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为什么没登月?
在上个世纪美国和苏联展开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霸权争夺,这就是十分著名的冷战。
当时两个国家几乎在所有的领域方面都展开了竞赛,其中包括国际影响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等等,当然两国也还争相恐后地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但是美国却最后把宇航员送到了月球上,而苏联一直到解体都没有做成这件事。那么曾经也是超级强国的苏联,为什么没有能够像美国一样,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上呢?
其实前苏联和美国的实力虽然都很强大,但是这两个国家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苏联只是在军事力量上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但是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和美国同一标准。
虽然苏联可以利用国家体制的局部优势调动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太空领域的发展中,但是其实在外太空技术方面,苏联除了在前期超越美国,之后就一直没有办法和美国相提并论。
甚至有一种言论说,苏联最终解体就是因为经济实力不足,还要和美国进行科学技术以及太空领域技术发展的竞争,最终直接导致了经济崩溃。
当然这样的说法非常片面,不过经济方面的问题以及科技发展的问题,也确实是苏联解体的一个诱因。
而且苏联在技术角度上也不如美国,这从N1火箭的发展历程中就可以看出。
美国在1962年7月21日把阿姆斯特朗送到了月球上,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把宇航员送到月球的国家。
而其实就在同一年,苏联也有类似的计划。
苏联一直都有着和美国阿波罗计划对标的太空发展计划,这也就是N1火箭计划。
但是在美国的阿波罗火箭发射成功同一年的2月21日和7月3日,苏联前后两次发射N1火箭,可惜最终都因为机械故障导致火箭爆炸,这让苏联的登月计划暂时陷入到了瓶颈状态。
而到1971年和1972年,苏联又前后两次进行了N1火箭的试射,这两次试验也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事实证明N1火箭的设计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这和苏联的基础科学能力以及火箭研发技术水平不如美国有直接关系,连续四次失败就已经很明显的证明了这一点。
再有,就是苏联政府在火箭研发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政治偏向性。
其实N1火箭从一开始就不是按照登月火箭来设计的,科罗廖夫最开始设计N1火箭时,对它的定位是希望可以把50吨左右的卫星送上轨道,所以N1火箭在设计的时候运载载重就是50吨,只有美国同定位火箭的不到一半。
后来当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公布以后,苏联马上开始了对标研发计划。
但是重新设计和研发一款载人登月的飞船显然不符合成本需求,最终苏联高层作出妥协决议,在1964年8月3日公布了《关于探索月球和外层空间有关工作的决议》。
在决议中明确写到,由科罗廖夫自己所率领的ob-k1设计局承担对于登月火箭的研发任务。
在初步确立了这一目标以后,科罗廖夫决定利用现有的已经处于研发状态的N1火箭和正在准备研发的N2火箭进行合并,在N1火箭的基础上利用一些N2火箭的技术,把原先的运载卫星的火箭改为可以把宇航员送入月球的火箭。
但是N1和N2火箭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毕竟N1火箭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载人航天,而是运送军用或者是商用卫星。
再加上后来在研发的过程中,对于火箭的发动机选择又出现了一定偏差。
因为单台发动机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其他技术性问题,科罗廖夫在设计火箭的时候决定在上面使用30台发动机,这就导致整个火箭的相互连接和能源传导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机械故障。
在正式决定发射N1火箭的时候,发动机所导致的一系列机械故障让N1火箭屡次发射失败,这也直接暴露出了苏联的整体技术实力对比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就算差距不多也是有的。
美国能做到的事情,苏联不一定能做到,苏联就算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但是从总体角度上不如美国是现实。
载人航天有着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如果火箭要携带无人探测器或者是卫星上太空的话,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但是想要载人上太空就需要为航天员设计专门的太空舱以及一系列的维生系统,就要考虑到宇航员的生存环境与安全保障。
而且在降落月球以后还必须要求能够回到地球,总不能是火箭只能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但是送不回来吧?
