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汉武帝时期,李家三代全部在军中为将,其中以飞将军李广最有名,但是,他们爷孙三人的结局普遍不好。
李广因行军途中迷路而延误了战机,遭到统帅卫青的问责,愧疚之下李广拔剑自刎,一代英雄已然落幕。而儿子李敢因李广之死一气之下暴揍了卫青,被霍去病杀掉。
最后,就是今天的主角李陵了,李陵的结果要比李广和李敢好很多,但是他却永远的背上了“汉贼”的骂名。
公元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远征匈奴,而李陵则作为李广利的随从一同出征,在两军交战的过程中,李陵主动请缨,率领少量汉军深入敌营,以求给大军带来更多的机会。
不料李陵所带汉军数量太少,被匈奴军队包围,李陵一直带着手下的人马奋战到了最后一刻,自己也被匈奴人俘虏了。
这件事传到了汉武帝的耳朵里,汉武帝勃然大怒,非要说李陵投降了,司马迁为了还李陵清白极力辩护,不料汉武帝正在气头上,司马迁根本劝不动,最后连自己也搭了进去,被汉武帝施以“宫刑”。
到了后来,汉武帝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为自己的之前的冲动感到后悔,于是就派出了公孙敖出征匈奴试图把李陵救回来。
不料公孙敖根本连李陵的面都没见到过,但是,公孙敖知道他也不能这样“空手”回去,一定要给汉武帝一个交代,更何况之前李陵和公孙敖之间有矛盾,二人的不和更加剧了公孙敖陷害李陵的决心。
见到汉武帝之后,公孙敖说:“他看到李陵正在帮助匈奴单于训教军队,说明李陵已经叛变了,所以他无法将其救回来。”其实,当时公孙敖看到的帮匈奴训教军队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名汉朝将领李绪。
听了公孙敖的话之后,汉武帝直接下令将李陵三族诛杀,本来李陵并没有真正投降匈奴,但是听到了汉武帝的这种行为之后,李陵彻底心灰意冷,那时的他对汉朝已经再无挂念,彻底归顺了匈奴,匈奴单于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女儿许配给了李陵做老婆。从李陵这一右校王的职务来看,他在匈奴有算是有着不小权力的。
而之所以说李陵是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因为一件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事情。在大唐王朝最繁盛的时期,曾经有一支“远道而来”的队伍前来认亲,他们自称是李陵的后裔,而这支队伍的带领者被称为黠戛斯酋长。
为什么他们就这么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李陵的后裔呢?
原来是在李陵被封为右校王之后,他的管辖之地就是黠戛斯地区,当时生活在黠戛斯地区的老百姓普遍都是一双蓝眼睛,非常像今天的俄罗斯人,而这位酋长和他的家族却普遍都是黑眼睛,所以,他们认为在身体中流淌的就是汉族人的血液。
而且,黠戛斯人后来从天山迁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这样说来,李陵是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的确有一定道理。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看一下李陵到底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王昌龄写的这样两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而李陵就李广的长孙。
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于陇西成纪,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长大后,成为西汉的一员猛将,李陵善骑射、爱士卒,后人给他的评价很高,在评书《杨家将》中,李陵也曾被提及过,老令公杨继业含恨撞死在李陵碑前,可在临死前,他却为自己感到悲哀,没想到竟然和一个叛徒死在一死,李陵竟被杨继业骂为叛徒,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99年10月,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大将军,带队征讨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鬼迷心窍,放着李陵这样的能人不用,却非要用李广利这样的贰将军,确切地说李广利当时称号是贰师将军,按说李广利也不是无能之辈,只是让他打打大宛,征征西域还行,但让他去打当时还很强大的匈奴,就真是力不从心了,结果当然是屡战屡败,第三次兵败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来在匈奴被杀。
说李广利,是为了引出李陵的故事,公元前99年,李广利去攻打匈奴之时,汉武帝本想让李陵押运粮草,李陵却主动请缨,要到前线杀敌,因为没有战马,汉武帝就让他带着5000步兵去进攻匈奴,李陵的军队到浚稽山时,与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主力遭遇,双方展开大战,李陵沉着应战,杀敌数千人,后来匈奴的右贤王,又带着八万多骑兵来支援单于,李陵带兵且战且退,三万支箭全部射完,杀敌上万,最后被迫投降,他的手下仅有400多人逃了回来。
李陵投降,因为司马迁替他了几句公道话,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后来还被处了宫刑),武帝冷静下来以后,感觉司马迁说的也很有道理,李陵说不定是迫于形势诈降,于是就派汉将公孙熬去接李陵回来。
