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午餐肉”意味着什么?美国大兵为何对其“不屑一顾”?
二战中,“午餐肉”意味着美军在吃饭这个环节上具有超高的效率,每天摄入的卡路里还可以碾压德国、日本的敌军;而美国大兵对“午餐肉”不屑一顾,是因为美国相比于其他国家,在二战期间的粮食物资供应充足,他们吃的太好了。
“午餐肉”是怎么发明的?1937年,一个叫杰伊·荷美尔的美国人用香料(Spices)并加以火腿(Ham)发明了一种称为Spam的食物,意思是制成的罐头食物。
当时一般的劳工阶层还没有吃午餐的习惯,中产及上层阶级才流行吃午餐。而美国的政府官员及公司高层在举办午宴聚会(Luncheon)时候流行吃Spam。
就这样,Luncheon Meat(在午宴聚会吃的肉)一词逐渐出现。当Spam传到中国后,商家就将Spam依Luncheon Meat直接翻译为午餐肉,这就是“午餐肉”的由来。
二战中,“午餐肉”意味着什么?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首先,“午餐肉”为美军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来源二战之后,曾经流行这样一个说法,美国之所以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精良的武器装备,优秀的将军士兵,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午餐肉。
这样说你可能不相信,“午餐肉”不就是个罐头吗?这有什么特别的,它还能比飞机大炮利害吗?
你还真别说,“午餐肉”在二战中对美军的贡献,还真不亚于那些坚船利炮。
咱们先看一组数据:
- 日本军人在二战中,平均一个人一天摄取的热量是2000大卡。
- 德国军人是多少呢?平均一个人一天是3000大卡。
- 你猜猜美军平均一个士兵一天摄取热量是多少?4300大卡。
而从个体新陈代谢的角度讲,二战的那个年代,一名从事中等体力劳动的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摄取2800卡路里左右的热量;而一名作战的士兵,每天则需要至少3400卡;如果是在东线战场的苏联高寒地区作战,每天则需要摄取4200卡以上的热量。
在二战期间,美军给美国士兵定下的伙食标准是每天4300卡路里,这样的热量摄取基本上能满足他们在极端条件下作战了。你再看看日本,日本军人的伙食标准大概只有美国军人的一半。
为什么美国能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败日本?先不说装备什么的,就拿伙食标准来说,就能看出美、日双方的实力不是一个档次。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美军热量摄入多,是国家有钱啊,给士兵吃得多,摄入的能量就多,跟有没有午餐肉关系好像不大啊。
我们之所以说“午餐肉”特别,是因为它的意义可远远不只是提供更多的热量这么简单。
其次,“午餐肉”——它还是一套关于战争后勤保障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看看我们前面提供的美、日两国士兵每天的卡路里摄取量对比,日本军人卡路里摄取量之所以和美军相差那么悬殊,可不仅仅是一个“穷”字就能够概括的。
美国是地大物博,士兵吃的话是应该的。但是,战场上的后勤保障可不是你国力强、供应足那么就可以了,战争可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在二战期间,美国总共有上千万人的军队,而且这些军队分布到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如果将后勤任务细分到每个兵种,每个部队的话,战场环境不一样,执行的任务也不一样,很多军队还不停的移动。如果是你负责统筹美军的后勤保障,就算你手上有丰富的资源,面对如此复杂的任务,你是不是要疯?
