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倘若说到蔡锷这个名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他在云南四川一带的名气非常高的,只不过这个人英年早逝,在34岁的时候因得了咽喉癌而去世。
他是民国初期一个不可取代的风云人物,倘若他活着的话,可能天下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通俗的来讲,日本在侵华战争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会打到中国腹地,不会有蒋介石的北伐故事,更不会让蒋介石轻易发动军变。
那么蔡锷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如果他要是没有死的话,天下格局又会可能出现哪些现象呢?
一、蔡锷是个怎样的人?蔡锷老家是湖南的,家里面特别穷困,他特别的聪明好学,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后来被梁启超看中收为徒弟。
在1902年的时候被清政府派到了日本陆军学校学习,在毕业之后回到国内在各大军校之中担任老师。
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刚爆发的时候,他由于受到了梁启超的新民主思想,所以和同盟会走的特别的近。
清朝灭亡之前他被派到了云南,后来的云南王唐继尧就在他手下干活。
蔡锷真正对于中国造成影响的时候是1911年底,蔡锷响应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革命成功之后。
清朝灭亡之后他被升任为云南都督,当时云南被蔡锷实际控制在了手中。
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之后,为了控制云南就将蔡锷骗到了北京,并且将其幽禁。蔡锷的军政大权也就落到了他的手下唐继尧的手中。
后来在日本和袁世凯密谋签订21条的时候,蔡锷也就从北京再次逃回了云南。
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作为唐继尧的手下便派兵攻打四川反对袁世凯称帝,历史上称之为护国战争。
正是因为蔡锷带兵获得大胜,给袁世凯称帝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袁世凯被迫下台,当时黎元洪胜任民国大总统,蔡锷也顺势升级为四川督军。
当时蔡锷刚34岁,正值年轻气盛,可惜的是他却得上了咽喉癌,最后在日本福冈抢救无效去世。
二、若蔡锷没死,历史走向如果蔡锷没有死的话,以他的性格特点还有思想水准来说,在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推进共和统一的时候,蔡锷应该会积极响应。
因为当时虽然是民国的名号,但是却被各地力量所割据,整体还是处于一种4分5裂之中。
如果蔡锷当时加入北伐军的话,国民政府整体的北伐会更加的顺利,因为唐继尧当时虽然割据了云南,但是毕竟曾经也是蔡锷的手下,二人也算是合伙关系,唐继尧自然也明白蔡锷的能力,再加上当时唐继尧又处于蔡锷和国民军队的包围之中,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做出对抗。
北伐过程中有了云南,还有四川的支持,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队根本不会做出太多的抵抗,整体的北伐战争会更加顺利。
如果蔡锷没有去世的话,那么蒋介石也不敢发动革命政变,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不会出现动荡和分裂,从而让中国的基础工农业可以发展的更完善。
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在1931年日军准备侵占东北的时候,蔡锷也会第1个不答应。
在东北就与日本展开斗争的话,中原地区可能也会借此机会迅速发展进入战备状态,也不至于在抗日战争中输得那么惨。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若上苍肯给予蔡锷先生数年时日,那么在抗战之初,中国军队便有可能构建起有效的防御体系。在上个世纪初,涌现出了许多风云人物,蔡锷将军便是其中之一。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军事能力,只可惜34岁便英年早逝。假如他能活得更长久一点,它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今天协虎就带大家回顾一下蔡锷将军的传奇人生。
蔡锷原名艮寅,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邵阳市。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在梁启超谭嗣同的指导下学习。后来他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蔡锷先生旧照
1899年,他成为当时中国许许多多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之一。在那里,他了解到了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之下,可谓内外交困。于是跟随唐才常,蔡艮寅回到长江边上参加了起义。虽然起义不幸失败,但是蔡艮寅并没有被打倒。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锷,“锷”在汉语里是指刀剑的刃。他就是立志要成为这一把民族的利刃,为国家发展的前途披荆斩棘。
他回到了日本,进入了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成绩非常优越。他与他的同学蒋百里,张孝准 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从日本毕业归国,先后在全国多地进行军事教育。当时的他仅20岁出头,青年才俊、英姿飒爽,顿时声名鹊起。当时的云贵总督李经羲仰慕他的能力,便聘请他到云南讲武堂讲授军事知识,蔡锷也因此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全国各地,大量不满清廷腐朽统治的仁人志士都渐渐觉醒。在云南讲武堂和云南当地的新军里面,也有许多进步人士。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的一员,但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对进步活动的支持。
于是在1911年,也就是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后,他在昆明领导了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蔡锷因领导起义,又在出任云南都督的时候,大力发展新政,深受云南当地的百姓和军队爱戴,成为了云南当地的头号大人物。
▲曾属于蔡锷麾下的滇军
只可惜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篡夺了革命的果实,蔡锷也被北洋政府调到了北京任职。虽然好像是将他升官,实际上袁世凯却是要把他在身边,加以控制。
