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而不让属下统兵是大家常见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正是处于四战之地的曹公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曹操总是自己担任主要方向的战场指挥,部下担任次要方向的战场指挥。而我们如果不深读,眼光总是放在主要战场,自然就会产生“曹公总是亲征”的错觉了。
以官渡之战为例。曹操亲自领军在官渡主战场“遏其喉”,曹仁领军在阳翟掩护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牵制,同时徐晃等担任游击截取粮道,另外河内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领军防御刘表,程昱防濮阳。
曹仁:丞相,他们说你总是自己一个人领军辛苦,臣觉得委屈。而在曹操判断刘备叛乱的严重性时,由曹仁守卫官渡,自己亲自引军攻刘备。
这就是曹公善于用兵之处,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类似的,在征讨马超的战争中,自己在潼关方向牵制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侧击,一举突破潼关天险。
马超:我就是以为曹操就是唯一领军大将,才丢的潼关呀实际上,任何时代的创业之君,要是没有亲自统军的能力,是无法有效进行决定性战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个统军大将,也是无法生存的。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顿坏,毛主席在后来评价时,谈到“亮宜自临阵”,也是这个意思,统帅应该出现在要害处!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刘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无论是灭秦之战,还是楚汉战争,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能说刘邦手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大凡开国之君,都是亲自带兵征战的,并不是说手下没有统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参与整个过程。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1、牢牢抓住兵权。曹操亲自带兵征战,那么兵权始终在自已手里,包括各种资源也优先战争,如粮草、补给等后勤都要满意征战要求,如果曹操长年不带兵征战,那么肯定有其它人来征战,兵权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个汉献帝。
2、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曹操亲自带兵征战,而战争中会有一系列的谋略和行为,在实战过程中,曹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为自已所用,而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才,又因为曹操的提拔,会对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于掌握战场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曹操亲自参与了所有的征战,有助于了解战场的情况,做出增、减兵的决定,调动哪支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些战略决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对于战场形势的了解,亲自征战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统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可以统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来说,授于假节的将领基本上可以独自统兵,举几个例子:
1、夏侯渊。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随曹操在陈留起兵,作战勇猛,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历任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中以督军校尉为曹操运输军粮,夏侯渊分别与张辽、于禁两次平定昌豨的叛乱,因功拜为典军校尉。
之后夏侯渊平黄巾、 灭雷绪、斩商曜、屠大陵,逐渐成为征西护军,后随曹操讨伐张鲁、马超、韩遂,成为曹魏西部关中地区军事主帅,驻守汉中,在汉中之战中了刘备的声东击西之计,被黄忠斩杀,夏侯渊虽战死沙场,仍是曹魏方面的统兵大将,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别部司马、厉锋校尉的身份,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征徐州时,曹仁为偏将,率领一支偏军击败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吕由,击破敌军,与曹操胜利会师。曹操征吕布时,曹仁率领一支偏师进攻句阳,成功破城并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
曹操征张绣,曹仁还是率领一支偏师,最终击败张绣。曹仁与史涣一起击败眭固,并斩眭固,官渡之战期间,曹仁率偏师大败刘备于许都以南,赤壁之战期间,曹操大败,下令曹仁坚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战,坚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后随曹操征关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乱时,曹仁率军平叛并屠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坚守樊城,宁死不降,为徐晃击败关羽提供了保证。
曹操去世后,曹仁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次年又进封大将军,在濡须口之战中被吴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死。曹仁虽在最后一仗中被击败,但曹仁一直是曹操军中一员大将,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战,先后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宁死不降,可谓是统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为济北相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直接跟随曹操,在公元192年就开始随曹操,194年,于禁单独率兵随曹操征战吕布,在城南攻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打败了高雅。随从曹操打张超,平黄巾,杀黄邵,斩袁绍手下四将。
