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并不是单纯地宣扬“无神论”,让人远离鬼神,而是对鬼神带着“敬”的态度,同时与之保持距离。

对此,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要敬鬼神的话,就应该多搞与神鬼交流的仪式,与鬼神多亲近。你孔老夫子要我们远离鬼神,就应该把“这世界上没有鬼神”说出来,“敬鬼神而远之”,这话说得也太模棱两可了吧?

其实,孔子确实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他却从不愿意摆明自己的立场。对此,墨家也曾经严厉地批评儒家虚伪,骂他们明明不信鬼神,却偏偏还要敬拜鬼神。

初读《论语》时,达文也对孔子的态度摸不着头脑。但是,达文在了解了孔子时代那巫觋文化和礼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后,才知道:墨家是不明白儒家的一番良苦用心啊

孔子为啥让人们敬鬼神?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老夫子毕生的理想就是“复礼”。这个“礼”就是周朝的礼制。

春秋时,人们所论的礼,含有广狭二义。狭义指礼之仪文形式,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很多人知道周礼,但是,或许却不知道它具体的起源。

有人会说,周礼不是周公制定的吗?周公制礼,历史课本上都有啊。

没错,《周礼》传说是周公制定的,但是,“礼”在周公制礼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说文》: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本义作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

最初的“礼”,就是带有巫术色彩的祭礼。其后,“礼”是贵族阶层的仪礼、礼乐,然后再发展为礼俗、礼教、礼法,并抽象出了礼义,而且所有这些内涵都融贯不分。

尤其是礼乐文化的高度整合,还决定了先秦思想的浑融性。其中音乐、舞蹈、诗歌、服饰、仪典等审美问题的思考,都带有政治、教育、宗教的背景与目的,甚至跟经济、军事问题交织在一起。所以,先秦时期才有“礼乐治国”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坏乐崩”,对士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给他们造成了一种无家可归的彷徨和痛苦。孔子之所以教人们要“敬鬼神”,是因为敬鬼神之能通过礼(祭礼)的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礼”。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中孔子的言论,乍一看孔子像是将重心是放在“事人”上。但是,孔子实际上并非是在否定“事鬼”。其实,夫子言论之意蕴是告诉人们,“知生”和“事人”要先于“知死”和“事鬼”,“知生”和“事人”更是“知死”和“事鬼”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点,《论语·为政第二》所载孔子言论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意思是,“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

既然存在着“非其鬼”的问题,那就说明,“事鬼”一事,实际上还是以“事人”(礼),为其内在规定性的。

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孔子想让人们符合“礼”的规范,去教导人们尊“礼”不就完了,扯上敬鬼神干什么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就知道孔子为何让人们敬鬼神了。

儒家有一个概念叫做“神道设教”,也就是说,敬拜鬼神是为了更方便地治理老百姓,让人们学习。“神道”是什么意思?“设教”又是什么意思呢?

“神道设教”一词的本义是指圣王教化臣民的方式,最早见于《易传》。《观》卦彖曰: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是阐发卦辞之意。注家马融、郑玄、王弼都认为卦辞“盥而不荐”是指宗庙祭祀。”之所以说“盥而不荐”,是因为祭祀中以灌礼最为盛大庄严,其后“荐”以下则不足观。“有孚颙若”是万民敬信的样子。因此,彖辞说“下观而化也”,即万民观摩王者庄严盛大的祭祀而被感化。

从字义上说,“神”的本义是“引出万物者”,是造物主,是天神。它也有“鬼神”的意思,可以指“祖庙、山川、五祀之属”。

“盥而不荐”是讲宗庙祭祀,将“神道设教”与之联系起来,就是通过宗教仪式借助鬼神信仰来推行教化,是“圣人”统治“百姓”的一种方式。

对此,有些人会有些不理解,统治者这不是愚民吗?怎么还称他们为圣人?

其实,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神道设教”是统治者能够选择的最好的手段。试想一下吧,世界各个文明的神话传说,讲述的都是文明初始时期的事迹,咱们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蚩尤,其实就是部落首领。

部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社会结构大致分为:奴隶主(部落首领)、小奴隶主(部落成员)、奴隶。

奴隶主在管理奴隶们的时候,没有什么方法可言,也不跟他们讲什么道理。谁不听话,上来就是一顿鞭子,甚至直接杀了。总之,管理奴隶就是使用暴力。

但是,随着部落的规模越来越大,问题也随之产生了:虽然暴力的管理方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收效却很低。因为,暴力虽然能够使得奴隶屈服,却使得奴隶们对劳动的积极性降低。他们有机会就会逃跑,甚至有可能会在管理者势弱的时候进行反抗。而且,奴隶越多,需要的管理人员也就越多。

管理奴隶的成本越来越高,怎么办?

