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戚专权成了汉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谢邀。

首先要说,外戚专权并非汉代独有,从两汉、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现象。

在古代,联姻是最常见的一种结盟手段,皇帝也常常用和门阀大族联姻的方式来巩固皇权的稳定。但对于皇帝来说,政治联姻是把双刃剑。它巩固自己皇权统治的同时也进一步壮大门阀大族的的影响力,一旦皇帝个人掌控力和官僚体系势弱,权力就会被门阀大族掌控。

在古代中国政治中朝廷的运转靠的是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的形成于战国时各国变法,为的是压制贵族的政治。而后,秦帝国实行郡县制,想以官僚系统驱动一个庞大的国家体系,由于贵族的激烈反抗,最终虽没能成功,但楚汉之争胜负已定,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汉朝继承郡县制这一套体系来管理国家,虽吸取了些前朝的教训,但处理如此庞大帝国的诸多事务,还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朝廷(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那时的郡守等地方大员就掌管了地方的财政、军队、人事任命、行政,绝对就是土皇帝。在国富民强的盛世(文景之治),这些封疆大吏们还算安分。但一旦多灾多难,朝廷没钱(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他们就不能安分守己了。他们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地方势力结盟联姻,这样就有实力对抗朝廷了。

最突出的历史节点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与匈奴连年战争,使得国库空虚。国库空虚,朝廷再向民间加税,长此周而复始,百姓或流离失所,或投靠地方豪族。地方官僚也要靠钱养,国库没钱了,他们就开始与地方豪族联手。这样,汉朝的社会结构就发生变化,门阀大族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所以,外戚专权是表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皇权弱于门阀大族、官僚体系压不过地方豪族。汉代官僚体系结构上还不完善,再加上这时候正是门阀大族崛起的时期,所以让外戚专权显得更为明显。

为什么外戚专权成了汉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谢谢邀请,我观点是首先外戚的对立面内戚,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皇帝与皇后在培育下代君王太子时的外在势力,许多朝代这个矛盾都存在,具体到了汉朝外戚优为凸出,本来治理国家靠的是仕大夫群策群力,才能使国运亨通。可当权者帝王和皇后的有限远见和修为,觉得自己人才可相信,刚开始使用了外戚确定是好用,权力越放越大,然而随着时间和外戚思想欲望的变化成就了一幕幕的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为什么外戚专权成了汉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在汉朝多次出现外戚身居高位专权的现象。像霍光和王莽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或篡汉自立。

汉朝外戚专权的原因有二。一是,皇帝的信任。一些皇帝认为,外戚因与皇族有联姻的关系,能更加忠于皇帝和朝廷。

西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就是外戚,是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确为平定边疆立下不世之功。

第二种情况是,即位皇帝年幼。这样,皇帝不能亲自理政,皇帝最亲近的人就是母亲,而皇太后身为女子,也只能依靠父兄。

外戚常会压迫年幼的皇帝,当皇帝长大成人后,又常依靠宦官来向外戚夺回权力,从而又宠信宦官。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常会造成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为什么外戚专权成了汉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戚专权”的现象不仅仅在汉代严重,其实在古代社会里一直是常见的现象,即使科举出现之后稍有缓解,但依然无法根除。

其背后所涉及的根由可以从宗法和国事两个层面上得到解释,实际上就是“君权”与其他权力的斗争体现。

从宗法层面上,外戚亲于宗室

思考一个问题,在皇族中,皇帝是与同姓的宗室子弟之间关系亲密,还是与自身外戚的关系亲密?

乍一听,同姓的宗室子弟,那不就是自家人吗?要么是自己的叔伯一辈,要么是自己兄弟或者子侄,这样的关系还不亲密吗?

这是一个误区。

如果了解过中国家谱的修撰就能知道,宗法制下的亲疏除了直系之外是很淡薄的,尤其是几代人之后。

家谱修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各家只会收录到自己平辈的兄弟那一级,再之下的子侄辈就不再计入自己家谱当中。

比如一家人兄弟三个,老大的家谱里是有老二老三的,也有他们的配偶,但是老二老三的孩子,也就是老大的侄子、侄女一辈并不会在老大家的家谱中出现。

同理,老二、老三的家谱也是如此,不会收录其他兄弟的子女。

那么就应该知道,对于皇室来说,从宗法的角度来看,其母系势力和自己皇后家族的势力,在血缘关系上是要亲于同宗子弟的。

这种情况随着年代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汉献帝刘协,与曹操和刘备谁的亲属关系更近一点?

刘备和汉献帝,他们共同的祖先要追溯到汉景帝去,中间隔了几百年,近二十代人,那么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多大?

