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何要把陕西省这1个省划分为5个省?
可能有网友在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感到非常的费解,因为陕西现在不就是一个省份吗?而且地的面积还有地理位置都是固定的,为什么说陕西会划分成5个省呢?
其实说陕西省划分为5个省一点儿也不严谨。准确说是将陕西省的权力中心慢慢的延伸划分5处,并非是将陕西分割成了5个省。
说划分的话,应该是指的是从地理还有政治管辖权上的具体分割。
那么陕西省划分为5个省,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年元朝灭了宋朝之后,土地统治疆域可以说是空前之大,元朝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也就制定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与中国之前的郡县制相结合,从而更为的完美解决了区域统治的问题。明朝继承元朝的衣钵之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毕竟方便国家的管理。
当时明朝虽然将蒙古统治者赶出了中原之地,但是并没有消灭。而朱元璋又将国都定在南京地区,与蒙古军队相距甚远,中央不能够直接压制蒙古的发展。
当时明朝统治者也就想到了,安排一个地方政权压制蒙古的发展,而如此的一个任务也就交给了陕西省。
为了让陕西省能够有充足的力量对抗蒙古,所以就将中国古代的凉州地区统归于陕西管辖,也就是甘肃以及西域等地,如此的一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当时陕西省本身足够强大,以陕西省的力量就足够压制住蒙古军队的发展,稳定明朝的西北边疆。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时,陕西省是汉人地区最大的一个省份。若是一直长期单独存在的话不利于清朝的统治,毕竟清朝是属于关外的少数民族,本身的军队力量不是很强大。
如果陕西这个地方政权长期存在的话,万一发生了反叛之事不方便清朝统治。
陕西省曾经存在的意义是为了遏制蒙古的发展,但当时蒙古已经被清朝统治者所征服,所以巨大的陕西存在的意义就没有必要了。
清朝为了自己西北区域统治的稳定,平定三藩之乱后也就将陕西省划分为了甘肃和陕西两个行省,并且将西安定为了山西的省会,兰州定为了甘肃的省会。
后来清朝统治者平定了准格尔叛乱之后,直接将现在的新疆青海等地归到了甘肃的管控之下。
毕竟新疆和青海两个地方的地域面积都比较大,若单归于甘肃管理的话也不好治理,乾隆也就将青海还有新疆单独划了出来,并且以新疆命名为省份。
而后来也将青海这个地方划归了出来,设置了西宁府对此进行管辖。
后来清朝又为了遏制蒙古势力的发展,设立了宁夏府,也就是后来的宁夏省的前身。
在建国之后宁夏省又被单独划了出来。
总结的来说,最开始的陕西省被分成了甘肃省,还有陕西省。而甘肃省又划分了成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这4个省份,所以才有了乾隆将陕西划成5个省份的说法。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严谨。
清朝皇帝为何要把陕西省这1个省划分为5个省?
