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斯大林是影响世界领袖人物,高尔基为何婉拒领袖传记写作

斯大林曾让高尔基给自己写传记,高尔基并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一直在拖延,在很多时候,没有明确同意其实已经可以看做是一种反抗了。

后来人们在整理高尔基遗物的时候,就连传记的开头都没有找到,这变相证明了高尔基的确没有想过给斯大林写传记。

高尔基和列宁曾是好友,但因为理念的不同,高尔基选择离开俄国。高尔基认同革命,但是并不认同激进的革命,他觉得列宁在革命的时候有些地方太过残暴了。

斯大林在上台之后,高尔基觉得情况会有改观,再加上斯大林的极力邀请,所以高尔基选择回国。不过这应该是他此生当中做的最后悔的决定了。

斯大林非常欣赏高尔基,但是高尔基对斯大林却不怎么感冒。归根结底,还是高尔基也不认同斯大林的执政理念。

斯大林渴望权力,充满野心,尤其是肃反清洗,更是让俄国失去了不少精英,这让高尔基怒不可遏。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基选择沉默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致,如果让他违背自己的内心,歌颂斯大林的伟大,他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除此之外,虽然斯大林对高尔基的态度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尊敬文人,他对苏联的文人团体始终持打压态度,根本就不让这些人发声,高尔基看到这种场景,内心肯定也是非常悲凉的。

其实对于高尔基,斯大林也不是欣赏他的文学素养,而是欣赏他在俄国的影响力。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他对高尔基的态度好,不过是希望高尔基能为自己服务,利用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提高自己在百姓心目当中的声望。

高尔基非常值得大家敬佩,如果他愿意为斯大林写传记,那么他的地位将会提高无数倍,金钱和权力更是唾手可得。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不是因为他愚蠢,而是因为他有文人的风骨。高尔基写作的初衷是为了人民,他有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是谁都不能越过去,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

可能有人会指责高尔基,因为他没有站出来反抗。可是大家要知道,高尔基当时完全没有反抗的条件。斯大林安排专人伺候他,这些人可不光是为高尔基服务,而是在监视高尔基的举动。高尔基表面上光鲜亮丽,可他不过是被囚禁在笼子当中的金丝雀罢了。

如果高尔基的反抗可以为人民造福,相信他肯定义无反顾这么做。可是他即便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估计也是石沉大海,在俄国掀不起任何的波澜,所以他没有做无谓的牺牲。

而且发生这件事的时间点也非常的微妙。在高尔基晚年的时候,斯大林向他提出写传记的这个要求。

如果说年轻时候的高尔基还有所顾忌,那么年迈的高尔基已经无惧任何威胁了。他的儿子丧生在了车祸当中,他的两任妻子被证实是苏联的情报人员。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之后,高尔基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兴趣。

拒绝斯大林的后果,他也是完全承担得起的。

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这个事儿说来真是够扯淡的,以没长心的“海燕儿”闻名于后世的高尔基加上钢铁慈父斯大林,其谣言指数大抵能突破人类谣言史的极限了。还是直奔主题吧,目前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斯大林要求高尔基给自己写传记。

说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高尔基这位苏维埃旗帜性作家,其一生很多时间是在外国渡过的。在他成名不久后的1906年初,他就因为和弗拉基米尔同志走的太近而被迫出国,还溜达到美国给弗拉基米尔筹款。

到了1913年才通过大赦回到俄罗斯,之后他全程参与了十月革命,但又经常唠叨弗拉基米尔对旧知识分子不友好。到1921年的时候高尔基就再次出国到意大利定居,关于这次出国其实有两个说法。

第一是他患有肺结核,弗拉基米尔觉得俄国的冬天会缩短大师的寿命,要求他去意大利疗养;第二是弗拉基米尔同志是在太闹心总有人在耳边喋喋不休,把他给流放了。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在1922年的时候两人翻脸了,公开辩论过一番。

总之一直到1928年之前,高尔基都没有回到苏联,斯大林掌权后多次邀请他回去看看,他才在1928年5月27日回苏联去参观。之后又分别于1929年、1931年的夏季去苏联居住,他真正留在苏联的准确时间其实是1932年10月。

钢铁慈父给了高尔基超规格的待遇,把下诺夫哥罗德市都改名叫高尔基市了。给这么高的待遇钢铁慈父必然是有所求的,不过显然后人低估了斯大林的眼界,他要的可不是一本个人传记,是整个苏维埃文学体系的升华——第一次全苏维埃作家大会。

