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僧格林沁这个人虽然与成吉思汗有点关系,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人,但毕竟年代相隔甚远,早期他的家里依旧很贫穷,直到十四岁的时候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他的仕途开始通顺起来。
自此之后,他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用,被派去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多次击溃太平军,虏获林凤祥、李开芳等太平军的名将,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经反对过签订英国的不合法条约《天津条约》,主张与英国一战,但因主张和平谈判的大臣为多数,所以建议被驳回了。
英法等列强也因此行事越来越嚣张,不顾中国军队的警告,把炮艇行驶到天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令抵抗侵略者的入侵,一度曾击败了英法联军的舰队,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取得了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僧格林沁也因此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赏。
但很不幸的是,他在之后的英法联军中连续战败,就连北京也被攻陷了,圆明园也因此被烧毁,咸丰皇帝剥削了他的爵位,但还保留他的钦差大臣。在1865年的时候又被派去攻打重新起义的捻军,但这一次他战死在了沙场,结束了荣辱的一生。
据记载,僧格林沁是被重新起义的捻军起义军设计到被包围的高寨楼中,在冒死突围中身受重伤后坠马,被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一位十六岁少年张皮绠在麦田中所杀。
僧格林沁被杀后,有人欢喜有人忧。对僧格林沁被杀一事觉得兴奋的是起义军地域内的百姓,因为僧格林沁生前曾很残忍的杀害了蒙城、亳州等地的部分人民,据说手段极其残忍,曾对付林凤祥、李开芳、张乐行这些人物时手段也很残暴,因此,他被杀死时,这些地方的一些百姓都极其开心。
对这事忧伤难过的自然是站在大清这边的人,大清朝廷自此失去了一国家栋梁,也失去了抵抗外国列强的一大支柱。大清朝内部有百姓听到僧格林沁战死沙场后,甚至自觉停止摆摊买卖,痛哭了一场。
说完了僧格林沁,那么杀死僧格林沁的那个少年后来有怎么样了呢?
据说张皮绠在此后得知父母和哥哥都不在人世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嫂嫂了,便离开了军队回到家中,改了名字,用自己的退伍军费置办产业,隐姓埋名,还娶了媳妇,有了儿子,看起来似乎算是幸福美满了。
但好景不长,犯下如此大的事,清政府自然不会放弃对张皮绠的追捕,一直在暗中寻找他。有一天张皮绠在外喝醉了酒,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名字,恰好被在店里的暗探听到了,就将其抓了起来,之后把他送往山东去,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让他说出杀死僧格林沁的经过,最后以凌迟处死二十四岁的张皮绠。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僧格林沁是晚期时期的重要将领,是八旗当中的最后一杆大旗,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大将,他狂妄自大使得他在一次征讨捻军的战斗中丢掉了性命,然而特别窝囊的是他竟然是在麦田里被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少年杀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张皮绠生于1849年,是安徽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追随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后来被僧格林沁抓到被凌迟而死,张乐行死后,他的侄子张宗禹成为捻军首领,到处招兵买马,张皮绠便投奔到张宗禹的部下。
僧格林沁是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的一个普通家庭。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他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帅被僧王,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
1865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奉命率领7000精兵围剿张宗禹的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把僧格林沁搞得莫明其妙、人困马乏,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率领清军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一步步被张宗禹引诱到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分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损兵折将,只带了少许人逃出了包围圈。
张宗禹要为叔父张乐行报仇,发现僧格林沁不见了,就派兵四处搜寻,张皮绠到处搜查得特别仔细,在战场旁边的麦田里,看到有个受伤的清军军官,正伏在麦地里,虽然他不认识僧格林沁,但只见这个军官穿戴华丽,估摸来头不小,所以他就补上一刀,结束了这个军官的性命,然后剥下军帽和官服拿着去报功了。 经过熟悉的人辨认,张皮绠手上拿着的正是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的衣服。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紫禁城,慈禧听到后发誓一定要替僧格林沁报仇,要把张皮绠抓回来偿命;
张皮绠杀了僧格林沁后便辞去了军中事务,在龙山安顿了下来,并改名为凌云,在那里娶妻生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切都风平浪静,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874年,有一天夜晚,张皮绠和几个人一起喝酒,张皮绠几杯酒下肚就有点晕乎乎的,正好有人说起和清军作战的旧事来,张皮绠很得意,便把当年杀僧格林沁的事吹嘘了一番,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听到,第二天就被清军把他给逮捕了,并且在他家里还搜到了一颗僧格林沁的朝珠,慈禧得到消息后命人一定要从严惩处,在一番审问后对张皮绠的身份确认无误,于是施以极刑,凌迟处死。
据说张皮绠在行刑前毫无惧色,他不光历数僧格林沁的种种罪行,还把自己如何杀死他的过程详细的说了出来,百姓们都来看杀了僧格林沁的张皮绠,纷纷为唐代义行赞叹不已。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只有16岁,自己死的时候是24岁,他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一杯酒而葬送了自己,真是喝酒误事、吹牛要命啊。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答: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军小士兵,名叫张皮绠,他的下场很惨,被施予剐刑,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原本,他是完全可以躲过这一劫的。
要知道,他斩杀僧格林沁时,是同治四年(1865年),是在退隐江湖、淹没于民间之后,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隔了长达八年时间,因为贪杯醉酒,嘴快失言,泄露了身份,终于招致剐刑加身、死无全尸,悲哉!