有人说把陕西一分为五,也有人说是把甘肃一分为五。其实我更倾向于后面一种说法,原因听我慢慢道来。
陕西、甘肃合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陕西和甘肃都是一个整体。但是要注意,这里说的很长一段时间是指元明之前。而且当时的陕西和甘肃,和现在的地理范围还不一样。
甘肃和陕西合称为雍州,最早出自在夏朝时期。后来汉武帝时期进行改革,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其中就包括了雍州。此时的雍州包括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的部分地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群雄四起。经过多年的倾轧,最后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当时的雍州归属于魏国管辖,但是马超拜将封侯割据雍州。由于此地位置重要,而且面积也非常大,曹操不放心,就把他一分为二,出现了凉州(甘肃)和雍州(陕西)两个州。
在之后的历代王朝当中,两个地区一直是分分合合。当然是有统治者的考虑,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而一直到元朝末年,两个地区仍然处于分开的情况。
随后明太祖朱元璋揭竿起义,统一全国之后由于此地是抗击蒙古的前线,为了方便治理,又把两个地区合为一个。由于是作战的前线,所以驻扎在此地的基本上都是军队,古称为军屯。也正是由于经济不够发达,造成此地民众民不聊生。等到明朝末年多年积压后,终于爆发了起义。
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起义军,搅得天下大乱,甚至直接葬送了明王朝。然而他们并没有坐稳皇位,随后八旗子弟趁虚而入,中原地区迎来新的王朝。
甘肃、陕西一分为二虽然满清八旗在中原确立了霸主的地位,但是南明政权仍然在西南地区苟延残喘。终于经过10年的打压,才彻底的将其变为过去式。
清朝刚进入中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延续了明朝的诸多内容。而等到康熙时期,基本上天下大局已经定下来,就开始准备重新谋划各地区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划分各地区的管辖范围,江南地区拆分为安徽和甘肃,湖广地区拆分为湖南和湖北,陕西地区拆分为陕西和甘肃。至此原先合并的情况,又重新分为两个地区。
此时的陕西和现在的陕西差别不大,只是甘肃包括了宁夏和现在的青海和西藏部分地区。随后把西安定为了陕西的省会,兰州定为了甘肃的都城。
甘肃一分为四清末民初天下再次大乱,各地军阀四起。而在西北地区,以三马为首的军阀成为了此地的土皇帝。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尽管打着中央军的旗号,但是实际上是一群土匪。
民国四年,有人提出了对于甘肃地区的治理工作。并且任命马麟担任青海镇守使,马麟和之前的西北三马是亲戚,也为他们后来占据青海,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从民国10年开始,位于甘肃地区的今宁夏、青海、西藏被分分合合,其中最积极的应该属于冯玉祥。虽然他是一个军人,但是却有着商人的本质,可谓是无利不起早。
原来蒋介石在1928年召开会议,限制每个省最多只能有三个师的兵力。而冯玉祥是想占据西北这块大肥肉,但是省份就这么多,最后留的兵力肯定变少。
所以他就鼓吹把甘肃拆分,后来甘肃多了宁夏、青海和西藏,这一下子就可以多出来6个师的兵力。
截止到民国18年1月1日,重新划定了宁夏、青海、甘肃三省的边界线问题,而且多出了宁夏和青海两个独立省份。至此陕甘一分为五结束。
清朝皇帝为何要把陕西省这1个省划分为5个省?
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宁夏在古时都是雍州,古九州雍州大禹时期便已经出现。西汉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12州一部,雍州就是其中之一。雍州即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一部分。东汉沿用了13州制度,曹魏政权将雍州一分为二,凉州开始出现,凉州一般指甘肃,雍州则代表陕西。
随后的岁月里,甘肃和陕西反复合并分分合合,在战乱割据时期,甘肃和陕西甚至曾经属于不同的政权,例如北宋王朝和西夏政权。元朝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了行省制度元代甘肃行省和陕川行省是分离的。甘肃行省辖区就是今天的西北地区,陕川行省则是管理陕西和四川地区。公元1368年,朱元璋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在西北设立九边对抗蒙古南下,甘肃地区就是抗击蒙古骑兵的最前线,为方便统一之后,甘肃与陕西再次合并。明朝陕西省区域十分辽阔,相当于现在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大部与新疆一部。
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随后吴三桂引导着满洲八旗入关。李自成兵败后准备撤回陕西,依靠西北地区东山再起。清廷高层对这一情况十分担心,当时清朝的统治很不稳定,准备将那些行政区过大的省份进行重新划分,不过由于南方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南明拥立政权仍在西南地区苦苦支撑,清廷也无力立刻就执行这一措施。到了康熙二年,这个时候南方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清廷方面正是把陕西和甘肃分家,陕西省出现了两个布政使,也就是陕西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右布政使负责管理陕西,左布政使负责管理甘肃。这就是两省的雏形,陕西左布政使治所在西安,而右布政使的治所起初在巩昌,后来变化了好几次,最后才定在了兰州。彼时的甘肃和现在还不一样,清朝甘肃省比现在甘肃大得多。当时甘肃辖区辽阔,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东部和新疆的东部。今天青海省省会西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属于甘肃管辖的。一直到近代时期陕甘总督是西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而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西北军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以后,被安置到了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除了他以外,还有别的许多军阀比如回教三马,为了利于统治管理,甘肃地区被再次分家。1928年也就是北伐结束甘肃地区分家,宁夏省和青海省正式出现。
清朝皇帝为何要把陕西省这1个省划分为5个省?