这次会议由高尔基牵头足足筹备了一年多,在1934年8月才召开,云集了590名作家领域代表,还有40余名外国作家被邀请,高尔基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从这次会议以后毛熊的文学创作开始有了一定的套路,大抵就跟咱们的青云奖差不多(头条爸爸饶命,我只是逗逼一下没啥恶意)。

不过有件很讽刺的事儿我必须说出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毛熊作家有三分之一在未来享受了免费西伯利亚古拉格大酒店的定居权,额.....单程。我统计了一下,最后能没病没灾的混个自然死亡的就38人,话说参加这次大会的风险还是满高的。

主持完大会的高尔基很快接到钢铁慈父的第二个指示,以特别苏维埃的方式创作一部写基础建设的书籍。高尔基理解的特别苏维埃的方式就是集体创作,而基础建设的内容也指定好了——白海运河。所以整个1935年高尔基都忙着鼓捣那本《以斯大林命名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

没有1936年什么事儿了,这年的5月开始他就卧病在床,直到6月18日死去,享年69岁。卧病期间钢铁慈父三次来探望,大抵也不至于提出让他写传记的事儿,他去世后斯大林还亲自抬了棺材,也算种尊荣吧。

总结起来吧,关于高尔基有个好玩的现象,在西方很多人批评这个五次或诺贝尔提名的作家跪舔斯大林,管钢铁慈父叫主人;在东方却有很多人描述他很有风骨,不给斯大林写传记,还总暗戳戳的鄙视慈父大人。

其实无论西方描述的跪舔还是东方所谓的风骨,大抵都是一种自身价值投射,反正斯大林肯定不是好鸟。但吐槽机得说这种不给写传记的谣言其实没啥用,即小看了斯大林也小看了高尔基。

斯大林就算不是好鸟,也没心情理会这么鸡零狗碎的事儿,而且高尔基本身并不以写传记见长,当过诗人的慈父这点文学鉴赏能力还是有的。高尔基能五次获得诺奖提名,必然也不是个单纯的小清新,斯大林让他写传记也有一万种方法糊弄过去。

至于什么高尔基的儿子是被暗杀的,高尔基本人是被暗杀的,高尔基身边全是克格勃,以及高尔基下三路那点破事儿,咱们看看热闹就得了,没必要去较真儿。这个被拔高又贬低的作家留下最后一句话是:“您知道,我现在与上帝争辩。哇,我怎么争论的!”

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高尔基没有给斯大林写传记,不等于高尔基不给斯大林写传记。高尔基没有给斯大林写传记,原因或许是一:斯大林个人或其家人没有委托他;二:有关出版或宣传部门没有委托他;三:他本人忙于其他工作,没有时间;四:他本人也可能不善于或不愿意写传体类文。

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高尔基是苏联早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苏联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作家,。尤其是中国的读者,对高尔基的名字耳熟能详,对他的作品也是记忆犹新。《童年》、《母亲》、《我的大学》《海燕》等等,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许多国人对高尔基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国作家。

高尔基出身贫寒,苦大仇深,青少年时倍偿人间苦辣辛酸,后来他励志努力,笔书人生,终于大器晚成。高尔基的小说散文及其他作品深刻揭露了沙俄时代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当时人民的苦难深重,他的作品极富感染力震撼力号召力,在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对于唤醒民众意识调动民众革命热情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伟大导师列宁对高尔基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凡伟大的作家都有独立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一些问题的处置上,高尔基有自己的看法。他困惑,苦恼,但他不能改变这些。眼不见心不乱,于是高尔基远走高飞来到英国,想以此躲避现实。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关心关注着祖国的一切。列宁同志逝世以后,在斯大林同志多次盛情邀请下,高尔基回到了几年来一直魂牵梦萦的祖国苏联。

高处不胜寒。在苏联,高尔基生活上享受着极高的待遇,鞍前马后,饮食起居,都配备有专人服务。可能是他的影响太大了的缘故,他又像是被关进了笼子里,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他想做啥他想去哪儿都须请示批准。

这些都不算啥,最重要的是高尔基看到的国家情形不是他想看到的,保持缄默已是他极限的忍耐了。这个时候斯大林让高尔基为他写传记,他怎么能够违心地接受呢?敷衍推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934年的一天,高尔基儿子遭遇车祸去世。老来丧子对高尔基的打击太大了。此后高尔基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迅速衰老。1936年高尔基病逝。享年68岁。

当然,关于那个传记,高尔基终了也没留下一个字。

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高尔基是国人最为熟知的外国作家,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感动了无数人。以至时隔20年,日慕乡关依旧能十分流畅地把他的全名一股脑背下来: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不为人知的是,高尔基在国内文学界还有一个称呼:苏联的郭沫若!