这时候,充满智慧的统治者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立一套精神秩序替代暴力手段,以降低统治成本。这就是神道设教。

统治者会告诉大家:我可以跟神交流,我说的话都是神的意思,只要遵守神(我)制定的规范,就可以获得神的庇佑,否则就是跟神过不去。不仅如此,谁要是破坏了规矩,触犯了神,神会惩罚我们整个部落。因此,连累大家的人,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那么,神的名义又是从何而来的?

这就要看圣人和其后代们的编故事的能力了。一般,他们编故事的套路都大同小异,就是将自己的出身或者遭遇跟罕见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什么出生时天降祥瑞,什么神仙托梦,什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什么刘媪梦龙啊,什么斩白蛇啊。总之,什么奇,说什么。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有限,对神鬼那一套很深信不疑,将自然灾害、奇异的自然现象都归于神鬼之作。人们相信了统治者的这一套理论后,统治者就节省了很多统治成本。从此,部落首领多了一层身份,就是宗教的大祭司。

部落的管理成本降低了,就能日渐壮大。后来,又发展出了各种宗教仪式,发明了各种祭祀器具。祭祀仪式阵势越大、器具越精美,对人们的精神秩序影响就越深。相应的,就能节省更多的管理成本。

比如,自商代开始,统治者都要倾国家之力,斥巨资铸造祭祀用的青铜鼎。大型的青铜鼎不但代表着青铜铸造技术,更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孔子让人们敬鬼神,目的是用“神道设教”去复礼。因为,让世人做合乎礼的事情,没有什么比神鬼更好事。

既然要“敬鬼神”,为什么孔子还要让弟子“远之”呢?

这就要说到儒家的另外一句常被人们误解的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是说,“礼”这一套东西,对约束统治阶层的行为来说比较好使,但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就行不通。

换句话说,你不能要求一个贩夫走卒有士大夫的荣誉感,去讲骑士精神,也不能要求他们明事理。凡夫俗子们没受过教育,知识精英的大道理跟他们是讲不通的。

《管子》中有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知识精英统治平民百姓,一定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用神鬼的那套连哄带骗,教他们安心做良民。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只有这个办法最管用。

这就像大人管教小孩子,用童话故事让他们知道人间有爱,警惕外面的危险。童话故事是幻想出来的世界,都是假的,难道这是愚弄小孩子吗?没有人会这么想。

但是,如果一个人整天装神弄鬼,时间久了,就有可能会“入戏”。

《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zhì)也。”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鲁国人,臧文仲是鲁国的一位元老大臣,生活年代比孔子略早,给后人留下了智者的口碑。“臧文仲居蔡”并不是说臧文仲住在一个叫蔡的地方,这里的“蔡”是一种大乌龟。“居蔡”就是给大乌龟盖房子住。给乌龟盖房子,这没什么稀奇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臧文仲给大乌龟修建的住宅,标准却非同寻常,是“山节藻棁”,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有彩绘的梁柱。一言以蔽之,这“龟宅”可以说是极尽奢华。

对此,孔子说:“何如其知也(谁说臧文仲聪明呢)?”也就是说,给大乌龟盖豪宅,在孔子看来纯属做傻事。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对臧文仲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神道设教而已,那是骗老百姓的,你身为政府高官,自己怎么就信以为真了呢!

这就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真正意思。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孔子为什么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中国文化由三个部分思想组成。第一是儒家,第二是道家,第三是佛家。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分别占有主流地位。但是相对来说,中国儒家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但有意思是的是,儒家并非宗教,而道家最后发展成了道教,佛教本来就是一种外来的宗教。

我们知道,宗教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神的崇拜,认为在这个世界之外,有神的存在,人的祸福以及人间的一切事情都由神来安排。而儒家,是不相信有神的存在的,儒家相信的是人自我的力量,儒家强调人的个体的价值和努力。因此,儒家是一种非常理性实用主义的派别。

那么,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神鬼一类的事情呢?