张皮绠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北张楼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境贫寒。
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闹饥荒,民不聊生,同县人张乐行发动捻军起义,张皮绠全家参军。
简单说一个张乐行其人。
张乐行家境殷实,按照阶级分,是个大地主,属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但天下乌鸦并不是一样黑,张乐行悲天悯人,见不得别人挨饿受冻,更见不得别人落泪,喜欢扶危救困,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
在灾荒之年,张乐行散尽家财赈灾仍无济于事,一怒之下,带领贫苦百姓起义,只为替穷人挣一条活路。
但是,好人没有好报,起义军队伍里出现了叛徒,张乐行惨遭出卖,落到了僧格林沁手里。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齐名,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最得力的鹰犬,时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称。
这两人对待战俘的手段凶狠、残暴,灭绝人性,一个被称为“僧屠夫”,另一个被称为“曾剃头”。
僧格林沁不但杀战俘,还杀降兵,剥皮、摘心、凌迟,无所不用其极。
以张乐行为例。
僧格林沁当着张乐行的面,先活剐了张乐行的儿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还让人将张喜的肉塞到张乐行的嘴里。
张乐行虎眼瞪裂,牙齿咬碎,痛骂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恼羞成怒,喝令刽子手用利钩把张乐行的舌头勾出,撕烂。
刽子手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对张乐行改变了施刑手法,先不动刀,用铁钩捅入张乐行的肛门,把里面的肠子勾出,拴在马桩上,然后掰开张乐行的双眼,要他观看自己的肠子,再用小刀寸寸切割,还担心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
张乐行也真是世间罕有的奇男子,被剐了一千多刀,始终没有叫喊求饶。
可以说,张乐行受到的惨刑,受旷古未有。
张乐行遇难后,张皮绠改投于张乐行堂弟张宗禹部下,跟随张宗禹转战山东。
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将把僧格林沁大军引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发大军围歼。
该战,捻军大获全胜。
只有十六岁的张皮绠在一片被兵马糟蹋得七歪八倒的麦田里发现了身穿黄马褂、头戴三眼花翎的妖王僧格林沁,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刷就是一刀,将之砍翻在地。
当初张乐行被害,涡河两岸的人民悲伤无限地唱:“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指张乐行)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
此日沃王张乐行的大仇得报,捻军上下无不加额相庆,全军传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
僧格林沁死,已经平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灭捻军。
张皮绠的父、母、哥哥均死于军中,捻军失败后,他退隐山林,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子,后到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生意,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流传很广,杀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寻找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年,改名为张凌云的张皮绠和粮店伙计喝酒,酒后吐真言,说出了当年斩杀僧格林沁的往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耳目侦知,结果全家被诛,他本人受到了凌迟酷刑。
值得称赞的是,张皮绠以沃王张乐行为榜样,受刑时,神色自若,不失英雄本色。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名字叫张皮绠。
张皮绠生于1849年,安徽涡阳北张楼村人。
1865年4月,清军与捻军在曹州展开大战。捻军张宗禹将僧格林沁引进捻军的包围圈。
捻军从不同位置突然袭击清军,将清军分割成几段。对于每一段的清军,捻军逐一消灭。
僧格林沁在突围时,被捻军射中一箭,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因为人单势薄,僧格林沁悄悄钻进麦田里躲藏起来。
捻军将领命令所有士兵到麦田里搜索,防止有漏网之鱼。张皮绠手中拿着一把锋利的长柄镰刀,在麦田里仔细搜索,看看有没有残余的清军。
在麦田深处,张皮绠发现了一个清军军官。这名军官穿着黄色的马褂,躺在麦丛中。
张皮绠只有16岁,他发现清军军官时,既兴奋又害怕。当看见有一条血迹照直延续到这名清军军官身边时,他知道军官受伤不轻。