之后随曹操征张绣,并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乱,随曹操擒吕布,与史涣、曹仁、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并斩眭固,官渡之战中于禁坚守延津,杀昌豨,讨伐梅成,夺朱灵兵权,因功成为曹操手下外姓将领最高的地位,假节钺,之后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被擒而投降,晚节不保,但并不能否认于禁一生的战功。
4、张辽。张辽是降将,最早跟随丁原,之后是董卓,后来在吕布手下,吕布被曹操擒拿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被封为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官渡之战中,张辽因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有功,之后平昌豨、讨袁谭、袁尚于黎阳,随曹操攻破邺城,招降 黑山贼,收复东莱诸县,因功被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张辽随曹操征乌桓,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平定陈兰、梅成的叛乱,215年守合肥,与李典、乐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张辽此战亲率800勇士,突袭孙权大营,打到孙权中军大帐,孙权十万大军况不能挡,之后孙权攻城也被击败,逃离时差点被张辽俘虏,幸亏孙权部下拼死救援,此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从此惧怕张辽。
曹操去世后,张辽被封为前将军,222年病死,张辽是曹操手下外姓将领作战最勇猛的,领军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这外,曹操手下还有不少有统兵才能的大将,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乐进、张郃、徐晃等 ,都是统兵人才。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曹操并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也有属下将领指挥的战役,到后期只有属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曹操才会亲征。
在早期,曹操不过衮州一个地盘,那个时候基本都是自己带兵出去的多,比如进攻陶谦的时候。等到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以后,曹操就不是每次都自己亲征了,只有在遇到属下解决不了或者比较重要的战事时,曹操才会出征。
比如刘表和张绣进犯南阳、章陵的时候,曹操是先派曹洪去征讨,结果失败,曹操才南征宛城,攻克湖阳、舞阴,生擒刘表部将邓济。建安三年吕布改和袁术联盟进攻刘备时,曹操也是先派夏侯惇去救援,夏侯惇被高顺击败以后,曹操才在九月东征。刘备占据徐州的时候,曹操先派刘岱、王忠来进攻,被击败以后才自己亲征。汉中之战也是在夏侯渊兵败以后曹操才亲自前往。
还有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在官渡和袁绍主力对峙,但是其他战线上都是由属下负责,比如在徐州的臧霸“数以精兵入青州”,牵制在青州的袁绍军,而郭援、呼厨泉、高干进攻河东时也是钟繇率马腾等人将其击退。刘备和龚都在汝南响应袁绍,曹操命蔡阳迎战结果被杀,在击败袁绍以后曹操才赶回汝南击败刘备。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夏侯渊、夏侯惇等人虽然也是名将,但是和曹操相比,在军事能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遇到比较强悍的对手时往往不能取胜,有时候必须曹操亲自来指挥。特别是决定性的决战时,曹操也不敢掉以轻心,自己要亲临一线才放心。
二是因为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部下叛乱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东征陶谦时衮州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所以自然始终把最精锐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需要动用时必须由自己亲自指挥才放心。像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开始是由曹纯指挥,曹纯死后曹操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宁可自己亲自指挥,也不轻易交给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动用主力的情况下,自然曹操也只能跟着去。从后来司马懿夺权的事情看,曹操这么小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曹操虽然是汉朝的丞相,但他因为是曹魏集团的老大,其实也就是那时候汉朝的老大。照一般的情形来看,他大可呆在后方,派大将出去作战。然而,实际上每次有什么战事,他都会“亲冒矢石”,亲自率军上前线和敌人厮杀。有好几次,比如被张绣追杀,被马超追杀,都差点死在战场上了。
(曹操剧照)
那么,明明可以好好地呆在家中,派大将谋士出去打仗就是了,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难道是曹操这边没有人才吗?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人才,无疑是最多的。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蜀汉和东吴没办法相比的。既然如此,曹操这样做,有什么考虑呢?
一、应该。曹操虽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者,但他并不是皇帝。
古代皇帝是不能随便离开京城的,皇帝要离开京城,那就是大事。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天子要是出行,天下必然风雷滚涌。反之,皇帝要是在路上东奔西跑,东躲西藏,那叫做“天子蒙尘”,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是曹操不是皇帝,他是丞相。如果是太平年代的丞相,一般也都不会随便离开京城。但是,那是战争年代,曹操是战争年代的丞相。古代仕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既然要“平天下”,在战争年代,你不去带兵打仗,能叫做“平天下”吗?
