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首先“一丈红”这样的刑罚,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太过明确的记载,它主要是出现在宫斗电视剧《甄嬛传》当中。相信看过这部剧的看官们应该都知道,曾在后宫里面权势滔天的华妃,就用“一丈红”这样的刑罚教训过夏常在。
一丈红这种刑罚,其实就是用两寸厚、五尺长的板子,去不断地击打犯罪者的臀部以下的位置。这看似和普通的杖刑没有多大区别,但实际上一丈红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更加严苛,并且极其有可能会危害到生命。
——因为按照古代的法律规定,杖刑的数量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就算是皇帝要拉臣子出去拍板子,也会定一个数字,比如说20板、30板......
但是一丈红却是不计数目的,要一直打到受刑者的筋骨全部断掉,整个下半身血肉模糊以后才会停止,因此受刑的人,基本上无一例外下半身都是会鲜红一片,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刑罚的名字被取名为一丈红。
而经历过一丈红刑法的受刑者,能活下来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因为通常来讲,被打板子30下以上,基本上就已经失去生命了。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就算是皇帝也只会判处犯罪的臣子打板子二三十下,很少会一打就是50下以上,因为这个和判处死刑区别并不算太大。
在古代的官场上,虽然也有被杖刑到死的罪犯,但是这种比例并不算高。像一丈红这样,根本不计数目的去打受刑者,那么受刑者的下场可想而知,连呼吸都困难。就算是勉强活下来,自己的后半生也绝对是毁了。
我们前文就已经说过,一丈红这样的刑罚要一直打到受刑者下半身筋骨断裂。而以古代的医疗水平来看,如果承受了这样的刑罚,就算活下来了,能够养好身体的可能性也无限接近于零,整个下半身失去知觉将是大概率事件。
而即便是这样,在古代的皇宫中也和要了命没有什么区别。对于后宫的妃子来说,象征着会彻底失去皇帝的宠幸,因为皇帝绝对不可能去一个连下半身都没有知觉的妃子那里。
而对于太监和宫女来说,就相当于完全没有了劳动能力,任由其他人拿捏,想要在皇宫里面活下去的可能性也是无限接近于零的。甚至于接受了一丈红的刑罚以后,活着还不如死了。
更别说这样的刑罚还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折磨,对于绝大多数的妃子来说,承受了一丈红这样的刑罚,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切。因为在古代,对于女性的贞洁要求是很高的,更别说还是那些皇帝的女人。
作为皇帝的妃子,身体不能有任何人看到,哪怕是太监也不行。但是想要施行杖刑这样的刑罚,就相当于要把下半身扒光,摁在凳子上去处刑。在处以一丈红刑罚法以后,哪怕勉强还活着,从古代的思想观念来看这也相当于已经失去了贞洁。
对于后妃来说失去了贞洁,就算不死也绝对再不可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和关注。而没有了皇帝的宠爱,就算空有名号,也只不过是能够白拿俸禄,勉强过活维系生命而已。
其实能够动用一丈红这样刑罚的后宫人士并不算多,除了皇帝、皇后还有太后以外,就只有正二品以上的妃子,以及太子的皇妃才能动用,而这些人绝对都是皇家的核心人物。
皇后、太后和皇帝就不用说了,太子妃更是未来的皇后。而按照中国古代的后宫典制来看,正二品以上的妃子起码也是九嫔的级别,一般来说都深受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在后宫之中也有着自己的势力,甚至有些人在进宫之前就是世家大族的嫡女。
得罪了这些在后宫甚至在朝廷内部都有着非常巨大势力的后妃,很明显还会被她们往死里整,她们可能会通过游说皇帝的方式,把这些犯过错、受到了一丈红惩罚的后妃全部都关到冷宫里。进了冷宫,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政治前途。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答应这件事的可能性很高,毕竟他有很多的妃子,他完全不需要对一个已经失去了贞洁、没有什么好名声,甚至连下半身都有过伤的后妃投以更多关注。
