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封建王朝特殊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女人身份卑微的现象出现。然而当女子诞下儿子之后,身份则会有着巨大的提高,这则是封建思想下“不孝有三,无后最大“的思想所造成的。
有了儿子作为依靠,女子才能”母以子贵“,这种情况在高门大户以及皇宫之中尤为突出。儿子优秀,母亲才会被人尊敬,身份也会有巨大的提升。
然而,在历史上的北魏时期,却不是“母凭子贵”,而是”子贵母死“,这就是北魏赫赫有名的”立子杀母“制度。为什么会有这种制度呢?简单点来讲这是皇家为了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而参照历史所决定的一种制度。
一、起源:“立子杀母“政策的首次实行,被北魏皇室奉为经典。在历史上,最早的“立子杀母“事件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
千古一帝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功绩彪炳千古。然而在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权力却全部掌握在窦太后的手中,当时的外戚势力笼罩整个朝堂,汉武帝甚至有着被废的危机。
而汉武帝掌权之后,自家母亲以及自己的舅舅也是大肆的扩张势力,使汉武帝十分恼怒,深深的感受到了外戚势力的威胁,尤其是当初汉朝曾经出现过吕后外戚作乱的事情。
到了晚年的汉武帝,经历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杀,变得生性多疑,立下了自己把八岁的孩子刘弗陵为继承人。
然而主少母壮,为了防止出现和当初吕后一样的外戚势力以及为了使未来的刘弗陵能够顺利掌握权力,深受过外戚危害的汉武帝下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
这就是历史上为了防止外戚作乱,“立子杀母”事件的首次发生。然而,汉武帝这种行为仅仅是汉朝的首例,汉朝的后世之君没有再这样做过。
但到了北魏,汉武帝的这种“立子杀母”的这种制度却被北魏皇室奉为经典,严格的执行了下去。
二、原因:北魏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得外戚的势力更加巨大,“立子杀母”开始实行。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强女弱就造成了外戚势力要想壮大,就必须要和朝堂之上的人物进行合作,使他们作为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发言者。毕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像武则天那样刚强能够直接称帝。
这是由于中原男权的社会思想造成的,女子的身份要相对低下,所以“立子杀母”的事情只有汉武帝做过。
然而北魏政权要坚持实施“立子杀母”,那是由北魏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北魏政权的特殊建立所导致的。
北魏政权是由北方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相比于中原王朝的璀璨文明,此时的鲜卑族刚刚脱离了原始社会,并且母系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彻底的退去。社会中仍然尊重母权,女人甚至有着比男人更高的的地位,所以女人们的权力欲望是相当强烈的。
并且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拓跋珪之所以能够建立北魏,也是依靠着自己的母族势力的大力协助。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时的鲜卑也还是已经渐渐的向父系社会进行过渡。在政权建立后,此时已经不再是当初部落的纷争了,这个时候外戚的危害已经显露了出来。
当初王莽依靠外戚篡权成功,这给后世的帝皇都进行了一个提醒,那就是防备外戚势力的扩张。
然而当初拓跋氏族为了进行扩张,与许多强大的部落进行了联姻,联姻的危害最初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当随着政权的建立,后宫之中的女子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外戚势力,为了抑制这种外戚势力的持续扩增,以及为了能够保证父子皇位的顺利交接,拓跋珪就必须选择一种方法来抑制外戚势力的扩增以及防止后宫干政,再出现历史上吕后那样的事情。