公孙熬去了以后,通过道听途说,得知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准备攻击大汉,回来后,就把这个消息汇报上去了, 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杀了李陵全家,后为才知道,为匈奴练兵的,其实是一名叫李绪的降将。李绪在塞外带兵,驻守在奚候城,匈奴攻过来时他就投降了,单于也很器重他,而且坐次还排在李陵前面,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给自己全家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派人将他刺杀。
当时,单于很看重李陵,对于李绪的死,并没有计较,大阏氏(相当于皇后)要杀李陵,他还把李陵藏了起来,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李陵,并封李陵当了右校王,李陵最初肯定不是真心投降,公元100年,也就李陵投降的前一年,苏武被扣押在匈奴放羊,李陵投降以后,单于让他去劝说苏武,李陵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和苏武说了,后来在汉朝来攻匈奴时,李陵带着3万匈奴主力,还故意败给了军力远不及匈奴的大汉军队。
李陵被封为右校王后,在匈奴负责管辖坚昆等地区,居住在坚昆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当时也被称为坚昆,李陵的后代,后来就融入了坚昆人之中,坚昆人在唐代被称黠戛斯,公元648年,黠戛斯人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的带领下,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认祖归宗。
据史料记载,黠戛斯人大多是红头发、兰眼珠,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却是黑头发、黑眼珠,明显具有与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唐朝最终接受了他们的认亲。
黠戛斯在元代被称为吉尔吉斯,而境外的吉尔吉斯坦国,主体民族正是吉尔吉斯族,经专家考证,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坦国的吉尔吉斯人,是同根同源的一个民族,都是黠戛斯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之一,很可能就是汉朝降将李陵。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吉尔吉斯人是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余分布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斯坦等地。
当然,在我国境内也有,但我们习惯用柯尔克孜族来称呼。
吉尔吉斯人的起源现在还搞不清楚,主流思想认为,他们的先民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在中国古书中记载为“黠戛斯”。
为什么会认为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汉朝名将李陵呢?
原因就出在《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的“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这句话上。
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大唐帝国如日中天,四海臣服,万国来朝。
李世民被突厥、高昌、薛延陀等游牧汗国称为“天可汗”。
这个时候,黠戛斯的酋长失钵屈阿栈不远千里前来长安朝见李世民,自称汉将李陵后人,与李唐皇室攀亲。
如果黠戛斯酋长真是李陵后裔的话,那么他就是唐朝皇帝的宗亲了。
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也自称是李广之后。
考虑到李陵远征匈奴兵败投降后,被匈奴且鞮侯单于封为右校王,慷慨嫁女,成金刀驸马,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
恰巧,坚昆就是黠戛斯的古称。
而纯种的黠戛斯人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却是黑发黑瞳,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
当然,最重要的是从政治上的角度考量,唐太宗欣然认可了黠戛斯酋长的攀亲,热情款待。
回头,唐太宗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黠戛斯纳入了唐朝行政体系后,同唐朝保持了上百年友好关系。
到了唐宣宗时代,随着契丹崛起,黠戛斯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断迁徙,流散到了帕米尔高原、中亚费尔干纳等地。
如果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承认他们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又相信了我国史书《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里关于黠戛斯的酋长失钵屈阿栈不远千里来长安认亲成功的记载,同意他们就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人,那么,我们也会把他们当成兄弟之亲对待,两国和平共处,平等相处,为什么不呢?
不过,用现代人类分子学来看,吉尔吉斯人父系和汉人父系并没多少关系。
通过是吉尔吉斯人的人类分子学 单倍体统计来看,其印欧系的R1a占比最大,达到63.86%。
可以这么说,吉尔吉斯人的R1a单倍体单一性甚至高过哈萨克人。
而R1a正是源自雅利安东扩(斯基泰)。
另一支印欧系的单倍体R1b(占4.36%),吉尔吉斯人占比接近70%。这个比例比乌兹别克族人和土耳其人的R1比例还要高。
当然有人会感到奇怪,说为什么今天吉尔吉斯人的印欧人种外貌特征并不明显,他们的外貌看起来更接近于蒙古人?