汉献帝和刘备就相当于今天两个人同姓,说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样。

而曹操和汉献帝是什么关系?曹操的女儿后来成了汉献帝的皇后,这是实打实的外戚。

也就是说,别看汉献帝叫刘备一声皇叔,但其实论亲疏关系,曹操都比刘备更近一点。

国事层面上,外戚更能让皇室安心

说过了家事,再来讲讲国事

一般情况下,“外戚专权”或者说“外戚干政”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君主年轻,甚至是幼小。

但是,这不是外戚专权的原因,只是一个客观条件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皇权对哪些人更为信任。

在“家天下”的格局里,外戚即使有了权力,那也很少能登上皇位。也就是说,他能到达的顶峰就在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更别说汉朝有规定,异姓是不能称王的。

连王爵都没有,更遑论篡权呢?

看看王莽就知道了,这是在汉代因为外戚干政而出现的篡权事件,十几年的事件就宣告灭亡,然后天下重新回到了刘姓手中。

一个例证不够,那么武则天自己登临皇位,最终也没敢改朝换代,还是将天下归还了李唐王室。

这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例证,现代人知道外戚能走到哪一步,古代人更知道他们的终点。

而最主要的是,外戚只有依附于皇权才能得到其自身的地位。

也就是说,外戚这些家族的显赫是与和其有关的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双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试想,连皇帝都换了的话,那外戚又从何说起?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天然的铁杆联盟,外戚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现有皇帝,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也就是说,宗室可能觊觎皇位,奸臣可能改朝换代,但外戚一定不会对皇权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反而会坚定地支持皇帝。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信任哪些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将权力下放给异姓臣子,那么不能保证其是否有造反的野心;如果将权力下放给同宗子弟,那也不能保证他有没有对皇位的觊觎。

但是,如果是外戚掌权,那么最差的结果也只是外戚坐大,自身的皇位是没有威胁的。

而这样的情况到这一任皇帝的寿命终结,那么下一代皇帝也依旧可以保证是同姓子弟,出现改朝换代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同样的,新任皇帝登基,外戚的格局就会被重写,之前的外戚因为权力的过大会与新皇权出现争端,必然会受到打压,否则就有造反的嫌疑,自然被整个国家所不容。

那么,要么之前的外戚逐渐沦为普通家族,要么就会迅速崩溃,这也是被历史无数次证实的事情。

所以说,外戚之所以能专权干政,那是因为皇帝对它的信任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势力,它只是“君权”与其他各类势力之间的角力过程中,君权找到的铁杆盟友。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为什么外戚专权成了汉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戚指的是古代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相关成员,他们虽非皇族,却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该群体得以专权的先然基础。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外戚专权的情况古来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舅魏冉与宣太后的专政,至汉朝时,外戚专权的情况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最为严重的。自西汉初期的吕后专权始,到其后的霍光专权、王莽篡汉,历代的外戚专权逐步累积,最终导致皇权不稳,成了西汉变成东汉的催发因素。东汉建立以后,由于历任皇帝都是年幼继位,皆是太后垂帘听政,故而外戚专权的情况比西汉时期更为严重。总体说来,汉朝的外戚专权情况大致是:西汉之时,以外戚中的权臣专权为主;东汉之时,则以皇太后专权为主。

外戚专权几乎贯穿了整个汉朝政治发展的始终,对汉朝历代的政局影响十分巨大,多次的外戚专权更是成了汉朝区别于其他朝代的个性之一。为什么汉朝外戚专权的情况这么严重呢?在咱看来,汉朝外戚专权始于外戚参政,失控的外戚参政就演变成了频繁的外戚专权,外戚专权的产生是统治者对“大一统”政局过度追求而产生的副作用。

一、专权的起因:皇帝追求权力集中,让外戚参政压制宗亲与权臣

外戚直接依附于皇族,若是没有皇帝的宠信与族中为后、掌握实权女子的支持根本无法参与政治,更不用说专权了。故而,皇帝宠信、太后临朝听政是外戚得以参政进而专权的基础。在汉初宗亲、权臣、外戚三足鼎立的朝堂格局下,皇帝为了压制宗亲与权臣而提拔重用没有实权的外戚是外戚专权的起源。

(一)以外戚参政,削弱宗亲势力

西汉初年,为了巩固刘氏江山,避免步秦朝二世而亡的后尘,汉高祖刘邦分封诸王,将刘氏子弟置于各个藩国之中,并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试图把宗亲血缘当成维护皇权统治的屏障。然而,事与愿违,分封于各国的诸侯王随着分封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安分而图谋皇权。譬如,诸侯王常常在自己的封地内采用天子仪仗,班固在《汉书》中说他们“出人称警跸 ,称制拟于天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听诏而不听宣。至汉景帝时,更是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一系列的诸侯王动乱使汉朝统治者认识到刘氏宗亲已经无法成为维护皇权统一的屏障,甚至开始威胁皇权了,故而必须扶持新的政治势力来压制宗亲,保持皇权的稳定,外戚成了他们选择的对象。

