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刘备让贤陶谦,刘备让贤刘表和诸葛亮让贤刘备,你如何看待这三场让贤?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对诸葛亮托孤时,刘备表现的是绝对的真心!

对陶谦和刘表的让贤,刘备表现既都不是作秀,也不是真情。

所谓作秀,是假惺惺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明明想要,也要得起,只是做出个姿态来而已。

可是,刘备在这两次,不是作秀。

为何呢?我们先说前两次,让陶谦和让刘表吧。这两次,不是不想要,也不是假意谦虚,而是,要不起!

想一想吕布在徐州时期被陈登等人怎么玩的,就知道,没有当地世族支持,玩不转!

不论是陶谦的徐州,还是刘表的荆州。都是当地士族十分强势的区域。不是主君说让给谁就让给谁的。

陶谦前两次让时,刘备都不要,不是不想要,刘备也需要地盘呀!而是,根本不知道当地世族的意思!第三次,得到了糜家的支持,同时,了解到陈登等世族也对此持中立态度,因此,他才敢去接了。

我们对比一下后来的吕布,看看陈登父子怎么戏耍刘,臧霸等人怎么背叛吕布,我们就知道,得不到当地世族的支持,即使你有当时数一数二的并州集团这样的军力,也是不行的。当时的刘备,还不如吕布呢········

刘表让他,则是万万接不得的了。荆州的势力,悉数掌握在蒯、蔡手中,而这些势力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支持刘备的!刘备当然知道,固好不犹豫辞了!

当然,诸葛亮要刘备接下来,也不是没道理。诸葛亮本人就是荆州豪族之一,和蔡瑁、蒯通,也算是稍微打几竿子就打得着的亲戚!因此,诸葛亮是有信心或许本地豪族支持的。只是······假若如此,那荆州果然算是刘备的吗?

诸葛亮若存篡位之心,会因为你流了几滴眼泪就不篡位了吗?

而对于托孤之时的”君可自取之“,则完全不是作秀,而是有些无奈地攻心了。

为何我说完全不是作秀?因为那种情况下,作秀有毛用?

司马懿:以为流眼泪就能换取忠心的人,是不是忘记我了?

当时只有两种可能,若所托非人,你就是把奥斯卡请来演戏,有用吗?若所托得人,自然事业发展,何须多言?

因此,我反对对”刘备托孤“以厚黑学的角度过度解读!

以刘备识人之能,儿子刘禅几斤几两,有没有光复汉室的能力,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刘备,尽管对托孤有所布局,但是却不可能过于明显地制造”群臣相互制衡“,因为刘备亲眼目睹了袁绍、刘表的儿子们分裂的悲剧。他不可能再去犯错。同时,蜀汉就这么点底子,还搞权力纷争,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此,只能是押宝,选对人。

孙策选对周瑜,刘备自然也要选对人!

就好像隔壁孙策遇刺后,15岁的孙权,得到了周瑜和张昭的全力支持。刘备,也希望得到诸葛亮和李严的大力支持!

而不同的是,刘备识人只能发现,诸葛亮和李严不适合并驾齐驱的合作关系,因此,表达了以诸葛亮为主的意思。

仅此而已!

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我觉得是真的,并不是作秀。

刘备一让徐州,二让荆州,三让蜀汉,三国志中多多少少都有记载。我认为他这三让,都是出自真心,并不是作秀。

当然,刘备并不是真的多么高尚,也不是不想要。他想要地盘都快想疯了。

但是刘备这个人非常理性,他知道想要是一回事,能不能要是另外一回事。

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就算是自己早就垂涎三尺,也必须克制想要的冲动。理性而决绝的说一句,我不要!

