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时,诸侯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末年,昭宗皇帝确实经常被好几个诸侯先后劫来劫去,可是,却没有一个如曹操一般的人物,利用天子的权威来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地位,这是为何呢?
唐昭宗不易控制汉朝时,汉献帝被董卓、曹操控制时,年纪尚小。从挟持天子,到献帝长大,将近10年的时间里,曹操可以从容地对天子的官僚体系进行干预(如打压杨彪等),从而控制住朝廷。
可是,就这样,在献帝成人后,依然和曹操进行了明争暗斗。
汉献帝成人后,与曹操进行了若干挣扎,但内外早在他年幼时,就已被曹操控制而唐朝时,唐昭宗一继位就已经20多岁了。昭宗有自己的官僚班底,李茂贞、朱温等,再是跋扈,也无法摆布天子。甚至,在朱温迁徙皇帝去汴途中,昭宗还多方下诏,请河东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等兴兵相救。
社会结构对割据者的制约作用不同汉末三国之际,那还是一个豪族社会。世家大族的权力非常大。无论是天子,还是丞相,或者割据者,都需要得到世族的支持。
而世族们,因为彼此盘根错节,社会关系遍布全国,他们也都希望在一个至少名义上统一的体制下发挥作用,而不愿意受到地方割据的制约。
即使是曹操这样的强者,他大量的工作,大量的地盘,都只能委托给世族协助进行管理。比如,陈登等人在徐州,李通在汝南。
连司马懿这样的世族,都可以因为曹操的出身问题而不愿意为他所用。
汉末的士族,盘根错节于全国,希望国家至少名义上统一而在兖州地区,曹操在杀了名士边让后,引发了兖州士族的集体叛变,险些丢掉了根据地,提前灭亡。
因此,曹操的作为,必须得到士族的支持和认可。
事实证明,在曹操后来已经地位稳固之后,称公称王时,也遭到了荀彧等士族的反对,这是在曹操地位稳固之时,假如是在曹操初接汉帝时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果不堪设想。
同样,对于地方割据者来说,都必须仰仗地方世族的支持。而如果明确反对天子的诏令,后果和袁术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天子令,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而出身寒族的曹操,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规则,弥补了自己于袁绍袁术之间身份的差异。
即使是世族首领反对汉天子,也会遭到天下世族的反对反观唐朝时,由于长期打压,士族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中国在唐宋之际开始进入平民社会。
此时,再用天子令来糊弄人,是没有用的了。
动乱的源头与汉末不同在汉末动乱伊始,天下的割据者多是以州牧身份开始的。州牧对于治下的官吏安排,是有任免权的,但是,依然需要表奏天子。
因此,曹操可以通过天子令进行一些利于自己的任免。甚至到了赤壁之战后,都试图通过对程普、刘备的任命来挑拨孙刘矛盾!
而唐朝时期,割据者多是以节度使身份割据的。在中唐以后,节度使对官员的任免不受朝廷的制约的现象非常常见。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不服从中央的先例大家见怪不怪了因此,在流程上,也可以完全脱离天子的诏书,自行统治了。
因此,唐末没有人通过挟持天子来令诸侯。
这是我总结的几点,我也希望听到大家的批评。
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时,诸侯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著名的“安史之乱”后,地方行政长官开始了“世袭制”,形成了“藩镇割据”势力,和唐中央叫板的军阀比比皆是,但终唐一朝没形成汉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为什么呢?因为唐王朝中央握有了军事力量,即掌控了一支规模不小的神策军!
神策军原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戍边野战军,后进入京师成为禁卫军,负责保卫首都的安全,是李唐王室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
神策军的高层领导权始终握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手中,自唐穆宗以后,唐天子大多生活在宦官羽翼之下。历数穆宗以后的九帝,除敬宗、哀帝外,均为权宦所立;即宦官集团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大权。唐末,藩镇武装势力屡犯京师时,常以“剪除宦官”为口号,这样神策军在宦官集团的操纵下,就发挥了卫护京师的功能,客观上起到了保卫天子的作用,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闹剧没在唐朝重演!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时,诸侯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陆解史。关注小陆解史,关注更多精彩!
