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首先说一下,康熙六次下江南,曹寅家接待了四次,并非五次。
为何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如果弄清楚康熙南巡的目的,以及康熙和曹家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了。
康熙南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看过很多康熙下江南的影视作品,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就是以康熙南巡为历史背景的。然而,与影视剧不同,历史上康熙的南巡微服私访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玩,更不是因为他闲的。康熙每次南巡,都带有政治性目的。
首先,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南方的社会稳定性你想啊,当年满清入关后,在消灭南明政权的过程中,在扬州、嘉定等江南地区都犯了些什么人神共愤的罪行。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他老爹顺治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在位18年,这么短的时间,民族仇恨的的记忆很难被抹去。
因此,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考察南方社会的稳定情况,江南地区不仅是帝国的粮仓,还是大清帝国钱袋子。
这从康熙南巡时候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比如,康熙在1684年第一次南巡时候,很主动的避开了扬州、嘉定等发生过激烈民族冲突的地方,不就是为了照顾汉人的感受,怕有激进人士闹出什么幺蛾子吗?
而且,康熙每次南巡时,为了营造自己的亲汉形象,需要引经据典,大费苦心,他做了那些事呢?
- 一、康熙要去明孝陵拜谒。康熙只要下江南,必定要去南京(江宁)转转。因为明孝陵埋葬着前朝的皇帝,康熙兴师动众来到南京,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去明孝陵祭拜。
《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第一次到南京的情形:
他亲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往谒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次于宝城前三奠酒”。
不会作秀的皇帝不是好皇帝,康熙正是因为亲自谒陵,被誉为“千古盛德之举”,载入史册。其实,与当年朱元璋歌颂元朝的皇帝如出一辙(朱元璋也曾说过成吉思汗祖孙,“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说到底,他们都不过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这个天子名正言顺,拥有主宰天下的正统地位。
- 二、拜访名山佛寺,礼遇山林守道之士,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正如清朝大学者纪荫所说,康熙帝的仁风道韵和渊雅圣意,也使山林“同沐恩光”。康熙参访名山佛寺,礼遇山林守道之士,显然不是简单的附庸风雅。
江南的名山众多,大多是道教、佛教的仙佛道场,比如,道教圣地茅山、观音道场普陀山、还有庐山、天台山等多教入住的仙山。我们都知道儒、释、道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江南众多的名山在宗教的加持下,让江南形成一个信仰的世界,和文化磁场。而康熙拜访名山佛道场、号召修庙、赐字题匾,就是为了笼络并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稳定江南的社会。
其次,巡视江南官场,部署政治密探前面我们说了,江南是大清的粮仓和钱袋子,把控着漕运、盐政、布政的关键税收,是大清帝国的命脉所在。因此,康熙的南巡,也有对江南官场进行视察的意味在里面:
一、巡视河工。
康熙帝曾亲笔给亲信写到:“近日闻得总河无才,两河(指黄河和运河)坏之已极。朕欲看河,南边走走,未定日期。”从清圣祖实录中,可以见到他“下马,坐堤上,出河图,指示诸臣”的描述。
明末清初,黄河因为年久失修,水患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顺治年间(1644-1661)决口二十次,康熙元年到十五年间(1662-1676)决口达四十五次,水患之严重,远超前代。康熙十五年,黄河水倒灌入洪泽湖,高堰大堤因承受不了黄、淮二水的强大压力而决口三十余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崩塌,淮扬地区几个县被大水淹没,致使运河航道不通,漕运严重受阻。
黄河决堤怎么祸及江淮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历史上我们的母亲河喜怒无常,曾经六次改道。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是1855年第六次改道后的河道。在康熙年间,黄河流经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