所以载人航天器带人上月球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事情。
后来随着N1火箭数次试射失败以及经济逐渐陷入困境,苏联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投入到对于登月计划中了。
在1991年苏联解体,作为苏联主体继承者的俄罗斯获得了大量的苏联遗产,但是这个时候的俄罗斯经济要比前苏联的时候更差,俄罗斯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技术黑箱。
因为在苏联解体后有大量科研资料缺失,哪怕到现在为止俄罗斯政府还有专门的部门去寻找前苏联时期所留下来的各种技术性图纸,因为这些图纸到现在来看也并不过时。
前苏联能造航母,能造战略核潜艇,能造大型载人火箭,但是俄罗斯显然就差得多了。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力对现在所装备的一些战略轰炸机进行完整维修,这就是因为存在着技术黑箱。
俄罗斯技术人员只知道有这么个零件,但是不知道这个零件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因为没有原始图纸。现在的俄罗斯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把宇航员送入月球的能力,除非俄罗斯能够先走出经济困境。
当年苏联为什么没登月?
事实上,苏联不仅登月了,还先于美国登月。小编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专访了“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了解到很多关于苏联探月计划鲜为人知又非常有意思的信息。欧阳自远告诉小编,苏联无论是在硬着陆登月方面,还是软着陆登月方面,都先于美国人。而且苏联无人飞船登月采样后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比中国的“嫦娥5号”早了50年,美国则从未实现无人飞船登月并返回。而苏联月球车在月球高达39公里的行驶距离至今没有其它国家打破———说苏联没有登月,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我猜楼主提问的意思,大概是想问苏联为什么没有“载人登月”。欧阳自远就此问题告诉小编:苏联载人登月失利的关键,在于操之过急地选择了N1火箭,这种新型火箭在第一级就并联了多达28台发动机——常识告诉我们,发动机越多,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28台发动机同时启动,哪怕一台出现瑕疵都不行,因此N1火箭连续3次发射,3次都失败了。
—————————
令人讽刺的是:马斯克现在用于“重返”月球的超级猎鹰火箭,就是仿效苏联的N1火箭,采用发动机并联模式———超级猎鹰并联了27台发动机,它技术的底子其实就是50年前苏联人的梅林发动机。殷鉴不远———小编个人是非常不看好马斯克的重返月球计划,更别说他所谓的载人登陆火星了………
———扯远了,扯远了,打住!言归正题:
一、苏联是怎么先于美国登月的?a:【探测器比美国早5年到达月球】
六十二年前(1959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首艘无人探测月球飞船——“月球1号”,它是人类第一个脱离地球轨道并进入月球引力场的航天器。
1959年1月4日,“月球1号”从距离月球表面5995千米外的深空成功掠过月球。
紧接着,1959年9 月14日,苏联“月球2号”以硬着陆的方式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到达月球。
苏联发行的“月球2号”到达月球的邮票:苏联国徽降落月球👆
“月球2号”发现月球上并没有磁场,它还携带了苏联国徽。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把带着国徽复制品的“月球2号”模型作为礼物送给了艾森豪威尔,当时美国连第一艘月球探测飞船都没有———这个“礼物”着实让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很不是滋味……👇
据欧阳自远院士介绍,由于受到赫鲁晓夫的刺激,美国从1961年到1965年,5年时间一口气连射9艘月球探测器——不过前6艘都失败了……
