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在历史上,辽国一共有五个都城,分别是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那么,为什么辽国要建立五个都城呢?
这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辽国人有喜欢四处游走的习性,皇帝喜欢“以打猎为由,视察各地”,所以为了满足皇帝的这个出行习惯,多都制就这样建立了。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直接原因,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个地方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统治意义,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五个都城。
临潢府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而且这座都根据南北方胡汉文化的不同分别建造了两座城池,以满足南北分治的条件。
在耶律阿保机统一了蒙古大地之后,开始效仿汉人的制度寻找都城,将地址选在了这里,而这座都城的建筑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并没有完成,他的儿子辽太宗上位之后建成,并改名为临潢府。
在这五座都城中,临潢府才是辽国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其他的四座都城不过是其陪都罢了。
大定府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宁城,这座都城是在辽圣宗时期开始修建的,直到后来辽兴宗时期,才修建完成。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定府成为了辽国“商业大都市”,养殖业、纺织业、胡汉之间的贸易非常发达。辽国被宋金联手消灭之后,大定府也没有倒下,继续沿用,直到后来蒙古再一次崛起,这里也再度出现繁荣。
辽阳府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府本来是渤海国的首都,在辽国凶悍的铁蹄之下,渤海国倒下了。
早在耶律阿保机刚刚建国之后,就开始对这里实施管理了,到了辽太宗时期,这里成了辽国在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并改名为东京府。
东京府的建立,给辽国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带来了极大便利,而且也更有利于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女真族崛起之后,这里虽然被攻占,但依旧作为陪都使用。
析津府南京析津府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国,这让中原门户大开,随后,辽太宗在这里部下了重兵,并且在幽州建立了析津府,以达到对燕云十六州的有效控制。
之后,析津府成了阻止汉人收复十六州的前线阵地,后周柴荣、宋太宗赵光义都曾试图收复这里,最后都被挡在可析津府。
宋徽宗时期,童贯率领十九万宋军试图收复十六州,仍旧大败而归。几次收复,都以汉人的失败告终,足以见得析津府对辽国的重要性。
云中府西京云中府位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建于辽兴宗时期,西京的建造目的出于这里战略位置的重要,可以帮助辽国有利的抵御南方的北宋和西方的西夏。
自从唐朝以来,大同就一直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后来辽在之前的基础上成立了云中府,这并没有花费多长时间。
再接着,云中府就成了辽国的军事重镇,对于管理西北的军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辽国被消灭之后,这里被金人改为大同府。
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不免会想,这问题这么简单随便查下就知道啦,毕竟一个朝代的国都最多就两个,比如明朝的国都就一个首都北京和一个陪都南京,不是很容易吗?的确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国都基本上都采取两京制,即一个首都加一个陪都。但是辽朝却是个例外,它不但经常变换国号,反复使用着辽和契丹这两个国号。其国都的设立更是与众不同,它不是采用一般王朝普遍采用的二京制,而是采取更为独特的五京制。
辽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开创的朝代。它历经二百余年一共有五个国都,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且这五个国都是同时存在的,而非先后存在的。那么这五个都城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澳古君为你一一揭晓。
上京临潢府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登基称帝,建国“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当然这个地方并不是叫上京临潢府,而是叫苇甸。当年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首领后,就将这里选为政治中心并建立“龙眉宫”,史称“西楼”。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在此继任为契丹大首领,并在“西楼”开始营建宫殿。后随着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其余的六个部落,并于公元916年称帝,建国“契丹”,即在“西楼”开始大规模的营建皇城,而这个时候西楼也更名为“皇都”。后在927年随着契丹国力的增强,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开始有计划的对皇都进行扩建,史载“太宗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自此日后的上京基本营建完毕。
