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家的收入也有着明显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就是会出现一定的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最简单的一个表现就是“钱没有以前值钱了”,单位金额的购买力不断的下降。
就比如在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一毛钱的纸币还可以在街面上流通,而现在一块钱几乎都成了最基础的零钱了。甚至有些人有时候看到地上掉一块钱都懒得弯腰去捡,因为一块钱现在买一包辣条都不够。
那么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一块钱有多少购买力呢?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特殊的时期,当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完全没办法满足百姓们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所以经常出现物资供给短缺的情况。我国为了综合的来调配资源的分配,也就发明了“凭票购买”的制度。
当时即便有些产品比较便宜,但花钱未必能够买到。在1960年的时候,一块钱在城镇里面足够出去逛一圈了,如果在极度贫困的农村一块钱完全可以说是一笔“小资本”。
笼统的说了下,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首先,我们先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物资的“粮”价做一个简单的了解,用它来做衡量。
1960年的河南正闹大饥荒,在受灾区粮食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一斤上等白面粉的价格是2毛6,普通的面粉一斤1毛7,最低级的麸糠面粉一斤不到1毛钱。
在当时一块钱足够买到10斤“丙级”生粮,足够一家三口在配合着野菜的情况下坚持一周。当时猪肉8毛钱一斤,上等的花生油6毛钱一斤。
若是直接从物价水平来折换的话,现在的一斤上等面粉至少要5块钱,价格翻了20倍。而猪肉25块钱一斤,价格翻了30倍,花生油大概一斤10块,价格翻了不到20倍。所以单从表面物价上来说,当时一块钱相当于现在的20块钱的购买力。
而若是从“综合社会生产值”来看,一块钱的价值就要大了去了。
当时我国的农业水平比较落后,一亩地只能够收获150斤到200斤的小麦,现在若风调雨顺管理得当的话,一亩地能够收获1200斤的小麦,产量大概提高了7倍。
假如在1960年的时候一亩地可以产出100斤面粉,最多也就是卖到26块钱。而现在一亩地则可以产出700斤面粉,一亩地的面粉可以卖到了3500块钱。
因此,从农业生产力的购买率来看,当时的1块钱相当于现在的140块钱。若是从粮油还有肉食方面来计算的话,大概也是140倍这个数字。
其次,我们再对当时服务行业的价格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1960年农村的一个小孩去上学,每学期学费5毛钱,城镇里面的学校则是需要一块钱。城市里面给高端子弟学习的机关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先进,可以与现在一些普通的农村小学保持在一个基本水准。
当时这些机关小学的收费大概是两块钱一学期,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学生已经不用交学费。农村的私立小学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是600块钱学费,城镇里面的私立学校则是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
若是按照现在最低级的农村私立小学和当年最高端的机关小学做一个对比的话,那么1960年一块钱的教育服务购买力相当于现在300倍。更何况现在的这个600块钱只是基础的学费,学生们的吃喝拉撒以及平时的学习资料购买也要花费很多。在1960年的时候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次性收费的,就算在印刷发放一些学习资料也不会有二次收费。
不过非教育类的普通服务翻的倍数就没这么高了。
1960年若是在郑州的路边找一个剃头匠剃一次头大概需要5分钱,那种门店式的理发厅至少需要一毛钱到1毛5分钱。大澡堂里痛痛快快的泡个热水澡一毛钱,下馆子吃碗面条大概是1毛5分钱。
按照现在郑州最基本的物价水平来看,去街边找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理发厅进门至少要25块钱,剃完头去澡堂子泡个澡至少是30块钱,倘若是单间泡澡话至少是80起步。在路边吃碗面条的话10块钱还能凑合,若是找一个像样的饭店去吃碗面条可能就要30起步了。在60年代一个成年男子花4毛钱就能够得到的基本服务现在至少需要65块钱,其购买力差160多倍。
最后我们再从薪资角度做一个对比。
当时平均工资最高的国企的正式员工每个月的薪资是44块钱,而现在这些国企职工综合工资每个月大概在6500~7000元。