他这三让,都是如此。一让徐州。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当时曹操攻打徐州,刘备来救徐州。到了以后,徐州牧陶谦对他很好,给了他四千人马,刘备就投靠了陶谦。

陶谦很谦虚,就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也不傻。他很清楚的知道,陶谦只是在试探他,不是真心的。而且自己刚到徐州,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根基。如果贸然接手,当地豪族必然不服。所以坚决不同意。

陶谦很开心,就上奏朝廷,让刘备当了豫州刺史。

后来陶谦挂了,这个时候刘备早就收买了徐州的人心。这个时候众人再推举他当徐州牧,刘备客气了一下,就不再推辞了。

先主遂领徐州。二让荆州。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戏剧化说法。三国志中,并没有刘表让荆州的记载。我们按照常识也能想象,刘表自己有两个儿子,不可能把荆州让给刘备。他甚至暗地里很防备刘备。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那么二让最有就没有一点点历史根据吗?也不是。刘备实际上是有机会轻松夺取荆州的,但是他没有那样做。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

曹操征荆州,刘表病死了。他的儿子刘琮继任。这个时候,诸葛亮劝刘备赶紧攻打刘琮,可以夺取荆州。刘备没有答应。理由是,我不忍心。

这当然是借口。刘备对当时的情况看的非常清楚,曹军近在眼前,马上就到,刘琮也已经投靠了曹操,如果自己贸然攻打刘琮。襄阳城池坚固,短期内难以取胜,曹操大军一到,自己腹背受敌,必然全军覆没!

还是赶紧向南撤退,占领江陵等重镇,才能与曹操抗衡。

三让蜀汉。

讲的是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看我那傻儿子行不行,他要是不成器,你就自己取代他吧。

刘备为什么要说这话,我在别的文章中分析过,知子莫若父,刘备自己心里清清楚楚,刘禅脑子不好使,守不住蜀汉江山的。

如果诸葛亮想要,分分钟就能夺走。与其这样,不如自己主动说出来。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托孤的评论,我想是客观公正的。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说的那些话是诚心诚意的。

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刘备是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不会接受四面受敌的徐州,以他的实力也守不住徐州,与其得而复失,不如不得。以后取西川,没人让也抢,因为西川可以站住脚,成就大业。

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有着假,假中亦透着真。先看一下刘备:刘备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刘备堪称是三国中的传奇人物,西汉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裔。从西汉的刘胜到东汉末年的刘备已经近300余年了,这位汉室宗亲显然与东汉的皇室在血缘上已经疏远到类似于一个村里同一个姓氏这么个关系了,虽然血缘关系远,但是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在两汉(西汉和东汉)还是非常好使的,刘备的祖父官至东郡范县县令,但是早年的刘备运气却差了一点,刘备的父亲刘弘去世的早,刘备与他妈相依为命,帮着他妈织席贩履(履指鞋子)为业,日子过得相当困顿。在刘备十五岁时,刘备他妈稍微有了点积攒,于是刘妈让他外出读书,但是刘备对读书也不是太感兴趣,更喜欢遛狗、唱歌和打扮自己,《三国志》:“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在交友方面刘备反倒很擅长,与公孙瓒(公孙瓒后来成为了汉末军阀之一)等人成了好朋友,回到涿郡后,当地豪侠争相依附于他,一些大商人也给予其资助。

看一下刘备有啥特点:第一:胳膊长,耳朵大,《三国志》:“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使用同样长度的兵器的情况下,由于刘备胳膊长,所以胳膊加兵器的总长度也比别人长,一寸长一寸强,一个手拿匕首的人一般情况下是打不过一个手拿大刀的人的,由于刘备这个身体上的构造特点,打起仗来单兵作战能力还是相当强的。耳朵有多大?耳朵很宽也很长,大到都可以自己看到自己的耳朵,所以吕布对刘备的蔑称是“大耳贼”。如此让人有“鹤立鸡群”的感觉的外貌特点就很容易让人记住,呵呵,刘备在外貌上就技高一筹了。第二:《三国志》:“”“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简单说来就是刘备这人很平易见人,同时还话少让人猜不透。说一下刘备有多平易近人,公元191年刘备做平原王国的国相时,无论百姓还是士兵都可与他同席而坐一块吃饭,但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却看刘备怎么都不顺眼,花钱雇了一个刺客其刺杀刘备,刘备对此毫无察觉对待这个刺客也十分礼遇,这个刺客似乎得到了很大的尊重,瞬间心灵被打动了,对刘备讲了实情后离开了。从心理学上分析,人类精神上的第一需要时被尊重,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得起我,我便可以为你死。所以刘备很适合做首领,平易见人就有很多人跟随他,同时因为话少还让人猜不透。不仅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众多人才式的人物都终生追随他,普通民众百姓追随他的更多,很多时候,刘备的军队被打散了,他的士兵不久又都会在聚集到他身边,公元208年曹军大举南下,据于荆州新野的刘备南逃,追随他的民众竟有十万之众,刘备可谓自带明星光环。