927年11月随着契丹灭亡后唐并夺得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先是改国号为“大辽”,后将“皇都”改为上京,并建临潢府。自此上京临潢府被正式定名,并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辽国都城的历史。当然辽国之所以会在此定都,那是因为上京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就一直都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契丹族在内蒙古建立的第一座京城,所以它是首都自然理所当然。
东京辽阳府辽阳府所在地原是渤海国的辽东城,也就是今辽宁辽阳。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宋之前一直有着“海东盛国”的美誉,其国力也一直都在北方其他民族之上,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主都太过无能,导致国力极速下降。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为了向东扩张契丹的势力,于是在一年就集中全部兵力攻向了已软弱不堪的渤海国,并于同年占领了渤海国全境。
而在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后,并在此国建立了一个由其子耶律倍所掌控的属国“东丹国”。那么讲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是讲东京辽阳府的,为何要讲“东丹国”呢?其实辽阳府之所以会成为五京之一,就是跟东丹国有关。当年耶律阿保机在灭亡渤海国的二年之后就驾崩了,原本继位的应该是作为太子的耶律倍,但是由于当时的耶律德光受到述律后的支持从而替代了耶律倍坐上了帝位。
而耶律倍因势力薄弱也没办法,只能在东丹国做他的国王。但耶律倍虽已安心的做他的国王,不过耶律德光可不放心他和他的东丹国,毕竟本来这皇位是他的,所以他登基后就借口辽国的边境需要将原本的辽东城升为辽国南京,并在此驻扎重兵,以此来死死盯住东丹国和耶律倍,而后更是借口辽国南京作为辽国国都需要大力发展,而发展就需要人,于是就让耶律倍从东丹国的都城天福城迁移人过来,而作为属国国王的耶律倍也绝对不能不同意,最终在这样的操作下,东丹国就被耶律德光弄的国力骤降,甚至在930年作为国王的耶律倍都被迫逃到了后唐。
而后随着东丹国的名存实亡,实际上辽国已经开始直接管理着这片土地。于是耶律德光最终就在辽国南京设立中台省,并有这个机构来管理整个东丹国,后在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府。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前期的东京辽阳府并不是辽国的国都,而是东丹国的行政都城,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辽国掌控整个东丹国。后在后期随着在982年东丹国被废,辽国直辖了这块土地后,作为当时东丹国的行政首都东京辽阳府才开始真正的成为了辽国的行政首都,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着整个辽东的土地。
南京析津府析津府就是今北京,为辽国陪都。公元938年随着辽国吞掉了幽云十六州,辽国开始在此地建立行政治所,在幽州建立“幽都府”并升为南京(后改为燕京析津府),自此成为辽国五京之一。众所周知幽州历来是经济发达的农耕地区,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辽国得到这块地方自然而然就要牢牢掌控住,再加上此地多是汉族,辽国的首都上京又离这块地盘较远,管理上来说未免有点鞭长莫及。
于是最终辽国决定在此地设立陪都,同时建立了一个“南院”机构,由它来治理辽国在整个北方地区的土地和臣民。后到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辽国南京的地位就显得更为的重要,在这个时候辽国南京是辽宋两国的贸易点,也是宋朝向辽朝输送贡品的交接点,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的岁币、布匹等都由此地直接送往上京。自此辽国南京的五京地位就一直未有取消,直至辽灭亡。
其实初期辽国在南京析津府设立陪都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掌控辽国在北方地区的疆域和汉族百姓。后来在经过与宋的和谈后这里就更是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辽国几乎一半的钱粮都是从这里获得的,而且宋朝的进攻的巨额财富也是从这里送往上京的,所以在这里辽国自然要特别重视,而且由于这里的条件要比辽国的任何地方都要好,所以在当时辽国的皇帝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行宫,且在这里待的时间要远远多余其他四京的时间。也就是如此此时这里也自然就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那么作为辽国陪都也名副其实。
中京大定府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公元1007年随着辽国相继征服奚、乌古、黑车子室韦、鞑靼、回鹘与渤海国等国,又获得了幽云十六州及漠北地区,可以说到了辽圣宗时期辽国的国土已经远远大于辽刚建国的那个时候。而随着辽国国土的极具扩大,曾经位于中心的上京此时已然是变成了偏居塞外的城市,显然此时的上京已经无法再作为疆域广阔的辽朝的都城。
最终在1007年辽圣宗决定迁都中京大定府,并在这里仿造故唐“神都”洛阳营建全新的都城来作为皇室的新居住地。至于为何要在这里营建新都,那是因为此地正好处于上京和南京的中间,而且气候宜人,四通八达,宜农宜牧,可以说是最适合建立大都市的地方。再加上当时辽宋两国当时正处于和平期间,两国贸易不断,两国来使更是接连来往,而刚好皇帝在中京有便于接待宋使,而且当时的辽国南京又是辽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所以在中京这个位置既能照看到幽州,又能照看到上京,这绝对是最佳的去处。
简单的来说辽国之所以会迁都于此,原因就在于中京可以说是属于辽国的核心地带,这里离辽国的其他都城都不远,且交通也更为便利,在这里建立都城可以更好的协调辽国各都城的关系,亦能更好的控制整个辽国。
