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那时候武松还在柴进庄子里,没有后来的打虎,醉打蒋门神等事迹,江湖上怎么有名气?宋江是不是说客气话?

宋江要是听说过武二郎的名字才怪了呢,他这不明摆着,分明是说给柴大官人听的!

可以说,宋江仅凭一句话,在武二郎的心里就把养了他一年的柴大官人给比下去了,而后又通过几日的相处,赢得武二郎的心。这就是宋江这个《水浒》中社交大师的厉害之处。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有那么夸张吗?你怎么知道武松是这么想的?

别急,咱们回顾下《水浒》小说中这一段内容,你就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情世故的门道了。

宋江当时原话是这么说的:

“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宋江是听谁介绍武松的呢?

当然是柴大官人。

当时因为宋江不小心踩翻了武松取暖的火锨,弄了武松一脸灰。武松愤怒地站起身,薅着宋江的脖领子就要揍他。

庄客劝不住,柴进是过来给宋江解围的。当时柴大官人指着武松向宋江介绍道:

“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

一年前,武松在清河县跟人家打架,以为自己打死了人(其实是把人打晕了),就慌忙跑路。当时武松身上盘缠不多,听说沧州的柴大官人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好汉,无论犯下什么事儿,只要到他的庄子上,他都会款待。所以,武松就逃到了柴进的庄子上。这一住,就是一年。

宋江是杀了阎婆惜后,也逃到了柴进的庄上。柴进听到宋公明来投奔他了,马上摆下酒席,又安排庄客作陪,来招待宋江。

这酒从中午一直喝到了傍晚。酒过多巡后,宋江不仅有些醉,还走肾了。所以,就起身上厕所。

柴大官人一看宋江起身如厕,怕他天黑摔着,就差一个庄客打着灯笼跟着宋江。

去厕所的途中,经过一个走廊。一个大汉因为害了疟疾,正在廊下用火锨取暖。宋江因为醉酒头重脚轻,一个不小心,一脚就踩在了火锨的把头上,把那火锨里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

这个烤火的大汉,其实就是武松。

武松那爆脾气,怎么忍得了这个,他愤怒之下,一把就薅住了宋江的脖领子,大喝道:

“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

那个给宋江提灯笼的庄客,慌忙叫道:

“不得无礼!这位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

你仔细想想,武松心思缜密,眼前这黑汉子上个厕所都有人打着灯笼跟着,他岂能不知道被他揪着的这个黑汉子是柴进的贵客?

贵客怎么样?我武二郎揍的就是你这柴大官人的贵客。武松不理庄客,举起拳头就要揍宋江,嘴里还嘟囔道:

“‘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你听,武松举起拳头要打宋江,但他的言语之中,却表达着对柴进的不满——武二郎初来时,柴大官人也是对我厚待,但自从听了几个庄客搬弄是非之后,便疏远了我。

说完,武松就要揍宋江。

还好,柴大官人见宋江离席后迟迟不归,便带着人来寻,拦下了武松,这才让宋江避免了挨拳头。

跟着宋江的庄客见到柴进后,马上把发生的事情复述给柴进。

柴进对武松说道:“大汉,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

你细品,为何柴进明明知道武二郎姓甚名谁,但却不叫他的名字,只用“大汉”代替?

就是因为此时的武松,在江湖上还是默默无闻的武二郎,再加上被柴进的庄客嚼舌头,使得柴进更加看不上他,以至于他感染了疟疾只能在走廊中靠火锨取暖。

武松在柴进心里没有位置,所以在他的口中,不配拥有姓名。柴进在听说了宋江踏翻了武松火锨之事后,不说谁是谁非,只问一句“你不认识这位奢遮的押司?”

言外之意就是,这押司大名鼎鼎,你竟然要打他?

武松能吃柴进这一套吗?

当然不能。咱看武松是怎么说的:

那汉道:“奢遮,奢遮!他敢比不得郓城宋押司少些儿!”

柴进大笑道:“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

那汉道:“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柴进问道:“如何见的他是天下闻名的好汉?”