这是因为当初的黠戛斯人在蒙古草原西部、阿尔泰山一带长期和N系、C系等黄种游牧部落经过长千年通婚融合的结果。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认祖归宗这事儿,不仅仅是咱们的专利。李陵虽然在汉朝声名扫地,可在许多游牧民族中,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据说,唐朝统治者和鲜卑拓跋氏的祖先,都或多或少地与李陵有关,而今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黠戛斯部,更是以李陵后人自居,甚至派人到唐朝来认祖归宗。
汉武帝时,李陵奉命出兵打击匈奴,但因寡不敌众,在力战后被迫投降。李陵投降后,原本并未想着归附匈奴,可汉武帝做得实在太绝,李陵失望透顶后做起来匈奴的右校王(即“右贤王”),还取了单于的女儿。由于李陵出身名门,自己也颇具军事才能,所以在草原上也算混得风生水起。
不过,由于李陵投降了匈奴,使得许多记载也多是据传闻而录,很难考证真伪。李陵投降匈奴后,曾帮匈奴人练兵,而且也生育了子嗣。就他在匈奴政权的地位来说,应该也算是开枝散叶了。
在唐朝时,突然有个叫黠戛斯的部族派人到中原“认亲”:
黠戛斯既破回鹘,得太和公主;自谓李陵之后,与唐同姓,遣达干十人奉公主归之于唐。——《资治通鉴》卷246这段文字在《唐会要》和《旧唐书》等史书中也有记载,大致意思是说,黠戛斯部打败回鹘时,俘获了和亲的太和公主,于是便派人将大唐公主送回,并遣使者到唐朝认亲。来使自称,黠戛斯人是李陵的后裔,与唐朝有着共同的祖先。
此事既然被记载于多部史书,自然不会是凭空杜撰的。不过,黠戛斯来使是否为李陵后人,则很难考证了。毕竟,当时唐朝强盛,作为中亚游牧部落的黠戛斯人,打着李陵后人的幌子来认亲,也不是没有可能。
由于黠戛斯人是今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所以有人称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是汉代名将李陵。然而,黠戛斯人是否为李陵后裔还有待考证,过早给给这个中亚民族贴上汉代名将后裔的标签,似乎也不太合适。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间,在大力扩充帝国版图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当然,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跟一大批名将的辅助密不可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虽然最终战败并投降匈奴,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垂青史。此人,便是曾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11万铁骑的骁将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出身将门世家,祖父是长期担任右北平太守、令匈奴人闻名丧胆、号称“飞将军”的名将李广,父亲是以耿直敢言著称的郎官李当户,叔父是曾随霍去病远征匈奴并屡建殊功的郎中令李敢。李陵自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很早便弓马娴熟、作战勇猛,颇有祖父的遗风。
汉武帝在位时,因为欣赏李陵的武勇,便任命他为骑都尉,率精兵五千驻屯在酒泉、张掖等地,教习将士们学习箭术,并防备匈奴的侵袭。天汉二年(前99年),大将李广利奉命出征匈奴,李陵作为部将,奉命率五千步卒深入到匈奴境内勘察敌情,结果在回程中遭遇敌军11万铁骑的围堵。
面对着22倍于己的铁骑,李陵且战且退,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万支箭,杀敌万余,终因箭尽援绝、叛徒出卖被俘。此时,李陵距离摆脱敌兵追袭、进入汉朝边境,仅有百余里地。兵败之前,李陵曾哀叹道:“如果再给将士们每人数十支箭,我们就可以脱险了。如今我李陵力竭被俘,看来也是天意!”
