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中国封建君主集权王朝几乎每一个都没有超过三百年,无论是那个王朝,都逃不过这个命运。有人会说像汉朝、宋朝这样的王朝都超过了300年,这两个王朝都经历过王朝的覆灭,虽然失而复得,但是毕竟之后的王朝相比之前的王朝,实际在某种意义上也已经不再是同一个王朝了。
为什么我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都逃不过这样的命运,根本原因出在哪里?我们不妨想一下,在之前的夏商周是没这样的,自从秦始皇建立君主集权社会以来,这样的情况才似乎成了必然发生的现象,
首先,所谓君主集权大权都在皇帝手中把持,皇帝至高无上,试想一下全国的大事都要由一个人来决定,这种难度究竟有多大,即便是没有当过皇帝我们也不难想象,仅仅从君主的个人政治素质来看,基本上没有那个人能够切实完成这样的事情。
而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各个阶级代表着各个阶级的利益。所以,皇权如果想确保万无一失,那么就必须要削弱他们这些人的利益。
阶级利益被剥削了,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慢,太平年间还不会出现大动乱,如果赶上战乱年间或者天灾不断,其实最受苦的就是底层的老百姓了。
本来之前就对眼下这个王朝有怨言,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老百姓们只能反抗。在我国历史上虽然老百姓起义当上皇帝的人屈指可数,但是起义却严重影响到了一个王朝的气数,特别是很多王朝虽然没有因为百姓起义而灭亡,但是却因此而走向下坡路,灭亡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其实,君主集权制度随着皇权的加强,往往要求社会结构更加稳定,要想社会结构稳定,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社会阶层的稳定,特别是社会最底层,毕竟这一阶层的人数最多,老百姓虽然身份卑微,但是却是一个王朝稳固的基石。
曾经唐太宗就对此深受感触,曾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的话,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王朝老百姓的重要性。
最后,一个影响王朝运数的原因在于思想之上,我国封建王朝很多时候都立于世界之颠,这导致帝王多是自恃强大,虽然我国之前也确实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若不思进取,沉迷于过去,安于享乐,又何来继续强大?
唐安史之乱是一个例子,玄宗自恃强大,不顾忌安禄山。而到了清朝末年,这种弊病更是被显露无疑,而且显露的非常明显。
沉迷于曾经的盛世,沉迷于过去,安于现状,这是历史上历朝历代有些帝王似乎都有的通病,曾经无比强大的国度多是由他们诞生这种思想后开始转衰。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但又有一些争议性。因为我们一般认为,夏朝五百年,商朝六百年,周朝八百年,而在朝代划分中,又心照不宣的把这三个奴隶制朝代排除在外,所以,朝代一般仅指秦以后的封建王朝。
而封建王朝,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汉朝,很多说法是汉朝有四百多年,坚持这种说法的很多,但正史中,却并不承认这一点。二十四史中有汉书,和后汉书,汉书是以汉高祖为开端,而后汉书以光武帝为开端。这就可以明确史官们对汉朝的态度。西汉东汉虽然都称汉,但却是两个朝代。
另一个特例宋朝,和汉朝一样,宋朝也分了两段,加起来有三百多年,但后世的史官,并没有把宋朝当成正统来看待,甚至后来的明朝,也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并非宋朝。在二十四史中,宋朝是和金,辽平行的史书,因此,很难说宋朝到底算是朝代还是地方割据。由此可见,问题中问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不光是中国,放眼世界,其实超过三百年的朝代,屈指可数。有人说,这话不对,拜占庭帝国,就有一千多年。这话倒是没错,但问题是朝代和帝国恐怕不是一个概念,就好像西方人分不清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只能统称为中国,同样,中国人分不清西方的朝代,只能称为拜占庭。而事实上这十三个朝代,没有一个朝代超过二百年。
为什么没有太多朝代能够打破这三百年的魔咒呢?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均衡被打破了。
国家机构,就是一种各方势力达到平衡的产物,我们一直说,某某朝代亡于某某,比如,明亡于万历,汉亡于桓灵。但事实上,谁都知道,明朝亡于崇祯,汉朝亡于汉献帝。
那么,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其根源在于,那个时候,平衡已经被完全打破,一方势力或者某些势力已经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当他们已经达到巅峰状态,具备了改朝换代的能力,就会一起爆发,然后将旧王朝吞噬。如此看来,当均衡被打破,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能证明三百年的魔咒。因为,当平衡打破之后,有的朝代,依然存在了很长时间,而有的朝代,却在很短时间内灭亡。而有的则坚持很长时间。比如,汉桓帝146年继位,如果从这一年算起,东汉坚持了74年才灭亡,同样,万历皇帝1572年继位,从这一年算,明王朝坚持了72年。而唐朝,安史之乱也打破了平衡,而从这一年算起,唐朝坚持了152年。可见,平衡的确打破了,但不同的朝代,却坚持的时间不同。这就不能不提一下,平衡打破之后,建立另一个平衡的问题了。
