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了天子真能“令诸侯”吗?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挟天子能“令诸侯”吗?看情况!

主要看三点:天子有没有号召力,诸侯不服天子令的成本高不高,挟持者懂不懂得利用天子令。

1、天子有没有号召力:

人心,是有惯性的。很多时候,即使没有了推力,但人心的惯性,会让你继续听从一个人。

一般来说,在乱世刚刚来临时,由于惯性的原因,这一代人对于天子还有有情感上的羁绊的。比如最典型的汉末时期,乱世突然来临,天下突然纷乱,当面对众多野心家纵横的时候,很多地方上的小官员在突然面对乱世时,无所适从,自然会倾向于“听朝廷”的。

在局面不明朗时,听天子的反正不犯错。

而且,这种惯性有时候还会发生在局部区域。比如,唐朝后期的河朔三镇。当时,唐天子在全国各地还是有统治力的。但是,河朔地区割据久了之后,就都不服天子令了。唐宪宗平定割据时,大家就都认识到“河朔地区独立太久了,天子令在那边不通,要慢慢恢复,不能急”

2、诸侯不服从天子令的代价:

这个和第一点是相关的。一般来说,在还没有出现“超级强权”之前,大家都需要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此时,“天子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过于严重违反天子令,可能遭到群起而攻之。因为,大家也都感觉无法预测你的行为,除之后快。

因此,在春秋时期。当时流行的“霸业”,强国利用尊崇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这就是因为,公然叛逆的成本太高。汉末的袁术就是如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公然称帝,这是找死的节奏。

袁术在局势还没有形成寡头局面之前,就公然叛逆天子,一失足成千古风流人物呀

而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战国后期,天下出现了“寡头”局面,各个国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个时候,大家都有底气不鸟天子了。只有弱小的国家,才会寄托希望于天子的规则,狗眼残喘。

3、挟持者的统治艺术。

不要说挟持者,就是天子本人,不懂艺术,也会被干。

汉末董卓挟持天子后,不合时宜地公然废立,直接把自己从功臣推到了天下诸侯的对立面。

董卓的挟持,直接把自己推到了群起而攻之的地步。

因此,挟持天子能否令诸侯,我觉得要看以上三点,不知大家以如何?

挟了天子真能“令诸侯”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出自《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为:“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意思是指挟制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制霸天下前至关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方针,又是如何制定,又对整个三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当时的形势。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洗劫了洛阳,废除汉少帝刘辩,拥立刘协为汉献帝,迁入长安,其实也就是挟持。

不久之后,王允对董卓施展美人计,让其与吕布反目,被吕布斩杀,汉献帝又落入王允掌控中。

把守汜水关的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得知董卓被杀,心知不妙,连夜派人到长安上表求赦,而把持朝政的王允对这两人恨之入骨,不肯赦免。

这可把李傕,郭汜逼入了绝境,而此时谋士贾诩出谋,让二人率军杀入长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斩杀了王允。

投入王允账下的吕布出兵征讨,却不敌李傕,郭汜以及董卓余党内外夹击,最后落荒而逃,汉献帝落入李傕,郭汜之手。

李傕自封为大司马,郭汜自封为大将军,飞扬跋息,满朝文武虽敢怒不敢言,太尉杨彪此时献计于汉献帝,谎告郭汜妻,其夫与李傕妻关系暖昧,郭汜妻信以为真,最终让李傕和郭汜反目成仇,两人各率大军在长安城内火拼,殃及皇室。

杨奉、董承二将趁乱护送汉献帝东行,李傕和郭汜见汉献帝逃走,一路追击汉献帝,御驾一路辗转涉险,赶往洛阳,怎奈追兵已大军杀至,汉献帝以为难逃一死。

而在此前,曹操账下一谋士毛玠,向曹操献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而曹操账下许多谋士皆不赞同此法,荀彧和程昱二人却坚定的支持。曹操当机立断,采纳的毛玠的建议,立马出兵救驾,在汉献帝无路可走的形势下,击败李傕,郭汜联军,汉献帝成功避入洛阳。

之后曹操借口洛阳被董卓洗劫,无粮草供应,讲汉献帝接往许昌,从此汉献帝迁都许昌,年号建安,曹操走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制霸天下之路。

而面对同样的局势,北方袁绍账下的谋士也曾献计,劝谏袁绍迎奉天子,按沮授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田丰也赞同: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而袁绍账下其他谋士很多也持反对态度,理由是: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意思是,如果把皇帝弄到身边,天天需要向皇帝请示汇报,实在麻烦。听皇帝的吧,我们实在没分量;不听皇帝的吧,又是在违抗君命。处理不当,就会进退两难,实在不是个好点子。袁绍认证思考之后,最终打消了迎奉天子的想法。

从以上可看出,挟天子以令诸侯,非曹操一人之所想,当时情形之下,能人志士不谋而合。

那么,挟天子,真的可以令诸侯么?