为了防止未来的继承人登基之后,受到外戚的胁迫,为了避免后宫中的妃嫔与自己的母族联系,通过“母凭子贵”来影响政权,当时的北魏统治者就决定“立子杀母”。这样的话,就为了防止“少弱母壮”事情的发生。
当然,这种“立子杀母”制度能够得到延续,并在后来再被实施上百年,是因为“立子杀母”牵扯到了北魏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
因为鲜卑族此时的政治官僚体系并没有完善,仍然有着一定的缺陷,这就使得皇帝的权力有时候会被分割,于是皇帝就需要想办法来稳固自己的政权。
利用“立子杀母”制度,皇帝可以针对自己后宫中一些嫔妃以及皇子的生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重要亲属,从而防患于未然,大大抑制了后宫中的嫔妃为了皇位的争夺而产生纷争。
三、 “立子杀母”并未真的抑制外戚的势力扩张,反而使北魏陷入了太后干政的混乱中。北魏实行“立子杀母”的政策,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
立下太子,就杀死生母,是为了防止生母所在的外戚势力趁机作乱,然而生母死了,但是养母还在,依然有着太后的存在。
“立子杀母”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外戚扩张,但是它却只能抑制皇子生母所在的那一个外戚,并没有阻止后宫中所有嫔妃所在的外戚势力的扩增。
并且太后还在,如果主弱而太后强,两人之间的亲情淡薄,更容易给太后夺权的机会,更容易使权力的交接出现问题。
所以这项制度实际上依旧存在很大的弊端。
四、传承百年的“立子杀母“制度得到终结。北魏的“立子杀母“制度足足延续了上百年之久,因为这种制度的残忍,后宫中的嫔妃纷纷惧怕生育,甚至造成了皇帝后继无人的现象。
随着北魏政权的汉化程度加深,以及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到了北魏宣武帝时期,已经认识到了”立子杀母“这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残酷,于是此后这项延续了上百年的制度得到了终结。
然而此时废除依旧有利也有弊,这项制度的废除使后宫之中的纷争急剧增大,嫔妃们为了儿子争夺皇位纷纷开始争夺。
而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利弊,而如何抉择,如何调整,都得看统治者如何割舍。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北魏的“立子杀母”制度的确存在,产生这种制度的原因跟北魏内部的政局、权势斗争都有着巨大关系。分别从“立子杀母”制度在北魏的发展,和制度产生背后的原因和真相来进行探析。
首先来看北魏“立子杀母”制度的发展(1)立子杀母制度的开端
“立子杀母”制度并非鲜卑族自身的传统,而是开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拓跋珪立长子拓跋嗣为储君,便杀掉了其母亲宣穆皇后,《魏书》中记载称是“以旧法”,按照惯例来说王朝中的“法度、惯例”皆参照皇族传统,但拓跋珪杀宣穆皇后参照的旧法却并非鲜卑族的传统。
拓跋珪杀掉拓跋嗣的生母之后,给拓跋嗣的理由是“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拓跋珪参照汉武帝时杀掉钩弋夫人的例子,告诉拓跋嗣立其为太子便要杀掉生母,是为了避免后宫参政。由此来看,拓跋珪杀掉太子生母所遵从的“旧法”应当是汉武帝杀钩弋夫人这件事。
(2)立子杀母传统的延续
经历生母被杀的拓跋嗣继位,也就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虽然在当初拓跋珪杀掉自己生母时“帝素纯孝,哀泣不能自胜”,但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却将“立子杀母”这种传统延续了下来。拓跋焘生母杜皇后,也是因“立子杀母”的传统被拓跋嗣所杀。
而之后,这种残忍的后宫传统,被延续下来,景穆帝拓跋晃生母贺氏、文成帝拓跋濬生母闾氏、献文帝拓跋弘生母李氏,以及孝文帝拓跋宏生母李氏,都是依照立子杀母的传统被杀。
(3)立子杀母制度的终结
立子杀母制度终结在孝文帝时,孝文帝生母李氏被杀时,孝文帝只有2岁,这完全出于但是冯太后专政时的决定。冯太后为文成帝的皇后,献文帝继位后,被冯太后架空成为傀儡。冯太后逼迫孝文帝之母,献文帝的妃子李氏遵循“立子杀母”制度,最终杀掉了李氏。
而孝文帝继位后,依旧在冯太后的控制之下,并且为了彰显控制,还杀掉了孝文帝的皇后林氏。“高祖仁恕,不欲袭前事,而禀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孝文帝虽然不愿,但是反抗不了当时冯太后的专权。