西京大同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也是辽国的陪都。公元1044年辽国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府,自此成为五京之一。云州是辽国当年从后晋手中取得的幽云十六州之一,本来云州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为有幽州的存在,所以并未收到辽国君主的重视。但是在了辽兴宗时期,随着辽夏两国关系的恶化,西夏对于辽国西境的威胁越来的严重。
于是位于西境要地的云州就越发显得重要,再加上宋朝对于辽国西境也是虎视眈眈,最终辽国决定将云州升为西京,并作为陪都,同时派驻重兵,并有王公贵族来直接管理。当然辽国在云州设立陪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州在当时是幽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城市,在当时如果要设立都城就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刚好云州周边的城市就可以提供一切资源,再加上云州四通八达,交通本就便利,所以最终选择了云州来作为辽国西境的陪都。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辽国在云州设立西京,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西夏和宋对于西境的觊觎之心,从中确保辽国对于西境疆域的掌控,和其周边城市的管理。
可以说辽国之所以会在全国设立五个都城,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和控制着这个幅员辽阔的辽国。它设立的五个都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目的,比如设立东京辽阳府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原渤海国的土地和子民,设立南京析津府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的土地和治下的汉族百姓,同时也为了便于与宋朝的贸易。实际上辽国实施的这种针对不同区域分而治之的方法的确加快了辽国对于新占领地区的征服脚步,同时也加快了新占领地区的经济恢复,所以不得不说辽国的五京制的确是一种实际而又有效的管理制度。
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辽,契丹族建立的王朝。
契丹,发源于北方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最早源起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之间。文献中称之为东胡,或直指为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匈奴别种”。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比960年建立的北宋立国还要早。耶律阿保机“以金龊箭卜之”确定了建立都城的地点,就是骑着马奔驰,同时射出一箭,箭落处就是建都之地。这个建都之地当时叫作“西楼邑”。辽太宗时期,契丹改国号为辽,将修建好的都城命名为“上京”,设临潢府,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史*地理志》认为此地“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
耶律阿保机称帝立国之后将大辽的势力向东发展,灭了东北地区靺鞨族政权所建立的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于现在的辽宁辽阳设东平郡,迁渤海国遗民于东平郡。太宗耶律德光时设辽阳府,作为南京。
太宗耶律德光时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换取太宗耶律德光的军事支持,在936年把幽云十六州献给辽。于是又设幽都府为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东京辽阳府。
上京、东京、南京合称为“三京”,这是辽前期的三个行政中心。真正起到国都作用的还是“上京”临潢府。
中京大定府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时修建,在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宁城。中京大定府与中原接近,北边是草原民族杂居之地,地处咽喉要道。中京大定府是最大的陪都,仿北宋的汴京修建,规模宏大。
大辽五京中最晚建都的是西京大同府,即唐代时的云州,现在的山西大同。西京一个是重要的赋税收入之地,一个是战略位置重要,南临北宋,西临西夏。
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辽朝历史从907年至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我们如今北京建都已经865周年了,那么在这之前,也就是说在辽朝的时候,它的国都在哪里以及有没有固定的国都?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首次建立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消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再次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1006年辽圣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为了巩固江土,加强统治,辽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也叫做辽代五京。1125年被金国所灭。
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代称上京,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新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正式营建于辽太宗神册三年,也就是公元908年。上京临潢府城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内分为二城。
