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在宋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赵匡胤通过篡位的方式夺走了柴家的天下。因为他觉得自己亏欠柴家,所以对柴家的态度非常好。这是大家普遍知道的版本。

皇帝是非常宠爱柴家的,经常赏赐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珠宝,也从来没有刻意为难过他们。可能大家觉得柴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这些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

皇帝对于柴家的态度是表面优渥,实则无时无刻都在盯着他们。包括赵匡胤在内的所有宋朝皇帝,对于柴家是有愧疚的,但是愧疚很少,他们优待柴家不过是做给外人看。

皇帝对于柴家的子嗣是非常不友好的。他们对柴荣这种大家关注的长子,态度要多好有多好。至于柴荣的兄弟们,他们的命运就有些惨了。他们虽然没有被杀,但是被赵匡胤信任的大臣收养,最后甚至连姓氏都改了。赵匡胤可以说从根源上防止了叛乱出现的可能。

本来整个朝堂就在注视着柴家的一举一动,而随着柴家人口的减少,他们兴风作浪的可能性被降到了最低。

皇帝对柴家的赏赐也是非常值得玩味。历代的皇帝只会赏赐给柴家财物,而不会赏赐他们兵马。柴家的确有人在朝廷当政,但是这些人无一不是文官,而且他们的官位多是闲职,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

柴家在朝堂当中的日子不是特别好过。在朝廷当中,柴家从来就没有朋友,只有敌人。并不是说柴家不会经营关系,而是大家对他们都是敬而远之。所有臣子都知道皇帝对柴家是忌惮的,所以他们不但不敢靠近柴家,而且经常打压柴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讨好皇帝。

面对这种情况,皇帝是不干涉的。因为大臣们欺负柴家,对皇帝的声望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所以皇帝对于这件事一直是漠视的。

柴家的后人内心其实也是崩溃的,因为他们身份特殊,所以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别人误以为是策划阴谋。如果他们和其他的大臣稍微亲近一些,那么就会被人怀疑和其他人串通谋反。如果他们贴近民众,就会被怀疑鼓动民众造反。所以他们的日子真的是非常不好过。柴家就像是黛玉一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自己那件事处理的有问题。

很多人因为这事批判赵匡胤两面三刀,实际上赵匡胤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已经无可挑剔了。很多篡位的君主,在上位没多久就找理由清洗朝堂,不光是杀死和前朝帝王有血脉关系的人,就连那些近臣都不放过。赵匡胤虽然某些方面有些虚伪,但他至少不愿意扯下这层面具。

如果说在他上位的时候,他还是需要伪装的,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完全可以找个理由覆灭柴家,相信无论是群臣还是百姓都不会说任何闲话。面对这种情况,赵匡胤还是选择告诫子孙后辈,让他们不要动柴家。单从这件事来说,赵匡胤就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柴家在宋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中国历史往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此朝取代彼朝的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血雨腥风。项羽灭秦,不但烧宫室、夺金银、抢美女,就连一个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也一刀结果了性命。五代时期,从后唐开始,那些上位的新皇帝对前朝更不客气,不但杀前朝皇帝,就连他们的子孙也一个不放过。清兵入关,从顺治三年到八年,短短5年间,杀掉明朝皇室成员10000多人,真是血流成河。

相对于这些对前朝皇室疯狂杀戮的行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前朝后周的皇室柴家,算是十分优待的了。赵匡胤以殿前司都点检的身份,发动了陈桥兵变,然后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他在夺取帝位的过程中,对前朝皇帝、宗室、大臣,都没有进行杀戮,而是给予了较为妥当的安置。

首先,对于七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赵匡胤是以接受柴宗训禅让的方式,坐上皇帝那把交椅的,他还向后周宰相范质承诺,将善待柴宗训,好好照顾柴宗训。其次,赵匡胤在兵变时就明确要求部下不得抢劫,更不得凌辱柴宗训的母亲周太后、少皇帝和公卿大臣,后又对范质承诺,事周太后如母。

而对于后周的大臣,包括宰相范质以下,基本上都官复原职,范质还加侍中,提高的爵禄,而且,赵匡胤的新朝政府班底,除了极少数几个因拒绝新朝而反叛的武将之外,其他绝大多数都还是后周时的人马,甚至可以说,北宋相对于后周,在很大程度是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