(李)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见《汉书·卷五十四》。
李陵被俘后假意投降,并打算利用敌兵防备松懈之际逃回内地,同时将匈奴境内的虚实情况汇报给汉武帝,期望以此来免除刑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汉武帝此时却听信谣言,误以为李陵已真心投降匈奴并准备带领他们进攻中原,便在震怒之余诛灭其三族。消息传至漠北后,李陵痛不欲生,便真的投降了匈奴。
由于李陵的家人全部死于非命,且鞮侯单于可怜他的遭遇,便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封他做右校王,成为镇守西部边陲的最高长官。等到匈奴征服西域古国坚昆后,又将李陵封于此地,并允许其世袭。李陵在匈奴20余年,最终在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李陵死后,子孙世代统治坚昆,并在匈奴势力衰落后,宣布独立建国。
700多年后,当坚昆国君失钵屈阿栈摆脱突厥人的控制,并得知唐朝皇帝乃是李广的苗裔后,便亲自带领队伍,不远数千里来到中国,向唐太宗称臣纳贡,同时提出认亲的请求。唐太宗得知失钵屈阿栈乃是李陵的子孙后,心中大为高兴,不仅同意了对方的认亲请求,还在坚昆设置都督府,以失钵屈阿栈为都督,时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此后百余年间,坚昆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在后突厥南侵中原及“安史之乱”期间,多次派兵援助唐朝。正因如此,唐中宗在接见坚昆使者时,不仅重申同宗之谊,还给予他特殊的优待,让使者感动至极(“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属以酒,使者顿首。”见《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七》)。
等到坚昆击破强大的回纥后,便在漠北创建起强大的汗国,并改名为黠戛斯。唐武宗在位期间,黠戛斯再次遣使来唐,重申宗亲之谊并请求册封。为此,唐武宗便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并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这封国书重申两国间的同宗之谊,其中提到:“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
黠戛斯与唐朝维持了百余年的友好关系,直到唐末战乱迭兴,河西吐蕃、回鹘肆虐,两国间才再一次中断联系。此后,黠戛斯人相继被辽(契丹)、金、蒙元征服,其中大部分人被驱离故地,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游牧。等到准噶尔部在明朝中后期崛起后,黠戛斯人再被驱赶至中亚费尔干纳一带,也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如此看来,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是黠戛斯人,而追根溯源的话,始祖则是汉朝名将李陵。如今,吉尔吉斯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余分布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等国,其中在中国的分支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建国后,便与中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堪称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好朋友、好邻居。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世界征服者史》等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吉尔吉斯斯坦的正式国名是吉尔吉斯共和国,是前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之一,于1991年8月31日独立。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199951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10月的人口统计数据为636.2万。在吉尔吉斯斯坦总人口中其主体民族吉尔吉斯族人占72.6%,乌兹别克族占14.4%,俄罗斯族占6.4%,除此之外吉尔吉斯斯坦还生活着乌克兰族、塔塔尔族、东干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土耳其族、阿塞拜疆族、朝鲜族、德意志族、白罗斯族、土库曼族、摩尔多瓦族和格鲁吉亚族等民族。历史上我国与中亚各国渊源颇深: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唐代的安西都护府的地域范围就囊括了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以及中亚的部分国家,事实上诗仙李白的出生地碎叶镇就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也正由于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各国在历史上与我国的渊源,因此形成了很多在我国在中亚各国之间跨境居住的民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在我国的56个民族似乎却并没吉尔吉斯族,实际上这是翻译问题造成的误会:其实我国境内是生活有吉尔吉斯族人的,只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吉尔吉斯人的族名在翻译时一般使用”柯尔克孜“一词。我国56个民族中柯尔克孜族其实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吉尔吉斯人是同一民族,只是一般翻译成两个不同的名字。事实上柯尔克孜是该民族的自称,而国外一般多将其翻译为吉尔吉斯,所以汉语在翻译时出于尊重民族习惯将生活在国内的该民族称为柯尔克孜人,而将生活在国外的同源民族按国际惯例翻译为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最早出现了对柯尔克孜族的先民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统治下的各部族之中有一个叫“鬲昆”的(《汉书》中将其记载为“隔昆”),一般认为鬲昆就是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根据《史记》的记载:鬲昆主要居住在匈奴以北,大致相当于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唐代以前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唐代时期柯尔克孜族人口达到数十万,其中胜兵八万。与此同时他们已能制造铁制的兵器和农具,开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公元五六世纪柯尔克孜族受到突厥汗国的统治,这一时期柯尔克孜族曾使用过古突厥文,如今柯尔克孜语被归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隋唐之际柯尔克孜族先民的称谓由鬲昆改为契骨。唐太宗李世民灭东突厥后契骨归附于薛延陀部。唐代典籍中多将契骨部翻译为黠戛斯。