汉朝末年,虽然皇室已丧失了对天下的掌控,是个不折不扣的空架子,天下群雄并起,涿鹿中原。

但是汉朝统治多年,皇权思想根深蒂固,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面对一个失了天下的皇帝,仍然不敢有不臣之心。

中国自古就有师出有名的思想底线,而大量史实也说明了师出无名,往往下场凄惨。所以举兵之人,必然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刘备起事,也是已皇叔之名,复兴汉室之义,方成三国鼎立之势。

而挟天子之计,对外君臣相称,以荡平天下,恢复汉室江山之主张,号令各方诸侯,不论从气势还是正统思想下的道德观点上看,稳稳的力压各路诸侯,让胆小谨慎者不敢造次,势大者,也不得不考虑莽撞行事后面临的道德廉耻和人心向背的双重碾压。

挟了天子真能“令诸侯”吗?

天子只是一个象征,有势力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古代战争讲究出师有名!古人受儒家思想太深,讲究的是君君臣臣!俗话讲就是面子名声!

挟了天子真能“令诸侯”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一个借口,始于曹操。当时汉室微弱,只能任由曹操胡作为非。但是我觉得即使挟了天子也不一定能令诸侯。既然能够挟天子,那么说明这个朝代已经是大厦将倾,吴开明君主,无优秀大臣辅佐。极有可能周围群雄密布,这些大臣已经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说的直白点,群雄逐鹿,天子是谁的根本不重要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个由头拿来攻击对手而已。这里的天子犹如傀儡,根本没有任何号召力,所以挟天子未必能另诸侯。

挟了天子真能“令诸侯”吗?

这就要看挟的是个什么样的天子,更要看你有没有那个实力,毕竟天子能让你挟,而不服者是需要你动手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出处就从曹操这儿来的,所以必须要讲讲。曹操做得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听从董昭的计谋,从董卓余党手里迎回了天子汉献帝,这是一招非常高明的政治棋。于是曹操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作为大汉的丞相行天下事。

皇帝在手,无论是做什么决定都会是师出有名的,比如讨伐公孙瓒,讨伐孙权等,都会天子下诏进行讨伐,甚至可以直接下诏命令其他诸侯合力讨伐。比如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借天子下诏天下诸侯共伐之。

皇帝在手上,做事情都很方便,毕竟皇帝在当时还是天下共主,大家都承认自己是汉臣,既然是汉臣,天子诏书不得不奉,虽然知道就是曹阿瞒自己写的,那也没办法,谁让皇帝在他手上呢。

谁要不服,曹操是有那个实力进行讨伐的,他既占有政治的优势,既有军事的优势,所以几乎反对者都没什么好下场,比如公孙瓒,比如袁术等。

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的!

挟了天子真能“令诸侯”吗?

能,但不是直接能。

我们知道,乱世称霸的资本归根到底是国力,而国力的竞争一大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看三国后期蜀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可见人才在乱世中的重要作用。

高明的政治家曹操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步棋的落脚点,不是各个诸侯。事实证明刘备和孙权等诸侯的确不听他的“令”;这步棋的落脚点实际上是乱世中的人才,特别是世家大族中的人才,用天子这块“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从而提高国力,用实力说活,进而达到“令诸侯”的目的。

事实证明这步棋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当时的颍川名士,像荀攸、荀彧、钟繇,就因此投靠了曹操,这些人才为曹魏的发展和北方政权巩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我们熟知的关羽“降汉不降曹”,实际上也是因为汉天子在曹操手里才有这一说法,尽管关羽最后过五关斩六将而去,但也毕竟也曾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统一北方提供了助力。总而言之,“挟天子以令诸侯”意味着曹操才是当时的正统,正统意味着对人才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会带来巨大的政治优势。

我们今天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空的口号能起到这么大的宣传效果,但回归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东汉虽然气数已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毕竟有四百多年的底蕴在,许多士大夫世代受皇恩,还是对汉朝有很大忠诚度的。再加上这些士大夫读的都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平时张口闭口都是忠君思想,如今刘家天子都在曹操那里,从名节上考虑也是要在天子下面做事,虽然天子背后是曹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