屡败屡试,直到1964年7月,第7艘美国月球探测飞船才到达月球轨道,并终于硬着陆月球成功,这比苏联晚了整整5年。
b:【苏联首次实现软着陆,并第一次在月球表面拍摄照片 】
1966年1月31日,苏联人再接再厉,带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软着陆月球使命的“月球-9号”发射升空。
两天以后,“月球-9号”在环月轨道开启制动火箭,在距月面480米高度时,制动火箭让下降速度降为接近0,探测器在空中静止悬停了几秒,这个瞬间,被气囊包裹的登陆器象豆荚里的豆子那样被弹出,在气囊保护下成功软着陆月球,并利用“不倒翁”原理摆正位置、张开天线,而制动火箭减速平台则完成使命,坠落在附近。👇
苏联人的定位技术十分先进,“月球-9号”准确降落月球风暴洋的一片平原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同时也是第一次在月表拍摄到完整的照片,其划时代的意义不言而喻。
世界上第一张在月表拍摄的月球照片👆
1966年5月30日,美国人紧跟苏联发射了“勘测者1号”,6月2日“勘测者1号”在月球风暴洋西南部成功软着陆,美国人紧赶慢赶,可惜还是比苏联人晚到月球4个多月。
二、为什么苏联载人登月却没有成功a【总设计师突然因痔疮手术去世,火箭设计不合理】
和美国佬探月竞赛一再领先,让苏联载人登月总设计师科罗廖夫颇有些飘飘然。他设计的登月舱制造也非常顺利,相比笨重的美国登月舱,它看上去精致小巧得多——制造工艺那是没说的。因为采用昂贵的钛合金,重量更是比美国同行轻了不少。
苏联的探月飞船总共乘坐2名宇航员(比美国少1人),而登月舱只需要1名宇航员,登月的时候,一名航天员在围绕月球飞行的轨道舱,一名航天员搭乘登月舱落月,这在技术上比美国方案更稳妥、更安全。
真正的问题出在运载火箭上,原本载人登月火箭有三种方案:分别是科罗廖夫的N1火箭、切洛梅的通用型运载火箭UR-700以及扬格利根据现有的R-16洲际弹道导弹提出的R-56火箭。后两种方案使用大量成熟技术,对现有火箭修改很少,虽然不是最先进,但胜在比较稳妥。
但志得意满、精力旺盛的科罗廖夫却力推自己的N1火箭计划,在“一长制”、“一言堂”盛行的苏联。科罗廖夫利用权力将N1火箭强行通过,众人自然无可奈何。
科罗廖夫(1907-1965),苏联卓越的宇航事业设计师👆
不幸的是,1965年底,不到59岁的科罗廖夫忽然由于痔疮手术并发感染去世了!这太让人震惊了,苏联载人登月的总设计师没了,后面他所拍版定下的N1火箭马上开始状况百出……
1969年2月21日,N1火箭第一次试验,在苏联哈萨克斯坦发射基地还没升空就炸了;同年7月3日,进行了第二次试射,火箭在发射后飞离地面9秒就栽回了地面………
b【耸人听闻的是:据说第三次发射成功了,一名苏联人登上了月球,但因为机械故障永远长眠在了那里】
据说还有神秘的第三次发射,甚至有人说这一次发射成功了,苏联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环月轨道,一个苏联人进入登月舱来到了月球,但因为返回时登月舱故障,他再也没有回来———苏联当局对此传闻忌讳莫深、秘而不宣。或许真的有一名可怜的苏联宇航员永眠在月壤之下。
—————————----------
附录:苏联的其它探月成就
外星球上跑得最远的探测车,整整48年过去了,无人能及1973年1月8日,苏联成功发射“月球车2号”,其配备了新型核能电源,这样它在月球的漫漫长夜无需休眠,仍然能继续工作。(这一点我们的玉兔2号至今仍做不到,我们的月球车由于采用太阳能供电,因此月夜必须停下来“休眠”)
1月15日,“月球车2号”在“澄海”驶下底座开上月面,澄海地形比较复杂,“月球车2号”在核电池强力驱动下,开足马力弯弯曲曲跑了39公里,传回了8000多张图片,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任何国家的探测车能够打破——无论是在月球还是在火星。👇
世界第一个登陆月球并自主返回的无人探测器1970年9月12日,月球16号发射升空。它将飞至月球“挖土”并回到地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登陆月球并自主返回的无人探测器。
月球16号落月过程堪称完美,在反推力火箭的助力下,它稳稳地落在了月球“丰富海”。
让人惊叹的是,苏联人这次无人探测器的降落是在月夜进行的——整个降落过程都看不见月面!可见当时苏联的测控技术之先进。
紧接着,“月球16号”伸出一根钻臂,9分钟后,钻头已经钻进月壤35cm深处。随后,收集到的月壤被放入一个与钻头相连的容器。
在月面工作了26小时25分钟后,“月球16号”上升发动机根据地面指令点火,启程返回地球。👇
