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词讲得是最深刻的佛理。

首先,达文要提醒下题主,诗和词是有别的。这是词句,并不是诗。再来看题,想知道这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就要结合晏殊的《浣溪沙》整词去理解,不能单提出来,孤零零地去分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在达文看来,晏殊的《浣溪沙》,有三层意思:

  1. 字面意思:通过新旧事物的叠加,上阕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忆往昔、怀旧;下阕表达的意思是,伤今。
  2. 词背后的寓意:夕阳西下,是人力所无法阻止的,人只能寄希望于旭日再次东升。然而,日出日落虽有轮回,对人来说,光阴荏苒,人事变更,却是再也无法重复。
  3. 晏殊有意或无意中,道出一个佛学真理:万法无常。

前两层意思,很容易理解,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多的深入性讨论了。今天咱们重点讨论下晏殊《浣溪沙》的第三层意思:万法无常。

万法无常——世界不存在永恒的事物

“万法无常”是什么意思?

万法,在佛学领域,法即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常,即固定的、永恒的。万法无常的意思也就是,万事万物都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

(图 | 万法无常,潮起潮落)

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有生有灭,都不能永恒的存在。这是每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知道的理论。

那么,有人可能就觉得不服了,你怎么能如此肯定,万法就是无常的呢?你佛法中“万法无常”这个理论,又是根据什么推演出来的呢?世间就不存在一个永恒的本源(道)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理解一个佛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缘起”说。

“缘起”,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术语,可以说,佛学的理论都有由“缘起”所推导出来的。

出家人总是将“缘”挂在嘴边,因为,时间万物都受线性的时间所支配,所以,就有因果。如果说,事物是果,那么它的存在是由某种因缘决定的。因是内因,缘是外因。

比如,两个人能够见面,能够成为朋友,这不是巧合,而是“缘”这样神秘的外因,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万法缘起”的意思就是,一切有为法(世间万物)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的,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之中。

如果,根据“万法缘起”继续推导,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个本源,那么,这个本源其实也是万法的一种,既然“万法缘起”,那么,这个本源的背后,还是存在一个产生它的原因。因此,这个本源就不是本源。

所以,佛教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结论:这个世界是没有本源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持创世论,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中国神话也讲盘古开天地,印度婆罗门教说是梵天创世。然而,佛教却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创世神,连佛祖也属于万法。

佛学认为,万法随因缘而聚,因缘散了,万法也就消失了。所以,得出了“万法无常”的结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因缘消散,花就落了,你再怎么惋惜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万法无常,“我”也是万法中的一员,所以“我”也是无时无刻处于变化之中的,即“无我”。燕子归来了,即使你能确定,当前你看到的这只燕子,跟你去年看到的燕子的生命属性一致,但它早就不是去年的那只燕子了,所以,晏殊只能称其“似曾相识”。

晏殊的《浣溪沙》,词的上阕,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阕伤今,混杂着一种对逝去事物的眷恋,以及对“万法无常”的怅惆。

之所以人会感慨世间万事万物无常,往往不是在他的人生顺风顺水之时,大概率是处于人生由期转落的节点。在佛看来,世间众人大都愚蠢,看不出世界“万法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是因为他起了“执着”之心,固执地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叫做“法执”;认为“我”实有,叫做“我执”。人一旦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嗔、痴之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以为利是永恒的,自己得到了它就会永远拥有它,因此,产生了占有欲。这就产生了“法执”。

人觉得自己是永恒的,众人不知人只是五蕴的假合产物,才有了见闻觉知,却天真的以为身体中有一个永恒的实体“我”存在,因此,便有了欲望,一旦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烦恼和痛苦便由此而生。

所以,人要想从烦恼和痛苦中得到解脱,就必须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消除了欲望,痛苦就没了,人就解脱了。如何消除欲望?就是学习佛法,参禅修行,真正去认识从“缘起”,到“性空”。正所谓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

结语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达文你对晏殊的《浣溪沙》是不是有点儿过度解读了?晏殊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词有佛法的真理。

其实,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在文学鉴赏的时候,是要发掘作者的意图呢?还是,借他人的文学作品,去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呢?

我更倾向于后者,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从晏殊的很多诗文与佛教有关,就可以看出,他本人也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

比如:《因果禅院佛殿记》:

“郡人陈廷昭者,声尘不染,结念四禅。戒施具修,留心二梵。……天龙之所摄护,缁衣之所瞻祈。昭大事之庄严,导一方之善利。……亦必毗耶之室,方丈增严。祗树之园,黄金侧布而已……主院僧善修,夙承佛记,久住禅丛,摄伽黎之衣,登狮子之座。护我正法,成兹妙因。”

其中“大事之庄严”应是典出《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而“祗树之园,黄金侧布”等则应出自佛传。