就拿唐朝来说,安史之乱打破了一种平衡,但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很神奇的建立了另一种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大臣和宦官之间的平衡,文官和武将的平衡,甚至在外部力量,也有吐蕃回鹘南诏之间的相互制约而产生的平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一方势力,有能力打破这样的平衡。直到黄巢起义发生。
可见,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无一不是一种打破平衡另一种平衡的过程,各方势力此消彼长之间,给改朝换代提供可能。
其实,很多朝代,比如唐朝、明朝,都有很多机会,甚至唐朝只差11年,就可以打破这样的魔咒,但很遗憾,都只是差了那么一点而已。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关键时候,运气有时候也会发挥其作用。有时候,历史很不讲理,遗憾就是遗憾,无法改变。
史上有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朝代呢?当然有,比如被称为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这是阿拉伯帝国三个王朝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超过三百年的王朝,长达508年。但很遗憾,这个王朝从建立开始,就饱受战乱之苦,虽然他们扩张能力非常强,但管理庞大领土的能力却很一般。
从9世纪初开始,阿里发就已经成为一种名誉上的国王,而国家分裂为许多大小政权,这种状态,很像是东周的状态。因此,当蒙古铁骑攻打阿拉伯帝国的时候,真正的阿拉伯帝国只剩下阿拉伯半岛而已。
能够突破三百年的魔咒,也许是因为阿拔斯王朝的运气太好,地方太大,而那些大小政权,都没有把这个名义上的阿里发放在眼里。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名存实亡。
王朝的更迭,就是创造一种平衡,然后打破它的过程,一个王朝安定的时间越长,继续的资本越多,王朝存续的时间越长,当平衡被彻底打破,那么,剩余的时间,被称为回光返照。如果超不过三百年,只能说天意了。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答:提问问题的人说得很对,中国历史上的王朝都没能维持超过300年的统治期。
虽说西汉和东汉相加达到了400年,但两汉中间横亘入了一个新朝,即东汉其实是完全不同于西汉的一个全新王朝,毕竟,统治阶级各种势力已经进行了全面洗牌,民间农民的土地也完成了重新分配。
同理,北宋和南宋两朝相加,统治时间也达到了319年,但这也是两个王朝而不是一个。
被视为最为长命的唐王朝,国祚时间长达289年,中间其实也被武则天的周朝横插了一杠子的。
除去汉、唐、宋;明朝有276年历史;清朝267年历史;东晋有103年历史;元朝有98年历史。其余的都是适合王朝,如秦朝15年;新朝15年;西晋51年;隋朝38年。另外三国的魏、蜀、吴;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的唐、晋、汉、周等等,犹如走马灯一样,倏忽而过,真个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有识之士因此把300年时间称为王朝统治的极限期。
而把王朝的兴衰称为“王朝的周期律”。
这个“王朝的周期律”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由独夫统治的王朝时代的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
而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以完成其剥削过程。
即,周期律与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关系息息相关。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分合之间,就是乱世和治世的交替。
大凡乱世,各方势力互相绞杀,社会秩序大乱,土地被重新分配——而且,因为人口锐减,土地分配充盈,社会又会渐渐趋向安定。
但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的数量变化不大,且上层社会利用特权不断进行兼并,到了一定程度,矛盾必定会激化,从而社会大崩溃……
即广大农民起义,就会在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破坏其生产关系,以完成又一次的新旧蜕变。
所以,王朝的灭亡,有时候并不完全是因为有昏君、庸相出现,而是封建王朝特定背景下的社会规律。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现在,我国已经从封建社会飞跃进了社会主义,由人民当家作主建立新政权,这个“王朝的周期律”就成为了过去式了。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头一两代知道打江山不易,深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克己奉公,小心翼翼,国家呈现一派祥和,人民安居乐业。三代四代有些飘飘然,但借先辈之余威仍然欣欣向荣。五代六代骄横奢侈,贪得无厌,人民怨恨,社会动荡。七代八代民不聊生,无可救药,到处揭竿而起,国家彻底走向灭亡。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周期性重复,这就是大道,规律。中国的古人早就窥探破了地球周期性洪涝灾害与太阳运行之间的秘密,因此常常讲:“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天道不可违” 等等与,是有道理的。
