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本县当个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个副县长?

说个真实案例:

我一同事,原来是我们单位一个核心科室的科长,今年换届,被提拔到一个偏远小县任副县长,分管农林水和扶贫。大家都为他能提拔感到高兴。

可是,过了两个月,碰到他,唉声叹气的,兴致也不高,问他原因,他才说出了个中苦涩。

他去的那个县,是只有几万人的山区小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按说他分管的农林水和扶贫,都是大口,人多权利大。可是,正因为是大口,这几个局长都是乡镇上书记回来后,又到其他小局当局长,这次刚调到大局来。一个县,就那么几万人,这些局长在这县上干了几十年,基本上人都认识,而且,要么是亲戚,要么是以前同事,要么是儿女亲家……反正是,只要一说,都有关系。

这样一来,我这个同事,初来乍到,虽是副县长,可是有两个局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有成绩了是局里的,有难处了才来找他这个分管领导。

而且,在县上,副县长又不是常委,参加不了县委常委会,对这些局长的进退流转,他连发言权都没有。他才去了两个月,新鲜感一过,就感觉到压力山大了,整天闷闷不乐。

所以,县官不如现管,这话真没错。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本县当个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个副县长?

这是事实,外地副县长很少,我们县里的7个副县长,除了兼任公安局长的副县长不能由本地人担任以外,其余副县长无一例外都是本地人。

宁愿在本县当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副县长,这种情况不多,毕竟从正科到副处是仕途中最重要的一步,大把人挤破脑袋想去。

但是不愿意到外县当副县长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本地人很排外

在多数行业里都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的现象,这是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的对立。放到体制内,尤其是在基层,本地干部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因为熟悉环境,本地人之间纽带关系也很强,外地人就显得弱小又弱势。

我曾在外县工作过一段时间,对本地干部排外深有体会,他们通常不会刻意表现出来,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又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他们是一伙的,我是外人。他们常常当着我的面说我听不懂的方言,悄悄开展活动,不和我走太近等等。

在外县工作,别人得罪你,就是只得罪你一个人,你得罪别人,就是得罪一群人,这大概外地人最苦逼的地方。

二、晋升渺茫

去外县当副县长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经历,其价值比不上本地当副县长。

举个例子,我们隔壁县有个乡镇民风十分彪悍,为了便于管理,副县长里总是有一位从这个乡镇走来的本地副县长,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

同样的道理,很多地方乡镇的书记都是本地人,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外地人大多都镇不住。

所以去外县当副县长倒有点像去当个花瓶,啥事也做不了。干不出成绩,自然晋升渺茫。

三、副职困境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驳,可能会说县长、书记都是外县人,人家当的好好的,怎么让你去外县当个副县长就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首先,本地人不能担任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书记、县长),这是有规定的,无特殊情况书记、县长都是外县人,这是其一。

其二,书记、县长分别是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副县长只是政府的副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去一个地区当一把手,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得听他的。

我们县曾经一位县委书记是外地人,他当时还说过只要有他到的时候就不能说方言,一律说普通话。为此,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局长还专门去学了普通话发音。

四、成本太高

最后说说更实际一点的,去外县当副县长成本太高,到别人的地盘浪费光阴不说,更重要的是背井离乡,要牺牲大量陪伴家人,尤其是陪伴父母、孩子的时间。

人归根结底还是有家庭属性的,如今每个副县长分管的工作都不少,管理制度又严格,外出还要请示报告,这样长期在外工作,出去容易来难,能回家看看都是一种奢侈。

既照顾不了老人,也教育不了孩子,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外县当副县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选择在本县当个局长都不愿意去外县当副县长也就不能理解了。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本县当个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个副县长?

这是个伪命题。

常理来说,一个正科级有机会提拔副处,而且是副县长这样的实权副处,一般人都不会拒绝。因为上了这一步,意味着正处在望,以后哪怕不能提拔实职,解决一个正处级的二调甚至一调职级退休是十有八九的事情。公务员的职位和级别代表着权力和待遇,有机会更进一步,谁不想有面子、有地位点,又有谁会跟钱过不去?