而漕运可是大清朝廷的生命线,他们每年都需要从江南地区用六七千艘漕船运载四百万石漕粮到京师,作为官俸、兵饷以及京城居民生活的来源。因此,康熙皇帝曾经把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亲自书写出来,挂在宫中的柱子上提醒自己。
康熙平定三藩以后,又收复了台湾,中原也日渐安定,这使得康熙帝闲暇时间来巡幸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帝东巡下泰山后,临时决定南巡到江南视察河工,这是他第一次南巡。他遍历了高家堰、武家敦、洪泽湖等地,访查民间疾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又进行了第二次南巡考察。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第三次南巡。此十年间,康熙帝忙于征噶尔丹,无暇南巡,而历任河督除靳辅受康熙帝肯定外,其他人都不太称职,造成了河患日趋严重。此后,他破噶尔丹后又三次南巡,视察河工,笼络民心。
二、除了漕运,康熙还要巡视江南的盐政和三大织造。
- 盐政,在古代,历朝政府对食盐都是实行国营专卖的,清朝的巡盐御史职责主要就是收缴盐税,并监督当地盐商的专卖。而清朝康熙年间的最大的盐场,就是在两淮地区。
- 织造,是明清两朝在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开设的专为皇宫供应织品的皇商,负责织造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在清朝设有三大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和建宁织造。三大织造中,不论规模还是重要性,都要以江宁织造为首。而且,江宁织造的职能不仅是专门为宫廷提供所需丝织品、办理绸缎、服装并采购各种御用物品。除此之外,它还承担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平衡粮价、采购铜料等。中国是个缺铜的国家,在康熙初年时,铜更是日趋紧张;而粮价关系着民生之本,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江南织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 | 南京江宁织造府)
三、巡视就能让康熙放心吗?并不能,还得部署政治密探
南巡的成本太高,不管是考虑经济开销,还是时间、身体上的开销,康熙都觉得消耗巨大。因此,他在南巡的过程中,有意地去发展自己的政治密探。
康熙布置政治密探主要有以下目的:
- 汇报江南社会稳定情况。
- 汇报重点官员的言行与民望。
- 汇报地方政务。
- 汇报封疆大吏的品行。
明白了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我们再来看看康熙与曹寅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他南巡过程为何总是住在曹家了。
康熙与曹寅的复杂关系说道康熙与曹寅的关系,就必须得知道曹家的特殊身份——皇家包衣。
皇家包衣是什么?
包衣,在满语中被叫作“包衣阿哈”,意思就是家奴。皇家包衣,也就是满清皇家的专属家奴,也就是电视剧中向清朝皇帝称“奴才”的那些人。在女真人的社会中,拥有包衣的一般是贵族,还有少数富裕的诸申。男女包衣都与主子的家庭成员住在一起,从事劳动生产以及家庭杂役,他们的劳动成果也都被主子所占有。
女真人的包衣,他们主要来源是从其他民族抢掠而来的人口,主要是汉族和朝鲜族。这在明朝和朝鲜方面的历史文献中,都能查到有大量关于女真人掠夺人口为奴的记载。
曹家如何成为皇家包衣的?
曹寅的祖上都世居辽东,在明朝与后金的早期战争中,他们归附了后金成为了包衣。皇太极天聪八年,曹寅的祖父曹振彦由佟养性的旧汉军划分到了多尔衮的满洲正白旗,担任了“旗鼓佐领”一职。此后,跟随多尔衮入关,屡立战功。
1651年,由于摄政王多尔衮倒台,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收编,与正黄旗、镶黄旗,被统称为上三旗。从此,曹家也因此摇身一变,从王府包衣变成为了“皇家包衣”,开始飞黄腾达。
康熙和曹寅关系为何如此紧密?
我们都知道康熙亲政后,虽说除掉了鳌拜,实现亲政。但是,天下还远不是铁板一块。外有藩王蠢蠢欲动,内有权臣图谋不轨,还有暗潮涌动的反清组织藏于民间。
图 | 康熙年轻时的影视剧形象
因此,康熙亲政后要面对的不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是步步惊心、和明枪暗箭。这时,康熙皇帝孤家寡人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他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让他们去分担一些事情。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皇帝的心腹呢?只有包衣。因为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忠诚,康熙能指望的是,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皇帝的人。危急时刻,即便他们出于自私,也必须跟皇帝同舟共济。
