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在历史的河流中,有很多大臣都因为自己的功劳太大了,从而威胁到了君主的统治地位,然后被君主猜疑而不得善终,就比如白起、韩信、年羹尧。但也例外的情况发生,有些君主不会因为大臣的功劳高就胡乱猜忌他们,不信任他们,而且那些大臣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功劳高而目中无主,他们也因此得了个好结果。
就比如秦国的将军王翦,他曾帮助秦始皇做了很多事情,比如秦始皇想要灭掉楚国,相信了李信用二十万兵就能攻破楚国,而不听王翦要用六十万兵马的话,最终被楚国打败,秦始皇才后悔没有听他的话,向他请罪,请求他带兵去攻打楚国,还允诺给他六十万的兵马,就连他要良田宅地秦始皇也答应了他,而他这样子做也是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虑,让秦始皇知道他那么拼命打仗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基业。
所幸他也不负众望所归,用自己的计谋打败了楚国的军队,擒获了楚王,让楚国沦为了秦国的一个郡县。后来他还打败了百越,又和自己的儿子王贲合力剿灭了燕国,又平定了长安君的叛乱,还帮秦始皇掌握了全国的权力,铲除了心腹大患,因为那时候秦始皇的母亲很宠信嫪毐,给嫪毐很大的权力,而嫪毐也很有野心,想要取而代之,还好有他领兵去镇压了嫪毐的谋逆,还顺便控制了牵连到其中的吕不韦,最后这两人的下场都是以死为结局。
所以,王翦可算是劳苦功高了,但他也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是在恰当的时间中请求卸甲归田,不在处理朝政,就算秦始皇多次请他出山,他也不肯,只会给秦始皇一些建议,不亲自插手这些事情。也因为这样,秦始皇才会信任他,重用他的儿子,让他安度晚年。
唐代也有一名大将功高盖主,但也能得善终,他就是郭子仪,他曾帮唐玄宗平定了安史之乱,打败叛军薛忠义,收复了云中、马邑等重地,一扫之前的颓败之势,重创了安禄山等人的兵力,接着他和李光弼第一次打败了叛军史思明,收复了洛阳,再紧接着他又设计大败了史思明,让史思明在沙河中计,反杀了史思明的大军,后来他实行了疲敌战术,驻扎恒阳,严重挫伤了安禄山大军的锐气,他可以说是四战四胜了。但他的辛苦付出,却还是被昏庸无能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给毁了,最终潼关失守了。
后来肃宗李亨即位后,他又帮助肃宗收复了两京,他也因为这个功劳被肃宗封为了代国公。之后便是唐代宗李豫登上了皇位,但李豫对他是有猜疑的,所以就解除了他的副元帅之位,但最终又因为内忧外患的局面而不得不重新重用他,真正的平定了安史之乱,还打败了外敌吐蕃兵,收回了很多失地,从此,李豫就很信任他,认为他是为国为民的好将领。
而德宗李适还尊称他为“尚父”,让他安享晚年,重用他的子孙后代,就连他死后,德宗还很难过,在安福门口哭着为他送行。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在这里说的功高震主却得善终,我认为,不仅仅要死的风风光光,还要子孙后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气也没受损失。因此,魏征、霍光、张居正、多尔衮等人就不符合这个标准了;像霍去病这种,二十三岁就暴死,死后就被夺掉封爵的也不能算。粗粗算一下,大约有这些人:
1、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死以后,不要国家一切抚恤,只把武乡侯的爵位留给了儿子诸葛瞻。而诸葛瞻也真没辱没自己武侯的封爵,和自己的儿子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可谓三代满门忠烈。
2、郭子仪:郭令公是毫无疑问的中兴李唐的名将,是再造唐朝的元勋。相比于他的战友李光弼,郭子仪能屈能伸,能妥善处理好和上下级的关系,最后也能够得以善终。
3、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每次出山都能帮唐朝解决燃眉之急,而后却又飘然离去,这样的名相,是可以和郭子仪争辉的。
4、徐达:当之无愧的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四百年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大功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在大杀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善终(不是吃烧鹅死的),其子徐辉祖也是一代名将,女儿徐皇后更成为了国母加太后,可谓荣宠备至。
5、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为清朝续命五十年,却能够急流勇退,解散湘军,还能妥善处理天津教案,还培养出一位外交家儿子,实在不辱没“曾圣人”的名号。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在封建社会,每一个王朝的更迭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世出的将才。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算有,也是小心翼翼的苟活。
毛主席带领的党的领导人建立的新中国,完全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改写了过来。 一大批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在建国以后又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余力。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第一大将粟裕将军!- 从坎坷求学到入党干革命。粟裕出生于1907年湖南的会同县伏龙乡,1925年曾到省立师范学校学习,后转入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1927年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他屡立战功,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参谋长。
- 整个抗日战争十四年,粟裕练就了过硬的指挥本领。无论是在国民党的“围剿”战争还是史无前例的长征,到陕西根据地共同抗日后的抗日战争,粟裕作为指挥员,打了大大小小许多的战役,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 解放战争奠定“军神”名号。1946年,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粟裕率领3万余人取得了了歼灭敌军5万多人的战绩,是解放战争初期重大胜利之一。苏中“七战七捷”一举奠定“军神”的名号,毛主席亲自发贺电评价: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7年孟良崮战役,粟裕率军全歼国民党的王牌师74师。48年粟裕任华东野战军总指挥,全歼济南守敌10万多人。尔后在1948年著名的淮海战役中,粟裕用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