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三年,他便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夹室,取名“誓碑”,要求世世代代谨守誓言,而碑文的第一条便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给了柴氏子孙一颗“定心丸”。也可见赵匡胤在对待柴氏后人和宗室的问题上,确实是真心诚意的,也是煞费苦心的。

《水浒传》中写尽了宋朝贪污腐败的官吏,写尽了腐朽昏庸的北宋皇帝,但却塞给了“小旋风”柴进家一个“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不管是真是假,也算是宋朝皇帝善待柴家举动在民间的一种反映吧。

柴家在宋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水浒传》中北宋皇帝昏庸,但是“小旋风”柴进家还有当年赵匡胤时期送的“丹书铁券”,这就表示在宋朝,柴家人过的很好吗?也许不像你想的那样吧!

一、半大孩子禅让都检点

宋朝的天下就是从柴家得来的,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被迫”当上皇帝。柴家指的就是柴荣的后代,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也是从后汉得来的,柴荣驾鹤西去,留下半大的儿子。大将赵匡胤能被半大的孩子给震慑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一般在乱世之中,谁不想制霸一方,更何况现在老天还给赵匡胤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赵匡胤是绝对不会辜负的。

五代十国的兵变并不少见,兵变紧接着就是返回都城屠城、烧杀抢掠,百姓最怕的就是兵变,但是赵匡胤不一样,他知道要坐上皇位,就要拉拢人心,这殿前都检点做的也是厉害,回到都城无人能挡,赵匡胤最终接受周恭帝禅让,继位后改国号为“宋”。

二、宋朝建立了,赵匡胤为何“善待”柴家?

像一般人,登上皇位改朝换代,对前朝基本都是赶尽杀绝,可是《避暑漫抄》,赵匡胤上位后,派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夹室内,取名为“誓碑”,也就是自己立下的誓言,要求赵氏子孙世世代代谨守誓言,而碑文所刻的内容就有一条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难道赵匡胤真的不怕柴家的后世子孙,在将来的某一天来个“拨乱反正”?赵匡胤这么做其实我感觉有着他是有着自己的想法。首先,他立下规矩善待柴家后人,在道德上占了上风赢得一片好评。

其次,柴家的天下是继承郭家的,郭家的天下是和赵匡胤用一样的法子得来的,这样别人也不会说啥了,毕竟乱世之中谁能给我安生日子,我就支持谁,这是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想法。

只要赵匡胤把天下给安定了,不管柴家有没有在夺回江山的想法,赵匡胤都能保证自己的一手建立起来的大宋江山,不会被夺走。

三、柴家真的被善待了吗?

《新五代史》:“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

从这可以看得出来柴家的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赵氏夺了人家的江山,不管明面上怎么说,都是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的。

大家所谓的善待,就是赵氏代替柴氏后没有赶尽杀绝而已,每一代皇帝都会对柴氏进行一定的措施,一点点削弱柴氏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样自己既能落个好名头,也能保证自己家族的地位不受威胁。

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哦!

柴家在宋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有宋一朝,柴氏就像吉祥物一样,有用的时候就搬出来供着,没用的时候就忘了。

一、“柴氏”和“郭氏”的区别

后汉末年,由于权力斗争,郭威的儿子们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了个精光,导致他无子承嗣大统,只得从外戚中寻找继承人。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三个,分别是:

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郭威的内侄子柴荣;

论血缘关系,李重进是郭威妹妹的儿子,身上有一半郭家的血缘,他的血缘关系跟郭威的最近;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与郭威的亲戚关系最近,并且他的孩子还是郭威的直系子孙。(外孙也是直系子孙)

相比之下,柴荣和郭威的关系最远。因为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他与郭威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而且他的孩子跟郭威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不过郭威并不在意,他最终却选择了柴荣。

柴荣被选定为继承人后,依据法统,他必须要过继给郭家,改名郭荣,并与自己的本家柴氏不能再有任何瓜葛。(柴荣必须要这么做,否则李重进、张永德那帮人不服)

也就是说——在后周一朝,柴荣的本家柴氏一族并不是皇族,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

把话再说的直白一点——对赵宋江山有政治威胁的是“郭氏”,不是“柴氏”。

二、并不怎么受善待的“郭氏”