1970年9月24日,“月球16号”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并依靠降落伞平安着陆。👇
“月球16号”的成功使苏联不需要航天员用生命冒险,就实现了对月球的探测及返回,还取回了105克月壤。
而我们中国同样实现上述目标———
是在2020年12月17日……
中国嫦娥5号探月飞船👆
(独家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
当年苏联为什么没登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苏联没有登月?这个问题可问的不对,当年苏联不仅登月了,而且还比美国登月登的早。
只不过苏联登上去的探测器和月球车,不是载人的而已,之所以说美国最早登月,其实指的是最早的载人登月是美国人做的,这两个意思可不一样啊。
现在的人们很少提及苏联登月的事,就如同现在一说二战,总是提及美国和西线战场,很少提到苏联的东线战场一样,很多苏联的事情说得少而已。
接下来顺着时间线,把当年登月的事情介绍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登月那些事人类对于地外星体相当好奇,一开始人类对于头顶的月亮不是很了解,这就有了很多传说,嫦娥玉兔加吴刚等等。
等到人类可以用望远镜加长自己的视野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一次次地将望远镜望向了月球,毕竟看太阳太费眼睛了。
人类第一次看到月球表面的时候,还是1609年,托马斯.哈利奥特用望远镜看到之后,还依据观测到的东西,绘制了月亮的地图。
当然了,这份地图不怎么精确,仅仅是一个大致的样子而已。
在同年的七月份,伽利略使用倍数为三倍的望远镜再次望向月亮的时候,这让伽利略对于月亮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所以到了九月份他为了更详细地观测月亮,就制作了一支放大倍数为二十倍的望远镜,这一次,他观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
为此伽利略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算是人类第一次对月球的告白。
在以后的时间里,人类观测月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都局限在用肉眼进行观测,至于上面具体到底是什么情况,只能通过脑袋去想象了。
那么时间走到上个世纪的时候,因为在战争这个恐怖家伙的胁迫下,很多科技都有了发展,尤其是火箭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有了逃脱地球束缚的方法,去外太空。
这件事,直到1957年的时候,苏联人把他实现了,他们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到了太空。
这件事一公布,整个地球都轰动了,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更是震惊,毕竟这个时间点上,西方世界还在和苏联搞冷战呢。
在当时的情况,双方很默契,遵循的原则是,你能做的,我也能做,而且比你做得还要好。
于是在三个月之后,美国人的卫星也上天了,只不过尴尬的是他们的卫星比较小而已,这也没办法,时间太过仓促了。
从这里开始,人类就迈出了探索外太空的步伐。
在美国人还在琢磨他们卫星的时候,苏联人在两年后,也就是1959年的一月二号,苏联对月球发射了探测器,这颗探测器被叫做月球一号探测器。
当然这个探测器,充其量也就是一颗试验性质的探测器,他做到了在距离月球六千公里的地方飞过的操作。
不过飞过月球并不是月球一号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击中月球,确定在地面上的数据是否正确,为登陆月球做准备。
显然这一次试验并没有成功,但它也为以后的登月提供了宝贵的数据采样。
有了这一次的尝试,苏联信心倍增,在同年的九月十四号,又发射了一颗探测器,叫月球二号。
制作这颗探测器的目的有很多,第一个修正之前的数据,看看能否击中月球,再有就是检查一下月球是否有磁场,或者辐射带什么的。
结果这一次不仅击中了月球,还证明了月球上既没有磁场,也没有辐射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月球二号探测器,上边放置了两枚苏联国徽。