第三:交际能力强,刘备很擅长交朋友,无论是作为竞争对手的东汉末年的各路豪强,还是刘备需要笼络的智囊和部将,刘备都能“勾搭”上了,都能相处融洽。比如在求学期间被刘备视为兄长的公孙瓒在刘备任高唐令的高唐县城被流匪攻破后就投靠过公孙瓒,公孙瓒给予了刘备庇护。第四:刘备性格宽厚、心眼多能够预知危险、能够根据人品和能力来区别对待下属以及朋友,《三国志》:“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翻译成白话就是刘备有其先祖刘邦那样的英雄气概,宽厚刚毅,并且能够根据人的好坏和能力大小而区别对待,百折不挠,不肯屈居人下,当发现对方的气度不能容下自己的时候,不是急于竞争,而是避开对方。刘备为了自己的发展,虽然朋友多,但是刘备却不傻,对于所谓朋友的好坏心里跟明镜似的。朋友不是看关系的,是看人品的,人品好的朋友即使经常不联系,他对你依然是真情实意,而人品差的朋友你和他关系越好他就越害你,他害不了别人自然是害你喽,在一般的情况下能给你使绊子的都是熟悉你的人,靠谁不如靠自己,所以古语有云:亲君子远小人。刘备这人对人并不是看所谓的关系而是以人品和能力来区别对待,刘备前期可谓颠沛流离,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当刘备发现有危险时就果断逃走。第五:刘备年轻时就很有理想,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后,无论刘备是颠沛流离还是身处逆境,恢复汉室始终是刘备的终极理想,一个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第六:那刘备有缺点嘛?有,只要是人就有缺点,刘备也不例外。刘备的缺点是啥?虽然由于身体构造的原因(胳膊长)还有武艺高,刘备的单兵作战能力是不错的,但是刘备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谋略却似乎不是太强,连《三国志》都说:“机权幹略,不逮魏武”,魏武就是曹操。刘备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一直都在笼络人才弥补自己的不足,公元207年还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接着讲刘备第一次让贤的事情,也就是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后,徐州各界推举刘备接任徐州太守,刘备再三推辞的事。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黄巾军起义,东汉开始进入了群雄割据状态。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当然不让地加入到了征讨黄巾军的战争中,时年二十三岁的刘备在其家乡涿县组织了一帮人,关羽和张飞也加入了其中。后刘备因为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又担任过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这时的刘备还是个小角色,一路群雄是称不上的。公元190年,以袁绍、曹操、孙坚(孙权的父亲)为首的关东各地(当时以函谷关为界,以西称关西,比如长安就是关西,以东称关东)州牧、刺史及太守十三路诸侯讨伐权臣董卓,三国演义把这演义为了十八路诸侯,实际上也只有曹操和孙坚十分卖力地与董卓军干过仗,刘备领着关羽张飞等人虽然参与了这十三路诸侯,但是只是一个小角色,离诸侯还远着呢。公元191年刘备成为了试守平原县县令,之后是平原国的国相。说一下东汉的行政区划,东汉在内地设有十三个州,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州下面是郡,郡下面是县,另外还有一个与郡平级的单位王国(皇子封地),王国设有国相。刘备这时已经从县尉(管治安的)、县令上升到了国相了,刘备此时可以说是一个微型诸侯了。