后宫妃子之间的争斗,有的时候比朝廷里面的政治斗争还要更加激烈,一时不慎就会被竞争对手排挤、打压。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封建糟粕,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很低,当时的女性是被主流男性社会排斥的。
而各种各样针对女性的特殊刑罚更是骇人听闻,比如最著名的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简而言之,就是把戚夫人的四肢全部都砍掉,还同样要把五官全部毁掉,就连所有的头发都要被剃掉,最后被放置在堆满药液的大缸里面,让戚夫人想死都做不到。
在唐朝时期,著名的女帝武则天也同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惩罚过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也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封建帝国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究竟有多低,哪怕是皇帝的妃子,其实在更多时候也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人会考虑她们的感受,这就是封建时期的悲哀。
不过在新时代到来以后,这些封建糟粕都已经被遗弃了,类似的针对于女性的酷刑也早已经被废除,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空前提高,与男性是完全平等的,这显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一丈红”并不是清朝时期的正式刑罚。
关于“一丈红”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宫斗剧《甄嬛传》中。《甄嬛传》中夏常在依仗着自己出身武将世家,对出身低微的安答应和甄嬛百般欺凌。后来夏常在穿着皇后赏赐的衣服招摇过市,并且当众羞辱同为低等嫔妃的安答应。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华妃看到,虽然华妃也经常欺负安答应和甄嬛,但是本着“后宫只许我欺负人”的原则,华妃还是出手惩戒了夏常在。
因为夏常在的娘家势力并不弱,还有皇后为夏常在撑腰,夏常在刚刚见到华妃的时候并不害怕。华妃也是人狠话不多,直接就赏赐了夏常在“一丈红”的酷刑。夏常在入宫之前显然没有看好攻略,对于“一丈红”的酷刑表现得一脸懵逼。华妃旁边的小太监解释说:“一丈红就是把犯人腰部以下的皮肉全都打得血肉模糊,这样远远看过去就像是一条红绸一样,因此得名一丈红。”夏常在听完解释后赶紧跪地求饶,然而骄横的华妃根本不给她改过的机会,直接让人拉下去行刑。
在《甄嬛传》后面的剧情中,夏常在再也没能出场,估计是被华妃活活打死了。从小太监对“一丈红”的解释来看,“一丈红”就是杖刑的一种。杖刑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一般杖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杖责”,一种是“杖毙”。“杖责”就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对犯人的腰部以下进行击打,“杖毙”则是一鼓作气把犯人打死。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杖刑在古代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刑罚,一般人只要受过“杖责”,轻则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重则骨断筋折当场毙命。
东汉末年曹操在做洛阳北部尉的时候,就曾经制作了一批大棒。只要是违背法令的人,都会被曹操活活打死。明朝皇帝尤其喜欢使用杖刑,为了展示皇权的威严,明朝朝堂上就设有杖刑。官员们稍微让皇帝感觉不如意,就会被拉出去杖责。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在朝堂上活活打死了16名大臣。犯人受过杖刑能否活下来,主要还是看杖刑的标准。如果只是打三五棒教训一下,犯人还有机会活命。如果不打到血肉模糊不罢手,犯人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从小太监的描述不难看出,“一丈红”显然属于不把犯人打到血肉模糊不罢手的一类杖刑,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夏常在在受过“一丈红”之后直接领盒饭了。当然在真正的历史上,高级妃嫔并不能随意处罚低级妃嫔,即使是后宫的管理者皇后,也不能随意对妃嫔使用杖刑。清代没有皇后对妃嫔使用杖刑的记录,明朝时期只有一个皇后对妃嫔使用杖刑的记录,那就是明宪宗的原配吴皇后,痛打宠妃万贵妃,结果吴皇后被打入冷宫,万贵妃反而更受宠爱。