所以,作为丞相的曹操,无论如何,都应该亲自带兵,前往前线打仗。
(丞相曹操)
二、被迫。我为什么说曹操带兵打仗,是被迫的呢?
因为曹操手下虽然有非常多的人才,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帅才的,其实非常少。
要知道,打仗是系统工程。首先要有个很好的设计和配合,整个军队中,哪些人负责打前哨?哪些人负责去诱敌深入?哪些人负责埋伏?哪些人负责断后?打赢了又该如何处理?打输了又该如何处理?还有,谁来负责粮草?谁来准备武器?这些,都需要一个通盘调度。
我们所说的“帅才”,就是一个能够进行通盘调度的人。
曹操的手下人才虽然多,执行力也都还可以,但是,要找一个这样的人出来,进行通盘的调度指挥,却非常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曹操那样,同时调动别人。
既然如此,曹操就算是想偷懒,过安闲日子,也是不能够的。
(司马懿剧照)
三、必须。以上所讲的两个理由,其实还不是最主要的。曹操之所以每次都会亲自带兵打仗,是因为他必须亲自率兵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当丞相,表面上是想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就是说,他表面上是想做“周公”,实际上是想夺取汉朝的天下。要想夺取汉朝的天下,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把兵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二是把人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如果曹操不亲自带兵上前线,他能够牢牢地把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吗?如果曹操不亲自上前线,亲自给那些部下们分配任务,他能在那些部下心中建立威信吗?那些部下能听他的吗?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曹操如果把军队交给那些将军去打仗,那些将军立的功劳太大,建立了自己的权威,不是就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吗?那样一来,自己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所谓功高震主,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每次打仗的时候,曹操都会“亲冒矢石”,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要知道,毕竟曹操这个人比较多疑,又特别自信,同时又绝对不允许哪个部下有做大的迹象。因此,虽然他打了很多仗,但其实他也失去了很多机会。比如当年司马懿就曾向他提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因为他提防司马懿,觉得司马懿不甘“久居人下”,因此,并不听司马懿的那些计策,以至于很多时候,与战争的胜利失之交臂。
有一个议题,刘邦能够几年功夫就建国,曹操奋斗了三十多年,才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曹操事必躬亲,不敢大胆用部下的缘故。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这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一般兵权不可轻易受人,一是曹操雄才大略,六韬三略,孙吴兵法无所不通,常年年带兵,从兴义兵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切经验都是在战争中学到的。
曹操自以为属下诸将统兵打仗的本事还无人能超过他本人,事实也确实如此。二是曹操素有奸雄本色,疑心很重,所以有“宁负吾,勿负人”人生信条之说,所以又怎能把兵权轻易授人?三是汉献帝刘协在曹操掌控之中,朝廷中反曹者也不在少数,几次教训也被曹操汲取。只要手握重兵,即可安如泰山,可确保家族安全万无一失。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他属下没有可以统兵的人才吗?