北名皇城周长10华里;南名汉城,周长17华里,两城相连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墙高三丈,设有楼橹,汉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墙高两丈,不设敌楼。契丹统治者住在皇城,汉族人居住在汉城,是辽国“以国治理契丹,以汉治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应。
辽阳府在今辽宁辽阳。辽太祖灭渤海国后,在辽阳设东平郡。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升东平为南京,府名辽阳。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东京。其城形制模仿汉制。城高三丈,幅员三十里。共设八门:东为迎阳门,东南为韶阳门,南为龙原门,西南为显德门,西为大顺门,西北为大辽门,北为怀远门,东北为安远门。宫城在东北,高三丈,设有敌楼,四隅有角楼。
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大定府辽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长15公里,街道宽阔,布局有中轴线,东西对称。但城内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广设毡帐,供契丹人驻防,城内设有“大同驿”以接待宋朝来使。“来宾馆”和“朝天馆”分别接待西夏和新罗使者。辽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极为著名,均为皇家特建,气宇恢弘。
商业区设在宽达百步的城南大道两侧,有廊舍300余间,以供商业贸易。中京城还有许多汉人养蚕织绸,专门生产送给宋朝的礼品。设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东京,也各具特色,特别是辽南京(今北京市)最为繁华,其周长达18公里,面积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筑颇为富丽。辽之后,金、元、明、清均定都于此。
大同府是辽朝重要的赋税收入基地之一,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邻经济富庶的宋之河东地区,再加上与交界地区的人民的血缘关系密切,不论是在辽宋双方和平时期,还是民族关系紧张阶段都是辽宋间重要的经济贸易区。
文|宋昀娜
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辽国有五京,就是五个都城,它的上京,至今在地图上都能看到。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由契丹族建立,疆域辽阔,远超华夏正统王朝宋朝,共传九帝,享国达到二百一十年。在中华大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是数一数二的。
事实上,在当时中国地图上,北宋西夏辽也类似于一个三国演义,而辽国,比三国时的魏国更为强大,对于西夏和北宋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只是后来完颜阿骨打的金国的出现,才终结了这种势头,但也换来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更猛烈的压制。
在唐朝衰落后,中原朝廷再也无力控制塞北,契丹民族乘机崛起,经过一系列攻伐,由超级强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916年建立,两年后,耶律阿保机就开始兴建上京(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其余四京是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
史载,上京为辽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敖汉旗东部)称帝建辽,918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辽太祖死后,太宗即位继续营建皇都。
938年,太宗改皇都为上京并设临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为皇族居所;南名汉城,为汉族人居所。两城相连呈“日”字形。两城建筑与布局是辽“以国制治旗但,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4年。1120年金兵攻占上京。金时将上京改为北京临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渐废弃。皇城内现存石刻观音、龟形碑座各一具,附属建筑有南北二塔。现皇城内仍遗存皇城残墙、雕花柱础、石刻观音像及大量珍贵的地下文物等。
根据历史考证,辽国上京的位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不知是否挖走了好东西。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2015年,上京的宫城位置也已经被初步确认。2014年,考古工作队已对辽上京遗址宫城北墙、南墙、西墙上的6处城墙遗址以及西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1000平方米。
这是考古现场的照片。
大辽国国都都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契丹作为一部落联盟性质的草原政权,原本分为8部,每部都有“大人”为首领,并从这些大人中再经过联盟会议,推举出一人担任契丹的首领,此人通常自封为可汗。
契丹的可汗在早期并不是世袭制的,而是有任期的,一般在没有灾害的平常日子里,规定每三年开会选举,轮换首领;而当遇到大灾害发生的时候,8部会打破惯例,聚集在一起选出下一任首领。
耶律阿保机属于8部中较强的一部,并被当时的可汗赏识,被任命为掌管契丹军事的首领,类似于兵马大元帅的职位。
足智多谋又骁勇善战的耶律阿保机果然不负契丹上下的众望,他北伐室韦,南击奚,东攻女真,让契丹的统治地区迅速扩大。