- 建国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大将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粟裕(1907-1984),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顾全大局,团结同志,胸怀广阔,谦逊质朴。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被称为“无冕元帅”,他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帅机关的职责。
粟裕先后6次负伤,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毛主席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刘伯承元帅曾评价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与粟裕卓越战功相辉映的,是他光辉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胆直陈”,力促战局改变。
第一次“斗胆直陈”:1946年夏,中央军委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苏中战役发起后,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7月25日至8月5日间,粟裕先后3次向中央发电建议调淮南的五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其中第三封电报(8月5日电)以“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斗胆直陈”:1948年1月初,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配合刘邓大军行动。粟裕认为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胜利进程。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电文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慎重。但中央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决策,粟裕深知对中央已经确定的战略决策,不宜轻易提出不同意见。但他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中央的参考,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斗胆直陈”: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电文最后说“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中央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对粟裕的这一次“斗胆直陈”, 周恩来后来评价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3次“斗胆直陈”,不仅体现了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能够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形势,敢于提出正确意见的胆略和胸怀,更充分体现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淡泊名利、无私无畏、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坚强党性。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泽东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泽东认为粟裕必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从总参谋长位置退下的粟裕,后来也是远离权力中心,担任一些虚职,相比于其他两个野战军的主官彭德怀,林彪,粟裕的智慧让人钦佩,他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余生,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功勋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古往今来像粟裕这样的将军不多。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很多,功高震主又能得到善终的却不多。因为既然能功高震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人才。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许多功臣最后却没有善终,这与他们所追随的那个帝王的心胸有很大的关系。
像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功臣,却没有一个善终的。兵仙韩信、刘邦的连襟樊哙等,最后都不得善终。
但在我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帝王,他不杀功臣,因此追随他打江山的臣子们最后基本都得到善终。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世孙,也许是因为受到刘邦诛杀功臣给后世留下骂名的缘故,虽然同为刘姓皇帝,刘秀在登基以后,只是削弱了他手下将领们手中的兵权,而没有伤及他们的性命。因此,我们可以在他的手下看到许多功高震主的将领,最后都得以善终。
一、邓禹。邓禹和刘秀是太学的同窗,知道刘秀起兵造反后,邓禹不远千里跑到河北追随刘秀。从此随着刘秀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曾官拜征西大将军,高密候。刘秀去世后,他还辅佐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