事情的转机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得以掌权,他推行汉化,健全后宫制度,彻底废除了残忍的“立子杀母”制度。自此之后,虽然北魏依旧出现过想要借“立子杀母”来达成某些目的的事情出现,但立子杀母的传统不再被人所接受。
明白了“立子杀母”的发展,再来看看这一制度传统背后的原因和真相“立子杀母”制度所涉及到北魏后宫和皇权传承的事情,当然并非仅仅是因为拓跋珪所说的学习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一事,之所以让如此残忍的制度、传统沿袭多年,应当是还有这其他因素的考量。
(1)避免因后宫尊贵,而导致外戚所在外族对北魏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北魏初期鲜卑族与外族之间也有非常多的联姻。拓跋鲜卑为了崛起,而与其他强大部族联姻,拓跋珪之母的贺兰部,及慕容部、独孤部等,都与北魏王朝保持联姻关系。而皇族的妃子也非常都是其他部族之人,因此便会存在其他部族通过后宫来干涉北魏朝政的隐患。
拓跋珪杀掉的拓跋嗣生母宣穆皇后为匈奴人,自己的皇后慕容皇后为鲜卑慕容部之人,拓跋珪次子拓跋绍的生母贺夫人为贺兰部之人,其他嫔妃也多为其他各部之人。由此可见,拓跋珪杀掉匈奴部族的妃子,应当也有着谨防匈奴部族,因宣穆皇后成为储君生母,而借机左右朝政的可能。
由此可见,拓跋鲜卑在建立北魏王朝后,设立“立子杀母”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后宫母族,通过“母凭子贵”的后宫影响北魏政权。
(2)政治斗争的需要,利用对皇族后宫的手段,实现政治目的
既然是皇权相关的制度,“立子杀母”制度的延续,当然也包含了北魏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利用“立子杀母”所针对的皇族嫔妃或者生母这样的关键亲属,来实现政治目的,应当是立子杀母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拓跋珪杀掉拓跋嗣生母,确立“立子杀母”制度后不久,便被次子拓跋绍杀掉。而拓跋绍杀拓跋珪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解救被拓跋珪关押的自己的生母贺夫人。而当时拓跋珪长子拓跋嗣却因为伤心被“立子杀母”制度杀死的生母,而出城躲避拓跋珪的惩罚。从拓跋珪杀宣穆皇后,太子拓跋嗣出城,到贺夫人被关押,再到拓跋绍弑杀拓跋珪。怎么看,都包含了各种政治斗争。
而发展到冯太后专政时,更能看出当时“立子杀母”制度的政治目的。冯太后为了控制献文帝并且彰显自己专权的权威,通过“立子杀母”制度杀掉献文帝的宠妃,这应当包含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之后孝文帝继位,冯太后依然把持朝政,再次通过“立子杀母”的传统逼迫杀掉孝文帝的皇后,依旧是为了彰显其权势。
(3)外戚干政、后宫斗争等原因
“立子杀母”制度还包含其他很多原因,诸如谨防外戚干政,形成汉族王朝经常出现的,外戚权臣借助后宫地位而左右朝政的情况,通过立子杀母的传统可以有效避免。
既然是涉及后宫诸多嫔妃,后宫嫔妃当然会出现斗争。北魏宣武帝时,后宫高皇后受宠,就曾经想要利用“立子杀母”这样的北魏旧法,来杀掉孝明帝的生母胡氏,以图夺得北魏朝政大权,但最终失败。
总结“立子杀母”制度在北魏历史当中的确存在很久,从拓跋珪杀拓跋嗣生母确立此制度,后世历经数代都延续了这种传统,到最后孝文帝学习汉制终结了“立子杀母”这种残忍制度。
“立子杀母”这种制度传统的形成,与当时拓跋鲜卑与其他各部联姻关系较多有着很大原因,利用“立子杀母”能有效避免后宫的母族利用后宫干涉北魏内政。当然了,既然是北魏内部皇权更替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制度,必定离不开政治斗争的需要,利用这种制度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也是“立子杀母”传统产生的原因。另外,还因为外戚干政、后宫争斗等原因,立子杀母也被继续延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古人常云:“母以子为贵”,只要儿子有出息了,母亲自然能够跟着儿子扬眉吐气。尤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极其严重,所以妇女们只有生下儿子,在家中才有说话权;深宫大院里的女人,无论原来的地位多么卑贱,只要有了儿子,“飞上枝头变凤凰”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在北魏时期却出现了一种怪象,儿子一旦被立为储君,他的母亲就要被处死,这种制度被称之为“立子杀母”。那么,这个只存在于北魏时期的“立子杀母”制度是真的吗?为何只有在这一时期才出现了这一特殊的制度?