而当时其他国有企业的一些计日工,比如伐木工或者采矿工的工资每个月是15块钱到30块钱,一般是一块钱一天,一个月不可能每天都有工作做。现在企业的计日工每个月的收入大概也是4500~5000元 。
虽然这个收入在如今的社会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当时能有这些收入已经是属于社会的“高收入”群体了,而且一般只有城镇户口才有资格做这份工作,普通的老百姓即便想做,也不会有这个机会。因为在当时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家一年的收入还不足60块钱,如此算来的话薪资水平相当于翻了150倍。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即便有钱未必能够买到商品,就比如自行车,缝纫机,这些社会产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完全都需要凭票购买。
所以在当时收入又代表着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得到的金钱,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些物资的供应票。毕竟当时这些供应票在地下市场也是可以买卖的,可以相当于另外的一种薪资收入。一般来说这些供应票也只是有企业职工可以得到,普通老百姓就算有钱也未必能够买得到。
综合以上来讲,1960年一块钱的购买力可能可以相当于现在140块钱到150块钱的购买力,拿着一块钱上街,完全可以吃一顿不错的大餐了。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60年代,我们生产队有一个特能干特憨厚的社员,春节了,队长给他一块钱让他到镇上玩儿,一块钱随便花。等他回来以后,队长当着很多社员的面,让他算一算怎样花的这一块钱。一块钱也是钱,要报账的。这个社员说,吃碗面条一毛五,洗澡一毛五,剃头一毛五。生产队会计在一边拨弄着算盘,问,才四毛五了,还干什么啦?这个社员老实,但也有点儿私心。他说,又喝完面条,又洗洗澡,又剃剃头!社员们哄堂大笑。队长说,吃面条可以吃两碗,洗澡也可以洗两次,你怎么能剃两次头呢?老实人,想贪污都没有本事。这个小笑话,能折射出那时物价便宜,消费便宜。一块钱如果要打理一下自己,还真能节约两碗面条钱呢!
60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些什么?我觉得我有发言权。60年代我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毕竟经历了那个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20年间,由于是计划经济,物价没有多大的波动。1元钱的购买力,差不多一样。
1:生活用品。
比如火柴,二分一盒,两毛一包,一块钱能买5包。食盐,8分1斤,一元钱买10多斤。酱油一毛五1斤(散装),肥皂一毛五一块。
香烟,酒属于奢侈品。一般香烟,每包八分,九分。一毛三一包就好一点了,这种烟一般城里拿工资的工人抽。国家干部工资高点,他们能抽得起锡箔包装的大前门,那时的大前门在全国来说属于高档烟,一包四毛五。老百姓抽不起这样的烟。在我们农村,很少见大前门香烟。
那时的酒,大多都是散酒,好一点的三毛五1斤,差一点的散酒一毛五1斤。家里来了客人,就拎个玻璃瓶去代销点儿买,那个时候家里能有一个玻璃酒瓶就已经够奢侈了。
2:农副产品。
猪肉六毛五一市斤,生猪一等四毛五。那个时候我们农村喂猪,一头猪喂了一年甚至两年,最多长一百七八十斤,两百斤的猪极其少见。那时的收购标准135斤就算够称,一头生猪能卖六七十元就不错了。
60年代的小麦不便宜,小麦很紧俏。农民凭工分,凭人口,大多都是人六劳四(6:4),分下来,好的生产队人均也不会过百斤,所以小麦很贵,大约在每市斤三毛以下,但从没有低于两毛五的。
鸡蛋。一毛钱三个,那是买鸡蛋基本不论斤,大多都是论个儿。后来到了70年代,鸡蛋的价格能涨到五分钱一个。那时候农民养鸡不吃鸡蛋,他们要用鸡蛋换盐。我很多次拿了鸡蛋到代销点焕盐,二个鸡蛋1斤盐。
羊肉。那个时候羊肉最便宜,不是人们不喜欢羊肉,我是羊肉没有有水,大家都喜欢猪肉厚厚的脂肪,吃着解馋,过瘾。60年代末,一只成年公山羊,最多也不会超过15元,一般都是七八元十来元一只。现在说起来一只山羊几块钱,也许你会认为我在说瞎话骗人,当时其实就是这样。
蔬菜。那是的蔬菜没有价格,大葱,香菜等基本上属于白送。买黄瓜,买白菜,白送给你大葱。当时的蔬菜大多都是萝卜白菜。每当萝卜白菜上市,价格超过五分一斤的年份不太多。那时市面上的西红柿很少,西红柿就属于那个年代最好的蔬菜了,一市斤要在一毛五左右。
3:城乡收入
农民,按工分取酬,青壮劳力10分每天,到年终按工分分酬。当时我们生产队,一工只合一毛三分钱。我们生产队还属于比较好的,有很多生产队一工不足一毛钱。老百姓有个顺口溜:一个劳动力,干一天不如一个老母鸡。
工人,教师差不多属于一类。入职时二十四五元,干了半辈子最多也就是40来元。那时干部工资稍微高一点,但是能超过100元每月的,除非是一个县委书记。当时我们村出了个副县长,他的工资不足九十元。
4:学生学费
六九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五毛钱的学杂费,1块钱的书本费,加在一起一块五毛钱。
74年,我上初中,一元钱杂费,一块半的书本费。共两块五毛钱。很低吧!