清朝时期出现过一次妃嫔处罚宫女的记录,乾隆皇帝的宠妃惇妃因为小事杖毙了一名宫女。结果宫女的父母告上朝廷,惇妃直接被降为惇嫔,还拿出了一百两白银赔偿了宫女的父母。从惇妃打死宫女的案例不难看出,清朝时期妃子并不能随意使用杖刑,即使是最下层的宫女,也不能被随意处死。至于《甄嬛传》中关于“一丈红”的描述,也只是编剧艺术加工的结果,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清代刑罚“一丈红”不在《大清律例》中,是一个皇妃发明的。
封建王朝的权力是非法夺得,没有合法性,谁拳头大谁就能当皇帝。历史上乱成贼子不计其数,刁民强盗遍地丛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非法统治,必须让老百姓产生恐惧,所以古代的刑罚都比较残忍。
网上有很多关于酷刑的传说,非常可怕,仅仅听听,也让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
如果有人说,网上的传说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那么靠谱。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计四百三十六条条文。雍正三年时就有八百十五条,到同治时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全都是如何惩罚人的。
仔细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刑律对于女人尤其严酷。
因为封建社会女人地位非常低,孔夫子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我们只须选出两个条文,就知道清朝的法律对女人多么严苛。大清律三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小妾打丈夫和公婆的,“由立斩至凌迟”。
上述行为不过是普通的治安案件,却可以处以斩刑和凌迟,对当事女子来说太过分了。
第六款规定,丈夫死了,跟小姑子结婚或者同居的,“男斩女绞”。
同样违法,男人是斩刑,女人却要判绞刑,对女子来说太不公平,封建王朝对女性的歧视可见一斑。
其实古代的很多残忍的刑罚,是专门针对女人量身定做的,臭名昭著的有一下几种。
骑木驴木驴顾名思义就是木头做的驴子,乍一听非常可爱,其实恐怖极了。
因为驴的背面还设计了一根尖木桩,如果某个女子不小心上了另外一个男人的贼船,背叛了家里的男人,就会被施以骑木驴的酷刑。
受刑的过程是将一丝不挂的女犯人强行的按在驴背上的木桩,木桩必须准确地刺进女人的下身。如果你以为就这样结束,那就错了。
紧接着,会有人扶着木驴是驴子滚动,直到弄得女性浑身是血,痛不欲生。
铁莲花莲花出淤泥不染,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铁莲花能让闻之色变。
这种刑罚跟骑木驴是一种性质,也是为红杏出墙的女子定制的。
操作流程是,将裸体女子绑在木马上,下体对着铁做的莲花,由行刑者转动铁莲花。
随着机关转动,女子惨叫声不断,其下体的肉也一块一块的绞下来,鲜血淋漓。
宫刑一说到宫刑,我们首先会想到司马迁,他就是因为冒犯了汉武帝而被处以宫刑。
准确地说,对女人的刑罚叫“幽闭”,跟男人的宫刑有异曲同工之妙。
具体施展刑的过程是用木棒之类的硬物不断撞击女性腹部,直到女性子宫脱落为止。
施刑的目的就是让女性丧失生育能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一个年轻女子不能生孩子,这辈子就彻底完了,没有人愿意娶你。所以该刑罚最缺德,简直是灭绝人性。
玉女登梯这种刑罚也非常残忍,让受刑的女子在极度恐惧中死去、
之所以叫玉女,是因为刽子手在行刑前,会首先将女子全身衣服剥去,多数女子身体光滑如玉,所以管她们叫玉女。
人都有羞耻之心,别说是女子,即使让一个男子赤身裸体暴露在外人面前也非常难堪,对于女子来说更是要他们的命。