曹寅的父亲曹玺,因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了眼界和学识,他的仕途十分顺畅。于康熙二年出任了江宁织造。曹玺因为工作成绩优异深得清廷皇家的赏识,不过曹家能够真正平步青云,最重要的是曹玺娶了个好媳妇——孙氏。孙氏曾在皇宫做过多年的宫女,结婚后不久就被返聘回宫内,成为康熙的奶妈。
有了孙氏和康熙这层关系,曹玺在康熙亲政后,被提拔为工部尚书,曹家从此也进入了清朝的上流社会。
曹寅的家庭背景,和少年时代受到了极好的文武教育,给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娴熟的骑射功夫,让曹寅得在少年时就有机会随康熙参与围猎活动;而熟读儒学经典,则让他结识众多汉人名士。他在当差时就像个真正的满人,而在私下生活中又同汉人一样。
曹寅成功地将满汉文化融会贯通,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包衣都具备的,所以,康熙非常倚重曹寅,也是理所当然。
曹寅身兼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这样的大肥差,充分证明了康熙对他的信任。
江南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是众多汉族精英的聚集地。这些汉族精英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作为汉人和汉人文化的代表,就算他们在康熙平三番时候出了力,康熙也不敢对他们完全信任。
与此同时,康熙还得时刻担心着朝廷中的权臣以及皇族亲王对他权力的觊觎,所以康熙需要通过忠诚的包衣集团,将皇权的触角直接到达遥远的江南地区,并让包衣们成为自己可靠的耳目——政治密探。
虽然曹寅与康熙有他母亲(皇上的奶妈)这层关系,但如果,他在工作上不能让康熙满意,那么,即使再亲近的私人关系,也很难保证康熙的青睐。事实上,康熙对曹寅的工作能力十分认可,以至于他在南巡中看到曹家的富裕奢华(不贪污不可能),也从来没有在钱上为难过曹寅。
哪怕曹寅在盐政上出现了巨额亏空,康熙对曹寅也是能补救就不追究的态度。或许,有人将这解释为两人的关系太好,但事实上,康熙向来对很多人都如此,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坚持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的人,用人是“能力大于一切”,相比于能力,他一向不大在意贪污之事。
你再看康熙六次南巡都住在曹家,只是因为他们关系好吗?你曹家与康熙关系再近,也是人家的“皇家包衣”。说白了,从产权上讲,包衣的财产都是主子的,曹家的一切原则上都属于皇家。康熙住在曹家,跟住自己家没啥区别。
再有,包衣的职能就是为了皇帝打理盐政、布政这些产业,康熙住进曹家也是为了曹寅汇报工作方便。
最后,曹寅是康熙重要的政治密探,有这层特殊关系,住在曹家也是为了工作的保密性。
结语曹寅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而《红楼梦》就是以曹家兴衰的背景创造的。
康熙执政时大清刚开国不久,舒缓民族矛盾是最紧迫的任务。清朝的包衣在血统是汉人,但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却是满人,凭借这种特质,他们获得了康熙的信任与重用。包衣们通满汉文化,可以处理满汉间各种政务与琐事,帮助朝廷维持社会的稳定。
康熙控制欲极强,在处理政务时要面面俱到,所以作为皇家包衣的曹家成为了康熙的耳目。能力与忠心是康熙所看重的,所以他对曹家贪污腐败的态度一直很宽容,对责任与利益不严格区分。也正是因此,在能力超群的曹寅死后,当曹家后人的办事能力无法再达到康熙的预期时,曹家就开始失宠了。到了雍正时期,甚至被抄家。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康熙六下江南,有五次都住在曹家,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帝跟曹家的关系非同寻常。曹家孙氏(曹雪芹的曾祖母)原为康熙帝的乳母,在儿时对康熙照顾有佳,康熙与曹寅又是少时同窗好友,康熙始终把这份恩情记在他曹家。所以每次康熙南下都会钦点曹家接待,并下榻曹家。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康熙大帝与曹雪芹家族曹雪芹是“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家道中落缘于雍正的两次抄家。我们知道,曹家原本是内务府包衣奴才,跟皇家关系很近,是“天子家臣”。康熙时期,大清对曹家确实百般恩宠,因为曹家与康熙帝有着不解之缘。
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自古以来,很多皇子从出生的时候,就交由专门的乳娘(奶妈)哺育,我们的小玄烨(后来的康熙帝)也不例外,也交给乳母孙氏哺育,这位乳母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众所周知,古代医疗条件极差,很多皇子皇孙都死于疾病,顺治帝就是死于天花。
玄烨在两岁的时候,也不幸染上天花,这种疾病在当时很难治愈。可乳娘孙氏却把玄烨照顾的无微不至,把他从死神手里给夺了回来。后来,孙氏儿子曹寅也成了玄烨的伴读同窗,二者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关系很铁。康熙登上皇位以后,感念他们母子,就封16岁的曹寅为御前侍卫,监听朝堂之上众人耳目。据说之前的康熙擒鳌拜一事,就有曹寅的功劳。