就在这一年的这一月,十五号的时候,赫鲁晓夫把月球二号上的一枚苏联国徽,送给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当然这是一枚复制品。
苏联将探测器接连两个送到了月球身边,这显然刺激到了美国。
在美国还没有回过味来的时候,苏联的月球三号在三个星期之后,又一次起飞了。
月球三号,绕着月球飞行了三天之后,他成功地拍摄到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
所以飞到月球上,看起来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
当然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急是不成的。
随后苏联在1961年的四月十二号,他们将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送上的太空。
走到这一步,载人登月计划,就没几步了。
那么事情走到这里,显然苏联的载人登月应该比美国的更加先进,更加牢靠一些。
最先载人登月的,大概率应该是苏联人首先完成的才对。
但事实上,是美国人第一个载人登月成功的,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载人登月和绕月飞行被分成了两个部门,当然这也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研究载人登月的火箭推进系统的时候,科罗廖夫和克鲁什科之间出现了分歧。
科罗廖夫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而且还是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而科鲁什科是主任设计师。
他们两人的分歧,造成了整个火箭被分成了两部分,第一级火箭被交给了库兹涅佐夫设计局进行设计,第二级和第三级由科罗廖夫设计局进行设计。
而后续的发展证明了科罗廖夫是正确的,不过科罗廖夫并没有看到最后的结果。
因为在1966年的时候,科罗廖夫去世了,所以科罗廖夫设计局的负责人就换人了,接替他的是米申。
在米申接替科罗廖夫设计局之后,这枚研发的火箭接连失败了四次。
在这种失败的背景下,这枚火箭基本上确定,他已经失败了,走向终结成为了必然。
所以在1974年的时候格鲁什科(就是和科罗廖夫争论火箭推进系统的人)取代了米申。
那么事情到了这里,这枚准备研发出来进行载人登月的火箭就被中止开发了。这枚火箭的名字叫做H1。
而苏联也开始研究起了新一款的火箭叫能源号火箭,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件事,能源号火箭采用的发动机,恰恰就是当年科罗廖夫坚持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同样是格鲁什科坚决反对的发动机。
没想到事情走到现在,格鲁什科反而采用了当年他极力反对的发动机。
所以后来的人,说如果当年没有这场争论,苏联很有可能会抢在美国人之前把人第一个送到月球上去。
当年苏联研制的登月舱和把航天员从月球接回的飞船,如今安静地躺在莫斯科航空学院里。
苏联当年虽然没有实现载人登月计划,但之前发射得很多无人探测器却是有很大成果的。
比如从1959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在这些年中,苏联一共发射了二十四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其中月球二号,撞击了月球,实现了硬着陆,月球三号拍回了月球背后的照片。
月球九号,第一次实现了软着陆,同时还发回了第一批月球局部照片。
等到1970年九月十二号的时候,月球十六号探测器也成功着陆月球,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次的探测器是由登陆舱和回收舱组成的。
这还不算,他还实现了,第一次使用无人驾驶的探测器自动挖去月球岩石样品的操作,而且还安全地送回了地球。
说道之类,其实已经很明了了,苏联载人登月的前置条件差不多已经具备了。
接着苏联开始研发月球车,就是在月球上使用的车辆。
这辆车被叫做月球车一号,他是被月球十七号探测器送上月球的。
这辆月球车行驶了超过十公里的距离,考察了月球表面八万平方米的面积,并且传回了两万多张图片。
跟着月球车二号也被送了上去,这一次月球车行驶了三十七公里,还拍回了八十八副月面全景图,以及八万帧的电视画面。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苏联在发射月球车一号和月球车二号之间,他们还对火星产生了兴趣。