他甚至还攻入已经陷入一片混乱的唐末的疆土中,掠夺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财物而归。
然而,耶律阿保机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位受人尊敬的兵马大元帅,他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他要带领契丹人成为草原甚至更为广大的土地的主人。
不过首先,他要成为契丹的可汗。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契丹可汗。
早在担任契丹的“兵马大元帅”的时候,耶律阿保机就南下华夏,多次掠夺华夏人口北归,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902年契丹境内就出现了头下军州。
在成为契丹可汗后,他继续收拢华夏流民和劫掠人口,建立大量的头下军州,这一时期出现了几十座类似的城镇,其中一些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修建的,也有一些是其他契丹贵族修建的。
头下军州一般都有防御城墙环绕,居民居住在城中。城池按照华夏流行的四方城的模式建造,四边有城门,此外还有城楼、街道和带有钟鼓楼的集市。一些大的城池里,还会修建孔庙、佛寺、道观等与信仰相关的建筑。此外,还有用作政治、军事乃至民间需求的驿站。 所以,头下军州并不是把汉族人集中在草原上服劳役的场所,它们是充满活力的贸易据点和制造业据点。城池外面则是粮食生产基地,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食物不足的问题。 回忆一下,回鹘汗国曾经在草原腹地兴建过类似的城池,比如可汗城、可敦城等。显然,耶律阿保机时代的契丹的头下军州以及城池人口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跃进。回鹘人的城池只是以聚敛贸易财富为目的的场所。而契丹这些城池功能更为繁多,也更加像华夏的城池。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而此时的大辽已经是一个辽阔的帝国,面对治理广大疆土的难题,耶律阿保机决意要把他的契丹从一个曾经的单一草原政权变成一个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行进。公元918年,耶律阿保机下令建造辽上京。经过不断的扩建和完善,最终,辽上京形成了“双城”的格局。
南面是一个单独的汉城,房舍密集,市场兴盛。汉城应该是契丹以外的各族群如汉、渤海、回鹘等普通民众、工匠的居住区。
北面是皇城,与汉城之间以墙相隔。皇城中央是大内,应该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场所。
皇城北部空旷平坦,考古学家猜测这里是毡帐区,契丹皇族仍然喜欢居住在毡帐之中。
从辽上京的格局就可以猜测耶律阿保机对于国家治理的构想,他既想保持草原传统,又想引入华夏的管理体制,将草原世界与农耕世界融合起来,建立一种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
兴建永久性都城,这是一种华夏王朝的治理方式,标志着契丹政权的权力趋向于集中而不是分散。
这时,耶律阿保机似乎已经着手建立契丹帝国的双重行政管理体制: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照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早在910年,耶律阿保机就任命他的兄弟管理北面官系统。这一制度于947年契丹政权正式设立北院和南院时达到顶点。
契丹帝国的根基是草原,所以草原传统不能放弃。虽然兴建了类似华夏的城市甚至都城,但是契丹的可汗/皇帝一直坚持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一年中有规律地在草原上迁徙着,从一个传统的季节性放牧草场(捺钵)转移到下一个草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草原上度过,可汗与草原各部首领聚会、商谈,处理草原事务。一年之中,他们也会途经繁荣的城市,并在里面居住一段时间。比如一般情况下,每年两次在辽上京,可汗会把官员召集起来商讨国是。讨论完毕后,那些负责契丹南部地区的官员南下管理汉族臣民,而可汗则带着契丹高官继续以游牧方式行军。同时,华夏政权的经营方式也广泛开展起来,因为在契丹的疆域中,可供开垦的土地相当多。首先是长城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云十六州也位于这一带。这里原本就有着相当可观的耕地,契丹将这块地区纳入版图之后、就等于有了一座可靠的粮仓。
耶律阿保机带领着契丹族开辟了一条中华文明区域融合的新道路——以草原民族为主体,兼容农耕民族的混合政权模式。自匈奴帝国以来,历代游牧政权都是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以松散联合体的形式管理庞大的疆土。
耶律阿保机的契丹一方面要保持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保持草原地区固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他在契丹境内建立了包括首都辽上京等五京在内的许多城郭,并移居了大量的人口到城郭里外定居,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把华夏王朝的国家治理模式也嫁接到契丹帝国的体系之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草原政权的松散特性。
在一个草原世界中导入农耕系统,耶律阿保机的这一创举给契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和稳定性。自从单一华夏政权——汉朝与单一草原政权——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后,历经千年洗礼,直至契丹,草原与华夏的融合之路终于登上了新的台阶,可以同时驾驭草原和华夏的、更为有效的政权模式已经初露锋芒。
而辽国的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五个国都的出现就是辽国以草原民族为主体,兼容农耕民族的混合政权模式下折中的产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