曾经看过一组统计数据,中国王朝一般以270年左右为一个发展周期,太阳的核聚变爆发周期也是270年左右。并且,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时,大多数是在太阳活跃期 ,也正是地球上的洪涝灾害大面积发生时。
经过研究发现,太阳对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很大影响。太阳内的核聚变反应有一个重复性周期,大约在260至300年左右,相应的,在这些年代地球上会出现大面积干旱或洪涝灾害。导致引发灾民饥荒。为了生存,往往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王朝。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谶语” 的魔咒。
有名的莫过于秦时的“今年祖龙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都因为年代久远而极具迷信色彩。
更有名的是公元210年秦始皇出巡金陵,被龙盘虎踞之地势所惊,听左右方士所述,金陵五百年内必有王者出。遂引淮水贯穿金陵,断其龙气。
而后之中国,金陵曾建数朝国都,但长不过东晋的102年,短不过太平天国的9年,明初更是一世而终,蒋家王朝也断送于南京。
其中种种,让人惊叹不已。 秦从商鞅变法以来,不断强盛。
“以吏为师”为秦国培养出大量务实的官吏,用来维持国家行政的运转;“一断于法”的法治理念更是减少了秦国政治运营的成本。
以至到秦始皇手中六国焚灭,天下终成一统。而在商鞅所立的制度中法律极为重要。
始皇帝:
“法”是秦朝最重要的制度支柱.而汉之后的儒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反革命的作用,他们为了儒家得尊崇的地位,就把“理”置于法之前。
因为法律要讲逻辑,讲现实。但这都不是儒生的长项,口沫横飞的瞎BB,却是他们随意就能办到的事情。
因此,在“群儒峰起壮士死”的年代中,儒家可以用理论来维持阶级统治,也可以用理论来系统地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却不能用理论来解释为何历朝历代的寿命都不超过三百年的怪圈呢?
只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儒家理念对逻辑的短缺,他们更多的是从以住的经历去寻找经验,或者是在有关的时代哲学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时代的经济学中,或者从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中去追求真相。
二是利益的需求。虽然第一种原因是存在的,但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原因。因为儒家所产生的“文官集团”本身就是就是统治阶级的一员。
“儒学”变成求取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时,儒学就开始变质,所以有“六经亡,六经之学兴起”的说法。
在权力分封的旧社会中,官员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然后是派系的利益,最后在已经得到这两种利益的同时,如有可能,再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以史上各“大贤”的聪明才智,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国家到底是怎么衰败的,但是谁会承认呢?
所以“五百年有王者出”,“五德始终说”,“三百年怪圈”这样荒诞无忌的说法便开始兴起,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女人于是在史书纷纷新鲜出炉为统治者背锅。
五德始终说:
革命导师曾说过:
“有背判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所以历史上的“清官”是多么的难得,因为他们对于利益的诉求与传统官员恰好是相反的。
大家对国家与民众予取予求,随着大量的“不事生产不劳动”人群的壮大,而迟迟不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再也适应不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伴随着土地与人口的矛盾的激化,水必覆舟!
民众今天不饿死,明天也会饿死;不是天灾死,就是兵祸死,既然都是死,那么造反就成了求活的唯一出路,改朝换代也成了必然性。
改朝换代当初,随着天灾人祸的盛行,人口锐减,同时也解决了前朝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所以建国当初,国家还是有多很土地用来封赏,所谓的“开国盛世”我都觉得是一个谎言,那只是民众对于“安定”的一种祈求。
如“康乾盛世”就是一个弥天大谎。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百年或许是一个土地与人口平衡进入破局的饱和时间,唐明清三朝都存活两百多年,他们相似之处是一个偶然性。
当然很多朝代都没有这么长寿,不管怎么说,活在社会主义时代中,我们都知道,搞“封建特权”与“权力分封”的国家都是不靠谱的。
归根结底,制度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