作为托尔斯泰以后俄国影响力最大的作家,十月革命以前高尔基就与布尔什维克走到了一起,他的许多作品,包括我们学习的《海燕》对推动俄国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也让他与列宁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十月革命以后,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高尔基对布尔什维克剥夺资产阶级财产,滥杀无辜和镇压知识分子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公开指责列宁是“一个冷酷的魔法师”,并批判布尔什维克的“绝对权力”。列宁由此查封了发表高尔基言论的报社,1920年更是将他驱逐出苏联(对外声称是出国养病),而高尔基的许多同事朋友却因此失去了性命。

旅居国外的高尔基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尤其是他在意大利的生活并不顺利,让回家的念头更加强烈。而在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一改苏联早期做法,发动国内文艺界、教育界大力宣传,希望高尔基回国看看。

此情此景让高尔基的观念开始动摇,尤其是从报纸上看到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果以后,他于1928年带着儿子回到苏联。

刚刚回国的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斯大林和苏联全国以极其友好的姿态欢迎高尔基,对他有求必应,就连他出生的诺戈罗德市也被改为高尔基城。除了物质上的馈赠,各种赞美也无时不刻围绕在高尔基周围。

斯大林为高尔基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金鸟笼。

1935年罗曼.罗兰访问苏联,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高尔基,不同于往日的期待,高尔基近乎奢华的生活极大震撼了罗曼罗兰,他在书中写道:有超过四十个仆人围绕着他。

而高尔基也投桃报李,回到苏联后书写了大量歌颂苏联制度和成就的文章,向世界展示了苏联制度的优越性。“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就是高尔基最早喊出来的。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但斯大林想要的还不止这些。托洛茨基叛逃以后,利用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国际上大肆攻击斯大林,不堪忍耐的斯大林急需像高尔基这样有影响力的人为自己著书立说,以反驳托洛茨基,重塑伟大形象,为此他多次暗示,希望高尔基写一本《斯大林传》,如果实在不行么,写篇《列宁与斯大林》也可以。

但高尔基以各种理由推脱,到死也没有动笔。

比起郭沫若,高尔基心目中依然保留着文人的尊严。回到苏联多年,表面上看一片繁荣,背地里却是无处不在的权力肆虐。大量的朋友被流放、处决,他却无能为力,他的通信、出行,甚至他的饮食、娱乐都被严密监视,1933年开始苏联更是以健康原因禁止高尔基出国。

罗曼·罗兰在后来的《苏联旅行日记》中写道:“他十分孤独,我几乎从没有看到他一个人独处!我觉得,倘若我们两人单独呆在一起(而且没有语言这道障碍),他可能会抱住我,一言不发地哭很久”。

而他自己也十分清楚当前的出境,

1935年11月,他在给哈拉托夫的信中说:“我感到我过的流放的生活。我并不抱怨,但什么都看不到,过着这样的日子难受极了。”

但斯大林依旧对高尔基报以极大的期望,在他生病期间多次登门探望,希望他能改变主意,无奈高尔基油盐不进,始终没有动笔的意思。

1934年,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忽然去世,此后高尔基的健康每况愈下,1936年,他走完了一生,享年68岁。

斯大林去世后,有传言高尔基被毒死的,其原因正是高尔基不愿意为斯大林写传记,失去了利用价值。而一个死去的高尔基比活着更有价值,于是契卡毒死了高尔基。1938年契卡头目雅戈达被处决,其中一项罪名就是通过医学手段暗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936年,在红场举行的追悼会上,斯大林、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安德烈耶夫四人抬着高尔基的骨灰为其送葬,莫洛托夫致悼词,高尔基的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中,与列宁墓为邻。法国左翼作家纪德在高尔基死后曾这样说道:“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国的大作家几乎都是造反者和不安分的人,在苏联头一次,大作家再也不是反对派分子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高尔基不给斯大林写传记,归根到底还是文人的气节高过了斯大林的专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