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从天才沦落成罪犯的例子?
说到从天才沦落成罪犯的例子,不得不提一下刘招华。
他是电视剧《黑冰》中大毒枭的原型,作为“制毒天才”,他曾让墨西哥最大毒枭古斯曼自叹不如,甚至还不惜重金聘请这位“中国绝命毒师”为其效力。
只可惜刘招华还没回复就已经被我国警方成功抓获,被抓获后他曾拼命为自己洗白,还声称自己是“民族英雄”,制的毒不卖中国人,只卖外国人,以报当年鸦片战争之仇......
看似他这句话还挺有正义感,但这只不过是他的片面之词,要知道无论他卖给谁都已经构成了严重的贩毒罪,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刘招华是一名化学天才,他当年究竟为何会走上贩毒这条不归之路呢?
刘招华出生在福建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的到来曾让父母又喜又忧,喜的是家里添了一个男丁,忧的自然是经济开销突然变大,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过,小时候的刘招华很懂事,他知道家里条件不好,总是会在周末陪父亲去集市卖豆腐,减轻父亲的负担。
但在他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此时家中的担子就全部落在母亲的头上,于是懂事的刘招华开始有了辍学、回家帮母亲分担压力的念头。
而母亲得知他的想法后,很不情愿,母亲只是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有成绩,有出息,好好挣钱,所以告诉他即便家里再苦再累,也要让他把学上完。
然而,现实的残酷还是打破了母亲原本的计划。
刘招华在校期间确实学习很优异,尤其是在化学方面聪颖过人,还得过不少奖,可家里始终无法摆脱贫穷带来的影响,母亲先是瘫痪,之后去世,刘招华无奈之下还是选择辍学。
他一度在老家附近的修车厂学习汽修,毕竟学一门技术,能够快速挣钱,一直都是很多辍学者的首选。但他在这并不舒适,所以在1983年11月选择了从军。
参了军,在部队里刘招华表现得十分优秀,他机智过人的头脑让他成为了部队领导重点培养对象,不到两年时间就被提干,这也是后来他走上犯罪道路,领导遗憾表示他不这么做,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的原因。
小时候的刘招华吃了太多的苦,导致他长大后对金钱异常渴望,但在部队里当了一段时间兵,刘招华才发现这也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因为这里工资很低,仅仅只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完全实现不了他想要发家致富的梦想。
但干部转业时间又很漫长,于是为了尽快转业,他故意贪污公款145.15元受到了支队行政记过处分和团内严重警告处分,得益于此他终于能够加快转业了。
1989年,刘招华顺利退伍转业,自此当了一名法院司法警察。当上法警后,他一度十分认真,甚至还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但不久他便对每个月不到60元的工资厌烦了。
于是他辞去了法警工作,去帮政府招商引资,刘招华心想在招商工作肯定会出现一些商人,说不准他会遇到人生中的贵人,指引自己走上富贵道路。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彻底走上了不归之路。
1995年,他在某个饭局上认识了来自广东的毒贩陈炳锡,对方神秘兮兮,掏出了一小块像冰糖一样的东西,告诉他这东西价值几千元。
刘招华本来就渴望金钱,于是,他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开始关心怎样制作出来这种东西,当对方告诉他只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化工原料就能够制作出,他与对方一拍即合,开始制造冰毒。
一直以来陈炳锡负责出资,刘招华负责生产,他们一同忙活,直到冰毒原材料被警方列入管控范围,两人停止了一段时间。
化学天才刘招华后来发现警方还没有管控的甲胺盐酸等化学原料也可以制作冰毒,于是首次尝试就生产了30多千克冰毒,纯度接近99%,这在当时十分罕见,也难怪古斯曼要出重金聘请他来墨西哥一块合作。
取得如此重大“成功”后,刘招华开始大展拳脚,他制的毒不再按千克,反而是用吨来计算,从1998年10月到次年10月这一年间,他共制作了31吨冰毒,牟利3100万元。
刘招华的制毒规模越来越大,且丝毫没有避风头的趋势,于是在1997年,他被警方盯上,由此他又开始了多年的逃亡生涯。
而在逃亡的8年里,他先后娶了三个老婆,生了4个孩子,在桂林开厂做生意,也当过化学教授,甚至见义勇为上过福建当地报纸过,这一切都是为了隐藏自己身份。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后还是败在自己的小聪明上,在2005年3月5号他被福建警方给抓捕,值得一提的是在抓捕前还曾挑衅过警方,告知他在xx山洞,但等警察过去发现根本没有他的身影。
后来就是在审讯室里,他说出了那句“冰毒不卖中国人,只卖外国人”的话,但这也是他在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罢了。
现在看来,刘招华本来是可以从国家体制走出来成为一名优秀人员,虽然工资不多,但是照这样发展下去,他也能够过得衣食无忧。
只可惜年少时的苦让他心中萌生了越来越渴望金钱的念头,在他身边没出现贵人,反而出现了让他走上了不归路的罪人。
他本该在小时候受到最好的教育,却在2009年9月15号迎来了死刑,结束了他短暂如最后的一生,那一年,他只有44岁,正值壮年时期,本该有更充裕的时间好好活着!