如此大规模的物资供应,重点考虑的已经不是供给的数量问题了,而是面对复杂性的细分难题。这问题解决不了,稍一出错就要惹大麻烦。
咱们别的不说,但就是如何让士兵在战场吃饱肚子这件事,就够后勤部门“喝一壶儿”的。每个作战小队都配备炊事班?那炊事班带锅具、食材吗?带多少?带少了不够,带多了浪费还影响行军任务。后勤部门如何保证把合适数量、结构的食物以及物资,投放给需要的部队,这是个大难题。
日本军人每天每人只能摄取2000大卡的热量,其实不完全是因为日本穷,粮食资源不够。还因为他们习惯吃饭团。就算你只给日本兵吃饭团,不给提供肉类和蔬菜,后勤的复杂程度都高得吓人。首先,得带着大米?还得有锅、有水,有柴火。仅仅这样简单的条件,战场上都很难满足。其次,米饭时间长会馊,尤其在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下更容易变质。所以,饭团不能长期储存。而且,战场上生火很危险,因为炊烟很容易被敌人侦察到。因此,就算日本的军队有米有柴,在打仗时配送不上去,或者不方便做,日本兵也得饿肚子。
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再回头来看“午餐肉”,就知道它真正的意义了:
- 首先,“午餐肉”为军队免去了食物的加工过程。“午餐肉”本来就是熟食装在罐头里,吃的时候不需要额外加工,想吃热的,开水烫一下就可以,开罐即食,食用方便。炊事班、柴米油盐、做饭时机,美军统统不用考虑。
- “午餐肉”解决的不仅是热量的总量问题,还有食物的营养搭配问题。人体在大量体力消耗之后,光吃干粮(补充碳水化合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摄入蛋白质、油脂。对午餐肉来说,只要在生产的时候改变一下配方就行了。一盒午餐肉里不仅有肉,还有淀粉,还可以加入你想加入的任何其他营养物质。
- 提高物资利用率,消除食物差异化。美国再怎么富,二战开打后也出现了资源短缺。如何保证战场上的士兵都能吃到肉呢?还是靠“午餐肉”。美国人一般不吃碎肉,更是不吃内脏下水。但是,在资源短缺的战争时期,这些“边角料”也都是宝贝。你不吃?我做成午餐肉,你还分得清碎肉和内脏下水吗?如果供应整块的肉,肉质稍有变化,士兵看得出来,这非常影响士气。但是,把肉和淀粉搅在一起的午餐肉,成分变化就不容易察觉了。
- 午餐肉还有运输上的优势。这个好理解,罐头嘛,怎么运输就可以,还不怕变质,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能放3年。它的标准化,大大降低了运输的复杂性,永远不会出现只配备了蔬菜,没有肉蛋奶给一个部队的错误。
午餐肉到底意味什么?“午餐肉”不仅是为美军提供了可靠的热量供应来源,更重要的是:它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将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化学、交通运输业等多个领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全部封装进了一个罐头里,提供了一套关于战争后勤保障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看看,为何美国大兵对午餐肉“不屑一顾”?二战期间,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盟友,美国大兵的伙食实在是太好了。
1943年,一个叫巴克尔的英国皇家海军少尉,有一天和战友们一起去参观美国军舰。这次参观期间,他们在军舰的食堂里享受了一顿美军的正餐,让他深受震撼。吃的是什么呢?法式烤土豆与酸奶酱、现烤的剔骨牛排配洋葱汁、蔬菜沙拉,最后还有大杯现磨咖啡配有苹果派。
那么美国的野战陆军吃什么呢?如果他们远离配备大型综合厨房的兵营,通常会携带野战伙食,包括通心粉、燕麦片、米饭、果酱、糖浆、番茄酱以及肉罐头和蔬菜罐头,这种后勤保障着实是让盟友们羡慕嫉妒恨。
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名驻扎在新几内亚的澳新军团的空军地勤军官,曾经在他的日记中抱怨说,美国大兵什么都有,新帐篷、蚊帐、除虫剂、热带雨衣和军靴,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每天早晨都从他们那飘来咖啡、煎蛋和培根的香味。
你看看,二战时美国大兵的伙食水平可以说是吊打全世界,这也难怪他们会对“午餐肉”不屑一顾了。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美国大兵们,到了二战后期,即使是美国,食品供应也出现了紧张。因为肉的短缺,生产厂商只能往午餐肉里疯狂添加淀粉,一个罐头淀粉的比例不断上升。到了后来,甚至肉的成分都变了,从肥瘦混合的猪肉、变成纯肥肉、最后甚至都是些“边角料”。
结语战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美军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所向披靡,所依靠的不仅是资源、科技力量、军事决策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复杂性系统时能够化繁为简,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战中的“午餐肉”意味着什么?美国大兵为何对其“不屑一顾”?