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黠戛斯酋长失钵屈阿栈率使团前往唐朝首都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当时大唐王朝的声威远播海外,来自漠北、西域、吐蕃、新罗、倭国乃至欧洲的使团络绎不绝。当然各国使团也都想和大唐王朝搞好关系,而这支黠戛斯使团同唐朝搞好外交关系的方式较为特别——认亲。认哪门子亲呢?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时光倒流到782年前的公元前134年这位黠戛斯酋长口中的祖先李陵出生,他是有着”飞将军“之称的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李陵以骑都尉的身份随部出征。当时李陵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主动请缨率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所部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十天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最终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而被俘投降。 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杀了李陵留在汉朝的妻儿老小,断了李陵的归汉之路,此后李陵就一直留在匈奴。匈奴单于对其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 据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恰恰是汉代典籍中对黠戛斯先民鬲昆的称呼。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代,而唐朝人则发现: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王族却是黑发黑瞳,有较为明显的同汉人混血的特征。最终唐朝认可了黠戛斯酋长是李陵后代的这一说法,同时这也意味着黠戛斯部就此与唐朝攀上了亲戚关系——这是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而李唐皇室也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并奉李广为祖先。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这证明当时唐朝政府的官方态度是认可黠戛斯人是李陵后裔的。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灭亡了回鹘汗国,随即在原回鹘汗国领土的基础上建立了黠戛斯汗国。公元10世纪契丹人兴起后黠戛斯汗国成为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藩属。12世纪蒙古人兴起后将黠戛斯人改称乞儿吉思或吉利吉思,元朝灭亡后又改称柯尔克孜并成为西蒙古瓦剌部的属部。16世纪时柯尔克孜人仍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并形成了图瓦、叶泽尔、阿勒蒂尔和阿勒蒂萨尔四个王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柯尔克孜人面临来自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的巨大威胁,于是举族迁徙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乘机与清朝签定了《中俄北京条约》:给清政府强加了一条西北边疆地区中俄边界的分界线,从而把大批柯尔克孜部落划归俄国。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至此绝大部分柯尔克孜族部落被划入俄国。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时留在清朝版图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只剩下当时柯尔克孜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了。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很快革命的浪潮也席卷到了中亚地区:1917年11月—1918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14日根据中亚民族国家的划分成立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1925年5月25日改称吉尔吉斯自治州。1926年2月1日改为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吉尔吉斯斯坦宣布独立,改国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那么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是否可以视为李陵的后裔呢?这恐怕还真不好说: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柯尔克孜族人应该是有一部分汉族血统的,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实际上包括今天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在长相上都介于东方黄色人种和西方白色人种之间,这点柯尔克孜人也是一样的。关于柯尔克孜人这种混血相貌在唐朝人对黠戛斯使团的记载中就已初见端倪。柯尔克孜人这种混血相貌充分证明其在历史上与周边其他民族的融合迹象,这其中必然也融合了部分来自中原汉人的基因。那么这是否就证明柯尔克孜人就是李陵的后代呢?我们按黠戛斯酋长的叙述而言并结合柯尔克孜族自己的民族起源故事以及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在李陵被匈奴单于委任管理坚昆之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已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黠戛斯酋长的说法只是声称自己的家族是李陵后裔,并不是说所有黠戛斯人都是李陵后裔。我们姑且不去探讨黠戛斯酋长所声称的家族起源史是否可信,即使他的家族真是李陵后裔,可实际上绝大多数黠戛斯人并非李陵后裔——这从唐朝人对黠戛斯人的外貌特征记载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毕竟只有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王族成员才具有明显的汉族混血特征,而绝大多数黠戛斯人身上这种混血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再则我们即使以常识推断而言:李陵一个人的后代再怎么繁衍能占据一个民族的多数人口吗?很显然黠戛斯与唐朝的认亲是基于双方王族之间的血脉关系而非基于双方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早已是一个共和国,当年的黠戛斯王族也不知去了哪里,至于今天的吉尔吉斯人究竟延续了多少李陵的血脉基因这恐怕只有通过基因对比才能说清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