历史上有哪些从天才沦落成罪犯的例子?
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疯子;
有人说他是拯救人类的天使,也有人说他是现代文明的魔鬼;
作为知识界的精英,明明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偏偏最终选择隐居山林,明明策划了一系列人神共愤的炸弹袭击,却最终收获了无数人的狂热拥护,更有人专门为他组建团体,拥护他去竞选美国总统。
当年FBI为了抓捕他,累计动用特工500多名,期间搜查过滤近两万条线索,误抓了200多名嫌疑犯,花费超过五百万美元,耗时总共18年。
特德.卡钦斯基被捕之时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
在FBI的搜查历史规模上,他的记录仅次于本拉登。
一系列的开始1978年5月25日,美国西北大学的材料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里斯特收到了一个被退回的包裹,上面显示自己先前所寄出的包裹因邮寄信息有误,现被退回。
令教授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自己明明没有寄过这样一个包裹,但包裹上的发件人姓名,却清楚地记录着就是自己发的。
为了谨慎起见,巴克利.克里斯特叫来了校警特里.马克,请他帮忙打开。
显然,所有人都低估了这个包裹的危险性,当特里.马克打开这个包裹那一瞬间,“砰”地一声,包裹爆炸了,特里.马克当场被炸伤。
闻讯赶来的警方,对现场进行了查看,他们发现这枚炸弹属于纯手工制作,而且制作工艺、用材相当简陋,不过是由木头、火柴头以及废金属等碎料拼凑制成,不像是专业的犯罪手法。
简陋的炸弹装置
调查了数日之后,警方并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的线索,加之此次并没有人员死亡,此案件最终被认定为本校学生针对老师的一场恶作剧,最终不了了之。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场爆炸案,不过是后续连环爆炸案的一个小小的开端。
多次爆炸,警方一筹莫展1979年5月9日清晨,一名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再次收到炸弹包裹,旁边好心帮助教授拆包裹的学生,随即被当场炸伤。
同年11月,一个炸弹包裹被带上了美国航空公司444号航班。
当飞机飞至三万米高空之时,行李舱内突然发生了一声闷响,所幸的是这枚不太专业的炸弹出现了故障,飞机迫降后,危险最终才得以解除。
航空爆炸案发生之后,美国成立了包括联邦调查局(FBI)、研究枪械管理局(ATF)以及美国邮政检查局(PIS)在内的特别工作小组,由FBI牵头,各局分拨出五百名特工人员一齐出马,下决心要迅速找到这名恐怖分子。
然而,当人们真正着手去仔细调查的时候,却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那就是线索很难找。
联邦调查局首先对炸弹进行了分解研究,他们想要从炸弹的原材料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FBI搜集的证物
然而,令大家沮丧的是,这些炸弹均为手工制作,而且多采用随处可见的树枝、树皮等木料做盒子,装炸药的是一截垃圾场随处可见的小钢管,触发装置是皮筋、钉子和火柴头,这种东西在垃圾废品箱里随处可见,没有任何可以追溯的价值。
而受害者之间基本没有任何关联联系,有着巨大的随机性,令人迷惑,不知该如何下手调查。
部分受害者
唯一可以总结出来的是,这些爆炸地点大多发生在范德堡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高校之内,被袭击者多位大学教授或科研人员,而且这些人的研究方向多是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信息技术领域。
最终,FBI总结出了一份非常模糊的犯罪嫌疑人特征:
此人极其聪明,拥有高学历并与学术界有联系。
职业,不详。
性别,不详。
作案动机,不详。
FBI的调查陷入了困境当中,而犯罪分子却没有停下脚步,爆炸随后频频发生,而FBI从后来的爆炸案中发现,犯罪分子制作炸弹的工艺也在不断地提升,从木头演变为化学品,击发装置也加入了电池和钨丝,使得爆炸威力,不断提升,所造成的的以后果,也在不断加剧。
在随后的17年里,相同手法的邮寄炸弹被频繁寄出,犯罪分子共制造了十六起爆炸事件,其中三人被炸死,二十三人被炸伤。
面对一筹莫展的调查局面,FBI万般无奈之际,发出了悬赏令:
“只要有人能够提供炸弹客的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赏金100万美元。”
然而,就在悬赏令发出不久,炸弹客却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让美国两家最著名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刊登她的一篇论文。
犯罪分子在信中称:
“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一字不漏地刊登出他的论文,他将停止恐怖袭击,否则,就等着下一波炸弹吧。”
为了公众的安全,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路易斯.弗里向报社建议,发表这篇文章。
1995年9月19日,在犯罪嫌疑人要求期限的最后一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同时发表了这篇长达3.5万字的学术论文——《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这篇论文乍一看像是一个偏工程学科的论文,但其实它是一部哲学著述,这篇论文里面,对人类的现状和分析的描述,令人读后非常震撼,而且部分内容还很有说服力。
在论文当中,作者宣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技术进步使人类丧失了自由,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毁灭。