二、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住进曹家康熙本来就很重孝道,有了这层关系,康熙对乳娘孙氏的感激之情自不必说。为了实实在在报答老人家,康熙就任命曹玺为江南织造,而且职务可以承袭连任,承诺可以永享繁华。江南织造在当时可是一个肥差,在这里可以推想,一些朝代里的皇亲国戚的待遇也不过如此。曹玺死后,康熙兑现承诺任命曹寅继续接任江南织造。所以,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关系,康熙南巡的时候,才钦点曹家负责全程接待,并下榻曹家府邸。
曹雪芹《红楼梦》里,有“元妃省亲”这则故事。翻阅历史我们知道,“省亲”在历史上基本是不存在的,充其量是地方官为了接驾,而大肆摆阔一番。康熙南下期间,明里是为了考察国情,了解民生,暗地里却是去游山玩水。而曹家也深感康熙垂爱,每次都把康熙伺候的妥妥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曹家已经成为康熙南下游玩的固定行宫。
话分两头,曹家面对每次这么规模庞大的接待任务,也是很伤脑筋。如果说一次两次也许还能应付,五次下来,曹家已经被康熙掏空。无奈,曹家不得不从江南织造挪用大量公款,这一度不免造成很大的财政赤字,为后来的雍正抄曹家埋下了伏笔。
三、一朝天子一朝臣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寅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如此受到康熙皇帝垂青的大环境下,竟然到临了还落得个被抄家的凄惨下场,不禁让人感叹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可能曹家的命运也本该如此。
抄家,是雍正皇帝干的事。回溯历史我们知道,康熙本打算立胤礽为太子,曹家也自然紧跟风向,紧跟太子步伐。可当太子经历了“两立两废”之后,大清的接班人还是被雍正抢走,更要命的是,这位四阿哥,曹家平时根本就没上一炷香,所以曹家后来遭受雍正毁灭性的打击便可想而知了。
雍正之所以要灭曹家,一来是因为朝廷腐败成风,加上曹家当时家大业大,财政亏空许多,所以雍正帝正好掐住这次机会,杀鸡儆猴。二来,雍正要抄曹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曹家亏空,而是曹家平时没有礼遇自己,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所以正好找借口、寻机会,拿曹家开刀。
(对于康熙与曹家的关系,您有何想说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康熙南巡影响非同一般,每一次南巡,都有不同的目的,都希望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康熙对于南巡时期的衣食住行,每一项都不会掉以轻心,都会精心谋划。
曹寅与《红楼梦》的关系
曹寅应该是《红楼梦》中贾政父亲的原型,贾政的原型应该是曹頫。
康熙六下江南,为什么五次都住江南织造曹寅家中?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康熙感念养育之恩,特意看望乳母
曹寅的妈妈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乳母,其实也是养母。
清朝皇室规定:为防止阿哥、格格的生母凭借生养的孩子揽取大权,阿哥、格格出生后,都要养在专门的“阿哥园”中,不能留在生母身边。
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女人是董鄂妃,顺治皇帝只重视董鄂妃所生的儿子,对于其他嫔妃所生的孩子,基本上不管不问。
玄烨出生后,就由孙氏承担起全部的生养教育责任,玄烨就是喝孙氏的奶水长大的。
玄烨很小时,正值流行天花。
养母孙氏将玄烨抱出紫禁城,生活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中躲避天花。那时候,患上天花的人死多活少。
2岁的时候,玄烨到底没有躲过天花。
乳母兼养母孙氏倾注全部心血照料侍候,终于使玄烨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健康地活了下来。
因为熬过这场劫难,祖母孝庄太后选中玄烨,让他继承皇位。
在孙氏的哺乳、培养、教育之下,玄烨逐渐长大、当上皇帝。在康熙皇帝心中,孙氏就是母亲、就是妈妈。
康熙南巡时,养母孙氏跟随儿子曹寅住在江宁织造府,所以,感念养育之恩,康熙皇帝特意住到曹寅家中,看望养母孙氏。
康熙皇帝一看见孙氏,就走上前去搀扶她,便说:“此吾家老人也。”
在江宁织造府期间,康熙皇帝为孙氏居所题名“萱瑞堂”,意思是吉祥的母亲住所。
至于曹家,除了曹寅妈妈是康熙的乳母、养母之外,曹寅与康熙皇帝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
第二个方面:康熙念及兄弟之情,有意扶植曹寅
乳娘孙氏有一个儿子曹寅,比玄烨小4岁。孙氏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生活。
曹寅从小就很聪明,被赞誉为神通。玄烨开始读书,曹寅陪伴读书。
即位之后的康熙,想方设法要除掉鳌拜,训练了一批少年武士,曹寅是这批武士中的一个头目。
曹寅父亲曹玺从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专门负责皇帝安全保卫工作,武功绝对了得,曹寅在习武方面悟性很高。