因此,晏殊在《浣溪沙》中所表达的“万法无常”,究竟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还真的不好说。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词出自宋朝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写得轻松愉快,很有意思,但是整首词的情感却是从愉悦轻松到悲伤惆怅,是一首伤春之词,表达的是时光飞逝,失去的难以挽回,理解起来并不难: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第一句就很有趣,一首新歌、一杯酒,酒肯定是清酒,晏殊一生官运亨通,这样的身份不可能喝浊酒,唱曲儿的肯定是某个漂亮的小姐姐。

在美酒、美人和新曲的陪伴下,晏殊显然是轻松愉悦的,这是什么?是北宋文人的风流!带着几分潇洒,带着几分安逸,但就在这边听歌边喝酒的情境中,触发了他对去年经历的回忆。

去年,也是这暮春时节,眼前也是这座亭台,一样有酒、有曲儿。

一切看似未变,实际上又变了,酒的味道可能变了,唱曲儿的姑娘可能变了,曲子肯定变了,去年的新曲,到今年就成了旧曲,今年又重新谱了新曲,作者自己也变了,年华老去一岁。

夕阳西下几时回:着于眼前的人物和景物,晏殊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夕阳西下,几十能够回来?过去的时光,又几十能够回来?

这是时光的魔力,人类多么渺小,怎能与时光掰手腕,美好的事物,青春的年华,都永远不可能回来的。

到这句疑问,晏殊的情感已经从眼前的事物,拓展到整个人生。“几时回”?明知不可能,却又殷殷期盼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下片以春景开头,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写了春天的一景,非常美妙,是整首词的亮点,也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继承了上片未尽之情,时光流逝是人力不可抗拒的,花落去也是让人无能为力的,你舍不得也没有用啊,所以只能是无可奈何。

但是在无可奈何中,在夕阳西下的感叹中,晏殊又发现了令人欣慰的事:飞走了一年的燕子,又归来了,它们让晏殊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原本以为失去的东西再也不可能回来了,如今燕子却带来了希望,“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正是对上片“几时回”的回应啊!

小园香径独徘徊:不过,即便是有燕子归来的欣慰,也不过是一瞬间罢了。细想起来,燕子只不过是“似曾相识”,它们毕竟不是去年那些燕子,想到这里,晏殊心中又升起几分惆怅,只能一个人在花香幽径中独自徘徊,久久难以平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出自宋朝词人——晏殊《涴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看着填写的新词,喝着美酒一杯又一杯,好不欢快惬意,作为宋朝的宰相晏殊,生活过的还是有滋有味的,词是新词,曲是新曲,亭台还是那个亭台,可是物是人非,伴随着他的人已经不是去年那个人了。虽然想念过去时光,不想夕阳落山,可是夕阳西下再也回不来了。这里有今夕的欢快喜悦,又有对往日时光情怀的眷念,和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光易逝,花儿落了落花逐流水,感叹岁月短暂,好像看到了去年的燕子,似曾相识的感觉,只好一个人在花园里独自徘徊惆怅满。

这首词寓意揭示了大自然的轮回四季更替,人生的启迪哲理和意义,我们要珍惜光阴,人生短暂,我们不能留住青春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昂首阔步,奋勇前进,不能留恋沉湎以往的欢快岁月里,用更广阔的胸襟挑战生活和迎接美好的未来。

感谢大家欣赏,欢迎大家关注留言评论你的见解每天诗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很简单,说的就是:花儿落去了无可奈何,燕子归来了似曾相识。仔细琢磨、梳理这两句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里面蕴含着对人生与时光的感叹和哲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作者是我国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晏殊。他创作的这首词的背景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词?这是学懂这句词最起码的一个方面了。

晏殊是神童。十四岁入仕,“早而夙慧”,年少进入府僚;后“神秘得器”,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因违反刘太后旨意而“获罪外贬”,知宣州,改知应天府;不久,“再入中枢”,官至宰相。可以说他的仕途,政治生涯,虽有坎坷,还是比较顺利的。他病故后,宋仁宗还赐其谥号:“元献”,并用篆体在碑文写下:“旧学之碑”四个字。

晏殊写《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是在他显官要职时创作的。平时,他经常在诗酒对唱之风月和悠闲自得之吟咏中度过,在这些诗词唱赋中,往往会流露出官僚文人的思想空虚,精神不振,对逝去的年华,迟暮落寞的感伤和叹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诗词,就是晏殊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

我们大体了解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我们再结合这两句词的前后句,就能更加领悟这两句词的含义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接上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是落日,“西下”是指落日向着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是什么时候回来。这是描绘了一幅风景秀丽的,夕阳西下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面对着这幅即将逝去的美景,所发出由衷的感叹:这幅夕阳西下的景色,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时回”这句的下句,紧接着转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雕像

“几时回”的感慨,使作者产生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渴盼之情。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应上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再恰当不过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应上句“夕阳西下几时回”中的“夕阳西下”。夕阳下山了,那幅夕阳红的美景被时光淹没了;花儿落去了,那幅百花争艳的靓丽景色不见了。这里的夕阳指的人,上了岁数的人,同时,也是指自己,“几时回”是夕阳人所发出的渴盼的呐喊。紧接上句,下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直接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无奈的伤感。这种感伤会一直陪伴着自己,无奈下去吗?难道没有一点儿希望吗?