那个时候的钱很值钱,但就是太难挣了。1978年,我父亲做了一个大手术,住院三个半月只花了110元钱,是不是很少呢?你也许不相信。就这110元钱,还是母亲借了几家才凑齐的。
收入低,工资低,不完全决定当时的物价就低。当时决定物价的是计划经济。无论什么价格,国家都控制,要想涨价是很不容易的。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虽然苦一点,但是社会非常稳定。社会的稳定,大概也有物价稳定的贡献吧。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那个时候的工资水平说起。(下图为六十年代发行的第三版一元人民币)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在30元到50元之间,学徒工的工资要少到一半多,大概在10到20元之间。
下图是1962年中共江苏省委门诊部一位女职工的“供给转移证",在转移证“津贴或工资额”一栏显示工资金额为48.40(元)。
下图是1965年的“(四川)合川县城关通江段伐木工人工资发放表”,工资发放表上显示三位职工的基本工资为42元。
在现在看来,感觉30-50元的工资好像不高。但是,六十年代,在城里拿这么多工资已经是不错的了,能够勉强养活一家6、7口人了。
那个时候,物价也不高,烧饼、油条3分钱,冰棒4分钱。如果用一元钱买这些东西的话,可以买33个烧饼或油条,或25根冰棒。
那个时候,一元钱可以够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一学期的学费了。
那个时候虽然物价便宜,但也不是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的。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都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买东西的时候,必须按票面上的数量购买。
那个时候,一元钱可以购买:1斤7两猪肉或2斤羊肉;8斤大米;6斤面粉;10斤玉米;1斤7两鸡蛋;7尺平布或4尺斜纹布;50盒火柴……
那时候,还有一种归入副食品类票证的烟票,通过政府、商业局、公司、商店等渠道发行的。
那时候的烟票是城市户口居民的专属福利,农村户口可享受不了!