人性使然,概莫能外。现实中很多正科级领导被提拔交流到外地任职,哪怕是人大政协副职而几乎无一人放弃,已然证明一切。

有的人可能会说,好像不是你说的这样吧,我身边就有很多县局的局长宁愿留在本地都不愿意去外县当副县长啊。

如果真有人这么和你说,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他绝对说假话了。或者说,他听到的话没有假,是那些说不想去的人没有说真话。

为什么我会这么绝对地判断他没说真话,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如前所述,从正科到副处是一大跨越,但凡在体制内干到正科这个级别的,没有哪个不愿意提拔进步的,更何况还是相当有含金量的副县长。只是有的人低调,不愿意放在嘴巴上讲而已。至于到外地任职,那更不是事。熟悉体制的人都清楚,公务员要走上领导岗位,交流任职不可避免,层级越高交流的可能性越大。这既是组织要求,也是为了保护干部考虑。很多领导在这方面早有心理准备。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有没有机会,而不是异地这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

有人可能又会说了,那为什么县里的领导多半是本地人,外地人只是占少数。这不正证明了县里的正科不愿意提拔去外地任职?

这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一个县里的县领导本地干部居多,外地领导少,更多是组织上出于激励本地干部需要在选人用人方面使用的策略,不代表干部不愿意被提拔去外地任职,怕被外地干部排挤,不利于工作开展,云云。那都是扯淡。领导的权力不在于地区,而在位子,只要你位子好、有绝对话语权,还怕别人不尊重你、不听你话?

事实上,领导干部真正怕的,不是所谓的外地,所谓的强龙难压地头蛇,而是没机会。

第二,从组织选拔干部程序来看,一个正科级干部真的有机会提拔副县长,进入组织程序,也容不得你跟组织讨价还价。真这么干,组织上较起真来,完全可以给你扣顶不服从安排的帽子,这个帽子一旦被记入档案,以后再想提拔就难了。因此,但凡有进步想法的,在没有确凿把握的前提下,一般都不会跟组织谈条件,碰到提拔交流的时候,多以服务组织安排为准绳,不可能放着个副县长不当,更不可能以担心被本地干部欺压为由拒绝。那不仅仅是不服从组织安排,而是能力不足的问题了。真有这个心理,组织也不会用你。

综上,个人认为题主这个问题不成立,除非当事人年龄偏大,已经无欲无求。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本县当个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个副县长?

在今年4月份,我们这里县乡换届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个即将提拔到副处级的乡镇的党委书记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安排我去外县,或者安排我到市里某个局当副局长,我宁愿把我安排回县城哪个局当局长。

那位乡镇党委书记的意思是说,宁愿不提拔,也不想提拔到外县或者市里。

他的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作为外人的我们,真的很难摸透。

当然,也有可能他只是说说而已,真要拿下他提拔的机会,估计他也就软下来了。

有时候我又想,一个宁愿放弃提拔的机会,选择呆在自己的小县城,也总归是有一些缘由的,比如:

第一,自己的家县城。不管是自己的小家,还是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大家,都在县里,舍不得家人。到了外地工作,近的几十公里,远的上百公里,工作忙起来,有可能十天半个月回不了一次家,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第二,自己在县域范围内经营了20多年,认识的领导、朋友、老板全部都在小县城里。而如果自己到了另一个县,到了市里,那里没有朋友,没有认识的领导,一切都要重头开始,也确实挺不容易的。

第三,当个副县长虽然官是更大了,便是风险也更大。有些时候,不是说你主动去腐败才有风险,有时候倒霉的时候,你分管的工作出了事,一样要被处理。比如前几年,我们这里一条河出现了污染事件,分管环保的副市长都被免职了,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出了事,总得有人负责,总得有人承担。而在县城某个局当个局长,风险就小得多了,只要你自己不主动腐败,几乎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以上三点,是辛酸职场的个人看法,您还有什么可以帮我补充的吗?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本县当个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个副县长?

对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为什么,只觉得一个当官的,应该服从组织上的安排,组织上安排一个什么职务就担任一个什么职务,不存在"宁愿"和“也不愿"的选择。你不要以为只有你才是天生的当官的料,其实还有好多比你强十倍百倍的人,他们闲着。

((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在本县当个局长,也不愿意到外县当个副县长?

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话叫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一个副职还不是一条龙,一个地方的部门一把手,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说话还是算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