道武帝雕像
首先,读者要将这个问题放在中国古代文化大背景中来看。北魏政权虽然由拓跋鲜卑所建立,但是“立子杀母”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并非偶然。自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皇权得到不断加固的同时,太后、皇后利用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参与朝政,成为常态。
尤其是在新老皇帝禅位之际,皇帝多病、能力低下之际,后妃干政的情况最容易发生。两汉时期后妃干政的现象就极为严重,吕后专政、王莽篡位这些都是历朝历代留给北魏政权的严重教训。为了避免历史教训再次上演,道武帝拓跋珪采取了“立子杀母”这一制度。
吕后剧照
除此之外,与中原王朝历代政权相比,具有北方民族传统遗风的鲜卑人,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远高于中原汉族女性。鲜卑女性在社会政治、宗族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因此,当北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北魏皇帝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原本社会地位就不低的女性参与政治。为了规避高地位女性给皇权所带来的破坏性,“立子杀母”登上政治舞台,并演化成为了北魏时期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
赵婕妤剧照
最后,“立子杀母”制度并不是北魏人独创,而是从汉武帝那里学习而来。公元前88年,已经70岁高龄的汉武帝尚未确立皇太子,在诸位皇子之中,他最看重的便是赵婕妤所生之子刘弗陵。
当时刘弗陵仅有8岁,他在这个年纪登基其母必然要垂帘听政,后妃干政、外戚专权、皇权旁落之事,恐怕又会重演。所以汉武帝做出一个决定,挑选一些信任可靠的大臣,辅佐刘弗陵登基,并赐死赵婕妤。正是因为汉武帝开启了“立子杀母”的先河,鲜卑人又学习了他的做法,这才演变成为了北魏时期一项政治制度。
“立子杀母”之言
“立子杀母”制度与巩固皇权而言,确实有一定的作用,比如直接阻断了后妃、外戚干政。但是,对于后宫女性而言,却成为了一种折磨,北魏妃子一改“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她们每天烧香拜佛只祈求自己不要生下儿子,如若生下儿子也千万别被立为太子,否则等待着她们的将是死亡。单从这个方面来看,“立子杀母”对于孩子和母亲而言,完全是一种违背人性的政治制度。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北魏时期,确有“立子杀母”制度,下面本文对于这一制度给予答复。
古代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立子杀母”制度的推行,显得尤为奇特,这与传统“母以子贵”的儒家文化相背离。
自从秦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然而,皇权依然受到一曰文臣武将、二曰外戚、三曰宦官等势力的影响。
“立子杀母”制度,正是为解决外戚干政而采取的一种奇特的制度。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如西汉时期“吕后干政”、“窦太后干政”事件,这两起事件直接影响着汉武帝立子杀母制度的执行,而后这一制度被北魏皇帝纷纷效仿。
立子杀母制度的起源说起北魏“立子杀母”制度,不得不提及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历经汉朝开国以来两次外戚干政事件,分别为“吕后擅权”和“窦太后专权”。
其中,吕后干政,几乎使汉朝倾覆,汉武帝晚年又受“巫蛊事件”影响,疑心较重,所立太子刘据在此事件被废,而选择下一任太子之时,小儿子刘弗陵胜出,而太子刘弗陵年仅八岁,太子之母赵钩弋时值二十三岁,存在干政的可能性。
因此,汉武帝试图通过“立子杀母”制度来防止外戚干政的隐患。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以孝治国,因此,汉武帝杀赵钩弋夫人,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质疑声音不断,汉武帝为质疑者的解释为:
“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立子杀母制度的确立西汉虽然出现“立子杀母”制度,但在历史上仅做为个例存在,直到南北朝北魏时期,汉武帝“立子杀母”制度的特例,被北魏皇帝们奉为预防外戚干政事件的圣经,一位位太子之母因儿富贵而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公元386年,拓跋硅建立北魏政权,国势发展迅速,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拓跋珪虽为鲜卑族,但受到中原文化的同化,皇权依然受到外戚势力的威胁。因此,皇位交接问题直接摆在道武帝拓跋硅面前,如何解决外戚干政成为拓跋珪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回顾千年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皇权与外戚斗 争的画面,而且不能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经验,经过长期酝酿,道武帝拓跋最终成了汉武帝立子杀母制度的铁杆粉丝。
皇权隔代交接时,首开北魏“立子杀母”先河,赐死了太子之母刘贵人。
刘贵人出身名门家族、知书达理,深得拓跋珪宠爱,其人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政治野心。即使这样,拓跋珪还是借口将其杀害,以防专权。
面对太子的质疑,拓跋珪解释道: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干预国政,使外家人为乱。汝当续统,故吾愿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拓跋珪的子孙们纷纷继承了这一制度,成为北魏时期的一个国策。