曾经的陕西省和清朝之后的陕西省算是今非昔比的存在,陕西的成名早期要属西周时期开始,当绝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局限于陆地之时,富饶肥沃的内陆地区便是居住繁衍的最佳场所。
当初以“陕原”作为分界线,此线之东便为陕东,刚开始交给周公管辖,反之称为陕西,当时被交给召公管辖。自此,陕西的地名就沿用至今。尽管数千年过去了,但是现如今的的陕西已经成为了一个省份,并非地域性统称了。
陕西的历史变迁首先从唐朝时期在这里设立陕西节度使,此地由地域性统称也最终变为行政区划,宋朝时期将其变更为陕西路,就是为了特意标注此地的战略位置。
到元朝时期,大约公元1286年,最终在这里将其确定为陕西行省,并且进一步扩大其管辖范围,后来在明朝时期确定为陕西省。时隔不久,又将其更正为陕西布政使司,清朝时最终确定为陕西省并明确行政区划,将其一分为5,自此沿用至今未曾改变。
陕西地区之所以如此受重视,就是因为此地是我国古代先祖炎帝和黄帝的故乡,称这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起源地也毫不为过,同样此地也在历史上被多次确定为都城所在地。
正式被划分为5,实际上是康熙皇帝在1677年将平凉、庆阳,以及临洮、巩昌,四地划分开来,最终整个庞大的陕西省,也分别将划出出的这几部分,并入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地。
为什么最终要将陕西省一分为5?其实就不得不听陕西省的历史变迁。
陕西作为曾经极其繁华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布局定位,如果将首都定在这里,自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步步成为抵御西北蛮夷的重要关卡。
明朝时期作用最为显著,也相当于对于中央的一道重要保护屏障,从朱棣迁都开始,也在这里派重兵驻守,当然是不肯放弃这块攻守兼备的绝佳之地。
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朝代的更替,同时也意味着两个不同民族掌权带来的行政区域的变迁,整个大明王朝算是汉族的天下,而大清朝则是满族为贵,为了能够合理有效的管辖汉族居民的居住地,自然很有必要明确行政区划。
当时的陕西地区面积过于庞大,如果不将其合理有效的划分,必然威胁到清朝皇室的正统地位,人为的对此进行分割,也就是为了削弱其政治经济影响力。
最终与明朝相比,清朝的疆域显然更辽阔,相比较之下大清朝具有更强的民族包容性,针对西北边疆地区,他们有更强的控制力。
当然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于新疆地区的统治,就不得已将陕西地区进行划分,同时也是进一步为了制约管理新疆,多点协同,也极大的降低了过于中心化集中化的风险。
合久必分,分久也必合,整个陕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整个组织重心的变迁与转移历史。
曾经作为中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存在,现如今,仍旧有落寞后的繁华与靓丽,尽管区域在缩小,但这里作为曾经辉煌的要地,也成功将文化散播辐射到周边各地。
时代在变迁,曾经分出去的土地,也逐渐在互联网态势下,逐渐被打破地域壁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域限制将不再是阻碍我们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瓶颈。
清朝皇帝为何要把陕西省这1个省划分为5个省?