康熙利用一批少年武士智擒鳌拜,曹寅就在武士之中,而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6岁的曹寅,成为康熙御前带刀侍卫,跟随康熙皇帝、保卫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和曹寅,从小经常在一起读书、玩耍、习武,关系亲如兄弟、胜过兄弟。康熙皇帝把曹寅提拔为曹家的第二代江宁织造。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住进江宁织造府,还有念及与曹寅的兄弟之情、有意扶植曹寅的意思。
正因为康熙皇帝如此重视曹寅、如此看中江宁织造府,所以,康熙时期的曹家绝对烜赫一时、无与伦比。
第三个方面:康熙考虑安全需要,特别选中曹家
康熙下江南的时候,清朝入关时间不是很长,明朝的余孽尚没有完全消灭,江南地区仍有反清活动。
康熙下江南本身就带有造访明朝余孽盛衰的意味,所以需要选择能够引诱明朝余孽出来的场合、又要能够确保康熙皇帝安全无误。
康熙皇帝的人身安全保障必须是最高等级。
曹寅年轻时做过康熙的贴身侍卫,对于皇帝的安全认识比其他人更深刻,安全保卫工作当然做得更加到位,江宁织造府显然具有很好的保护皇帝的机制和功能。
康熙和曹寅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康熙对曹寅特别信任,交给曹寅办的事,曹寅一定会努力办好。
与曹家特殊的关系,加上曹家几代人都是专门负责皇帝安全保卫工作的,所以,康熙多次住宿江宁织造府,绝对是最明智的抉择。
江宁织造府专门负责为皇室织造御用丝绸、衣服,其实也是皇家安全的一个方面。
不仅如此,当时江南有一些文人儒雅,怀念南明,具有反清思想。康熙帝需要用人笼络安抚他们,同时收集情报。
曹寅除了担任江宁织造外,还承担了另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收集江南情报。
江宁织造府实际上是康熙帝布置在江南地区的情报站。
天灾人祸、庄稼收成、文人思想、刊印古籍,都需要曹寅直接向康熙皇帝禀报;康熙给曹寅下达的圣旨总是密封之后,直接送达曹寅之手。
康熙清查江南考场舞弊案的时候,曹寅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熙皇帝南巡,需要收集很多情报、听取很多大臣禀报,江宁织造府也是最合适、最安全的处所。
第四个方面:康熙希望曹家富裕,多次特优曹家
康熙南巡是一支庞大的队伍,需要很大地方安置,需要很多人员接待。
住房小、人员少,都是没办法承受的。
江宁织造府、也就是曹家,具有庞大的场所住宿、拥有庞大的后勤保障,能够将江宁织造府布置成康熙皇帝的临时行宫。
一行人员吃、住、用、礼,是需要雄厚财力的。一般官员承担不起,曹寅所担任的官职正是肥差,拥有这样的雄厚资金。
康熙皇帝知道,接待工作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康熙皇帝更清楚,只有皇帝多光临曹家、多给曹家恩宠,曹家才能更加富裕、更加发达。
康熙皇帝一面在南巡时,多次住宿曹家,另一面给予曹家很多恩惠、包庇、封官晋爵。
康熙皇帝实际上是放纵曹家捞钱、支持曹家捞钱、创造条件让曹家捞钱。
曹寅挪用巨额公款,康熙是知道的。
两江总督噶礼上奏弹劾曹寅贪污公款,康熙直接批奏:“朕知其中情由”,这就是等于说:“你不要多嘴”。
康熙将曹寅看做亲人,他想在适当时机,让曹寅担任更多的官职、更大的官职、更肥的官职,去捞取更多的金钱,尽快弥补接待自己南巡所造成的巨大亏空。
在原有的江宁织造官职继续保留的前提下,康熙皇帝又让曹寅兼任新的官职----管理两淮盐课。
管理盐课绝对是天下最肥的差事,康熙的用意十分明确,让曹寅多赚钱、快赚钱。
担心曹寅不敢捞钱,康熙特别密告曹寅:“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大约曹寅真不是贪官的料,康熙给他很好的机会,他抓不住、用不好,总是补不平亏空。
康熙对曹寅真是好到没话说了,只要曹寅认为能搞到钱,康熙都准奏,而且亏损不追究。
曹寅拟了一份奏折,说自己想贩铜,需要大笔资金,想从内务府借十万两银子。
康熙立即准奏。
曹寅贩铜亏本了,拟写奏折,说自己不想干了,康熙还是当即准奏,连亏损的本钱都不追究。
康熙希望曹家发财的迫切心情,已经无以复加;康熙对曹寅已经仁至义尽。
曹寅患了风寒之病,继而转成疟疾。康熙知道后,亲赐治疗疟疾的药,急赐驿马星夜赶去扬州。
曹寅死后,康熙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继续赚钱;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頫(即贾政的原型)过继给曹寅,继续接任江宁织造。
康熙指令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帮助曹家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真的希望曹家发财、发达,可是,直到康熙去世,曹家的亏空还是没有补平。
雍正用心良苦,可惜,恨铁不成钢
雍正上台后,又给曹家3年时间,让曹頫继续赚钱补亏。
也许曹寅接待康熙花钱太多;也许曹寅、曹頫真的不会捞钱,雍正给了3年时间,曹家还是无法补平亏空。
实在救不了曹家,雍正干脆将曹頫革职抄家,让他们全家搬迁到北京老宅的17间半的房子里居住,生活费由政府发放。
雍正恨铁不成钢,对曹頫说:曹頫你连捞钱都不会,还当什么官啊?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康熙六下江南五住老曹家,这是力捧老曹家,但也为老曹家的覆灭埋下了祸根。这应了那句老话了,成也康熙,败也康熙。
话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康熙为嘛平白无故的要力捧老曹家呢?”