普通女子如此面对外人,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让女人上梯子。
梯子非常高,足有十几米,普通女子看到这么高的梯子都会头发晕、腿发软,根本没有胆量上去。
但是狱卒会在女子的脖子处套上一个打有活节的绳子,然后让两个狱卒使劲地拉绳子让你上,不怕你上不去。
而且脖子被锁紧的女子为了缓解绳子对颈部的压力,也会身不由己地顺着梯子往上爬。
更可怕的是,梯子下面和四周摆满了木制的非常尖锐的锥子,掉下去就会被竹锥子扎成马蜂窝,所以不怕你不往上爬。
可是不管女犯人爬得多高,也难逃一死,要么被勒死,要么精疲力尽失足从梯子上跌落,摔死在底部的锥子上。
其实上述刑罚不是清代的发明,都是传承下来的。
中国古代刑罚五花八门,用十大酷刑根本就无法包括,除了上面我们列举过的,比较知名的还有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刖刑,插针,活埋,鸩毒,棍刑,锯割,断椎,灌铅,刷洗,弹琵琶,抽肠等20多种。
那么,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本文主要探讨的刑罚“一丈红”,并不在十大酷刑之列,也不在《大清律例》之内。
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私刑,是大清后宫一个后妃发明的,专门用来惩戒那些不听话的嫔妃和婢女。
那时候也没有专利申请,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发明者到底是哪个后妃,已经无从考证。
尽管如此,“一丈红”所造成的伤害一点都不比十大酷刑小。
说起来“一丈红”跟宫刑和幽闭大致相似,都是撞击受害者的腹部,使其子宫脱落,达到让其绝育的目的。
所不同的是,幽闭使用的是棍子之类的硬物,“一丈红”使用的是宽木板,外面用布5包着。
表面上看,这样比较人性化,其实不然。
因为这样施刑经历的时间更长,犯人承受的痛苦更多,她们受的伤是内伤,更摧残人。
而且在施刑过程中,施刑的太监往往会失去耐心,用力会越来越大,板子上的布也会破烂脱落,直到打得当事人皮肉溃烂,鲜血淋漓,四处飞溅,将一丈之内的地面染成红色,所以被称之为“一丈红”。
一场刑罚下来,受刑的女子大多抵挡不住,会当场死亡,活下来的机会微乎其微。
即使受刑的人命大,没有一命归西,对内脏的伤害,以及造成的外伤也难以治愈。
况且后妃也不会对他们施以援手,允许宫女去救治他们。
因此说无论是后宫里的婢女,还是失去皇上宠爱、没有背景的后妃,都对“一丈红”非常恐惧。
不过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关于“一丈红”的记载,只有在宫廷戏中才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但是这样的情节经不起推敲,纯属编导为了博眼球进行的虚构。
在清宫戏中,似乎宫女的命不是命,打死了跟打死一条狗差不多,其实不然。
乾隆时期,一个皇妃打死了一个宫女降级处理,尽管她还是乾隆的宠妃。
打死宫女的妃子名叫汪氏,比乾隆小了36岁,深得乾隆宠爱。她生下的十公主,是最小的公主,备受乾隆恩宠,“素所钟爱,未嫁赐金机轿。”
成为和珅儿媳妇的,就是这位十公主。俗话说恃宠而骄,正是因为皇帝太宠爱了,惇妃才有恃无恐。
乾隆四十三年,十公主三岁那年,惇妃一怒之下打死了一名宫女。在惇妃看来这是芝麻大点的事。可是乾隆头天得消息后,次日就作出处理决定,还专门下诏进行通报。
乾隆的通报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一、打死宫女的事在乾隆时代非常罕见。——“责处致毙。事属骇见”、“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
二、乾隆对殴打宫女的事发现一件查处一件,非常重视。——“然一经奏闻。无不量其情节惩治。”
三、杀鸡吓猴,警告气味十足,对象是后宫妃嫔。——“并令妃嫔等、嗣后当引以为戒。母蹈覆辙。”
四、处罚较重——“惇妃、即着降封为嫔。以示惩儆。”“本宫之首领太监郭进忠、刘良、获罪甚重。着革去顶带。并罚钱粮二年。”
五、乾隆自己平时对太监很少滥用刑罚,未对他们施以重刑。——“朕为天下主。掌生杀之权。从未尝有任一时之气。将阉竖辈立毙杖下。从前小太监胡世杰、如意等、在朕前常有惹气之事。不过予以薄惩。杖责二十。极多亦不过四十者。诸皇子当遵朕此谕。”朕都没有打死过一个太监,对他们最重的惩戒不过四十大板,一般为二十大板。
尽管惇妃两个月之后就恢复了封号,尽管乾隆有走过场之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宫女绝对不是路边的草,可以滥施刑罚。