都说盛唐,盛唐,然而盛唐只是那么些年。可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也出现了东汉末年那样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家也知道藩镇割据带来的影响就是到了三国时期的时候会出现曹操这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最后就是东汉灭亡、三国鼎立,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那么,既然这个藩镇割据这么的复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割据比东汉末年还要糟糕,唐朝为什么没有人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中唐时期:唐朝朝廷制定“以藩制藩”策略唐朝时期藩镇割据的时间很长,从安史之乱之后,横跨一百多年,其中以河北三镇为首,始终割据为独立王国,不听中央号令。但是,藩镇割据虽然是中晚唐的常态,但天下大乱不是。唐朝的局势全面崩溃,也就是在黄巢起义之后的二十多年而已。在黄巢起义之间,藩镇别说挟持天子,连自保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所谓强汉巨唐,虽然经过了一场空前的安史之乱,但大唐帝国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安史之乱后又生生的续了一百多年。这与唐朝的军事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虽然提起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藩镇割据”,“宦官跋扈”,“朋党交攻”。其实中晚唐的形式还没有那么糟糕。对于唐朝朝廷来说,这三件事的威胁排行大概是:宦官乱政>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之所以藩镇割据只能排第二,因为唐朝的藩镇也没有那么厉害。
黄巢起义以前,常年割据的藩镇只有魏博、范阳、成德三镇,三镇处于河北山东一带,离长安是相当的远。而且为了对付这三个藩镇,朝廷还“贴心”的围绕这三个刺头搞了一个藩镇包围圈,三镇的旁边全是朝廷设立的藩镇,专职负责防御他们。整个唐朝,朝廷收回河北藩镇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唐德宗曾经组织过一场规模不下于安史之乱的平藩战争,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唐宪宗和唐武宗更是一度收回过割据藩镇的控制权。
这几家割据的藩镇,平时秘密联络,注重团结,枪口一致对外(朝廷),一旦朝廷发动征讨就联合对抗,他们通过抱团取暖来争取自己的割据地位,但名义上他们依然是大唐的臣子,在朝廷强势的时候甚至还要交出权力入京朝见。至于让他们干翻周边监视他们的藩镇一路杀到长安劫持天子,那大概是个梦想。
晚唐时期:救命稻草“神策军”被砍断而晚唐的形势,又是另一种面貌。唐朝中央的权威之所以能维持,在于唐朝朝廷始终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部队——神策军。虽然这只部队归太监管理,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太监和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皇帝和朝廷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神策军是朝廷最大的依靠。换句话说,由于唐朝朝廷是天下最强的藩镇,所以所有的藩镇都怕他。
但黄巢起义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黄巢的部队对江南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他隔断了朝廷和江南主要财税来源地的联系。而神策军在黄巢起义中损失极为惨重,所以黄巢之后,唐朝朝廷的威信由于实力下降而顿挫,而地方藩镇由于趁乱捞了不少好处,反倒个个作威作福,开始不听号令。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地方节度使干预朝廷政令的情况。但依然没有劫持皇帝的事情发生,因为神策军仍在。事实上,直到唐朝事实上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统治的前半期,神策军依然有十万之众,唐昭宗甚至想用他们来灭掉李克用,可惜被李克用打的全军覆没。从那以后,唐朝皇帝才彻底沦为藩镇的掌上玩偶。不过这个时候“挟天子”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唐朝的号召力几乎为零,所以朱温很快就称帝了。
而东汉则处于一个奇妙的境地:董卓之乱之前,朝廷自己的力量已经在内斗中被消耗光。董卓之乱之后,朝廷的实力和威信荡然无存,成了流亡政府,到处讨饭吃。
但奇妙之处就在于这,由于汉朝的倒台是突然性的,所以汉朝皇帝虽然没威信,却有号召力,尤其对知识分子来说,曹操可以利用汉献帝竖起一张朝廷的大旗,这对他笼络士族意义众大。等到汉朝这块牌子过了几十年已经彻底没什么吸引力的时候,自然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喽。
我的见解只有这么多,不足之处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讨论!
同时烦请大家多多关注、转发,在此表示感谢!
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时,诸侯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究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自立为帝,这点来说,汉末和唐末情况皆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决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自立为帝,都取决于实力,只有实力到了,称帝也未尝不可,实力不济,称帝就是作死了。
首先,我们看一下汉末的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的时候,当时天下还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曹操只占据了今天河南的一片地区,周围全是强大的诸侯割据势力,北边有袁绍,东边有陶谦,南边有袁术,西北有马腾,随便一个诸侯来跟他干,都够他喝一壶了。所以,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优的选择,这样他在不称帝的情况下就得到了政治上的优势,为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再说一下当时的一个反例,就是袁术,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实力比他强的有很多,所以一称帝,马上就成了众矢之的,被各诸侯轮番打击,没两年就完蛋了。要知道,按照当时的情况,一旦称帝,至少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幽州的刘虞,那都是汉室宗亲呀,那么大一片地区肯定不会承认,绝对和你死磕的。
所以当时形势来说,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优选择。实际上,到了后期,诸侯基本平定,天下只剩下了曹刘孙三家,曹操也有了称帝的想法。
再说一下唐末的情况。
朱温在灭唐的过程中,几乎杀光了唐朝的宗室,所以从正统上来说,很难找到一个唐朝皇位的继承人了。不像东汉末年,无论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都是属于皇帝的直系儿子,继承皇位没有争议,当朱温灭唐之后,搬出任何一个人来继承唐朝的皇位,都属于远方亲属,正统地位本身就大有问题。类似的情况比如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因为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下落不明,找的都是崇祯皇帝的远系亲属,就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时出现几个明朝皇帝的情况都出现了。所以当时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挟那个天子呢?挟那个都价值不高。
再看一下实力情况,五代十国中的五代,都是称帝的政权,实力都是有的,绝对是所有割据势力中最强的,同时对付一两个割据势力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如自己称帝得了,就算称帝了,那些割据势力能拿他怎样呢?
所以,综合以上的情况,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自己称帝,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那个更有利就选择那个,取决定作用的,还是实力。
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时,诸侯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阿瞒曾说,若没有我老人家,不知道多少人要称王称帝,大唐末年,藩镇割据,只少了个曹阿瞒,几乎回到了东周列国。
为什么唐朝藩镇割据时,诸侯没有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黄巢之乱之前,北方的藩镇势力总体是均衡的,大家的势力范围都不算太大,谁也没有能力吞并谁,仅划界自守而已。这个时候要是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跑到长安去把皇帝弄到自己的地盘去搞挟天下子以令诸侯的游戏,等于给其它藩镇围攻瓜分自己地盘的口实,极不划算。
到了平定黄巢之乱后的晚唐形势变了,朱温已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藩镇势力,其它的藩镇被他逐步吞并掉了。占据了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地区,只有幽州和山西没被他拿下,这个时候,唐哀宗在长安受到了李茂贞的危胁,朱温就把唐哀宗接到了自己的老巢汴梁。也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持续的时期不长而已。
唐哀宗被迁往汴梁途中,朱温杀掉了随行的宦官和一些随行的士族缙绅,到了汴梁皇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只有等死的命了。
而且朱温没有曹操有耐心,没过多久,就杀了哀宗和废帝,自己上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