“似曾相识燕归来”回答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中疑问。燕子归来了,这幅生动的画面“似曾相识”。是啊,每年的“燕归来”,就是在告诉人们,春天的时光始终来去匆匆,年复一年。这是作者从伤春中解脱出来的真实写照,从花落去的无可奈何,到看到了燕归来的似曾相识,暗喻了春天,对春的向往与珍重的深情。

接下句的结尾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把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作者在小小花园里的窄小的径道上,独自穿梭着徘徊着,是激动?感慨?追索?感悟?还是在思索这其中的人生与时光的哲理?时光就是这样悄然离去再来,但是,人的生命时光是有限的,逝去了不能再来。这是在思索:要珍惜时光,感受时光,用时光来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这才是人生最有益的价值。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综上所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是通过“花落去”和“燕归来”最具特征的具体事物,自然景观的细节,深化了上片“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达到了更高更阔的境界,也许,这就是人们心目中所有的,笔底下却无的一种“诗意”的深度。人,就像“花落去”“燕归来”,年复一年,从年少,青年,中年,逐渐地到衰老,直到死亡,不停地在轮回,这就是人生、时光的哲理。

总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作者伤感人生,慨叹时光的名句。是珍惜人生与时光的经典之句。据查阅,“似曾相识”成语,就是从晏殊这句诗词中流传至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中,全文如下: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全词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了,我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话通俗易懂,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笔者简单赏析作者词中这句话的涵义:
  • 面对即将凋零的花儿让人感到无可奈何,花开花落这是自然形成的规律,是人力无法抗拒的,因此在花儿将要凋谢的时候,让人有无可奈何之感。从‘花落去"三个字分析,这首词应该写于暮春,由此也可看出作者此时强烈的怀春之感。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在惜春的同时,又给人带来了希望,此时,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春燕从南方飞回来了,让人感到春天尚存。这些飞来的春燕或许就是去年同一个时侯飞来燕子。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一幅佳联。“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是两个虚词,“花落去"与“燕归来"是两个实词“。此联以虚对虚,以实对实,虚实相对,工整流畅,声韵合一,妙不可言。“似曾相识"这个成语也出自于此处。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话内涵了惜春惜时之意,春去冬来,冬去春来,岁岁年年,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形成的规律。惜春惜时又能怎样呢?即使留恋春天,感叹时光飞度,也无法留住旖旎的春天、美好的时光,只有‘“无可奈何“之感。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涉及到了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写得十分含蓄,在此就不多加赏析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篇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晏殊,生于公元991年,字同叔,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散文家,政治家。7岁能作文,14岁以“神童”之名参加科举,官至宰相,晏殊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晏殊的词具有清新闲雅,情思细腻的特点,位高权重又有文学修养,是北宋仁宗时期官场领袖,文坛盟主。《浣溪沙》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从歌咏弹唱的酒宴退场,独自一人来到花园散步,抬头仰望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在晚霞夕照,落英缤纷的景色里,发出年华不在,人生苦短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亦悲,燕归亦喜,感伤春天的短暂,在人生的苦楚忧愁里找寻一抹绚丽的无奈。

“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种落花的场景,无法挽留的时光和黯淡凋零的感伤;“似曾相识燕归来”, 以及那只去年春天我们就相识,今年还能回归的燕子。两厢对比,一面是花落的感伤,一面是回归的喜悦,既伤感又温暖,说出了生命中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也常常有“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的场景,许多生命与我们缘分已尽,又有许多新的生命和我们重新开始。词人把“花落去”和“燕归来”同“无可奈何”“似曾相识”连在一起,完全是生命的升华,和对生命的新的领悟。

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都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朋友的告别,青春的消逝,那一次情感的受伤,不都掉进“无可奈何”的沮丧和绝望中。对藏在生命里的期望,过往的欢声笑语,无数熟悉的感觉,不都有“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

晏殊这种精彩的人生状态,好像就出自我们自己的生命情感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宋词最美的词句,更是晏殊一生最中意的句子,他还把这两句放在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的颔联: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在这首七律里,这两句也丝毫不显唐突,意境依旧雍容缠绵,但我觉得这样音调婉转的句子更适合词,在歌舞筵席上,拔动琴弦,悠悠吟唱,比起低低诵读,难道不更风雅,更有韵致吗?

据说这两句诗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据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晏殊到杭州上任路过维扬,在当地的大明寺墙壁上读到王琪的诗,极爱其才,设宴相邀一起散步于池上。

正值暮春时节,落花扬扬而下,晏殊提起自己心中所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至今没有得到下句,王琪应声便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番文学上的相惜,我们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假,从晏殊对这两句的喜爱,我们也能读出晏殊的真性情,在一个落满花的园子里,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五猫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