所以苏联在这个时间段里,对着火星发射了火星一号,火星二号,以及火星三号探测器。
其中火星一号探测器,并没有到达火星,在途中就失去了联系。
而火星二号和火星三号都成功抵达了火星,对着这颗星球进行了拍照,最终这两个探测器完成使命,火星二号坠毁了,火星三号成功的实施了软着陆,但在二十秒后停止了工作。
至于美国对火星产生兴趣,并把兴趣变为现实,那还是1996年的事情了。
所以对于探索太空,苏联比美国要走的更早,原本他们还能走的更远一些。
其实火星的探测算是失败的,与之相对的是,苏联对月球的探测却是相当成熟的。
时间走到,1976年八月十八号的时候,月球二十四号探测器,还带了一辆挖掘机上去,从月球两米的地下,采集了一公斤的月球岩样,并进行了成功回收。
那么当月球二十四号探测器发射完毕之后,美国和苏联从登月比赛,就进入到了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比赛中了。
事情就说到这里,再回到问题上来。
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之所以没有进行下去,一个原因是H1火箭接连四次的失败,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抢先一步载人登月了。
苏联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空间站去了,所以载人登月就被搁置了下来。
与之相比,其实美国人的载人登月也不是很顺利的。从1958年的八月份开始,到1960年结束,美国人接连发射了九颗探测器,就没有一颗是成功的。这款探测器被叫做先驱者。
美国人一看这么搞下去是不成的,必须有一个具体的部门对这件事进行监督和推进才成,于是就催生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诞生,也就是我们看影视剧中经常能听到的NASA。
在NASA的长期规划中,美国人发现了一个恐怖的事实,那就是要进行载人绕月飞行,就必须投入八十亿美元。
而要实现载人登月的话,最低也得投入二百六十亿美元。这笔钱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钱,放到现在翻上十倍二十倍都不成问题。
老话说得好,有钱好办事,钱投进去了,很快美国人的登月计划就推上去了。
于是在1961年的八月份开始,到1965年的三月为止,他们又发射了九颗探测器,这款探测器被美国人称为徘徊者,结果前六次都失败了,到了最后三次的时候,这才拍摄回大量的照片,确定了一些登月数据,也确认了登月的地方。
掌握了这些数据之后,美国在1965年三月份的时候,就推出了双子星载人飞行计划,到了1966年的十一月份,美国为这个计划支付了八亿美元。
这八亿美元换来了十二次飞行数据。
数据拿到手之后,美国人这就开启了落月工程,他们还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勘探者探测器计划。
勘探者前后发射了七颗,真正落到月球上的也只有五颗。
这期间,美国对于登月计划的实施强度相当大,发射探测器那是相当的频繁。
结果在1967年的一月二十七号,阿波罗一号载人航天发射就失败了,这场事故造成了三名宇航员的死亡。
但美国人还是想要拿到这个载人登月的第一,所以在阿波罗一号载人航天发射失败之后,到了1967年的十一月又开始频繁地发射。
比如说1967年的十一月,1968年的一月,四月,以及十月,美国都在进行频繁的飞行,这些时间间隔其实是很短的。
最终在1968年的十二月三十一号,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八号完成了第一次绕月飞行,至此美国载人登月比苏联高出了一截。
于是在1969年的七月十六号的时候,阿波罗十一号成功地带着阿姆斯特朗以及奥尔德林,进入到月球。
而阿姆斯特朗成为了登月第一人。
最后再说一句,登月很费钱的,苏联当年的月球探测器就花掉了九十亿卢布,而每一艘阿波罗,他比用黄金打造的阿波罗还要贵上十五倍。
而美国从月球带回来的那些个月球样本,一共有三百八十五千克,价格是同等质量金刚石的三十五倍。
时间走到,1972年,美国陷入战争中拔不出来,大量的资金投入看不到结果,于是尼克松下令,停止登月。
至此载人登月就没了。
而以后的登月也会有我们一份。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当年苏联为什么没登月?
