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您好。在《李卫公对》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致敌而不致于敌“。
围魏救赵,就是获取主动的一种策略,通过攻敌必救,来调动敌人,从而获取主动权。
攻敌必救,从而是的敌人听从你的调动。
在历史上,围魏救赵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策略。
在我军发展历史上,由于火力不足、攻坚能力弱,通过围魏救赵调动敌人,从而创造机会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打法是常规策略。
抗日战争中,我八路军经常使用攻打日军某一据点,从而在途中伏击歼灭日军。但是,该策略存在的危险是,如果敌军看穿你弱点,则调动敌军的目的无法达成。因此,在山东等地,日军看准了八路火力不足,攻坚能力弱的特点,一般都不急着调动,让各据点固守,机动部队在集结足够数量后再实施解围,从而给八路军实施该战术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和粟裕在关于济南战役部署的著名讨论中,也详细讨论过这种情况。毛泽东认为,围点大援的要义,是让敌人感觉真的必须去救,如果当时国民党军感觉解放军不是真攻济南,那么就不会不顾一切地去救济南,从而失去外围打援的机会。因此,在适当增强济南攻坚力量,做好了攻城的部署。
正因为我军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纯熟,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经常陷入一部被围困,友邻部队不敢救援的普遍现象。
同样,尽管我军擅长这一策略,却也吃过国民党军这种策略的亏。
解放战争早起的大同集宁战役中。傅作义部也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攻集宁救大同,造成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失利,这一失利,也引发了连锁反应,我军丢失了张家口等重要城市。以至于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在华北方面长期处于不利态势。
在现代商战中,围魏救赵则更加常见了。而且,由于市场变量大,很多策略在实施时,都预想不到究竟能有多大的效果。今天,著名的淘宝,最开始,就是围魏救赵的产物。当时,阿里巴巴是想聚焦在2B的市场,马云对2C的市场并没有十分看好。但主要竞争对手易趣开始进军2B市场时,马云只是做了也”寇可往我也可往“的反手一击,本意只是牵制住对手的资源,没想到居然击败了对手,不但救下了阿里巴巴,还打造出了今天的淘宝。
今天,我们会看到很多企业,在自己的弱势领域而竞争对手强势的领域采取低价、免费等竞争策略,从而牵制住竞争对手的资源。这个也叫”搅屎棍策略“,微软、谷歌、IBM,都是个中好手。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公元前三五四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斗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用兵之计,在中外战争史上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影响力。通过这些计策,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军事家的超凡智慧。"围魏救赵"就是三十六计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人赶到齐国请求发兵。齐国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带领8万人马救急。军师孙膑献了一计:我们(齐国)不直接参与两国战场,而是攻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就会放弃赵国而赶回来防守本国,那我们就可以在半路设伏袭击对方。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布置好兵力后开始攻击大梁,果然,魏军将领庞涓就急急忙忙率领部队赶回,没想到,又在桂陵途中遭遇齐军的伏击!这一战,魏军大败,赵国顺利解除了危困。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二战时期,美国在日本投了原子弹,苏联军队出兵东北,都促成了日军的投降。这也是一个例子。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谢邀。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是农耕社会的抄后路的打法。
“围魏救赵”是什么策略?
【围魏救赵】的是个第三者,是两个打仗的另一个的同伙,它压制啦一个救了另一个,就这么简单,嘿嘿,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