这老话说的好,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您吃根大辣椒那还得从地里头种出来不是,所以啊康熙力捧老曹家那也是有原因的。
是嘛原因呢?这事要唠的话,可就有点子远了,那么大家伙就听俺掰扯掰扯这事。
力捧的原因。这事说道根子上和多尔衮有关,如果没这多尔衮老曹家根本就进入不到康熙的眼珠子里,那这是咋回事呢?
老曹家是正白旗下的包衣奴才,开头他这正白旗不是上三旗。但好死不死的这正白旗被多尔衮掌管了一段时间,就在这段时间里,多尔衮一脚将豪格的正蓝旗踹下去,把正白旗给扶正了,打这起这正白旗就变成了上三旗。
可这多尔衮命不好,正当壮年的时候,从马上摔了一跟头直接就给摔死了。得,这正白旗一家伙就归了当时的顺治管理,这正白旗旗下包衣一家伙这就从王府包衣,蹦跶成了内务府包衣,直接就成了皇帝自己个的家奴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咋整了这么一段,不就是王府奴才变成皇家奴才了,这有啥可嘚瑟的?”
这您就不懂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老曹家这辈子都不可能和康熙搭上线。
您听俺继续往下掰扯,话说按照满清的制度,他为了防止后宫那些个皇帝家的大小老婆因为生了儿子,一家伙养出个跋扈的外戚来,这就不允许这娃待在亲妈眼跟前养活。那么咋养活呢,这就从上三旗里头那些个包衣家奴的妇人中挑那么一个出来当老妈子去养活这些个皇子皇女。
当时康熙一出生,也面临这个问题,而这时间点上老曹家正好是上三旗的包衣,这活就能落他家里头。被挑出来的是老曹家的曹玺的夫人孙氏。
所以啊,这康熙是喝着人家孙氏的奶水长大的主。再有搁过去那天花都是要命的病,很多孩子都熬不过这关,就死了,你就算是皇帝家的娃,老天爷他也是公平对待。
当年就是孙氏抱着康熙躲着天花,可老话说的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啊,回头这康熙就得了这病,是人家孙氏细心的照料,这才把个康熙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等顺治要死要活的去剃那脑瓜子非要当和尚的时候,孝庄这才着急忙慌的选皇帝,一瞅这康熙得过天花而且现在还好了,就因为这原因,所以皇位才落到了康熙的屁股底下。
大家伙就说吧,康熙能不感谢老曹家吗。
如何感谢等到康熙二年,这就把曹玺给整到了江宁织造的位置上,这一家伙坐上去之后,这曹玺就没有挪过窝,直到死在了这位置上为止。
江宁织造啊,这可是全华夏肥的流油的地。大家伙瞅过《红楼梦》没,那里边的场景就是老曹家的日常生活,岂止是奢侈可以形容的啊!洗个手一帮人用块干净的手帕就算上档次了,人家直接就整那大面饼子擦手。
哎呦!俺的面饼子呦!俺的大葱蘸酱卷大饼啊!居然只是擦手的!先让俺整口大葱压压惊!
所以啊!康熙下江南,遛个弯的功夫也要过去看看这孙氏,养育之恩大于天不是。
老曹家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曹寅,这人是孙氏的儿子。既然是孙氏的儿子,当然要提拔提拔,这曹寅十六岁就进了宫,蹲在康熙边上当銮仪卫。那銮仪卫是干嘛的?这衙门口搁现在那是中央警卫局。
这还不算,第二年也就是曹寅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康熙当侍卫,又高了一级。二十岁就是二等侍卫还兼着正白旗旗鼓佐领,这就搁身边调教。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的时候,就把他搁到了苏州织造的位置上磨炼,过了两年就继承了他老爹那江宁织造。打这起,这曹寅和他的俩儿子搁这位置上一待可就待了四十年,就连俩女儿都是王妃。
您就说吧,就这恩宠,康熙下江南不去老曹家他去那?