苏联虽然没有实现载人登月,但是其返回式探测器却实现了从月球取样再送回地球的壮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联人也算是到月球一游。不过相比于美国人在1961年到1972年实施的阿波罗计划,总共让12个人亲自踏上了月球表面,苏联的探测器登月仍旧是黯然失色。苏联在航天史上曾经长期领先于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第一名太空飞行员尤里加加林都是由苏联创造的辉煌纪录,然而进入六十年代以来,面对美国的追赶,苏联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以至于在登月竞争中一败再败,这其中的原因让人深思!▲阿波罗计划成功登月
很多人把苏联登月计划的失败归结于N1火箭的失败,虽然它的4600吨的推力和接近100吨的逃逸轨道运载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美国的土星5号,但是很不幸的四次发射试验全部宣告失败。N1火箭之所以失败,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其第一级和第二级推进段总共采用了多达38台的NK-15小型火箭发动机进行并联使用,这么多的火箭发动机一起运行,稍微出现一点推力不均匀和点火顺序不一致,都会导致火箭姿态失衡,最终发生坠毁,而四次试验的每次失败基本上都与这一设计有关。▲庞大的N1火箭
那么我们不能不问,为什么N1火箭就不能使用美国土星5号那样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进行并联,减少数量,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呢?是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苏联登月计划的失败呢?▲苏联N1火箭第二次试验,在发射台直接爆炸,现场150多人全部死亡
首先第一个就是苏联内部矛盾导致对登月计划的重视程度不足,当时苏联已经在多个航天领域领先于美国,因此很多内部认识认为登月计划是一个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因此虽然在五十年代已经有人提出了登月计划,但是直到1961年美国向全世界宣布阿波罗计划,苏联才正式启动登月计划,而在时间上一味的讲究赶超速度,片面舍弃了其他复杂方案,直接采用小推力的小型火箭进行集成的方案,导致了其技术水平从起步就比美国要落后不少,也为发射失败埋下了巨大隐患。▲肯尼迪宣布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
第二个则是苏联整体经济实力太差,美国借助于强劲的经济基础,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投入了225亿美元,而苏联在1970年的GDP总量也才4000亿美元出头,N1火箭的四次失败已经耗费了大量金钱,因此苏联已经没有多余的财力再支持这么一个不那么重要,并且屡次失败的项目了。如果苏联的经济足够强大,也许能够在N1火箭上一条道走到黑,直到成功,但是历史没有如果。第三个则是苏联航空领军人物科罗廖夫的逝世,N1火箭是科罗廖夫在1959年提出的用于发射太空空间站组建以及进行登月计划,但是科罗廖夫却在提出计划后不久的1961年与世长辞,该计划最终由科罗廖夫的副手瓦西里·米辛领导,但是米辛的才能明显比不上科罗廖夫,N1火箭多次试射却仍旧没有找到最终解决的办法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有人说科罗廖夫的逝世让苏联航天技术退步了15年,也有人说如果科罗廖夫没有逝世,第一个登月的也许不是美国。▲科罗廖夫(右)和尤里加加林(左)
虽然苏联载人登月计划失败,但是从六十年代中期起为载人登月打前站的返回式月球探测器计划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1959年到1976年,苏联总共发射了24个月球系列探测器,其中月球16号第一次从月球表面采集了0.11千克月球岩石样本并带回地球,而最后的月球24号探测器使用自带的小型钻探机更是从月壤以下2米深度带回了0.17千克的岩石样本,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这一系列计划都是堪称伟大的成就!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成就在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后依旧显得黯然失色!▲苏联月球车一号▲月球16号采集的月球岩石标本,总重0.2克,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出44.25万美元的天价
当年苏联为什么没登月?
表面原因:火箭技术达不到要求,专门为登月设计的大推力火箭N1所有试射全部失败,连一款可靠的运载火箭都没有,怎么送登月舱上天?
深层次原因:苏联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是的,如果要说的话,能找出几百条理由解释苏联为什么N1火箭试射全部失败,比如内部混乱,最多的时候曾经有三十多个小组设计登月火箭,苏联最伟大的科学家和管理学家科罗廖夫意外早逝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就是一个,苏联在基础的科学技术领域全面落后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苏联也许可以在个别单项上领先西方,但是整体上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
这一点,就连我们的专家都看得很清楚。
我这里简单举一个例子,原“一汽第一名职工”、二汽总工程师陈祖涛,他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奠基者”,他是在苏联长大的,所以他对苏联的技术水准应该是有很准确的认识的。
他在回忆苏联援建“一汽”时表示,“苏联汽车厂当时的很多设备都是从美国买来的,现在支援中国的建设,不能再从美国买,所以,他们供应给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其中有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制造,难度很大。”
苏联当时工业材料方面有多落后呢?