宫廷斗争那么激烈,一旦走漏消息,这个后妃的政治前途就会受到影响,没有人去冒这个险。乾隆宠爱有加的皇妃都弄得灰头土脸,其他皇妃犯禁更是吃不了兜着走。
这并不能说明清朝皇帝多么仁慈,而是在宫中大开杀戒,滥施酷刑不吉利,影响和谐。
比如对待女人私通罪行上,清朝比唐朝、宋朝、明朝都残忍。
秦汉时期通奸要杀头,到了唐朝,通奸从重罪交成了轻罪。唐律规定: “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和奸者,男女各徒一年半,有夫者二年。”意思是当小三处罚较轻,有老公还乱搞的处罚较重。
宋朝则延续了唐朝的法律。
对大臣和百姓非常残忍的明朝,对女子却比较宽容。
《明律集解附例》九·刑律一,关于通奸的处罚是这样规定的: “无夫奸杖八十,有夫奸杖九十。”
而到了大清朝,哪怕丈夫不在人世,跟了自己的小叔子,也会被处以绞刑。
因为大清统治者明白,只有严刑峻法才能让“刁民”恐惧,有利于江山万年;而皇帝在宫中对下人宽大,则是为了营造和谐气氛。两者都是为了让皇帝生活更美好,一点都不矛盾。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残酷个锤子,真正的清朝历史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刑罚叫做“一丈红”,即便是有,也几乎不可能用在后宫妃嫔的身上。
所谓的“一丈红”刑罚,只不过是《甄嬛传》的杜撰而已,清朝根本不存在这玩意儿。
宫廷之内,能够处置妃嫔的只有皇帝、太后与皇后,但杖责这样的刑罚,在清代的后宫当中极其罕见,绝大多数的惩处或者比其轻,或者更甚。
在《甄嬛传》当中,一群新人刚进宫的时候,夏冬春穿着皇后赏赐的料子招摇显摆,让华妃侧目,请安结束后,夏冬春在景仁宫门口出言不逊,对着甄嬛与沈眉庄等冷嘲热讽,
就在这个时候华妃出现,夏冬春说自己在训诫甄嬛她们。
华妃脸上云淡风轻,但字字如刀:“本宫竟不知这后宫已是夏常在当家,皇后跟本宫都不在了么?有劳夏常在你在这儿训诫宫嫔。”
夏冬春吓得脸色骤变不断求饶,而华妃话锋一转道:“今年御花园的枫叶好像不够红啊。”
之后华妃就赏了夏冬春一丈红,说白了也就是宫廷杖责,用木棍责打腰部以下,打到血肉模糊筋骨皆断为止,远远看上去鲜红一片,所以叫一丈红。
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然而在清代的时候,别说一丈红根本不存在,而华妃这样的妃子胆敢下令惩戒嫔御的事情,也绝无可能发生。
按照清代的规制,皇后之下有皇贵妃一、贵妃二、四妃六嫔,而贵人之下没有定额。
在如此众多的人当中,真正能够下令处置后宫中人的,只有皇后、皇贵妃与贵妃,并且这其中贵妃还需要得到特许,才能够以协助皇后的名义略施薄惩。
除皇后以外,即便皇贵妃与贵妃,也只能对宫人与低阶庶妃轻微惩处而已。
清乾隆四十三年,惇妃汪氏责打宫人,结果被乾隆帝降位,在清朝即便是个宫女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处置的,更别说嫔御,只有帝后与太后才有资格处置。
如果在真正的清代,华妃这样的妃位,不仅没有资格处置嫔御,就连处置责打宫人,也是违背宫廷规制的。
不仅如此,清代对于嫔御的惩处其实大多轻微,很难动用廷杖这种。
通常来说,清朝的后宫如果犯错,都是皇帝与太后处置,嫔御则由皇后直接管理约束,而处罚方式,一般都是降位、罚银、禁足之类,动刑的极其罕见。
并且,清代的慎刑司根本不管嫔御犯错之事,后宫嫔御犯错,都是帝后直接处理。
在整个清代的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后妃受到廷杖的只有一例,那就是晚清光绪帝的珍妃他他拉氏,由慈禧太后亲自下令褫衣廷杖,除此之外更无其他。
《甄嬛传》里所说的一丈红,说白了其实就是廷杖,也就是用大棍子打人,要么打屁股要么就是打大腿,而剧中说的是责打腰部以下所有地方,打到筋骨皆断血肉模糊为止。
历史上并非没有廷杖,而且也的确很吓人。
从先秦时代开始,廷杖就已出现,可谓历史悠久,不过廷杖都是有具体责打数字的,打完了就算结束,不至于打到某种程度才算完。
宫廷嫔御毕竟都是要伺候皇帝的,如果真要打成一丈红的效果,那是不合适的。