那汉道:“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你看,武松回答柴进时的语气,处处透露着对柴进的不忿,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寄人篱下的感觉。

柴进问武松,宋江如何见的是天下闻名的好汉。你看武松是怎么回答的?

武松说,“宋江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等我病好了就投奔他去”。

这言外之意,不就是在讥讽柴进吗?你柴大官人待人“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武松在养了自己一年的柴进面前,公然说要投奔他人,这不就是当着柴大官人的面,打他的脸吗?

柴大官人不知道是真没听出来武松的愤慨,还是装的,竟然顺着武松说:

“你要见他么?”

那汉道:“我可知要见他哩!”

柴进道:“大汉,远便十万八千里,近便只在面前。”

柴进指着宋江,便道:“此位便是及时雨宋公明。”

那汉道:“真个也不是?”

宋江道:“小可便是宋江。”

那汉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说道:“我不是梦里么?与兄长相见!”

接下来就是宋江发挥的时刻了,老城的宋江顺势说道:

“何故如此错爱?”

那汉道:“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有眼不识泰山!”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

宋江慌忙扶住道:“足下高姓大名?”

柴进这才指着武松,对宋江说出了他的姓名:“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

宋江马上说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很多人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很自然地觉得宋江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出于客套,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最近我精读《水浒》后发现,这部小说中很多的精髓,其实都在这些容易让人忽视的小细节中。

为什么达文会这么说呢?咱们看看接下来宋江是如何做的,你就明白了。

宋江一说自己“多闻武二郎的名字”后,柴进马上道:

“偶然豪杰相聚,实是难得。就请同做一席说话。”

你看,宋江的话多管用,柴进听完他的话,武松马上就从“大汉”变成“豪杰”了。

听柴进邀请武松入席后,宋江非常高兴,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便唤宋清与武松相见。柴进便邀武松坐地。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武松那里肯坐,谦了半晌,武松坐了第三位。柴进叫再整杯盘来,劝三人痛饮。宋江在灯下看那武松时,果然是一条好汉。但见: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你看吧,宋江是“携住”了武松的手,一同入席的。当时武松的心里得是何等的感激啊,宋江是闻名江湖的大哥,先是在柴大官人面前抬举了武松,柴进才邀请他一起入席。

这时候,武松估计也得跟咱们一样,在心里犯嘀咕,这宋大哥是否说的只是客套话?自己是不是够格入席呢?所以,他当时肯定会表现出迟疑的样子。

然而,宋江似乎是看出了武松的心思,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携住”了武松的手,一来让武松感到自己的热情不是客套,二来也是进一步抬高武松,让柴进和他的庄客再也不敢小看他。

而后,宋江又让弟弟宋清跟武松相见,进一步让武松感到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柴进邀武松落座时,宋江甚至想让武松跟他一起坐到主宾的位置,最后,他坐了第三位。

你体会吧,就在刚刚,身受疟疾的武松,还落魄地只能在走廊中取暖呢,见到宋江后,竟然坐上了柴大官人设置的酒席主宾位置上。这从地上到天上的境遇转换,全都拜宋江一路的抬举所赐。

而后,宋江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把武松带在身边寸步不离。更有甚者,过了数日,宋江拿出些银两来与武松做衣裳。

你看吧,一般来说,能给自己做衣服的都是父母亲这样的长辈。武松自幼父母双亡,是哥哥武大郎把他拉扯大的,所以,此时给自己做衣服的宋江,已经在做父兄做的事了,武松的心中怎么能不暖?

柴进知道这事儿后,哪里肯要宋江花钱?马上自取出一箱缎匹绸绢,他门下自有针工,便他们教做三人的称体衣裳。

柴进此时已经是“亡羊补牢”了,这时候他花再多的钱,武松也不会感激他,只会更感激宋江。宋江这是用了柴进的钱,暖了武松的心。

再后来,武松要回家探望哥哥武大郎,便向柴进和宋江请辞。柴进又是大摆宴席,为武二郎送行。

柴进和宋江送武松到庄门前,宋江却让武松稍等,自己回房中拿银子。回来后,宋江对柴进说,“大官人,暂别了便来。”

啥意思?宋江的言外之意是,大官人请回吧,我要单独再去送送武松。

这时候武松和宋江一样,都是柴进的客人,要说怎么送武松,应该是柴进这个主人决定,怎么能让宋江这个客人做主呢?