公元959年,周世宗郭荣驾崩。

去世前,他留下了四个儿子。分别是七岁的周恭帝郭宗训,以及郭宗训的三个弟弟,曹王郭熙让、纪王郭熙谨、蕲王郭熙诲。

赵匡胤继位后,这四个孩子的下场如下:郭宗训受封为郑王;曹王郭熙让失踪,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他的结局,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流落到民间,隐姓埋名了;纪王郭熙谨和蕲王郭熙诲也不知所踪,但是根据宋人的民间传说,赵匡胤分别把他们交给了潘美和卢琰收养,并给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顺带一说,郭宗训也被改姓了,赵匡胤登基之后,郭宗训改姓为柴宗训,顺带着连他老爸郭荣的名字也改回了柴荣。

由于柴荣的儿子要么失踪,要么改姓,因此郭氏一族也因此绝嗣。

后来柴宗训病死,他的王爵爵位取消,他儿子柴永崎承袭公爵。待柴永崎也死后,公爵爵位也被取消,无人再继承。等于说,不仅是郭氏一族绝嗣了,就连柴荣的后人也绝嗣了。(可能有子嗣,但是正史中无记载)

所以说,郭氏一族在宋朝并不受待见。赵氏虽然没杀他们,但也谈不上是善待。

三、吉祥物般存在的“柴氏”

宋太宗赵光义死后,郭荣的直系子孙在官方史书上,便没有任何的记载了。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时,史书上才又有了记载。

当时,大宋立国将近百年,宋仁宗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孙,便下令寻找周世宗郭荣四个孩子的直系后裔,结果找不到。然后,宋仁宗便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郭荣本家的柴氏子孙中挑选,并在柴氏的旁支诸房中找到了一个辈分最长的人,这个人叫柴咏。

之后,宋仁宗召见柴咏,封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让他以柴氏的名义承担奉祀后周皇族的工作。

柴咏死后,崇义公又传了三代,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时,北宋末代崇义公柴夔悟被俘,随徽钦二帝一起被俘虏到北方。

七年后,宋高宗在江南稳定了政权后,又想到了柴氏,便又派人在柴氏族人当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经过一番选拔后,一个叫柴叔夏的柴氏后人被选中,获封崇义公,继续负责给后周皇室传承香火。

一直到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被灭后,柴氏一族的崇义公传承才被终结。

对于宋室皇帝的这个行为,我只能说,善待确实是善待,但太那个啥了。

后周一朝,柴氏没有皇位继承权,柴氏跟后周政权也没有任何。赵家皇帝把“郭氏”子孙弄没了,却让“柴氏”子孙继承香火,这不就是典型的鸠占鹊巢么?

不过,好在赵氏没有搞迫害“扩大化”,没把柴氏也牵连进去,这也算是仁德了。

四、论“善待”还得看吴越钱氏

不管是柴氏还是郭氏,在宋朝都很憋屈。郭氏被整没了,这不必多说。柴氏好点,捞了个世袭爵位,人丁也比较兴旺。但是除了崇义公这个爵位外,貌似也别的什么了。极少有柴氏一族出仕为官的记载,跟皇室联姻什么的,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相比之下,吴越国钱氏在宋朝的地位,简直狂甩柴氏十条大街。(“钱氏”就是百家姓里面“赵钱孙李”的那个“钱”。在宋朝仅次于皇族赵氏)

吴越国灭亡后,吴越国主钱俶自动跑到东京开封接受软禁。宋太宗对他不信任,但也是各种好吃好喝、赏赐不断的养着。后来太宗认为钱俶是真的降了,死心塌地的降了,就放开对他的舒服,开始提拔钱氏一族。

宋真宗在位的时候,钱俶的七个儿子全部都是朝廷大员:长子钱惟濬承袭国公爵位,官拜节度使;次子钱惟治封彭城郡王;三子钱惟渲官拜潍州团练使;四子钱惟灏官拜昭州刺史;五子钱惟溍,官拜武卫将军;七子钱惟演官至朝廷宰执!八子钱惟济官拜平江节度使。

这些当官的钱家子孙,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气死柴家后裔。柴氏不就是个公爵么?简直弱爆了。

这还没完,赵宋皇族不仅重用钱氏,而且还跟钱氏通婚,竭力拉拢钱氏。简直把柴氏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宋真宗的时候,钱俶的女儿就嫁给了宋真宗刘皇后的亲弟弟,开启了钱氏和赵宋联姻的第一步。此后,联姻越来越多。