不但邓禹自己一生仕途顺利,他死后,他的家族也得以继续风光延续。东汉著名的女政治家邓绥就是出自邓禹的家族。
二 、冯异。冯异是在昆阳大战时认识的刘秀,被刘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在刘秀最困难的时期跟随刘秀,几次救刘秀于危难之中。因为人低调,又不喜争功,次战后论功行赏时他都一个人悄悄跑到一边,背靠大树被人们戏称为大树将军。
三、吴汉。吴汉原是一名马贩子,以贩马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刘秀。从此跟随刘秀,在刘秀平定河北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大司马。
在东汉朝,像这三位一样的将军一共有28位,他们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个人无一不是像韩信那样的能臣,但他们的结局却和韩信大不相同,都得以善终。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为大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保驾护航的郭子仪,无疑是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第一人。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功高震主,却得善终之人,但比起郭子仪,曾国藩的自保之道多少显得太处心积虑,太纠结,没有郭子仪来的坦荡,更缺少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
当然,曾国藩稍逊一筹也是有原因的,一者郭子仪是武人出身,曾国藩是文人领兵,两人骨子里秉承的东西不同;二者唐朝的君臣关系也是清朝无法比拟的,大唐可以做到君臣同德,大清却无法实现满汉同心。
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郭子仪有大胸襟、大智慧。
郭子仪这个历史人物很值得品读,一身的正能量,千百年来也是难得一遇。他功起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克河北,收两京,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在他一人身上;安史之乱后,他又计退吐蕃,二复两京;之后又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完了又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真正的”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
但话又说回来,功劳大到如此程度,在历史上一般是难有善终结局的,但郭子仪不仅善终了,而且还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主不疑功,众不嫉位,人不非奢,如此“高调”,郭子仪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让咱们由大处朝小处说。
在大处,郭子仪不贪权,不恋权。天下无事时,皇帝命其归野就归野,丝毫没有拥兵自重的意思;国家有难,皇帝令其出山就出山,从来没有丝毫怨言,更没有见危要价的念头。
为江山社稷如此赤胆忠心,说起来容易,手里握有重兵的时候就难了。
正是因为这屡黜屡起,忠心无二,从无怨言,大唐四朝天子才会如此倚重于他。
在郭子仪身上,这样的大胸襟、正能量很鲜明——让人心服口服的赤胆忠心,从来不在口头上,也不在人生巅峰时,它只在起起伏伏,荣辱交错的人生过程里。
荣不骄,辱不怨的典范。
再说小处。
郭子仪的功高盖主,且能善终,有一点是其他功臣不敢做,也无法比的。历史上功臣自保求善终,一般都是什么套路?要么自剪羽翼,要么归隐乡间,总之功高盖主之后,久居权位、奢侈无度这样的公私两事是不敢干的。
通俗点说,就是先剪羽翼,再夹起尾巴做人。
但郭子仪的自保求善终,却是不剪羽翼,不夹尾巴。你看郭子仪,门生部属很多都高居显位,但郭子仪一点不避嫌,这些人在郭子仪跟前都跟家奴是的,这威望难道朝廷不忌惮,朝中小人难道不会借此编造罪名打击报复?还有,郭子仪的生活太豪了,家产富可敌国,生活奢靡无度,一处大宅子里就有一千多人,如此高调难道就不怕被人抓把柄?
然而郭子仪却用他的大智慧、大胸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伟岸君子的坦坦荡荡、不拘小节。
剪掉羽翼,夹起尾巴,说到底是不给人抓把柄的机会,是防范。
而郭子仪的做法却是征服。
当所有人尤其是小人都由衷佩服你的时候,这世上也就没有所谓的把柄了。
不妨举几个很能启发人的例子。
权宦鱼朝恩是个小人,多次想找把柄扳倒郭子仪,甚至干出过扒郭子仪祖坟的恶事。但郭子仪是怎么对待这小人的呢?
鱼朝恩扒了他的祖坟,他不用手里的权力兴师问罪,而是说这是自己没管理好军队,老天在惩罚自己的不忠不孝。
一次郭子仪进京,鱼朝恩想缓和一下关系,邀请他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提醒郭子仪,当心权宦搞阴谋小动作,谋害你。众将也纷纷表示担心,一致主张郭子仪带三百甲士随行护卫。郭子仪却说,我是朝廷重臣,没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要这么做,那就是受皇命,你们这样动刀动枪,严加提防,岂不是想造反?
结果,郭子仪仅带家僮如约而至。一见到鱼朝恩,郭子仪话说得极坦荡,他说,之所以这样来,是怕你杀我太费周折。
就这一句话,彻底征服了权宦小人。
御史中丞卢杞长相奇丑,肤色发蓝,口才甚佳,心肠却狠毒异常。一次,卢杞来访,郭子仪一改往日不拘小节,侍女陪侍左右的做派,甚是庄重地整好衣冠,退去侍女,礼迎卢杞。
事后,家人问他,为何如此?
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面丑心狠,侍女们见他这副嘴脸一定会嘲笑,此人心胸狭窄,一定会怀恨在心,他日如果得志,郭家必遭灾祸。
后来,卢杞果然发迹,但唯独对郭子仪尊崇有加,不为别的,就因为郭子仪当初尊重他。
所以说,以诚待小人,心胸狭窄之人,往往更显一个人的智慧、胸襟。
小人都被集体征服了,祸事的根源自然也就扼杀了七七八八。
最后说的这件事也很值得深思。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王府豪华讲究,但有一条,从不关门,一切人等均可自由出入。
不仅如此,在府内,郭子仪平易近人甚至到了让人嘲笑的程度,妻女洗个头,他可以当着部下的面侍奉左右,一会添水,一会拿毛巾啥的。
不关门,那是因为君子坦荡荡,王府虽奢,但无秘密,无秘密就是无异志。
对世人无戒心,世人又岂能对他有戒心。
侍奉妻女,那是因为君子真实,虽位高权重,但却始终是个真实的人,通透的人。
如此真实,世人又岂能对他心生猜忌。
大处赤子心,小处坦荡荡,如此郭子仪其实是一部为人处世的教科书,不管你是功高,还是无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