怎奈,宋江这个人就是喜欢做他人的主。这时候在柴进的庄园做柴进的主,到了清风寨做花荣的主,到了梁山自然要做晁盖的主了。

就这样,宋江带着弟弟宋清,又送了武松好几里地。武松都被宋大哥的热情给弄得不好意思了,一个劲儿地苦劝宋江:“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

这时候的宋江哪里肯在乎柴大官人?他对武松说:“何妨再送几步。”

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宋江指着道:“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钟了作别。”

就这样,宋江又把武松留住,抛开柴大官人,又和一顿属于宋江和武二郎的送行酒。

武松从小到大,哪里受到过别人这样的尊重?更何况这还是闻名天下的宋大哥?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宋江大喜,他等的就是武松这句话。武松再不提,他宋公明就要说了。

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

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

你看,宋江这话说得是何等的威严?但武松听起来又是何等地温暖?

自从武松遇到宋江开始,宋大哥就把武二郎当成了最亲的小弟,对他的照顾更是从身体,到心灵,几乎是无微不至。武松自幼父母双亡,是一个极度缺乏他人关爱的人,宋江温情的关怀,恰好击中了武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此时此刻宋大哥不容置疑的威严,给武松的感受却是非常温暖的。

宋大哥都这么说了,武松只得拜受了,将大哥赠与的银子收放在缠袋里,而后,眼含热泪,辞别宋大哥。

宋江和宋清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

结语

你看吧,武松从一个寄居在柴进庄子上的大汉,到后来的打虎英雄,其际遇的转变,正是从宋江的一句“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开始的。

在武松的心里,在读者的心中,宋江和柴进二人的水准,也仅凭借宋江的一句话就能高下立判。

怎么说呢?

你想啊,仅是刚见到武松,还差点儿挨了武松的拳头,宋江凭什么会认定武松是个英雄呢?

这其实就是宋江的特殊能力,仅仅几个照面,就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本事。

你想啊,宋江初来柴进庄上,武松虽然不认识他,但宋江连撒个尿都有庄客提着灯笼陪着,是心细如发的武松能看不出来宋江是柴进的贵客吗?

要是把武松换成一个普通人,被柴大官人的贵客踏翻了火锨后,大概只会喊一声:“哎呦,看着点儿!”,然后,一边清理脸上的灰,一边等着宋江过来跟自己赔礼道歉。等宋江赔礼道歉后,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接受道歉。最后,继续蜷缩在避风的角落,用火锨取暖,该干嘛干嘛。

然而,武松不是一般人,他被宋江踏翻了火锨后,第一时间就揪住了宋江的脖领,大声吼他。

通过武松对宋江的反应,可以判断,要么他是个一点就着的愣头青,要么就是个具有高度自尊,又极具个性的真英雄。

此时的宋江还判断不出武松到底是哪种人,还拿不定主意。但是,柴进的到来,让他迅速判断出武松属于后者。

柴进问武松,为何宋江是天下闻名的好汉?武松却含沙射影地揶揄柴进。一个寄居在柴进庄子上的庄客,竟然因为柴进听信其他庄客的谗言怠慢了自己而公然讥讽他。由此可见,武松绝不是个愣头青,而是一个将自身的尊严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好汉。

所以,看出来武二郎具有高度自尊,宋大哥就投其所好,在柴大官人面前使劲儿地抬举你,捧着你。仗义的人有的是,舍得疏财的人也很多,但是帮人能像在他人的心坎上按摩的人,整个《水浒》中,谁也比不上宋大哥。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宋江说的“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这句话是有来历的。