二战中午餐肉对于不同人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国家的居民都把午餐肉当宝,至于美国大兵却因为吃太多而吃厌了。
在二战前,美国的荷美尔食品公司开发出了一款午餐肉罐装,并以“猪肩肉加火腿”的英文缩写SPAM作为商标出售,因此也被叫做斯帕姆午餐肉。斯帕姆午餐肉成分包括猪肩肉、火腿、淀粉、调味品和亚硝酸钠,其口味有胡椒、烟熏、辛辣等10几种,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快餐食品。即使在现在,午餐肉也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食品,每年销量达到几十亿听。
而在二战期间,斯帕姆午餐肉因为其易保存、运输方便而得到广泛使用。对于二战中大多数参战国家来说,战争意味着物资供应紧张,肉制品自然也成了稀缺物资,所以英国和苏联对于午餐肉抱有极大的好感。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在回忆录中提到,在1943年12月26日有朋友前来拜访,她特意开了一罐午餐肉罐头加以款待,朋友们都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午餐肉受欢迎程度。
但是对于美国大兵来说就不一样了,午餐肉毕竟只是一种快餐食品,很难从中吃出真正的肉味,偶尔尝一下还行,长期食用肯定吃不消。但是在战场上后勤部门难以保证新鲜肉类的供应,因此只能用午餐肉代替。
所以士兵们感觉似乎永远有吃不尽的午餐肉会冒出来,厨师们:
早餐时煎午餐肉,正餐是烤午餐肉,而到了晚餐就会把午餐肉放在玉米糕里,接着第二天早上是午餐肉馅饼。炖午餐肉、午餐肉排,还有煮午餐肉涂午餐肉油脂。这样天天吃午餐肉肯定让人吃不消,因此美国大兵们很快就对无处不在的午餐肉望而生畏,并给它取了“下水肉”、“灵肉”等各种外号。对于美国大兵来说,午餐肉罐头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在欧洲战场上,很容易用罐头换取到一些特殊服务,毕竟对于饥饿中的欧洲来说,午餐肉罐头已经是珍品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午餐肉罐头保证了战场上美军足够的肉类摄入,保持了士兵们的体力,对于战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贡献还是巨大的。
二战中的“午餐肉”意味着什么?美国大兵为何对其“不屑一顾”?
如果要问二战中伙食最好的国家,那么估计大家都抢着回答是美国。
美国大兵的饮食供应简直不像是在战争,里面不仅配备有香烟、口香糖、咖啡甚至还有午餐肉、黄油。当别的国家的士兵还在纠结下一顿有什么可以吃的时候,美国士兵可能又在抱怨后勤糟糕的伙食供应,而美军最常抱怨的一句话就是“又是这玩意儿,我都快吃吐了”。
没办法,谁让美军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后勤体系。钱财最多,生产线最多,就连运输部队的数量也是全世界第一。所以美军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抱怨这“糟糕”的饮食了。
饮食供应最不可缺少的可能就是肉类,肉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还可以给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而能量对于二战的军人来讲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战场上的话,新鲜的肉类很难被供应,而且还要考虑肉类保质期的问题。所以如果想要吃上一块肉的话还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士兵都是靠打野味解馋。
而美军却不在此列,他们拥有午餐肉罐头,保证顿顿有肉吃。但是美军却时常吐槽这糟糕的罐头,觉得这压根不是人吃的东西。要知道其他国家的士兵都是以能吃一个美军的肉罐头为荣,在战争中肉类本就稀缺,对于其他国家的士兵来说,能吃上肉那是莫大的幸运,觉得这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美军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仅将它拿来擦枪,甚至还用它擦皮鞋。这在其他国家眼中无疑是“暴殄天物”的举动。