刚开始,蔡锷还没有意识到北洋军阀真正的目的。他依然积极地与同学蒋百里、阎锡山等人组织军事研究会,希望为当时的中国国防贡献一番力量。但是北洋政府秘密签订的卖国条约,使得蔡锷认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他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打败这些腐朽的军阀,捍卫祖国,“为四万万中国人挣回人格”。
▲影视剧中的护国军
于是他用计迷惑了敌人,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然后又借治病为理由,假装前往日本,实际上则辗转回到了云南。当时的云南,由于地处偏远,还没有受到北洋军阀的渗透和控制。蔡锷于是在云南积极练兵,准备发起对北洋军阀的争讨。
1915年,蔡锷与孙中山唐继尧等人合作,组织护国军,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当时蔡锷担任护国军第一军的总司令,他的部队中,有许多人都是他曾经的革命战友。其中,我们熟悉的朱老总,就是蔡锷军中第三梯团第六支队的队长。护国军虽然缺少粮饷弹药,却有着极高的决心和战斗意志。在蔡锷的亲自指挥之下,接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影视剧中的蔡锷
虽然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蔡锷人生也接近尾声。早在护国战争之前,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和喉癌。在当时,肺结核可以称为是不治之症。直到1944年,美国科学家才发现了治疗肺结核病的有效药物。蔡锷将军是带着绝症指挥作战的,因此,朱老总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也提到过他在护国战争时后见到的蔡锷病容憔悴,仿佛半死不活。
▲护国战争形势图
1916年。蔡锷将军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也就是那一年,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即使前往日本医治,也回春乏术,最终病逝于日本福冈,当时的他才34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的蔡锷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政府为他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他也因此成为了辛亥以来的国葬第一人。
回顾蔡锷将军的一生,显然可以看得出他的爱国热情以及军事才能。他既有救国救民的热忱之心,也脚踏实地地为云南,四川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假如蔡鄂将军没有因病早逝,有他坐镇的四川,绝不会发生军阀内斗的闹剧。而他的爱国热情,也会大大地有利于后来的新民主义革命。
▲滇军旧照
另一方面,蔡锷将军治军的水平是数一数二的。他的部队军纪严明,能力出众。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的将士们参战人数与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假如有着蔡锷将军的训练和指挥,也许抗日战争会前结束。
蔡锷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无数中国人接过了他手中救亡图存的旗帜,杀上了抵抗外辱佛战场。正因如此,我们的中华民族才得以逆境崛起,浴火重生。蔡锷将军,英灵可慰矣!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蔡锷是民国初期滇军的军事领袖,不幸在四川督军任上去世。有人说蔡锷不死,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抗日局面,乃至改变中国的历史。
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我们通过分析蔡锷的成长之路,再来推断如果他不英年早逝,会有怎样的历史定位。
蔡锷出生于湖南一个贫苦家庭,13岁中秀才,后师从梁启超。1902年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国内各大军事学校任教。
1905年左右,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蔡锷同情革命党,他和同盟会有接触,但并未加入同盟会。因为他受梁启超影响,倾向民主共和,走改良之路。
1911年,蔡锷调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协统就是类似于旅长的职位,当时云南新军有两个协,顶头上司是统制。这个时候唐继尧在他的手下担任第一营管带。
1911年底,蔡锷响应武昌起义,发动了昆明辛亥起义,并被推举为云南都督。1913年,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的蔡锷,被忽悠到北京,不仅得不到重用,还遭到了监视。
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后,蔡锷与之彻底分道扬镳,并偷偷回到了昆明,但此时云南的军政大权已落到唐继尧的手里。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委派李烈钧潜入云南,促使唐继尧、蔡锷伐袁。
云南宣布独立后,云南都督唐继尧组织三个军的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蔡锷担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担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而唐继尧担任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
蔡锷和李烈钧均获得大胜,袁世凯被迫下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同年,蔡锷因喉癌恶化病逝。
此时如果蔡锷不死,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无非三条出路:成为地方军阀、跟着国民党或加入红色革命。
从蔡锷的思想及经历来看,第三条路几乎不可能。第二条路可以参考和他资历相当的李烈钧后来的遭遇。
伐袁成功后,李烈钧担任了四年的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手握重权。但孙先生站稳脚跟后,李烈钧开始远离权力中心,因为他是黄兴的人。
不过李烈钧仍一心一意为革命,在孙下面鞍前马后。孙先生去世后,李烈钧担任了一年江西省主席。1927年,蒋被迫下野后,李烈钧坐镇南京,打败孙传芳,稳定了南京政府。
蒋再次上台后,李烈钧彻底被挂到了墙上。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四处为抗日奔走,并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
李烈钧在国民党的资历可谓深厚,而蔡锷连同盟会会员都不是,更不是党员,所以他走第二条路的结果不会比李钧烈好。
那就只剩下第一条路,有人说蔡锷当时就任四川督军,有他在四川就不会发生军阀混战,但事实真会这样吗?