恩宠有加俺再给大家伙提一件事,您就能体会到这老曹家是多牛。话说满清那内务府下边那包衣干经商那是常有的事,作为皇帝家的奴才,就有给皇帝那小金库(这可不是国库)搞创收的责任。
说有一天曹寅就发现这贩铜是个好营生,这就给康熙整了一个折子,说他想干这事,捎带着给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整点收入啥的。
康熙瞅了一眼,直接就给批了,这可是十万两啊,这相当于向皇帝借了十万两,就这事搁天下谁能有这么大的面。
得,这么说吧这曹寅真不是经商的料,他整这事的时候,那内务府其他的人也闻到了味,也掺和了进来。这么说吧,市场就那么大,养一个大鱼加几头小杂鱼就可以了,可这一家伙下去就整了好几头大鱼,这几波人相互的压价玩,这下把市场给搅浑了。
曹寅这就亏的不要不要的,回头就给康熙打了一折子,整了一借口不玩了。话说这借口也没谁了,只要长脑袋都知道这借口就是个敷衍。啥借口呢?俺不想干了。
好的,就五个字康熙立马就批了——同意,至于追究?您真想多了!
这是啥,这才是真正的皇商啊,张嘴就敢和皇帝借钱,亏了,随便找了理由就没事了。
回头咱接着说,咱不是说了吗?这曹寅真不是块经商的料,给康熙补窟窿,为康熙五次住老曹家卖单,他家的窟窿那是越来越大。到了曹寅死了之后,康熙为了照顾老曹家那家产,(卸任就得搬迁,搬迁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家产要受到损失),又把他的儿子提成了江宁织造。两年后这儿子死了,康熙又亲自给整了曹寅的四侄子过继给曹寅,继续当江宁织造。
这还不算,拉着曹寅的大舅子——李熙给了苏州织造,让他把曹寅的那窟窿给补上。
这个时候,那窟窿就是三十七万三千两,那个时候这可不是个小数。到了雍正六年这钱还是没有补齐!就因为这事,雍正把老曹家的官帽子给撸了,这就两袖清风的回到了北京的老宅,打这起这老曹家就完了。到了乾隆的时候,已经败的啥也没有了,家族子弟打对过走过来都不认识了。
这后来曹雪芹就把他家过去的日常生活就写到了《红楼梦》里边了,那曹寅就是贾政的原型,那大观园的原型其实就是康熙南巡建的西园,后来这园子被乾隆年间的八大家之一的袁枚给买了下来改成了随园。
这地那叫个美啊,袁枚为了这把自己的号都改了,变成了随园老人。
好了,事就是这么个事,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有这么几个。
第一,康熙对曹家的特殊喜爱。
康熙有个奶妈孙氏,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
康熙还是儿童时,父母先后死亡,相差只有1年。
随后,康熙就交给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来教育。佟佳氏非常严厉,康熙见了他就很害怕,双方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
康熙的母亲死的如此之早,而且母子也没什么感情。他的母亲孝康章皇后是个很不受宠的妃子,15岁那年被心血来潮的顺治临幸了几次。
孝康章皇后的肚皮倒是很争气,由此怀孕,生下康熙。
顺治对孝康章皇后没有感情,几乎不来看她,对康熙也基本不闻不问。
这个可怜的女人陷入一种类似于抑郁症的状态,对康熙也是要么不管,要么打骂,形同仇人,最终22岁就去世了。
康熙和母亲没感情可言,他自己说: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相反,奶妈孙氏同康熙关系极好。
她是一手将康熙养大的,又是喂奶的奶妈,对康熙颇有母爱。康熙也几乎把孙氏当做亲妈,非常尊敬。
康熙当上皇帝以后,曾经下令孙氏见到他不要行礼。这是绝对违反满清宫廷规矩的事情,说明康熙对孙氏的爱戴。
有意思的是,孙氏的儿子曹寅比康熙小4岁,从小就是康熙的玩伴和伴读书童。
谁都知道,皇帝没有朋友,谁也不敢同皇帝交朋友。
皇帝唯一的友情,基本都是儿童时期和玩伴养成的。
曹寅是康熙唯一好友,也可以说几乎相当于亲兄弟。
由于这层关系,康熙对于曹家特别照顾,曾经说过:让你们子子孙孙都会荣华富贵。
那么,康熙来江南,自然要住在如此宠爱的曹家。
第二,曹家也是康熙的耳目。
曹家表面上掌管江宁织造,其实也是康熙的心腹耳目,有监督、侦查江浙地区情报的任务。尤其是掌握这里官员和贵族家庭的动向,以及康熙政敌的动向。
此次康熙来到曹家,也有借机听一些秘密汇报的意思。
毕竟,有些事情不是奏折能说清楚的,最好还是面谈。
第三,曹家能够承担起康熙的奢侈。
曹家接待康熙很多次,花费了无数的银两,豪华奢侈到极点,让康熙特别满意。
然而,满清有自己的制度,原则上皇帝也不能随便花钱。
清代朝廷,一般是有一大一小两个钱库的,大的由户部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国库”;小的则由宫廷部门管理,在清代主要是内务府来打理,名唤内帑。皇帝只能用自己内库的钱来养活自己宫里的人,国库只能用于国家事务,无权动用国库来给自己谋福利。
到乾隆时期,户部拨给内务府的高达每年60万两,康熙时代应该更少一些。
表面上几十万两银子很多,但宫廷开销很大,光是太监宫女就有几千人,吃喝拉撒都要钱。
康熙偶尔想要大大奢侈一把,也是没有充足资金的,况且还要畏惧名声。
而曹家是江宁织造肥缺的负责人,本来就掌握巨款。
所以,他们其实是将江宁织造的钱挪用出来,用于孝敬皇帝,最后报一个江宁织造账目亏空就行了。
这样一来,康熙就解决了自己想奢侈,又不便于公开出钱大操大办的难题。
而面对江宁织造的亏空,康熙从来不追究,相反雍正上台就借此将他们抄家。
为啥?