在汉朝统治者看来,与宗亲相比,外戚与皇族有着间接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他们无法与大臣结为一党,这是可以信任的基础。而且外戚集团并非刘氏,除了依附于皇权以外,他们也没有像诸侯王一样组建自己势力的可能,是可以利用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汉高祖刘邦临终前托孤吕后、汉武帝刘彻临终前托孤霍光的情形。他们坚信,相对于各不安分的宗亲王来说,外戚更值得委以重任,而有外戚担当大任,各诸侯国的宗亲自然无法插手中央,各自势力只能受限于封地之内,这变相的削弱了宗亲的势力。

(二)以外戚参政,削弱权臣势力

汉承秦制,自然也承袭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相关矛盾,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就是汉初除宗亲以外的另一个威胁皇权独尊的因素。丞相为百官之首,有“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的权势,历代丞相皆有可能是结党营私的权臣,严重威胁着皇权的统治,故而汉朝统治者又以让外戚参政的方式限制权臣的势力。

譬如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特意将丞相一分为三,变成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三公,由三个人分权执掌政事。为了防止三人合谋,在宗亲不可靠的情况下,三公之中掌管军事的大司马都是由外戚担任并直接听命于皇帝。为了进一步削弱以相权为代表的权臣势力,汉武帝还创立“中朝”制度。将朝廷分为“中朝”与“外朝”两部分,中朝以大司马为首,纠结一批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来处理颁发政令,这些人大多是外戚。而外朝则以不是外戚的普通官员为主,他们没有参与中枢决策的权力,只能听命于“中朝”执行皇帝的决策。东汉时,还设立尚书台总领政事,也都是由外戚担职。外戚依附皇族,受皇权辖制的程度比外臣要大的多,以外戚担任重要官职确实加强了汉朝统治者对朝堂的直接控制,达到了他们削弱权臣势力的初衷。

小结:

西汉成立之初,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汉朝统治者同时贯彻了三公九卿制与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分封诸侯王,在中央大封列候,试图形成以皇权为中心,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来维护统治。然而“外有诸王,内有列侯”的格局一经形成便处于失控状态,反而大大削弱了皇权的实力,为了扭转局面,统治者选择了以外戚参政的方式来加强皇权,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就使得皇权对外戚更加信赖,给此后的外戚专权创造了机会,汉朝外戚专权的多次出现实是从外戚参政开始的。

二、专权的形成:皇帝对外戚的过度专宠与过度依赖造成外戚权力失控

外戚参政是皇帝压制宗亲与权臣的需要,在汉朝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宗亲与权臣一直都存在,皇帝对外戚的需要也就一直存在,不是所有的汉朝皇帝都能像汉武帝一样牢牢控制外戚,在整个汉朝统治阶段,皇帝多次失去对外戚参政的限制能力,故而外戚专权也多次出现。

(一)皇帝专宠导致外戚权力膨胀,进而专权

起初的外戚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是统治者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带有不至于威胁皇权的血缘关系,自然得到皇帝的超于旁人的专宠。

譬如汉武帝为杜绝外戚专权、避免第二个窦太后出现而逼死了汉昭帝的母亲,但他却对托孤大臣霍光却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临终之时嘱咐汉昭帝:“政事壹决大将军光 ”,年仅8岁的汉昭帝自然事事以霍光为重,由此造成了汉朝自吕后以后第二次最大的外戚专权,霍光权力大到可以废立天子,昌邑王刘贺就是由他立,又由他废的。汉成帝优柔寡断,事事听任于自己的母舅王凤,王凤由此专权多年,卸任后还将自己的职位传给了王莽,让王莽接着专权,西汉由此被篡。

外戚于巩固皇权有功,所以得到皇帝专宠,皇帝的过度专宠与过分信任致使他们给了外戚过高的权力和极大的势力,权力的膨胀使外戚得以专政,而外戚之中又自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权传承系统,这就使得汉朝外戚专权成为常态,次数频发。

(二)皇帝对母系势力过度依赖导致外戚专权

对外戚依赖多见于幼年皇帝,汉朝统治时期,皇帝年幼继位的情况实在太多,汉武帝7岁继位,汉昭帝8岁继位,而东汉时期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幼年继位,最小的只是几个月的的婴儿。这些幼儿皇帝自然什么都不懂,继位之初需要大人辅佐,他们最依赖的大人当然就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和自己的母后了。霍光就是外戚中托孤大臣的代表,而母后所代表的则是太后垂帘听政制度下形成的母系外戚集团。