宋江和武松本来素不相识。宋江杀掉阎婆惜之后跑到河北沧州柴进的庄上避难,偶遇了同样在此避难的武松。

宋江及时雨的大名,在山东河北一带声名远扬。柴进见到宋江前来投奔,自然把他视为上宾盛情款待。

而武松当时还没有打虎,更没有什么名望。他是在清河老家与人打架把人打伤,误以为对方已死,才跑到了柴进庄上避难。此时的武松不过是个逃犯,也可以称为是个流浪汉。

既然来到人家庄上避难,就是有求于人家,理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别不拿自己当外人。

可惜武松的臭脾气偏偏还要把自己当作上宾,对庄客们偶有照顾不周的地方,非打即骂。时间久了,把庄客们弄得纷纷跑到柴进面前告他的状。使得柴进也就对武松不那么热情了。

宋江来到的时候,武松正端着一铁锨炭火,蹲在檐廊下烤火取暖。可见当时的武松已经落魄到何等地步。

无独有偶。宋江当时喝得有点多了,出来上厕所。此时天色已晚,路过廊下时没有看清,一脚踩到了武松烤火的铁锨把上,把炭火挑起弄了武松满身满脸。

武松本来就有一肚子气,当即跳起来揪住宋江举拳就打。多亏柴进及时赶到才未能出现失误。否则武松那铁拳下去,真够宋江喝一壶的。

回到酒桌上,柴进把武松介绍给宋江,宋江这才说出那句话:

“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不期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那么,当时的武二郎在江湖上是否确有其名呢?

宋江说的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是否属实呢?

从书中介绍的情况来看,这纯属是一句客套话,事实上根本就没有那回事。

理由如下:

1、武松当时不过是个逃犯,他既没有打虎,更没有后来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壮举。此时的武松不过是一个流浪汉,怎么可能在江湖上久闻大名呢。

2、武松家住清河县,宋江家住郓城县,二人素不相识,宋江怎么可能知晓毫无名望的武松呢。宋江是经过柴进的介绍之后,才顺口说出“江湖上多闻武二郎的名字”这句话。这显然是句客套话,事实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3、在柴进家里,宋江给武松又是送新衣服,又是赠送银两,而且还结拜为兄弟。所有这些并不是看重武松的名声,而是宋江的一贯作风。他对落魄之人向来如此,否则也就称不上及时雨了。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清,宋江所说的“江湖上多闻武二郎的名字”,纯属是场面上的客套而已。

因为同样是避难之人,一个被奉为座上宾,一个却蹲在廓下烤火,岂不是让人难堪之事。

所以宋江说的这句话,既是对武松的恭维,也是给武松找个台阶下,以消除武松处境的尴尬。

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武松年轻的时候,酒品不太好,经常喝醉,喝醉了就和别人打架。由于他个子高,力气大,所以别人打不过他。可是,这样一来,就连累了哥哥武大郎,那时候武大郎天天到衙门里挨板子。直到武松后来见到哥哥,武大郎还因此埋怨他。

有一回,武松一拳打死(其实只是打晕)了当地机密(官吏),因为害怕官司,他躲到了柴进的庄子里。

后来,宋江怒杀阎婆惜,也到柴进庄子里躲避官司。那时候,武松因为疟疾在烤火,宋江因为不小心踩到了火锨,差点被武松揍了。也正因此,宋江和武松相识。两人初识,柴进替武松做了介绍后,宋江说了一句话。

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也。”宋江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宋江言下之意,就是武松在江湖颇有名气了。那个时候,武松没有打虎,没有杀嫂报仇,斗杀西门庆,也没有醉打蒋门神,更没有在张都监家大开杀戒。既然如此,宋江怎么说武松在江湖上很有名气呢?