“车身生产急需的薄板,苏联自己也生产不了”,苏联一位外贸部副部长坦率的告诉陈祖涛“这种薄板我们也靠进口,现在确实供应不上。”
然后这位外贸部副部长让陈祖涛去东欧看看,结果陈祖涛等人跑遍了捷克、波兰、东德等东欧工业强国,都没办法解决“薄板”问题。
最后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国内联系到了西德的奔驰公司,奔驰公司在西德帮忙联系了生产这种“薄板”的厂家,并不是什么高精尖企业,就是西德普通的奔驰公司的钢材供应厂商。陈祖涛把需求告诉了厂商后,西德这家厂商很痛快的就答应了,并且表示“薄板不成问题,要多少给多少。”最后困扰了“一汽”好几个月,就连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没办法解决的合格的“汽车车身薄板”问题,就这么轻松的被西德一家普通厂家给解决了。
从陈总工程师的这个亲身经历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巨大差距,困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材料问题,西德的一家工厂就能轻松解决。
苏联N1火箭之所以在1976年正式下马,就是因为当时苏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的,当美国人搞出土星5号这样超越1960年代科技水平的火箭时,苏联就跟不上了。
为什么苏联在1980年代终于研制成功了合格的登月火箭?
不是因为苏联科技水平有什么进步,而是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又陷入萧条,所以1974年到1975年,西方国家元首轮番访问苏联,希望苏联可以购买他们的技术产品,缓解经济衰退的压力。苏联趁机购买和引进了大量西方技术产品和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以及大批成套设备,正是因为这一次“大采购”才让苏联科技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在1980年代研制出了合格的登月火箭“能源”。
而当美国在1979年正式搞出《出口管理与控制法》,正式对苏联进行全面技术封锁后,苏联科学技术水平就再一次一落千丈。
当年苏联为什么没登月?
#苏联# #历史# #军事#
因为苏联当时的火箭发动机技术不够强大。
当年肯尼迪发誓要将美国人送上月球的话说完了以后,美国人可是下了血本的。
当年美国登月用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发费用是64亿美元。
射一发的费用是1.8亿美元,换算成现在的币值,研发费用大概是500亿美元,而每发射一次大概是12亿美元。现在美国的一艘核动力航母的造价也就是100亿美元,还要兢兢业业的用上50年。当年土星五号光载人飞行就进行了7次,一艘超级航母两年就烧没了。
重金打造之下,美国研制出了优秀的F1发动机。这玩意儿逆天到什么程度呢,它的空重为8.4吨,但推力可以达到770吨!五个F1发动机就可以推动3000吨的土星五号!
这就是已经变成老头子的冯布劳恩和他负责的F1发动机的合影。
而苏联则没有像冯布劳恩这样的牛人,即便是举全国之力也没能研发出同样级别的火箭发动机,甚至能达到一半的也没有。当然,也不能笑话苏联,我国现在的长征五号用的发动机推力也才不到80吨。
但是时间紧任务急,苏联人就把能拿得出手的NK-15发动机装到N1火箭上了,为了保证推力足够,一共装了30台!
这对飞行控制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如何协调众多发动机同步点火,燃烧速率一致,即便在现在控制手段先进得多的情况下,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苏联人真的是不信邪,就让屁股上扣着个莲花座的N1火箭开始了发射实验,真是发射一次炸一次,不炸都对不起这种呆萌的感觉!
虽然经历了N此爆炸后苏联暂停了N1的发射实验,但鬼才知道这有可能是伊万把存货打光了造成的。如果不是美国人登月成功了,苏联N1这种厄运火箭不知道还要发射多少次才算完。
最后放一个土星五号和N1的对比图吧,美国人投入太多,他们成功了。苏联人敢想敢干,他们造出来了。不得不说,两者都是人类科技的结晶,都很壮观!
纵然当年坎坷难行
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