虽然午餐肉带着肉这个字,可是他却并不是完全的肉制品,他是一种用猪肉作为主原料制成的合成肉。而这个午餐肉的发明者则是美国的荷兰食品公司。这是它在经济大危机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产物。
午餐肉罐头是经过油和盐调味的土豆淀粉和猪腿肉的混合物,还添加了一定剂量的防腐剂来保持肉质的鲜泽。这种方形罐头异常便宜,只需四十美分,在那个钱不值钱的年代,肉不再是所有家庭都能吃得起的食品。因为这种合成肉不仅味道类似,而且售价便宜,上架很快便遭到老百姓的疯狂抢购,甚至有的家庭直接用这种合成肉代替鲜肉。
荷美食品公司给这种当下最火的午餐肉命名为“SPAM”,音译过来就是“斯帕姆”或“世棒”,这也就后来火遍全球的午餐肉。正因为其易保存的属性,所以才被美国军方指定为食品供应商。
再来回归一下题目,那么午餐肉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他首先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后勤体系,它将食品加工、畜牧业、产品运输合为一体。而这恰恰都是美国强大的体现。
现在再来说一下那为何美军士兵都对他不屑一顾呢?前期这些肉罐头还算是肉罐头,到了战争的后期,强大如美国也出现了食品供应紧缺的场面 因为他们不仅要供给自己还要负责盟军那边的食品供应。因此生产商只能往肉里面添加更多的淀粉,到了后来,甚至肉的成分也变了,瘦肉变肥肉,甚至直接由边角料制成也沦为常事。
除了这些肉罐头外,美军也有新鲜的肉供应。
比如美军军舰在正常供餐的情况下,会有法式烤土豆与酸奶酱、现烤的剔骨牛排配洋葱汁、蔬菜沙拉,甚至还有现磨咖啡和苹果派供应。海军的伙食如此丰盛,陆军自然也不能太差,除了肉他们还有通心粉、米饭、果酱、糖浆、番茄酱。
这种后勤供应着实让盟军羡慕了。但对美军来说,既然拥有这么多的选择,美军有什么理由不挑剔?
二战中的“午餐肉”意味着什么?美国大兵为何对其“不屑一顾”?
午餐肉,在我看来就是灌装火腿,本质上应该和火腿没有什么区别,到中国来的时候,被翻译成了“午餐肉”,原因是当时欧美人喜欢在中午吃这种火腿,翻译的时候就成了“午餐肉”。
说起来,午餐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二战的结束!
在中国的很多战争,打到最后拼的其实就是粮草,谁能掌握粮草,谁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因为推广屯田制,使得部队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而逐渐强大起来,在对抗强大的河北军团袁绍的入侵时,也是烧了袁绍的粮草补给,迫使袁绍最后失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很大的原因也是粮草跟不上。
可以说,粮食补给对战争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罐头的出现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早在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之前,荷兰人为了制作鲱鱼罐头,而与英国争夺北大西洋鱼场,正是因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荷兰人才有了两个世纪的海上贸易巨头的地位。
尽管鲱鱼罐头不好吃,但是保存食物的技术却得到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种能够长时间保存食物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研发了不同的罐头。
以农业技术落后著称的苏联,采用的是猪油罐头,想想就腻得慌,但是苏联人能吃下去,因为苏联处于北半球的高纬度高寒地带,没有足够的脂肪,无法御寒。
日本在战争初期因为能从美国进口牛肉,所以做的也是牛肉罐头,只不过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就吃不上牛肉罐头了,只能吃鱼和猪肉做的罐头了。
最厉害的还是美国,美国军用罐头也就是“午餐肉”,要知道在二战前,美国已经是当时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国家,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的农场主将牛奶倒入沟里,这种危机是产能过剩危机。