有人认为,这只是宋江一句客套话,就好像“久仰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等话一样,不过是场面话,抬举一下对方。

是这样吗?我个人认为宋江不是客气,有两点可以作为证明。

首先,武松有一定的江湖经验

武松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江湖阅历是有的。比如他一拳打晕机密后,以为打死了人,立马跑到柴进庄里躲官司。

当时,武松和哥哥在河北清河县,而柴进在河北沧州,两地相距四五百里路。武松一人能从清河县走到沧州,这段时间其实就是他的江湖经历。

还有一处能看出来武松的江湖阅历。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武松发配到孟州,途经十字坡时,被孙二娘盯着包裹了。那时候,武松为了诈一诈孙二娘,提到了自己行走江湖的经历。

武松道:“我从来走江湖上,多听得人说道:‘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从“多听得说”就能知道,武松不仅行走江湖,而且还见过不少人,听到过不少事。所以,他才知道十字坡包子店卖人肉包子的事儿。

根据这些可知,武松之前有一定的江湖阅历和经验,他面对孙二娘所表现出的冷静和机智,就是江湖经验的证明。既然有江湖阅历,以武松的拳头和力气,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完全没问题,所以他有点名气很正常。

其实,武松在家乡清河县也很有名气。

武大郎捉奸不成,反而被西门庆踢成重伤,潘金莲开始不理他,直到武大郎说出武松会报仇,她才害怕。潘金莲告诉西门庆后,西门庆也害怕了,因为他知道武松的本领。

那西门庆听了这话,却似提在冰窨子里,说道:“苦也!我须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县第一个好汉……如今这等说时,正是怎地好?却是苦也!”

西门庆说,武松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显然,武松早在清河县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西门庆不用吹捧武松,他说这话,说明武松在整个清河县可能都没有对手。武松在家乡都如此有名气,江湖上多少也会有点名气。

其次,宋江不必对武松客套

受一些非原著文或者影视剧的影响,很多读者觉得宋江虚伪,腹黑,拉拢人搞关系。事实不是这样,宋江能得“孝义黑三郎”和“及时雨”的绰号,是他仗义疏财,忠孝仁义的缘故。

对于江湖好汉,宋江都有求必应,倾心帮助,对于武松,宋江自然也是如此。毕竟,武松相貌堂堂,看上去就不是俗人。

正因如此,所以原著说“宋江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甚喜”,当时就和武松“做一处安歇”。后来,宋江又是送银子,又是亲自送武松回家,连武松都感动了,甘心拜宋江为兄。

后来,宋江还遇到过不少好汉,比如病大虫薛永卖艺,宋江当场给了五两银子;在揭阳认识穆弘、李俊、张顺等人,在江州认识李逵、戴宗等人,包括之前还认识王英、燕顺等好汉。对于这些人,宋江可没有说“江湖上常听说你的名字”。

尤其是穆弘,同样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表人才,宋江却没有对他客套。显然,宋江对武松说的话,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肺腑的。

综合来看,我认为,宋江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并不是客套话,而是真心话,因为武松在江湖上的确有点名气,只是不如后来的名气大。

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水浒传》中,宋江初见武松的一幕可以说戏剧性十足,因为宋江的一时不小心,差点被暴揍一顿。

然而,误会解除之后,武松对宋江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宋江听了武松的姓名之后,更是说了一句:

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这句话细究起来有些奇怪,要说宋江的大名在江湖上无人不知实属正常,但宋江却说自己听说过还没有打虎壮举的武松,到底是真心话还是客套话呢?

武松在江湖上的名声,并不是“打虎”之后才兴起的

在柴进庄上,武松是第一次出场,之后才是景阳冈打虎的情节,这就给读者了一个比较大的误区:似乎武松的成名就是因为这一次打虎事件。

而实际上,景阳冈打虎只是武松出场后的第一件大事,并不代表这是他名气的来源,只不过是《水浒传》塑造人物的时间和详略而已。

在诸多细节上,可以看出武松在之前并非无名之辈。

首先是从柴进对武松的态度上看,他对武松的评价不低。

武松这个人长得很威猛,在当时并不多见,绝对属于那种一看就能夸一句“好汉子”的人物。他初来柴进庄上的时候,柴进对他的待遇极为丰厚,而武松对柴进也比较友善。

但柴进的庄子混进来并长住的多是讨生活的闲散人,与这些人在一起就引得武松不快,于是喝多了就拳打脚踢,把人得罪了个遍。这些人去柴进面前告状,使得柴进也很难办,就减少了与武松的接触。