答案肯定不是,首先蔡锷的督军是黎元洪任命的,他一下台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其次,四川军阀在民国初年都已形成,蔡锷之所以能顺利取得四川战役的胜利,和四川前期的内部混战有很大关系。
蔡锷的第一路军本身就有不少四川小军阀,合力打败北洋政府后,四川军阀就一起赶走了滇军。而滇军的顾品珍更是和四川军阀合作,打回昆明,赶跑了唐继尧。
如果蔡锷还在世,最好的结果就是回到云南和唐继尧继续合作。但北伐时期,蔡锷又面临一个选择,因为唐继尧勾结吴佩孚,对抗革命。
如果跟随唐继尧,肯定挡不住历史潮流,只有下台一条路。如果反唐,那最好的结局就是替代龙云,成为云南一方诸侯。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蔡锷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云南王,这个地位都走不到两大派的权力中心,所以也不可能对全国大局起到什么推动作用,更谈不上能改变历史。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在“护国战争”后,蔡锷已经是四川督军兼省长,是西南响当当的实权派人物。可是,正当他准备要大展宏图时,却因为喉癌恶化,不得不东渡日本治病。可是终因喉癌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去世。那么如果蔡锷未死,能否影响当时民国的格局走向呢?
蔡锷,世称为蔡松坡,近代有名的将领。在他那短短的34年生命中,有2件大事最为后人称道。第一,他在辛亥革命时率领云南军队起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第二,是他在袁世凯称帝之后,发起“护国战争”的旗帜,逼得袁世凯退位。
可以说在护国战争后,蔡锷已经有了很大的号召力,尤其是在云南、四川两省。如果他不死,或许能够阻止后来的四川内战以及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大革命,促进中国统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蔡锷是一位有眼界、有理想的实干家。他既能看到旧军阀混战的局限性,也有改变祖国的抱负,只是缺少先进的革命纲领。
与他相比,张作霖、吴佩孚等人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其思想觉悟还停留在过去的那套诸侯争霸上。而阎锡山虽然坐镇山西,但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想法,顶多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的军阀,更不必说。因此,在民国时期的实力派人物中,蔡锷算得上是少有的比较有理想的实干家。
即使蔡锷不能够结束当时军阀割据局面,但如果他能活着,西南的川、滇、黔等地的形势起码会比后来好得多,而不会像上世纪的20、30年代那样出现川滇军阀争霸,四川内战等等恶劣的局面。而且,如果蔡锷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统率西南军政,有可能也会拥护共产党,而蒋介石更不敢悍然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一
蔡锷是坚定的革命党,在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都起过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如果过分的吹捧蔡锷将军,那只是个别人的神化运动,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是不相符的。
关于蔡锷将军最神奇的一个故事说,蔡锷将军和蒋百里、张孝准三个人同时就读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们三个人学习成绩优异,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在毕业考试中,他们力压日本军官,取得了前三名,让日本人非常没有面子。
和蔡锷将军同时期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还有一个叫李烈均,他曾经率先发起了二次革命。在后来的南京政府中,他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人物。
二
中国几千年以来,皇权之下就是宗族社会。县以下是政府统治的空白区域,由地方乡绅把持权力。
这股权力犬牙交错,形成了一股非常大的地方势力。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这股势力以地方自治的名义把持了一个省的政府。
蔡锷将军是湖南人,不管他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有多大名气,他都很难有效统治这几个区域。
这就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大环境决定的,是他个人不能左右的。就算是蒋介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军队,都无法扭转的,何况是一个小小的蔡锷。
三
在当时的民国军阀中,除了中央政权外,其他的军阀基本上都处在中国的周边。比如广西的李宗仁、云南的唐继尧、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等。
蔡锷是湖南人,湖南属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上都是四战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军发的攻击,就没有办法产生军阀。事实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这些地方确实也没有军阀。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回到老家独霸一方。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为北洋军头,就在于他用的人都是亲戚朋友,大家彼此以亲情和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
孙中山用的人基本上都是广东人,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等都是广东人。蒋介石用的人基本上都是浙江人,汤恩伯、陈诚、戴季陶、胡宗南等人都是浙江人。
四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蔡锷将军的命运被锁死了,没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如果蔡锷将军没有早死,他应该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发起革命运动,并且在其中承担起军事指挥的任务。
但是伴随着孙中山先生的去世,像蔡锷将军这样的人,就会被迅速边缘化。他既不是广东人,也不是浙江人,就注定不会被蒋介石重用,也不会为其他军阀所信任。
蔡锷将军很有可能像其他国民党元老那样,被高高的挂起来,给一个很高名誉的虚职。像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李济深那样,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旗帜和符号。
如果蔡锷不英年早逝,他以后会是什么发展?