公元193年,曹操率军进攻徐州,此时的曹操是兖州牧,陶谦是徐州牧,两人可以说都是东汉末年的一路诸侯。曹操为啥要讨伐陶谦?原因是杀父之仇。曹操的父亲曹嵩以及曹嵩的小儿子曹德在投奔曹操时被陶谦的兵马所杀,关于详细过程各个史书记载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陶谦指使的,也有说是陶谦下面的部将或者士兵因为贪财而导致的,不管怎么样在曹操看来徐州牧陶谦就是他的杀父仇人,古人讲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就算没有这个,从曹操一统华夏消灭其他军阀的角度也会讨伐陶谦。这时刘备领着千余士兵和一大群饥民组成的队伍和青州刺史田楷前来协助陶谦,到了徐州城,陶谦一看刘备这些穿着破破烂烂的兵马,这哪里是来增援的,分明是来“讨债”的,但是人家刘备毕竟是来真心帮助自己的,陶谦感动了,还把自己的主力精锐丹杨兵四千给了刘备,让刘备驻军于小沛,此时刘备算是依附于陶谦了。公元194年,陶谦病逝之前对其智囊麋竺说:“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这个麋竺的妹妹后来也嫁给了刘备,麋竺后来也是刘备集团重要的人物。陶谦病逝后,麋竺等原陶谦的部下拥护刘备做徐州太守,刘备不答应,后来在孔融、陈登等人的再三劝说下,刘备才领有徐州,算是正式跻身东汉末年的诸侯之列了吧。

分析一下,陶谦是不是真心要把徐州交给刘备呢?是。三国志中记载:“谦二子:商、应,皆不仕。”就是说陶谦有两个儿子陶商和陶应皆不仕,不仕是啥意思就是没有做官,看来陶谦这二子能力一般,而徐州时刻面临着被曹操兼并的危险,既然自己的两个儿子没有能力掌控徐州,还不如索性把徐州交给刘备。而刘备领着他那穿着破破烂烂的兵马来帮陶谦,陶谦应该是感动了,并且刘备还是汉室宗亲,在从给予刘备四千自己的精锐主力丹杨兵,以及病重时对麋竺的嘱托来看,陶谦应该是真心把徐州给刘备的。而刘备的再三礼让有没有作秀的成分呢?有,儒家讲究个礼,当上东汉十三州之一的徐州太守在理论上就是一个诸侯了,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肯定是想当这个徐州太守的,但是当这个徐州太守之前怎么也要装一下礼一下。但是作秀是次要的,陶谦能够看到的事情,刘备也能看到,主要还是害怕的成分多。在当时群雄互相火并的情况下,刘备对于自己的那点兵马和自己的指挥作战能力是了解了,领有徐州这个烫手山芋后,自己就成为了群雄的攻击目标。事实也是如此,刘备领有徐州后不久,就被袁术和吕布打的七零八落,后来刘备投靠了曹操,投靠了曹操后又被吕布打的很惨,最后曹操亲自讨伐吕布把吕布彻底解决了,刘备跟着曹操到了许都做了左将军,之后又回到了根据地小沛。公元200年,汉献帝衣带诏事件(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事发,曹操讨伐刘备,刘备投靠了袁绍,后又很快离开了袁绍带兵南下投靠了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的刘表。

刘备第二次让贤的事,刘表病重时表示希望刘备接管荆州,被刘备拒绝。《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刘表是西汉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在东汉末年成为了群雄中的一员,据有荆州,为荆州牧。公元201年刘备来投靠刘表,由于刘备自带“明星光环”,刘备刚一来荆州就有很多荆州豪强归附刘备,引起了刘表的忌惮,刘表把刘备等人安排在了新野,以北拒曹操。虽然对刘备有所忌惮,但是刘表对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还算很照顾,从公元201年到公元208年,在此期间,曹操忙于平定北方的割据势力,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最安逸的一段时光,安逸的连刘备都有点不适应了。有一次刘表宴请刘备吃酒,当中刘备去上厕所一摸自己的大腿又胖了一圈,回到酒桌对刘表感慨万分,何日才能恢复汉室?虽然安逸,但是刘备也没闲着,毕竟刘备比刘表有理想的多了,在此期间也有很多荆州人士加入了刘备集团,公元207年刘备还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来帮助自己。根据三国志引自魏书的记载,在公元207年刘表病重期间,刘表曾打算把荆州交给刘备,那么刘表是真心想把荆州交给刘备嘛?那刘表傻嘛?自己有两个儿子不让儿子接管荆州反而让刘备接管,刘表不傻,此事刘表真心的可能性是有的,原因有二:第一,此时的曹操已经大体一统中原,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实力上在群雄中已经鹤立鸡群了,曹军此时正准备南下,此时的荆州已经危在旦夕,刘表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第二,刘表晚年在立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犹豫不决,并且在东汉末年那种群雄混战的情况下,恐二子难以独当一面,还不如索性把荆州给刘备,这样其二子也有个依靠。那刘备拒绝此事是真心嘛?是真心,但不接手这么大的荆州更多恐怕依然是害怕,不愿意接手这个危在旦夕的烫手山芋。公元208年,刘表病逝,而此时曹军大举南下,刘琮在襄阳在蔡瑁等人的拥护下接管荆州。曹军大举南下,刘备也南下了,在路过襄阳时,诸葛亮还劝说刘备拿下襄阳,此事被刘备拒绝,但是刘琮的很多部下以及士兵和民众很多却都跟随刘备南下,有十万余众。再说了此时曹操大军已经开始南下,刘备知道自己兵马打不过曹操的大军,刘表那两个儿子更打不过曹操,刘琮接着干脆直接投降曹操了,刘备此时再接管这个危在旦夕的烂摊子荆州,还不如给自己留给好名声。