汉朝最早的母系外戚专权就是吕后专权,吕后在汉少帝十六岁继位时开始垂帘听政,她的专权给后世汉朝所有的太后都起到了榜样作用,第一个效仿她的就是窦漪房窦太后。到东汉时期,由于历任皇帝年纪都很小,太后垂帘听政已成常态,史学家赵翼总结东汉朝局时说:

“东汉多女主临朝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 。”(赵 翼 《廿二 史札记校正》)

太后临朝听政,却又久居深宫,多有不便,自然要以自己的叔伯兄弟为亲信,帮助行事,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太后为中心的母系外戚集团,而年幼的皇帝对这些和母亲关系深厚的长辈们有着极度的亲密与信赖。譬如篡汉的王莽(太后是王莽姑母)曾向汉哀帝请辞,但汉哀帝却告诉他:“大司马即不起,朕不敢听政”。母系外戚专权由于幼年皇帝带有惧怕的依赖而愈发加深。

自吕后而起的母系外戚专权在汉朝历代小皇帝的依赖加持下愈发不可收拾,至东汉时期,太后听政已经成为另一条外戚专权的途径,听政的太后拥有废立天子的权力,当皇帝先于太后去世后,太后会接着拥立另一个年幼的刘氏子弟为皇帝,继续垂帘听政。东汉梁太后先后拥立四位小皇帝,成为垂帘四朝的太后,而其兄梁冀以此专权二十余年,一度毒杀逐渐长大、有争权意识的皇帝,再立幼主。皇帝的过度依赖使母系外戚专权制度化,进而导致汉朝外戚专权频发。

三、结语:有汉朝特色的外戚专权

纵观史策,没有一个朝代像汉朝一样有如此频繁的外戚专权,也没有一个朝代的外戚像汉朝的外戚一样有如此大的权力。外戚专权的频繁化、系统化乃至制度化是汉朝外戚专权的独有特色。

汉朝外戚专权除了皇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幼主初立,统治不稳时,需要外戚的专权来震慑宗亲与权臣维护社会安定又或外戚势大皇权衰微等,但无论什么原因,汉朝外戚专权的产生都是以皇权为中心,都是为了维护“大一统”的政局。由于兼顾国家大局的帝王心术、平衡之道并非每代汉朝统治者都能把控,汉朝外戚失控而专权是迟早的事,这也给了后世朝代很多防止外戚专权的启发。

汉朝外戚专权以皇权为中心,始于皇权,成于皇权也终于皇权。

为什么外戚专权成了汉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不属于自己亲近的人,都是持有一种戒备感的,所以,哪怕在现在,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任人唯亲的现象。

而汉朝离古代的氏族社会其实并不远,受着宗法观念思想的引导,当时,人们的心里,基本上都是先有宗族,再有国家。而汉皇室自然也是如此,那么按理说,汉朝皇帝应该首先信任自己的宗室然后才能是外戚,但是汉朝初年,宗室势力掀起的七王之乱令继位的皇帝不敢再轻易把权力分给宗室,这时候,相对薄弱、根基浅陋的外戚政权就逐渐走上了朝堂。

西汉之外戚专权,自吕后之下,则是汉成帝的外家王氏最为著名,王家先后有四个人成为丞相,势力慢慢兴起。本来汉哀帝继承皇位后,已经夺去了王氏的大部分权力,但他也惯性的任用了自己外家丁氏和他祖母傅氏的人做事,到了汉哀帝去世,此时成帝的母亲王氏居然还健在,作为皇宫里资格最老的存在,汉平帝年幼,于是她就从自己的家族里招用了一个人才,此人,名叫王莽。

西汉已有如此教训,光武帝中兴后,大以为后世的东汉子孙会有所戒备,可谁知,权力的中心居然还挤进来一个宦官势力。为了与宦官相互制衡,外戚又逐渐回到了朝堂上。

汉章帝皇后窦氏没有孩子,就收养了一个贵人梁氏的儿子,立为汉和帝。窦氏的哥哥窦宪成为大将军,插手政事,挥霍专权。汉和帝长大后忍不了,就跟自己一起长大的陪侍宦官郑众合谋刺杀了窦宪,自此宦官与外戚不两立。

接着到了汉安帝时,有邓太后,闫皇后的家族势力,汉顺帝时,有外戚后父梁商以及他的儿子梁冀,到了汉质帝时候,梁冀已经被天下人称之为“跋扈将军”了,但是无奈没有办法铲除,反而被梁冀杀掉,外戚竟然能够主宰皇室的生死,汉朝也是没谁了。汉桓帝继位,和宦官一起发力,才推翻了年老的梁冀的势力。

梁冀杀质帝。

外戚宦官,更迭把持朝政,汉室自然是里灭亡不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