那时候,“勤俭”牌香烟八分钱一包;“大建设”香烟两毛四一包;“迎春”香烟两毛八一包;最好的“大前门”香烟三毛五一包。也就是说,一元钱可以买12包“勤俭”;4包“大建设”,约3包“大前门”。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知道一元钱在六十年代都能买些什么了吧?关键的是,六十年代买的食用都是绝对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呢!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六十年代,我们这里娶媳妇,女方的聘金只要九十九元,表示长长久久之意。这九十九元哪里来呢?大部分的家庭除了平时稍微一些积储外,会从年初开始合计:买一只二到三斤左右的猪仔五元,养一整年后,成了二百余斤的大猪,市面的猪肉是每斤五到七角钱左右(肥贵,瘦便宜,带骨最便宜。),批发给职业杀猪师傅,就是每斤四角五分,那就有差不多九十元,请亲戚朋友的,会送来的红包是一个是一到二角。
买金首饰:一克八元,
做衣服等用布料:一元一尺;
买水果:一元四斤,
糖果:一元三斤。
大米:一元六到七斤,
蔬菜:一元五十斤;
二房一卫一厨租金:一元可缴二十天左右房租,
学费:一年级一元,五年级:一元八角。
娶媳妇,邻里邻居借、亲戚朋友借一元二元不等,来年几乎可以还清。
没娶媳妇的家庭,用于平时买肉,逢年过节零用,大部分略有结余。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我是1951年生人,60年代已经十多岁了,有些事还有点印象。
那时候的普通工人月收入也就是二三十块钱一个月,超过四十块的极少,我周围的双职工家庭不多,单职工家庭比较多,每家每户孩子都比较多,我家加上姐和哥三个孩子,算是孩子少的家庭,邻居家的孩子排行到了老十,死了几个,活着的有一半,五个。那时候我们同学之间都是叫小名,就是姓加上家里的排行,比如:郑五、陈六、李八等等,这些同学现在都是快到古稀之年了,但是我们同学聚会,大家还是这么叫小名,感觉很亲切。
六十年代初期,属于三年自然灾害,大家生活过得很苦,特别是农村,那个惨状就不细说了,问问健在的老人就什么都明白了。我记得当时有一种叫“高级饼”的饼子卖,不收粮票,一元钱一个,为何叫“高级”?因为饼中间有一点点猪肉,大约有指头那么大一点。饼子也比现在的月饼大不了多少,我们小孩也能吃下两三个吧。不过,高级饼并不好卖,挂高级的名卖高价之实,想想收入,有几个人吃得起?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班上成立了“小银行”,鼓励同学们存钱储蓄,我记得最富有的那个同学也就是有一块多钱。我有一段时间在餐馆吃午饭,米饭加上凉粉,一毛钱一顿。
到了1965年,我上中学以后,形势有很大的好转。我所在的城市标一米0.142元一斤,标粉价好像是0.17元,带骨猪肉0.72元,菜油0.70元,都是凭票供应。
当时我在学校住读,每月生活费10元(包括零花钱)。学校食堂是八个人一桌,标准是事先就定了的,没有肉和荤菜,都是素菜,一个月伙食费大约是六元左右(星期天除外)。
WG开始以后,特别是开始WD以后,大约是1967年到1969年,农产品凭票供应还有保障,工业品就惨了,肥皂牙膏干电池电灯泡等等都缺货断货,有钱也买不到。后来按人头发给工业购买票,缓解供需矛盾。
我有一张50多年以前跟几个同学的合影,我的同学都是工人家庭的,照片上穿的都是补丁衣服,鞋也很破旧。五十年以后,我们几个同学又聚在一起,我提议按照五十年前的同样位置又照了一张,虽然大家都老了,但是现在过得都还不错,回忆过去,大家都是一声叹息。
为了保护同学隐私,照片就不上传了。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六十年代基本工资很低,以工人来讲平均只有三四十元,那时讲地区差,各省市乃至地区都有差别,我舅63年参加工作学徒只有16元工资,还是在省城,那时干部按行政级别,行政15级正县团级才116元工资,那时我母亲是小学校长属行政22级是54元工资。
六十年代整个物价是很低的,四十元工资足够供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生活,当然,物资生活水平那会儿还比较低,什么都要凭票供应,钱的购买力还是可以的,一元钱足够一家吃一天有余,那时大米是1毛1分5一1毛2分8买一斤,早上吃早餐1角钱2根油条,豆桨2分钱一碗,买猪肉0,67元一斤,5分钱一大堆青菜,商店里买桃酥餅0,48元一斤,1毛钱能买12个水果糖,牛奶糖贵一点要3分钱一颗,菠萝冰棒3分钱一支,绿豆4分,牛奶的5分钱。
那会儿我舅16元学徒工资是在单位买饭票吃饭,每月一日三餐还能交几块钱给他妈我外婆,到了我,我是七十年代参加工作,也很早还末滿十六岁,学业都是工作后完成的,七十年代学徒工资就有了19元,在食堂吃饭一月需13一15元,买一份份量不低的红烧肉是0,25元,2分钱可以打一大碗肉汤。因此上说,1元钱无论在六十年代还是七十年代都较值钱,这个差不多二十年的物价与收入比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