一种说法是,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美国摆脱了这种危机,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别的国家在战争中已经吃不上饭了,美国向其他国家销售战争物资,大发战争财也说得通。
午餐肉罐头,那更是管够啊!不止是灌装的火腿,还有灌装的饮料,据说二战时期,美军一年喝掉的可乐就多达10亿瓶,更别提其他食物了,因此午餐肉罐头在美军中自然上不了排面。
由于美军每天都吃午餐肉,据说当时美军是早餐煎午餐肉,中午烤午餐肉,晚上是把他夹到玉米糕中,这种吃法自然也是腻的慌。
从午餐肉的配比来看,主要是淀粉和香料味,我以前开超市的时候进过一批“梅林”牌的午餐肉,说实话,味道真不咋地,甚至还不如普通火腿肠,口感上“渣呼呼”的,味道上也吃不出多少肉味。
但是架不住广告打得响,二战时期美国一个午餐肉罐头的公司,甚至打出这样一个广告:“在散兵坑里,斯帕姆罐头是这么的好吃!我们这儿所有的弟兄都认为斯帕姆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肉制品。”
凡是听到这个广告的美国大兵,都十分生气。
尽管美国大兵对这种罐头不屑一顾,但是无论是美国的盟友,还是敌人,都对这种罐头“垂涎三尺”,以证明美国大兵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即使是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的时候,在电视前也承认,德国占领乌克兰农业区后,苏军如果没有午餐肉,很难坚持下去。
由此可见,充足的午餐肉罐头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补给,在很多从德军手中夺回的地区,当地由于缺少食物,午餐肉简直成了硬通货,可以跟当地换很多东西。
在很多影视剧我们看到,如果美国大兵想要跟当地女性发生关系,只要提供几个午餐肉罐头就可以了,这并非完全虚构,在很多地区是真实存在这样的事情的。
二战中的“午餐肉”意味着什么?美国大兵为何对其“不屑一顾”?
午餐肉意味着美军二战时强大的后方工农业产能和牛逼的后勤投送能力,妥妥的蓝星第一
首先,午餐肉是当年美国荷美尔公司在30年代推出的一种廉价罐头肉类。由于荷美尔早先是屠宰场起家,但当时猪肩肉又是最不受美国人喜欢的一种,恰时也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居民的购买力下降,荷美尔就寻思将猪肩肉碾碎,用淀粉黏合,再加入亚硝酸钠防腐,然后这么一种在常温下易于保存,口味就那么回事儿,但至少油水多的廉价肉食就出现了。
然后又因为这货足够便宜,而且结实、易保存和运输,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又高,简直太合适当兵的吃了...
然后,我们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偶尔一顿吃一块梅林午餐肉还能忍,一天三顿全是午餐肉呢?而且睡一觉起来,又是午餐肉?(其实没那么夸张,只是部分前线部队不便补给和生火造饭,所以午餐肉这种即食食品就排的上用场了)
很多人会说,美军特么真挑,看英国人吃的饭一点油水都没,毛子有口大列巴就满足了,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在北非吃“墨索里尼的屁股”,中国这边饭都没得吃,少爷兵们有午餐肉还挑三拣四
不过也确实,美国人本身一直在玩他们的孤立主义,他们自家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又极为发达,平时吃饱吃好也是个常事。后勤一直也算有个保障,在饿不着的情况下自然希望能有口热乎、新鲜的吃。
另外,SPAM这个名字也迷惑了很多人,一开始美军还以为这是spiced ham(香火腿)的缩写,但鬼知道是一种淀粉+猪肉碎+亚硝酸钠的玩意,吃起来一点没咬口,可能是期望和现实差距太大,美军给SPAM起了诸如“体育不合格的火腿”“没有接受过基础训练的肉饼”来形容它糟糕的口感
二战中的“午餐肉”意味着什么?美国大兵为何对其“不屑一顾”?
不得不承认,二战期间的午餐肉不比一件超级武器的研发意义低下。它养活了大部分盟国军民,让他们继续战斗下去。在战场上,体力消耗是巨大的,午餐肉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白,士兵食用方便,快速补充热量。这是任何食物都比不来的。在远东国家,中国军民吃的更是差劲,如果有午餐肉,首先士兵的体能至少能够保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