但这并不意味着柴进不知道武松的名声和本事,两人之间有了一年多的疏远,当宋江问起武松的信息的时候,柴进对答如流,连其出身籍贯、来庄时间都记得详细。

武松此时已经即将离开了,他说打听到之前殴打的人并没有死,这个信息自然是柴进打听出来的,可见其对武松还是比较细心的。

宋江对武松的热情不是假的,从他以往的行事来说,值得他如此对待的必然是其钦佩的好汉,无名小卒可得不到这样的待遇。

其次是武大郎向武松抱怨自己的经历转折点。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之后,并没有回到老家清河县,而是在阳谷县遇到了兄长武大。武大讲起自己这一年多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辛酸了。

武松在家的时候,时常与人喝酒斗殴,吃了官司都要武大去衙门处理,可见武松的战力不俗,毕竟如果打输了也不用吃官司,只有被打的才会寻求衙门帮助。而武松在这期间也没有什么大事,看来打架也多是有理的一方。

武松之所以逃走,是因误以为打死了为官府办事的人,这才逃到柴进庄上寻求庇护。也正是武松这么一走,武大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娶个老婆都不是自己愿意的,而一些浪荡子更是每天羞辱他,逼得他在一年之内就不得不从老家清河县迁往阳谷县,只靠着卖点炊饼过活,日子也紧巴巴的。

武大曾对武松这么讲过: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

可见武松在当地是很有威慑力的,声名远扬。

最后,在阳谷县生活的西门庆同样知晓,武松是清河县第一好汉,可见他对武松的了解和惧怕,并非仅仅是因为他打虎的事迹,武松在清河县的事迹同样出名。

武松平时的表现并不是像牛二这种蛮不讲理的恶霸,而是很有些“仗义疏财”的性格。他打死老虎之后所得的一千贯赏钱,全都分给了一众因这只猛虎而受苦的猎户,知县也称其忠厚仁德。

所以说,有着这样侠义心肠的猛士,武松的名头在江湖上早就有所流传了,像柴进、宋江这等专门结交天下好汉的人自然有所耳闻。

这些都是外人对武松的观感,如果从其自身的行为来看,武松早年在江湖上的名声也不会低。

武松的来历不一般,江湖经验极为丰富

武松虽然是一个壮汉,但他的武艺是极高的,尤其是他打蒋门神时候所露出的绝学:玉环步、鸳鸯脚,更是非常精妙的武功招式。

这样的武学水平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吗?显然,武松是跟过某位或者某些高人学过艺的,并且形成了急人所难的价值观。

他的师父是谁,在《水浒传》里没有提及,因为这对于整体情节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但他曾有名师指点这件事情是一定存在的。

而武松自己同样也闯荡过江湖,这种经历多半是他投奔柴进之前的事情,因为在之后的情节里,武松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已经非常精彩了。

在为武大报仇之后,流放的途中与张青孙二娘夫妇不打不相识,整个交往过程中武松所表现出来的经验,可不是一般的江湖小白能拥有的。

武松本来就听说过“十字坡”的名声,可见不是一般的江湖豪客,毕竟如果“十字坡”黑店的名声传播很广的话,它的生意就没法做了,并且这夫妇二人几乎也没什么失手的时候,连鲁智深都差点被宰杀。

武松既然知道这个店有问题,那就说明他能接触到的江湖层面是极高的。

在吃饭的过程里,武松便发现了孙二娘多次看向其包裹的隐晦行为,可见其心里早就有所戒备。这才上演了一出将计就计,用风言风语挑拨孙二娘,假装被蒙汗药迷翻,骗孙二娘近身,一举擒拿。

在与张青等人解除误会之后,武松的表现更是非常耿直,还不忘解释一下自己的“风言风语”并非浪荡行为,而是有意为之,消除夫妇二人对他的不良印象。在之后的言谈里,武松不仅对鲁智深、杨志等英雄事迹表示钦佩,在讲述江湖经历的时候,与闯荡江湖多年的张清夫妇也能谈得投机。

由此可见,武松在江湖上闯荡的时间不短,谈资极丰。

在之后的牢狱生活里,无论是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产业,醉打蒋门神的精彩表现和谋算,还是鸳鸯楼、飞云浦的暴怒反击,抑或是报仇之后的去向选择,都表现了他十分老到的江湖经验。