在我看来,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跟他的属下有没有统兵人才,完全是两码事,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刘备也喜欢亲自带兵打仗,能证明刘备麾下没有统兵人才吗?孙策也喜欢亲自带兵打仗,能证明孙策麾下没有统兵人才吗?其他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孙坚……也都经常亲自带兵。
往远的说,刘邦、项羽、刘秀,是不是也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刘裕、赵匡胤、李世民、忽必烈、冉闵、石勒、李存勖、朱元璋、慕容垂等等,这些开国皇帝们,亲自带兵征战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难道能证明他们属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喜欢亲自带兵,就证明他们的属下没有统兵人才。
汉末天下三分,曹魏独占其二,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能人志士数不胜数。其中能带兵的,会打仗的,更是和尚敲木鱼,哆,哆,哆,不胜枚举。
简单的列举几位:第一位:曹仁
曹操麾下将领中,曹仁的统率能力,至少能排在前三位。
必杀技:振奋人心
每逢败军之际,将士们人人惶恐不安,士气低迷的时候。曹仁总是能用特别的方法,去找回将士们的自信,使其甘愿为国家奋死卖命。具体体现为南郡之战与樊城之战。
南郡之战:
曹操赤壁兵败后,领主力部队回师许都,只留曹仁统少量兵马镇守南郡。东吴大都督周瑜刚打了发胜仗,士气正盛,于是领数万兵马进攻南郡等地。
曹军将士见周瑜大军,皆想起赤壁之苦,心惊胆寒,士气低迷。适逢吴军先锋数前军马先至南郡城下。曹仁想出一计,令猛将牛金率三百勇士冲阵。
牛金一贯以勇武闻名,带领着三百将士,冲入敌阵左冲右突。虽然寡不敌众,但成功的扰乱了敌军的阵营。曹仁遥见牛金所部渐渐被曹军包围,于是率数十骑而出,两番冲入敌围,气势如虹,将牛金等人全部解救了出来。
自此!曹军将士军心大震,上下同心协力守卫南郡城池。足足与周瑜周旋了一年之久。
樊城之战:
关羽包围樊城,曹操遣于禁等七军往樊城,去解曹仁之危。结果天降大雨十余日,关云长威震华夏,斩杀了大将庞德,于禁等三万将士尽数投降。
对樊城的守军来说,情况极度凶险。一则他们只有数千之众;二则城中水深五六丈,城墙没被水淹的也只有数尺;三则粮食已然将尽;四则山洪迟迟不退;五则援军迟迟未到。
所以将士们皆情绪低迷,毫无抵抗之心。见此情况,曹仁激励将士们的勇气,与将军满宠沉白马示以誓死的决心。将士们多被曹仁此举所感动,皆愿与他誓死保卫城池。
关羽以大船在樊城外形成克数重包围圈,多次冲锋皆不能攻克。
第二位:张辽
张辽的统率之才毋庸置疑,在合肥的一系列战役中,打得东吴诸将“闻张丧胆”,江东小儿不敢夜啼哭。“张辽止啼”一节,更是被后世传为了佳话。除此之外,张辽还被后世评为了古今六十四将之一。
经典战例:合肥之战
曹刘汉中激战期间,留张辽、李典、乐进等驻守合肥,统七千兵众防备东吴孙权偷袭。孙权听说曹刘激战正酣,亲提十万大军,准备攻打合肥城池。
张辽遂拆开曹操临行前留下的军令,只见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众人皆不解其意,认为孙权十万之众,怎么能以卵击石主动出击呢?
只有张辽深知其意。决定趁敌阵脚不稳,杀他个措手不及,是为长我军之士气,灭敌军之锐气。
于是连夜挑选了八百勇士,第二天早上,张辽便率众冲锋,立杀数十人,斩杀敌军二将,直奔孙权大营杀去。吴兵乱作一团,孙权等不知魏兵多少,慌忙鼠窜。张辽气势如虹,气冲霄汉,紧追孙权不放。
孙权登上高出避战,见张辽所部兵少,渐渐指挥部将聚拢,将魏军围在了垓心。张辽全无惧怯,奋起砍杀,数十人杀出阵门。正准备撤回大营的时候,突见众军士被困在围中,于是再度杀入敌围,救得众人突围。
此后,魏军士气大涨,吴军锐气渐堕。在十余日的僵持之下,孙权难以攻克城池,被迫收军还吴。
在撤退的过程中,张辽瞅准时机,命令合肥的守将倾巢而出,追上孙权,一顿混战,差点将孙权活捉。
其他的比较厉害的还有……
夏侯渊: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弟弟,在军事成就方面,他甚至比他老哥更强。一生战功无数,最精彩表现为:五出平叛、大破马超。军中盛赞其“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意指夏侯渊五出平判的速度之快。
张郃:
张郃是曹魏中后期成长起来的名将,他应该是一员儒将。张郃懂得事物变化的规律,善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役计划,没有不如他所料的。蜀中刘备、诸葛亮等,皆非常忌惮张郃。陈寿亦评其为“巧变著称”。
——还有
徐晃、于禁、乐进、李典、曹洪、曹休、文聘、曹真、曹彰……
等等等等
总之,曹营能统军的将军数不胜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