势吗?
不可能!
一,李自成的灭亡来自于内部势力崩解瓦解,根本在于自认为坐拥江山而失去了斗争之心、从而把主要目光放到了争权夺利上,吴三桂归顺李自成的结果脱离不开自取灭亡、更何谈联手打败清军?
二,大明王朝的万里江山当处于绝对空虚的状态,李自成逼死崇祯后出现的局面恰似军阀割据,大明仅存的有生力量也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清军却是可堪称集中了最精锐的力量,如此清军谁能阻挡?
吴三桂,按照惯例,也仅是承担着‘红颜祸水’的角色;清廷内部若是不出现大的问题,外部是没人能抵抗他们入主中原的;李自成,也仅是大势所趋当中以他为这一场农民运动画上了句号;其他人或势力,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起来的。
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满清入关的大势吗?
没可能,招不招降都阻止不了清军入关!
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满清入关的大势吗?
感谢邀请。我们先简单回顾下战役过程:
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剑拔弩张,吴三桂军倾巢而出,列阵时刻,李自成大军呼啸而至。此刻,御驾亲征的李自成,押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全家数百口性命都在李自成的手里。
李自成本想以父子亲情、民族大义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吴三桂此刻全然不顾,孤注一掷,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击败大顺军,解救出全家老小。
双方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对阵规模:吴三桂军5万,李自成军6万。两天激战,李自成占了上风,清军突然夹击,其动员力量达到15万,而且谋求将大顺军全部剿灭。损失惨重的李自成大败而归。历史出现转折点,并以此进入“后李自成时代!”回到北京的李自成怒杀吴三桂全家数百口。
如果吴三桂此时“真心”归降大顺,历史完全可以改写。
1.建州军为鞑虏,中原正统自古有“华夷之辨”。中原百姓对其并不认同,李自成完全可以以时间换空间,发布《讨满洲檄文》,历数其所过之处,荼毒生灵等各种罪行,抢占舆论制高点。
2.高调宣传吴三桂。吴三桂军长期镇守边关,屡败清军,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彻底击破。大顺以吴三桂为楷模,振臂一呼,建立最广泛的统一阵线。
3.宣传孙承宗、史可法等前朝众多豪杰抗击清军的英勇事迹,树立典型。承认其为前朝忠勇可嘉之勇士,无论精神、气节等均有榜样楷模的力量,有助于巩固统一阵线,笼络人心,尤其是增强归顺人员的信心,为其找到归属感。
以孙承宗为例,高阳城保卫战,74岁高龄的老帅,不愧为两代“帝师”,率领军民500人抗击数万清军,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侄孙全部殉国,全家老小百余人遇难,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4.发布《告中原豪杰书》,号召中原军民起来抗战。5.停止一切任何形式的“追赃助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最广大的统一阵营。用今天小米CEO雷总的话说,“把朋友做得多多的”!这实在是有力量、有杀伤力、可以胜过敌人四个军团的力量,但李自成必须要懂。
6.成立以吴三桂父亲挂帅的全国救亡委员会。以上六点总结概括起来,就是建立内部的统一思想防线,保证内部安定团结,避免任何人“降而复反”,从而保证己方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从以上分析可知,吴三桂在整个战争态势中是一枚极其重要的战略砝码,谁争取到他谁就获得了战争主动权。故而历来史学家都把吴三桂看做是一根救命稻草,他的抉择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或归宿。
以上是从吴三桂的角度解读李自成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从李自成的角度看,他曾经向崇祯表达了抗击清军、请封“西北王”的主动“委曲求全”的主张,其实这是李自成的“大智慧”。
很多人为此而求全责备李自成没有抱负,“农民意识”、“没有战略眼光”、“鼠目寸光”甚或“流寇习气”等等,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崇祯过分依赖群臣的意见,而他们不表态的做法,令崇祯心灰意冷,强硬地拒绝了李自成。最终落得崇祯上吊,李进入北京,虽获得了全部的明朝管理制度体系,却没有把握机会,反而失去了江山。
总之,倘若吴三桂真心归顺,李自成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分封崇祯的几个儿子,笼络人心,甚至立为新君,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天下归心,何愁建奴不灭!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满清入关的大势吗?
其实在降清之前,吴三桂是试图归顺过李自成的,而且李自成也接受了吴三桂的归降。当时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南明王朝还没建立,大明就处在一个灭亡的边缘地带。四处无缘的吴三桂因为个人前程和军饷问题,对于投降否犹豫不决,后来李自成命人送来劝降书,吴三桂便决定投降,并且诱导自己的军卒鼓动自己投降,来掩盖自己主动投降的现实。
确定投降了之后,吴三桂带着人离开了山海关开始往北京走,刚到半路上,北京就发生了巨变。因为大顺军军粮不足,李自成放手刘宗敏对大明降臣铐掠助饷,其中遭了秧的就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深感自己继续前进怕是要进了虎穴的吴三桂为了自己的生路,掉头冲向山海关,重新打起亡明孤臣的旗号,与李自成走向了彻底决裂。
所以综上来说,不是吴三桂不投降,而是李自成的失算和考虑问题不周又一次逼反了吴三桂,三万多的关宁精锐冲回了山海关,又一次把历史走向带入了高潮。另外还要提一点,李自成的军队其实战斗力再进了北京之后就开始直线下滑,军无斗志,这也一来自然不是清军对手,十万之众愣是被三万关宁军挡在山海关下好几天。如果在公平条件下和清军打,看看陕西的战绩就知道了。
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吴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满清入关的大势吗?
我国除了共和国初期对农民抱有善意。
其他时段,农民是共和国《人民的名义》中敢贪不敢花的赵德汉。
是鲁迅笔下《药》中喂革命烈士之血的老栓。
是平常不会出现于封建史书中的卑微蝼蚁,是偶尔提及便是反贼叛逆欲诛之而后快的群体。
讲了这么多就是一个意思:他吴三桂就是饿死,从楼上跳下去也不会与农民同流的。
别看可以投奔清朝,清朝发家者至少是建州官身,手下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想要的是天下大权。而农民起义最后都要退散的,因为等到有饭吃了,农民就又是农民了,农民群体大部分战力是靠饿,有些吃食,打几次胜仗得到些资源就不会太卖命了。毕竟和谐安定才是农民的向往。这也是封建时代农民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后来我军的农民兄弟是有了共产主义加持,战斗有了信念和理想支撑而不是因为饿,才得到了非凡战力,这是吴三桂时代没有的。
故此吴三桂这种手握重兵的军阀怎么会选择后继无力且不如自身的队伍呢?
所以题目不成立,没有如果。
封建社会的农民从没有成功过。只有流民朱元璋成功了,但他是参加了地主阶级的队伍,是站在农民对立面,娶了地主女儿进而成为一路军阀。
称帝之后定制的政策也是限制种地的农民自主流动,给了地主控制农民最大的政治便利。如果地主阶级也算农民,那当我没说这段好了。
有时间研究吴三桂,不如研究一下为何如今社会对待农民身份的认同怎么又全方位下降了?
上山下乡时还讲要接受农民教的。这才几十年,农民已经在电视剧里当各种各样的反派了。就连正剧,坏人都是苦于年轻当农民时受过苦而变坏。好人都是祖传的善良。如今的社会是有钱的上层阶级占领了舆论?还是垃圾娱乐圈在丑化人民?这才值得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