康熙知道这些亏空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
康熙六下江南,为啥五次都住在曹寅家?
一、康熙帝和曹家的渊源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是多尔衮的包衣奴才,随多尔衮南征北战,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尔衮死后,他们从摄政王王府的包衣,变成了皇帝的包衣。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帝玄烨的保母兼乳母。他刚出生时,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孙氏抱出紫禁城,栖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中“避痘”。两岁那年,他患上了天花。
在乳母孙氏悉心照料下,康熙硬是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长期与父母分离,孙氏由代母亲之职。康熙南巡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见到孙氏,一边搀扶着,一边说:“此吾家老人也。”可见和孙氏的感情不一般。
孙氏精心照顾玄烨,同时玄烨也和与他差不多大的曹寅一起生活。曹寅,比康熙小4岁,幼时即有神童之誉,稍长,做康熙伴读,康熙亲政之后,曹寅更是成为了带刀侍卫。据传说,康熙利用一群小孩子智擒鳌拜,曹寅就是其中之一。
二、曹寅和康熙的感情之深曹雪芹高祖曹玺之时,曹家便不在朝中任武将之职,而转任文官,担任起江宁织造的监理一职。江宁织造是专门负责为皇室织造御用丝绸的,其产品很少出现在民间。
当时江南的很多文人很多怀念南明,有反清思想。康熙帝需要人笼络安抚他们,并收集情报。
由于曹寅和康熙的特殊关系,曹寅除了任江宁织造外,还同时被委派为另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收集江南情报站,这实际上是康熙帝私人安插在江南地区的情报站。
从天灾人祸、天气晴阴到稻米收成、物价,从笼络文人思想倾向、到校刻刊印古籍,曹寅的奏折可以直达皇帝,康熙亲自批阅,给曹寅下达的圣旨也是直接到达曹寅之手的密封。曹寅在康熙清查江南考场舞弊案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康熙六次南巡,曹寅五次接驾,也造成了巨额亏空,为曹家埋下了隐患据记载,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一次住在杨州,都是曹寅负责接驾。这样事被曹雪芹写在了《红楼梦》中,但安在了江南甄家身上。
王熙凤问了:“他家怎么那么有钱呢?”赵嬷嬷说:“这不过是拿皇帝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有钱买那个虚热闹去”。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五次接驾后,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欠下了巨额亏空,有记载说是三十七万两。这些亏空,虽然花在了皇帝身上,但曹寅却背担上了挪用巨额公款之罪。
两江总督噶礼上奏弹劾曹寅贪污公款,康熙批奏:“朕知其中情由”。康熙将曹寅看做亲人,他知道自己在一日,就能维护曹家一日,但曹家巨额亏空却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帮曹寅尽快补奇亏空,他又任命曹寅一个新的官职----管理两淮盐课。淮盐是天下最肥的缺。康熙的意思,是让他在这个位置上,补完织造的亏空。这期间,有几次康熙密折中告诉曹寅,“危险、危险”务必要“小心、小心”。
“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 “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康熙五十一年七月,54岁的曹寅患了风寒之病,继而转成疟疾。康熙知道后,对曹寅的病情非常重视,并赐治疟疾的药,还恐怕迟延,急赐驿马星夜赶去。并写信叮嘱怎么吃才对:
“金鸡纳霜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往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除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嘱!”但药送到前,曹寅却已病逝于扬州。
曹寅死后,康熙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来继续补缴专亏空;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頫(即曹雪芹父亲)过继过来,继续接任江宁织造。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但直到雍正上台,也没有补齐亏空。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曹家因巨额亏空和曹頫骚扰驿站等罪被革职抄家,举家迁于北京老宅的十八间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