立子杀母制度的废除“立子杀母”虽然有效解决了外戚干政问题,但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由于政治的威逼,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摧残。
这一制度直到北魏第八位皇帝元恪出现,才将其废除。元恪信佛,在巨大的争议中,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太子之母胡充华,终结了立子杀母制度,此后,历朝历代再也没有统治者实行此制度。
不过倍受讽刺的是受元恪保护的嫔妃胡充华,也就是后来的胡太后结党营私,掌握了北魏政权,先后铲除了其他两位皇后,害死了亲生儿子元诩。元恪终结了“立子杀母”制度,却也给北魏朝招致了一场灾难。
结语“立子杀母”制度虽然适应了古代封建王朝专制的需要,但本质上讲是一种严酷的藐视人权的制度,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背离,不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仅在北魏一朝实行了近百年,后历朝历代均未沿用,终究成为一种历史。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关于“立子杀母”的制度,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即汉武帝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后,赐死钩弋夫人。
关于这种让人很难理解的做法,汉武帝也做出了解释,据《资治通鉴》中记载,
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一、西汉自建立以来,吕后干政,导致吕氏外戚集团霍乱整个朝政。吕后事件不得不让汉武帝提防。再者,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也喜政权,汉武帝的皇位还差点让给他叔叔梁王,汉武帝亲政也是费了很大力气。
二、汉武帝当时的儿子中,最有能力继承皇位的也只有小儿子刘弗陵,但刘弗陵太小,汉武帝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少主太弱,母亲以辅助少主为由干政的事情很可能发生。
三、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的情缘,起于钩弋夫人“奇女”的身份。当时,汉武帝正在狩猎,观天相、占卜吉凶的“望气者”对汉武帝说此地有奇女,而此“奇女”正是钩弋夫人。而后,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生下刘弗陵,被称为“尧母”。古人信迷信,钩弋夫人“特殊”的身份,让汉武帝不得不提防。
其实,武帝时期的“立子杀母”也仅仅是个开端,算是北魏时期遵照的一个先例吧,所以,这项制度在北魏时期拓跋家族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又称“子贵母死”。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后以旧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献文,……依故事薨;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旧制薨。
这段记载,让现在的我们,觉得毛骨悚然,然而,这在当时的北魏,已成为老祖宗留下的一种“制度”。这种看似很畸形的行为,又为何能成为一种让北魏历代帝王遵守的制度呢?
首先,拓跋氏建立北魏,依靠的是拓跋珪的母族。拓跋氏其实是一个非常落后的种族,此时,他们刚刚步入“父系氏族”,所以,此时的女人依旧拥有着“天女(《魏书·序记》中把妇人比作“天女”)的至高无上的待遇,女人对权拓利的控制和欲望还是很强烈的。
而拓跋珪之所以能建立起北魏,也是靠着其母族贺兰部、妻族独孤部的鼎力支持。毕竟才刚刚步入父系社会,所以他娘家和妻家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但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外戚势力的潜在威胁渐渐地表现出来了。一旦太子拓跋嗣继承皇位,他那来自独孤部的生母刘氏,就可能成为该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权血缘纽带,那么北魏也出现一个新的“王莽”,悲剧还会再度上演,这是拓跋宏所无法接受的。
所以,拓跋珪赐死刘氏,也这是这个制度出现的开端和最根本的原因——防止外戚干政。
其次,拓跋珪还给这种制度披上了一层华丽丽的外套,对他儿子说,这是仿照汉朝。而此时的拓跋王朝也确实在一步步的“汉化”,也因此,这种制度在北魏才变得合理合规,毕竟有“先人”如此。
这种制度下,真的就能杜绝北魏女人干政了么?其实并不然。北魏冯太后就是一个例子,另外,太监也在那个时期很是猖狂。除此之外,作为皇帝的妃子们,也很惧怕生儿子,毕竟一旦生下儿子,那么她们的小命也就有可能不保,所以有的妃子们会怀孕后会自行堕胎,以致于到元北魏宣武帝元恪时,竟然出现了无子继承皇位的局面,而后元恪废掉这种制度,“子贵母死”才被剔除。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立子杀母立子杀母是真正存在的,立子杀母开始于汉朝,在北魏较为盛行,其目的是为了扼制太后专权的出现。
▲汉朝要被处死的皇后这种制度可保朝廷的内部固若金汤,并减少朝廷腐败的速度。在立子杀母制度盛行的北魏,史书上对这些事情的记载极为丰富。
▲后宫专权在北魏后期,由于这个制度极其残忍,故此被废除。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后宫专权扰乱朝政,前些年积攒的怨气在这时一击即发。
▲北魏这使得北魏遭受了灭顶制裁,皇帝也被合谋杀死。立子杀母这种制度虽然极其残忍,但这种制度直击封建王朝衰败的根源。
▲北魏皇帝它可以有效的扼制封建王朝后宫专权这一弊病。这种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的进步,也可以说是揭露封建制度弱点的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