试想,以武松这般勇猛的外貌和疾恶如仇的性格,在闯荡江湖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寂寂无名呢?一个外表便让人印象深刻的好汉子,再加上侠义品行,他在江湖上的朋友必然不少,魅力也自然极高。

所以,宋江初见武松,所说的那句“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应该不是客套,而确属真心话。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武松在打虎之前,其实就已经开始闯荡江湖,有了他的名号了,她打呼以后名气更大,但是后来哥哥报仇杀死西门庆,这个才叫真正的江湖传名,这件事儿让整个江湖队武松大为赞叹,替哥哥报仇了,灭了奸夫淫妇大快人心,这也是当时人,当事人的社会价值观,就这样认为,所以武松的名气非常大,江湖武二郎

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宋江俘获武松的心

宋江是好人还是坏人,不好说,要说宋江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因为他葬送了那么多好汉的性命。

可是他凭什么俘获那些好汉们的心呢?一个又黑又矮其貌不扬的人,到底有何德何能让好汉们个个闻之如雷贯耳,不惜以命相报呢?

而在所有好汉中和宋江相对更贴近一些,书中有详细描述的还是武松和李逵这两个。

宋江俘获李逵是很容易的,金圣叹也有点评:以十两银买一铁牛,宋江一生得意之笔。

可是象武松这样精细的汉子也是几两银子就能收买得到的吗?武松虽然出身底层,却不是个太看重钱财的人。武松打死了老虎,阳谷县令奖给一千贯,他分文不取,反而分给了众猎户,可见他豪爽大气,不吝钱财。不吝钱财也可以认为他不看重钱财。

宋江的确送过武松银子,可是武松在柴进庄上白吃白住一年多,怎么对柴进倒没有那么重的情义?

柴进给的还少吗?

为什么武松在柴进庄上表现不好,还常和庄客争执打闹,可是见了宋江就那么服服帖帖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

武松出身平民,又是在逃犯,跟柴进没有半点关系,寄居在人家那里,那些庄客就不会有想法吗?

庄客说是道非慢怠他是很可能的,而武松呢偏偏又是个敏感的人,他最容忍不了的就是人家对他的轻视。他是最典型的吃软不吃硬的。

你要敬他三分,他会敬你五分,你要敢给他一点侮慢,他立即挥拳相向。

要换了别人寄居在别人家好歹忍着,可是他不忍。由此也看出武松这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他独立的个性。

再看看宋江是怎么对待武松的。

宋江对武松可以说亲如兄弟。书中写道: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便唤宋清与武松相见。柴进便邀武松坐地。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

由此不难看出,宋江如何上待武松,而柴进平日里并没有如此上待过武松。这就是差别。宋江是什么人?且不说他的江湖声名,首先还曾是个有点钱有点社会地位的人,虽然只是小官僚,可是比起出身市井平民的武松来说好的多。

这么一个人如此上待武松,而武松最看重的正是这个,他不过要别人看得起自己而已,要求似乎也不高,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宋江却做到了。

武松是个重情义的人,他记挂着亲哥哥武大,急着要回乡。宋江不但送银子还亲自徒步送了十里路程。武松几番让他回去,他就是不回,就连我这个小女子也觉得太婆婆妈妈了。

可是作者不厌其烦的写这些,就是让你知道好汉武松是如何被宋江打动的。武松终于堕下眼泪,拜宋江为义兄,宋江大喜过望。男儿有泪不轻弹,谁见过武松流泪呢?能让这么一个硬汉子堕下眼泪,宋江的本领是够大的。

从此武松这个好汉子除了他亲哥哥便又多了一个‘好’哥哥了。

有时候看似很好的东西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坏处,比如情感,好的时候会在三冬给你暖心,坏的时候会象绳索一样捆住了你的手脚。好汉武松就是这样被宋江用情感的锁链捆住了,而且这锁链看不见摸不着。日后他为了挣脱这一条锁链,折掉了一条胳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