我们先来看看儒家弟子樊迟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弟子樊迟问老师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说,你要把精力都放在人最应该做的事情上,而人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而对于那些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鬼神的事情,你报之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就行了。这种脚踏实地的理性主义的精神,就算是人间的大智慧。

这体现了孔子的理性的现实的人文精神,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把它先放在一边,我们只要努力做好人世间的事情就行了。巧合的是,一贯反对儒家的庄子,其实也说过了类似的话,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是扎根于现实的,它的立足点、着眼点和最终的价值追求,都在这块现实的大地上。儒家始终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现实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说,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理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在这个中庸之道中,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注重现实的实用理性主义的精神。

儒家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所以,中国人总是在最平凡中的生活中体验道德生活,体验大道。这一点禅宗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个故事,其实更为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的鬼神观。

有一天,弟子子路问了孔子一个关于死亡的问题。子路问,人死后是什么样子,孔子其实很生气,认为子路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人的任务就是把生活 给活的明白一点,活的有价值一点,而不是去追求那些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孔子告诉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你要正确对待生死的问题,死亡是一件我们谁也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死亡之后,是否还有灵魂,是否还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既然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都是未知,那么把人的精力放在未知的东西上面,那就是浪费时间。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这种思想,其实重点不在鬼神,而是在提倡一种脚踏实地的、理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鬼神的价值我们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生命的价值,而生的意义生的价值,我们如何过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则是非常明确的。人生的最终意义是成为圣人,做不到的话那就做个君子;人生就是要努力,要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奋斗。

所以说,活着的意义是好好地活着,至于死是什么样子,你根本不需要着急,等你死了以后,就知道了。

当然,孔子是非常谨慎的。他既没有说鬼神一定存在,也没有说鬼神一定不存在。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孔子一般不会轻易下结论。比如他对人性的善恶,没有下结论;对有没有鬼魂,也不擅自下结论,他采取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也许鬼神是存在的,也许鬼神是不存在的,这都不要紧,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就当他们存在一样就好了。

这种做法就叫“祭神,如神在”。这是一种极为理性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鬼神要是不在,那也就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鬼神要是在,反正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祭祀他们了,也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孔说:敬鬼神而远之,不是让人们都远离,而是要那些不做人事害人的人,这些人心怀鬼胎告诉人们远离,让人们不耍把这种人当作神来贡敬。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谢谢邀请!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从这句话本身看,是有让人远离鬼神的意思,但也不全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许多问题是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人们都认为是鬼神所为,所以人们是相信鬼神存在的。诸侯出征,要祈祷神灵保佑打胜仗;到了一些重大节日,君主要祭祀神灵,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平民百姓磕头祷告,希望神灵庇护全家福寿安康。若孔子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的。这句话的原文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样的人算得上聪明的人?孔子回答说:“真心实意地为民做事,虽然崇敬鬼神,但他又能远离鬼神,这样的人,可以算得上聪明的人了。”可见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的,说明孔子虽有疑问,但没有把话说得绝对。他要樊迟明白,作为一个当政者。祈求鬼神保佑人民,不如为人民做实事,远离鬼神,才是聪明的表现;祈求鬼神,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的。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有关鬼神的情况,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说,人生的学问还没有研究好,怎么又去研究鬼神的学问了?从孔子这些话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有让人远离鬼神的意思,只是没有对鬼神的存在作出否定,而他的学生已经明确了孔子话中的意思了。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首先不同意楼下的说法。

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直白地解释就是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孔子之时包括他的前后之人都有鬼神信仰,你比如,楚国的屈原的文章里就有多少种鬼,屈原其实也对鬼神有疑问,所以有《天问》,那么,鬼神真的存在与否,当时聪明的人应该都明白。孔子不能不知道。

孔子之所以“敬鬼神而远之”,事实上是仅仅是孔子“祭祀观。”

楼下说:在儒家看来,对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我认为不正确,孔子的祭祀观并不带有功利性,虽然它确实存在功利性的一面,但孔子的初衷是“尽于人心”而非“慎重归远,民德归厚矣”。

要不然,为什么孔子能言六艺,能言尧舜,能言二周,独不言信奉鬼神的殷商、夏朝之政呢?

(文/牛在看你)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题主好,鬼神观念由来已久,即使现在也难以根绝,孔子时代更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既然不能消除人们这一普遍的观念,孔子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是极为聪明的做法。“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这些虚诞飘渺的鬼神之事“存而不论”,他更关注得是现实人生。

子路问鬼,孔子说“神鬼之事,吾也难明,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子贡子路这样的高足弟子都对鬼神感兴趣,可见当时鬼神观念的根深蒂固,那样的背景下,孔子是不可能破处迷信,让人们放弃对鬼神的信奉是不现实,孔子是做不到的,能做到敬而远之,已经是极高的境界了,也是极为聪明的做法。

孔子的鬼神观,对后世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中华民族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务实精神正是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