作者认为,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动机,既不是出于好奇,也不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是为了完成权力过程的需要,为了追求权力、金钱、地位。
科学的盲目前进,不考虑人类种族的真正福祉,仅仅服从于科学家以及提供研究资金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的心理需求。
而且在工业社会里,个人生活被异化,失去了主体的地位,社会整体又加剧了这种情况,最终使得个人在高度发展的社会当中,失去了原有人类本应有的天性和方向。
人类应该摧毁现代工业体系,而自己之所以袭击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正是因为他们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文明
对于这篇论文的发表,FBI抱着一个渺茫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有人能够认出这篇论文的作者,最终提出有利的破案线索。
您还别说,最后真让他们等到了。
真相大白不久,一名叫大卫.卡钦斯基的人向FBI报告,说自己的哥哥就是那名炸弹客,随后他还向警方提供了自己哥哥以前写的论文手稿。
大卫.卡钦斯基和妻子
得到这个线索的FBI,连夜调集了大量人员,将宣言手稿与大卫提供的手稿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终,众人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从拼写还是标点符号,这两个手稿的雷同度可以高达80%以上。
特德.卡钦斯基及其手稿
出自于同一个人的可能性,非常大。
森林小屋
1996年4月3日,联邦调查局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位置,十几名特工钻进了蒙大拿州的一间树林小屋,在屋内逮捕了一名衣着脏乱的中年男子,并当场搜出了大量的炸弹零部件以及《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原始稿件。
屋内情况
随后,警方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公布于众,然而当警方说出特德.卡钦斯基(也有翻译为西奥多.约翰.卡钦斯基)的名字之后,各大高校之内,一片哗然。
因为,这个犯罪分子,可是一位智商超群的哈佛天才,而且还是加州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上小学的特德.卡钦斯基当时在智商测试时,被测出高达167的智商,16岁便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在校期间,各科成绩纷纷开挂,随后更是用三个月时间,拿下了密歇根大学数学博士学位,而他当时的博士研究课题,是他导师花费十年尚未研究出来的难题。
各个时期的特德.卡钦斯基
25岁时,特德.卡钦斯基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最年轻的助理教授,当时他的导师说:
“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不仅聪明,还有发现真理的动力。”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位学霸,日后一定能在科研道路上大放异彩,然而,仅仅两年之后,特德.卡钦斯基就辞职,并销声匿迹了。
信仰还是恐怖?辞职之后,特德.卡钦斯基在蒙大拿州隐居了起来,他住进了一个自建的小木屋内,没有电,没有自来水,过着自给自足、刀耕火种的生活。
他褪去了身上所有的现代文明所赋予的光环,回归到了原始状态,过起了原始而朴素的生活,原本特德.卡钦斯基可以自由自在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后来,他对自然的追求,却演变成了对工业社会的极端仇视,使得他最终发起了一次次独狼式袭击。
当时,辩护律师鉴于特德.卡钦斯基曾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项特殊的心理学实验项目,期间心理备受摧残,因此提出对特德.卡钦斯基进行检查。随后部分法医及心理学家认为,特德.卡钦斯基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但特德.卡钦斯基拒绝了保释就医,因为一旦承认自己患病,就等于是推翻了自己论文中所坚持的信仰。
1981年1月21日,特德.卡钦斯基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不过,虽然特德.卡钦斯基被捕入狱,但他的论文却一炮打响,其所造成的威力,远非先前爆炸案可以比拟。
他那对工业社会的摒弃态度,吸引了大批无政府主义者和反科学主义者的支持,就连先前被其邮件炸弹炸伤的大学教授大卫.加勒特也表示,特德.卡钦斯基的论文是天才之作,很有理智。
随后,支持者们还为他发起了一场签名示威游行,支持特德.卡钦斯基竞选1996年的美国总统。
特德.卡钦斯基
2012年,哈佛大学毕业生联合会50周年之时,在学校的纪念册当中,特德.卡钦斯基在签名的“成就”一栏之中,填上了自己被判处的8次无期徒刑,并以此为荣。
在一些人看来,特德.卡钦斯基是一个坚持信仰的斗士,然而,信仰不是杀戮无辜的借口,这种看似悲切关注人类发展、反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乌托邦思想,可以存在于包容的社会当中,但是拿这种思想来进行无差别恐怖袭击,那便沦落成了人类的公敌,成为了滥杀无辜的借口。
从天才沦落到罪犯,特德.卡钦斯基是一个争议很大,但不容反驳的例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