宋仁宗时,钱俶的孙子钱暧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亲妹妹;另一个孙子钱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孙女。宋仁宗后期,钱俶曾孙钱恕娶了宋太宗的亲孙女,另一个曾孙钱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小女儿,直接跟皇室联姻了。

到了钱俶的五世孙钱忱时,由于他是宋仁宗的女儿所生,所以他居然在《宋史》里,被列入了《外戚传》。

后来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太宗一脉遭到了沉重打击,皇位传回了太祖一脉。但是赵氏的劫难跟钱氏一点关系也没有,即便是南宋,钱氏也依然是呼风唤雨。比如南宋孝宗的嫡长子赵愭的太子妃,就是钱俶的七世孙女。如果不是赵愭病死,钱氏估计就当上宋朝的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样是亡国家族,柴氏子孙真的不想说话了。

柴家在宋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柴家的天下,赵匡胤为了塞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封七岁的小皇帝宗训做了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以此来延续周家的香火,也可以说是赵匡胤最后的一点慈悲之心吧。

可是只不过三年,郑王就被迁往了房州,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由此我们能看出来柴家只是赵家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而已。之后年仅20岁的郑王在这西北大地去世,周太后出家,淳化四年,周太后去世,赵家以后礼葬于懿陵。

《新五代史》说,柴荣共有七子,

“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

至此为止,柴荣的直系后裔不是早夭,就是失踪不见了。

另有野史记述,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见柴熙谨、柴熙诲兄弟依旧住在宫中,于是问群臣:“此复何待?”随即命人将两个小孩儿带走。后周的开国将领卢琰见状不妙,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尧之子)、均(商均,舜之子),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此时赵匡胤见爱将潘美垂头不语,就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赵匡胤听后,当即收回成命,让潘美抱养了柴熙谨,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后来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柴熙诲更名为卢璇。

在另一个版本的记述中,赵匡胤在宫中看到两个孩子后,问左右当如何处置,赵普简单明了地说了两个字:“去之!”然后才有潘美救人的情节。

此后直到仁宗年间,宋室才又一次想起了柴家人。如上所述,此时柴荣的直系后裔已经找寻不到,因此只能“择柴氏族人最长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则换文资,仍封崇义公。”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下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从此柴家后人才明确有了崇义公和宣义郎两个世袭官爵。

由上述记载不难得知,宋室对柴家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绝然称不上什么厚待,至于丹书铁券云云,就更是说书人的戏说了。

柴家在宋朝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水浒传》中的一个人让我们印象很深刻,他出手阔绰,爱结交江湖好汉,收留犯人却不用担心连坐,他就是小旋风柴进。不光如此,柴进还有祖上赐予的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牌”,犯了事也基本不用担心被办,虽然最后“真香”了。

那柴进所在的柴家在宋朝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让柴进过得这么潇洒呢?

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正是在柴荣在位的时候,被任命执掌禁军。赵匡胤也是个很能干、很会打仗的人,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因此一路被提拔。所以,就深受柴荣的器重,后来在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退位,之后便登基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虽然逼迫自己之前的手下辞官的辞官、自杀的自杀,但是一个不忘本,懂得感恩的人。他不忘柴荣对自己重用的知遇之恩,于是便立下了三条遗训。最主要的就是保护柴氏子孙,如果他们犯罪,也不能被赐予很严重的刑罚,什么连坐、杖刑都不适用柴家的人。即便是谋反这种该诛九族的罪,也让他们死得体面、有尊严。

他还赐予了柴家“丹书铁券”,就是柴进的免死金牌,就是这东西,让他的人生如开挂一般。赵匡胤在优待周恭帝母子的同时,还下令保柴家一生荣华富贵,有宋朝一口吃的就有柴家一口。

但柴家在宋朝的地位有点类似于爵位,就是只给你物质上的优待和特权,但绝不会给你实权。这个我们大家也能想到,赵匡胤是靠兵变上位的,肯定是不会让老主子的人坐大威胁自己的统治的。

所以,柴家在宋朝的地位就是:有特权,但绝没有实权。但柴家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的生活已经足够让我们羡慕的了,只要有与世无争的心态,那人生可以说是美滋滋了。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让我们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