蔡锷此人,誉之者无数,谤之者亦无数。
说到这想起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的一句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也确实是世界上99.9%的人的写照,谁也不甘于当个“庸人”,可是最后也只能归于平凡。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如袁世凯,如孙中山,也如蔡锷,誉之则为盖世豪杰,毁之则谓民贼奸雄,天下人天下事莫不如是。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发迹于云南,成名于云南。
蔡松坡在只有短短34年的一生中,似乎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在武昌事发后率领云南军界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当上了云南军政府都督;一件是在袁世凯称帝后秘密潜回云南,率先竖起“护国讨袁”的旗帜,最后成功逼迫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虽然只有这两件事,但却已经足够让他成为历史书上不会被磨灭的传奇。
如果要论蔡松坡一生是革命心更重,还是私心更重,我认为应该是革命心。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他的私心,特别是在政治上的私心,或者称为野心更合适。
蔡锷在1902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当时同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三人回国以后,蔡锷在政治上的成就是最高的,名气也高于蒋、张两人。蒋百里虽然是“制造将军”的将军,但是只论名气的话,确实不如蔡松坡,这是因为蔡锷更懂得如何在政治上投机,或者投资。
在袁世凯势大的时候,蔡锷说他“宏才伟略”,即便是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时候,蔡锷也仍然表示支持和拥护袁世凯。后来,袁世凯调蔡锷进京,蔡也是欣然往之,蔡自己也能感受得出袁世凯对自己的看重,当时袁世凯正在极力地拉拢他,如果去了北京,在政府中枢任职,必然更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如果蔡锷自己真不想去北京的话,他远在云南,手握一省军权,袁世凯恐怕也会投鼠忌器。
在袁克定和“筹安会”为袁世凯筹划称帝的时候,蔡锷也是点头表示支持和拥护。
直到袁世凯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蔡锷发现袁世凯已经玩不转了、撑不住了,所以赶紧溜回了云南。如果袁世凯真的在监控蔡锷话,蔡能走得脱吗?连远在上海的陈其美,袁世凯即便已经四面楚歌,也能让人取了陈其美的性命,何况一个只身在北京的蔡松坡?袁世凯欣赏蔡锷,所以不愿迫害罢了,蔡锷在京3年没有回云南,也是因为他仍然抱有期待。
但是,蔡锷因为在“二次革命”中支持袁世凯,又表示拥护袁世凯称帝,如今袁世凯的处境岌岌可危,如果哪天袁倒台了,蔡松坡恐怕很难有好果子吃了。所以,在这关键时刻,蔡锷必须扭转自己的形象,成为一个“反袁斗士”。所以他在回到云南后发表“告滇中父老文”,一口一个“袁逆”。在1916年1月发布的“护国军政府布告”中又将袁称为“国贼”,痛数袁世凯“十九罪”。最后,率先和唐继尧竖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
这是他的革命心,但又何尝不是他在政治上的私心?
蔡锷回到云南,唐继尧已经坐稳了都督的位置,自然不可能将云南还给蔡锷,怎么办?当然是另外找一个地盘了。所以,他的护国军一路打去了四川。
蔡锷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政治家,当然,说到底他也是一个军阀。
蔡锷如果不死的话,他当然会成为四川的当家人,后来的刘湘自然也就不会成为川系军阀的头头了。同时,蔡锷与孙中山的关系还算过得去,所以如果他能够转头支持孙中山的话,允文允武的蔡锷日后肯定能够在国府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肯定不会高于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他们。
汪蒋相斗,汪精卫成了汉奸,最后死在了日本;胡蒋相争,胡汉民被软禁,被逐渐边缘化。
所以,在蒋介石崛起以后,蔡锷的发展将会取决于他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但是我恐怕他向蒋低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后会被蒋介石边缘化甚至是铲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