如果嫔御犯下大错,要么废位入冷宫要么赐死,若是小错,要么罚俸降位要么禁足,几乎没有动刑的时候,如果真的动用一丈红这种刑罚,任何人受了之后都是活不长的。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残酷刑罚对应可恶之妇。存在即是道理。有些女子虽外表柔弱,但实际内心狠毒之极。受刑之时觉得她可怜,殊不知当初跋扈之时,何等嚣张。真可谓,“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您想太多了……整个清朝二百余年,有明确记载的、当众受到过杖刑处罚的后宫妃嫔,只有光绪帝的珍妃他他拉氏。根据部分史料记载,珍妃得宠之时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了,不仅生活极度奢靡,而且还利用自己受到光绪帝的宠爱、向光绪帝“举荐人才”,甚至私下里收受这些“人才”的贿赂……而这一切,不仅危害到了慈禧太后的切身利益,也严重违反了清王朝的祖制!最终,忍无可忍的慈禧太后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为由,下令当众廷杖了珍妃并将她的位份降为了贵人。但是,次年慈禧太后便恢复了珍妃妃的位份。由此也可见,彼时的慈禧廷杖珍妃恐怕并不完全是因为私人恩怨,很可能的确是珍妃做得太过分了。而这,也是清朝二百余年里唯一一例有明确记载的妃嫔被当众廷杖的事件。
▲清·珍妃他他拉氏像
再举一个例子,乾隆帝最喜欢的女儿——和孝固伦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曾经在乾隆四十三年因为“殴毙宫女”受到了处罚,被乾隆帝由惇妃降为了惇嫔,这也是有文字明确记载的。一个女儿最受皇帝宠爱的妃嫔,仅仅是“殴毙”了一名宫女,尚且受到了乾隆帝的处罚,就更别说是杖责他妃嫔了!所以,所谓华妃“赏”某位妃嫔“一丈红”在真实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不过就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剧情罢了。更何况,雍正帝哪里来的华妃?敦肃皇贵妃年氏从来也没有获得过华妃这个封号……
▲清·惇妃汪氏像
清朝不管是妃嫔还是宫女,都来自于八旗。经户部选秀入宫的女子全部来自于八旗的满洲、蒙古、汉军牛录,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而且不乏高官之女。经内务府选秀入宫的宫女全部来自上三旗的包衣牛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只不过是因为包衣出身,这才不得已入宫当了宫女。这些宫女一旦被皇帝看中,也同样是有资格成为妃嫔的。比如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她就是以包衣身份入宫充当宫女之后被乾隆帝看中成为妃嫔并一步步成为了摄六宫事的皇贵妃(副皇后、代理皇后)!而且,她也同样是官宦人家的小姐,魏佳氏的父亲魏清泰曾经担任过内务府的官员——内管领,是如假包换的正五品;而魏佳氏的祖父武士宜,甚至还曾经担任过正二品的总管内务府大臣!
▲清·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像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对于妃嫔的责罚相对都还是比较谨慎的。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太后、皇后和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才有资格责罚妃嫔,就连贵妃都没有资格随意责罚其他妃嫔。充其量也就是在皇太后、皇后或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授权下,贵妃才能代为责罚其他妃嫔。而且,对于妃嫔的责罚主要也就是降级、罚俸、禁足、幽禁等等,鲜有直接廷杖、甚至杖毙的。毕竟都是皇帝的女人,被当众廷杖,丢的不仅是她们的脸,也是皇帝的脸,不是吗?所以,什么所谓“一丈红”云云,纯属是电视剧编剧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别说是妃嫔了,清朝对于宫女的处罚也同样是相对比较谨慎的。毕竟,她们也都算是皇帝的“后备妃嫔”,不是吗?妃嫔们拿宫女撒撒气是可能的,但是在宫女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前提下就动用廷杖之刑,这样的情形也是很少会发生的,就更别说是杖毙宫女了。就连惇妃那样身份的人“殴毙”一名宫女都受到了责罚,就更别说是其他妃嫔了。电视剧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最后再强调一遍,真实历史上没有华妃,只有敦肃皇贵妃!在雍正年间,她的封号是贵妃、不是华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