再说第三件事,刘备自己临终时,也对诸葛亮说“如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接着说,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年份,在该年发生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5万把志在一统华夏的曹操20万大军打得七零八落,从此曹操不再敢轻言南下,由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公元211年同是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邀刘备入川,引狼入室,在公元214年刘备军取成都,此时三国鼎立局面大体形成。那问题来了,刘备此时对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怎么没有留情呢?在赤壁之战后此时的刘备已经羽翼丰满,也就不用再作秀了,就是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也会不请自来,在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后,刘备对刘璋也是不错,把他安置到了一个小城,把财物都原封不动地又给了他。公元220年,驻守荆州的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绞杀下,被孙权的吴军部将偷袭杀死,此事让刘备震怒,决定兴师讨伐东吴,谁也劝不住,屋漏偏逢连夜雨,此事也让张飞痛苦万分,喜欢抽打下属屁股的张飞此时更是借酒消愁对下属更是没事就打,在公元201年张飞被下属谋杀。公元222年,蜀国和东吴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夷陵之战,蜀军惨败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病重,让刘禅接位,托孤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如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那刘备说这番话是真心嘛?我觉得作秀、无奈、真心三者皆有。首先看作秀:对于终其一生都梦想恢复汉室的刘备而言,肯定是想让儿子刘禅继位的,但是刘备对自己的这个儿子的能力也是了解的,并要刘禅把诸葛亮视为父亲。刘备既然要托孤诸葛亮,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人品是完全信任的,再添油加醋地说这番话无非就是要感动诸葛亮,事后也证明诸葛亮完全没有辜负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段君臣佳话。其次是无奈:刘备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按照时间的顺序可以分为以关羽、张飞、赵云、麋竺兄弟等人为代表的北方派系,这个派系原本实力最强,对刘备也最忠诚,无论刘备哪怕混的像个“落汤鸡”时也是追随刘备,可惜在刘备去世时,这个派系死的死,老的老。以诸葛亮、蒋琬等人为主的荆州派系,在刘备去世时,这些人最得刘备信任,在蜀国实力也最强大。以李严等人为首的蜀中外来派,原益州牧刘璋也不是蜀中本土人,刘璋的父亲刘焉入主益州时带来了大量的中原以及荆州等地的人士和民众。最后一个是蜀中本土派。公元214年,与诸葛亮同属荆州派的号凤雏的庞统在落凤坡这个地方不幸牺牲,所以在刘备去世时在挑选托孤重臣时就找不到几个值得信赖的有能力掌控局面的文臣干将,实在是无奈的。但是刘备也安排了后手,刘备并不是仅仅托孤诸葛亮,还托孤了另一个人李严,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算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制衡吧。只可惜刘备对诸葛亮没看错,但是却看错了李严,刘禅继位后,此人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严加驳斥,最后被贬为民。最后真心:我觉得刘备说此番话时还是有真心的成分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诸葛亮能挑起这副重担,能够统御蜀将,稳定蜀国的局面,倘若不托孤诸葛亮而把诸葛亮杀掉,那蜀汉估计就会成了曹魏和东吴的案板上的一块肥肉了,这是刘备断然不能接受的。死后的事刘备已经没办法管了,还不如提前把话说了,这样刘备的子孙也能得到善待。我想,一代枭雄宽厚的刘备应该就是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去世的吧。