众所周知陕西省现在是我国23个省之一,但在历史上,陕西省是包含了今天西北地区好几个省的。
陕西得名很早,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之名就此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陕并不在今天的陕西,而是在河南陕县。 很长一段时间内,陕西只是一个地理区划,类似于江南这种,而不是行政区划。直到宋朝初年设陕西路,陕西才真正成为行政区划。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设立了陕西四川行省,后来分建陕西行省与四川行省,这是陕西建省的开端。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元朝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合二为一,造就了一个庞然大物——山西布政使司(相当于省),区域涉及到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一部、新疆一部以及宁夏五个省级行政区。
不过到了清朝初年,这个庞大的省份又被清朝拆解陕西省和甘肃省,后来再次分割,甘肃省南部划入青海,北部分出宁夏,西部则有部分并入新疆。 明清对于陕西省的态度迥异,也反映出明清陕西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在明朝,陕西省是西北重镇,是明朝抵御蒙古肆虐西北的一部重棋,建立这么一个大省,就是为了方便统筹粮草军备,与西部蒙古展开旷日持久的攻防战。
但陕西省这么大,明廷不怕尾大不掉吗?自然还是怕的,所以明朝在山西省设立了两个布政使,分割陕西的行政等权,防止地方反对中央。 而清朝属于异族入关,面对人口庞大的汉族总是担心汉族造反,所以明朝的两京十三省,清朝能分就分,江南省分设安徽、江苏,湖广省分设湖南、湖北,陕西被一分为二也实属正常。 清朝还有一个与明朝不同的考量,就是清朝疆域的西界远比明朝要西,为了加强对西北新疆这些地区的掌控,必须要有一个足够职能的大城市镇着,统筹相应事务。 看地图就知道,西安离新疆太远了,不论是清初对准噶尔的征服还是之后的治理,中心的偏移都很不利,所以后来陕甘总督是驻在兰州的,更能够辐射新疆。
清朝皇帝为何要把陕西省这1个省划分为5个省?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陕西历史。(本文约700字,阅读需时3分)
陕西省在明代,就是一个超级建制的大军区。[明]罗洪先:《广舆图》所绘明代陕西地图(局部图)
明洪武二年(1369),大将军徐达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关中地区的残元势力。元朝在关中的势力一部被歼灭,但仍有不少逃窜至河西乃至漠北地区。以元顺帝及其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为首的北元势力更是以广阔无垠的漠北为大本营,时刻威胁着大明的西北边境。明初定都应天,距西北边陲遥远,军令情报往返亘远,战事指挥不便,明廷对西北边患有鞭长莫及之忧。
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告谕群臣道:“惟西北胡戎,世为边患,不可不谨备之耳”。明代陕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与蒙古对峙的前线,明廷基于对蒙古残余势力的防守,在陕西省实行了很多军事化色彩明显的制度,如建藩镇守、陕甘合治、军屯戍边、食盐开中、茶马贸易等。
基于重要的军事地位,明廷就在这里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有多大呢?
明代的陕西,辖土大致范围包括今陕西和宁夏两省、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部,以及内蒙古西南一些地方,占地面积十分广阔。
明万历十年陕西政区图
正如嘉靖《陕西通志》所述:“陕西南割楚蜀,东连豫冀,西界番戎,北抵沙漠,幅员万里,诚中分天下之大域也。然内列八府,外控三边,各有封守”。当真是一个超级大省。这样划一个大圈,目的是为了统一调配西北地区的粮草兵马,以防御蒙古铁蹄的南下。
明朝部分政区图,黄色为陕西辖区
到了清代,形势就不一样了。清入关前,蒙古已经不是清的威胁了,因此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个超级大军区了。
清代的陕西,已经由边疆变成腹地,由军事职能转变为抚民之职能。
故而将陕西拆解,以便于管理。
清代陕西政区图
如果依然保持陕西这么大的辖地,万一再出来个李自成,尽西北之利,举反清大旗,守关中四塞。那么清朝也要头疼了。
总之,清朝将陕西省一分为五,还是因为陕西区域战略地位与形势改变的结果。
更多历史类原创资讯,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