欢迎指正与关注

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世上的事都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罢了。

刘备何许人也,枭雄一个。这三让的故事代表着他三个不同时期的谋略而已,换句话说都有真的成分。但归根到底,都是假的。

第一,让徐州。

那时的刘备还没什么实力。连手里的兵都是陶谦借给自己的。怎么好意思从陶谦手中接手徐州呢?再说也没有服众的资格呀?!所以,必须得克制自己贪婪的内心。这是策略的让。

第二,让荆州。

刘备本来就是投奔刘表来的,用现在的话叫投亲。刘表病重,虚让荆州,刘备拒绝为的是让刘表放心而已。因为,人在屋檐下还想“鹊巢鸠占”,无异于作死。这叫战术的让。

第三,让蜀汉。

刘备夷陵之战大败,病倒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这是最假的让。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自己一辈子心血打下的江山,实权在诸葛亮手里,这也是他最不放心大事。名义上是托孤,实际是试探。诸葛亮听完刘备的托孤之词,立马跪于刘备床前,发誓将鞠躬尽瘁辅佐刘禅。这是诸葛亮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跪拜刘备。所以,刘备才没杀他。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性的让。

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这三个让贤的故事没有一个是出于真心的,有的是自己实力不够,担心坐不牢位置;有的则是心怀试探之心。看看后来刘备攻打益州就知道了,先站住脚跟,为了利益哪顾什么同宗之谊,都是赤裸裸的杀伐,那时怎么又不让了。

让徐州

《三国志》记载:曹操攻打徐州,诸路兵马前来救援,其中包括青州刺史田楷、平原令刘备、北海相孔融。稍安定后徐州牧陶谦病重,临终前告诉自己的副手别驾麋竺:“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陶谦死后,糜竺迎刘备为徐州牧,刘备不敢担任,辞让。下邳人陈登晓以利害,刘备推辞说,可以让寿春的袁术来,把徐州献给他可保徐州安全。陈登说袁术骄豪,非治乱之主。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孔融告诉刘备,袁术什么时候能做到忧国忘家呢?就像坟墓里的枯骨一样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如今百姓把徐州交给你这个能人,是上天的恩赐,此时不取,以后可别后悔呀。

孔融的话说到了刘备的心坎上,在得到当地官员和豪门的支持下接任徐州牧。

刘备提到袁术不过是顾左右而言他,知道袁术名声不好,故意说出来恶心大家,借以看看大家的真实态度,在大家一致反对袁术后接任徐州牧。

让荆州

让荆州在正史上根本没有,刘表死后,其子刘琮为荆州牧,根本没有刘备什么事,让荆州是《三国演义》里演义出来的。正史里是,刘琮接任荆州牧后,诸葛亮劝说刘备攻刘琮取荆州,刘备说他不忍心。其实以当时刘备的军力不见得拿下荆州,其次当时荆州士族不支持刘备。以至于,赤壁之战后刘备还是让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牧,就是要换取荆州士族的支持,在刘琦死后才在众人的推举下接任荆州牧。

在人和方面,刘备在荆州做的比较好,取益州则因为刘备年岁大了,有些感觉时不我待,有些操之过急,人和有些差,后来刘禅、诸葛亮治理蜀汉时逐渐显现了出来。

让诸葛

《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里刘备先说的是:若嗣子可辅,辅之。其实是希望诸葛好好辅佐幼主。

然后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实这里刘备是表示对诸葛亮的信任,当然自取不就是篡逆吗,诸葛亮是个明白人怎么会做篡逆的事情。当然是刘备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说出来的,就跟 我们今天对孩子的老师说对自己的孩子打得骂得,其实就是怕老师对自己孩子不上心是一样的道理,老师真打骂了自己的孩子还不找到学校和老师理论?

可见所谓的三次让贤,没有一次是真心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