张皮绠尽量放轻脚步走到军官身边,举起手中的镰刀对着军官就是一顿胡乱猛砍。清军军官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砍得鲜血四溅,无法动弹,很快一命呜呼。
张皮绠报告捻军首领。首领过来仔细辨认,被砍死的就是僧格林沁。
捻军首领奖励张皮绠一笔银子。时间不长,张皮绠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
张皮绠父亲和哥哥都在捻军军队中战死了,家中只有嫂子一人,生活十分艰难。张皮绠带上银子离开捻军、回到家乡。
张皮绠回到家乡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凌云,娶了一个老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张武。凌云在家乡同时造酒、磨油,又在新兴集上开了一家粮坊,生活过得还不错。
1873年,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一直想彻底剿灭捻军,同时也想为僧格林沁报仇。
丁宝桢安排3名暗探,化装成做生意的商贩,来到涡阳。3名暗探在永城裴桥一带四处打听了十几天,没有找到张皮绠。
3名暗探回到涡阳新兴集上,住宿在一家粮坊中。非常巧合,这家粮坊店主正是张皮绠。
3名暗探住下来之后,约请店主喝酒。几个人边喝酒、边聊天。3名暗探都劝张皮绠喝酒。不知不觉中,张皮绠已经喝醉了。
暗探见他喝醉了,就开始试探性地询问:当年这一代捻军非常勇敢,将僧格林沁打得大败,而且还杀死了僧格林沁。
已经醉了的张皮绠听见他们这样一说,顿时兴奋不已。
他对暗探说:杀死僧格林沁的不是别人,就是我张皮绠。
暗探故意说:你吹牛吧,你有什么证据吗?
张皮绠还真不服输,他走进房中,拿出当年从僧格林沁身上取下来的朝珠、给暗探观看。
3名暗探确认无误:这家店主就是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暗探们秘密逮捕了张皮绠,将他带到涡阳衙门。
后来,按照圣旨,他们把张皮绠押解到山东济南。在济南,丁宝桢审讯张皮绠。
张皮绠情绪激昂,毫不掩饰。他把杀死僧格林沁的经过重新描述一遍。整个经过清楚生动,犹如绘画一般。
丁宝桢审讯完毕,命令刽子手用刀子将张皮绠割成一个个碎片。
张皮绠被凌迟处死的时候,年仅24岁。
因为喝酒多了,讲错了话,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张皮绠之死亏不亏心?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僧格林沁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在清廷中统领重兵,深受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的宠信。
(僧格林沁浮雕)
僧格林沁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1855年,由于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并生擒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僧格林沁成功晋升亲王。不过,在1860年与英法联军的作战中,僧格林沁连败于天津、张家湾、八里桥,招致了主和派大臣的埋怨。最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僧格林沁也被革去爵位。
虽然被革爵,但僧格林沁依然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统兵大将。同年,由于直隶、山东等地捻军起义,僧格林沁被恢复爵位,迅速前往战场平乱。
殊不知,这一次的平乱,也使得这位晚清名将丢掉了性命。而且更加窝囊的是,他竟然在麦田里,被捻军一个叫张皮绠一少年轻松割下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割下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和五省兵力多次击败捻军,先后招降和打散捻军近三十万人。尽管捻军损失惨重,但他们却非常顽强,始终没有被完全剿灭。
当时的清廷中,除了僧格林沁外,镇压农民起义最厉害的就要数曾国藩了。由于捻军迟迟没有被消灭,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剿捻。
(曾国藩画像)
僧格林沁向来看不起汉军将领。在他看来,曾国藩北上无疑是对他的侮辱。于是,急于求成的僧格林沁决定,加快消灭捻军的进度,一定要在曾国藩军队到达之前完成任务。
也正是由于他的急切心情,僧格林沁被捻军将领张宗禹引入了山东曹州高楼寨,遭到了捻军的完全包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捻军盟主张乐行已经被僧格林沁抓住,并处以了凌迟之刑,而在曹州统领捻军的张宗禹,正是张乐行的侄子。也正是由于叔父的惨死,张宗禹对僧格林沁可谓恨之入骨。此次包围僧格林沁,他更是憋了一股劲,发誓定要将其斩杀。
僧格林沁在中计后损失惨重,本来他是指望着顽强抵抗等待救兵,但由于捻军冲杀的势头太过凶猛,僧格林沁估摸着自己可能守不住。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放手一搏,带领部队杀出重围。
僧格林沁没能创造奇迹,在突围到吴家店一带时,他已经伤得无法再骑马,于是只能潜伏于麦田之中。
(张皮绠剧照)
张宗禹赶来之后,便下令部队开始了大范围的地毯式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终,年仅16岁的捻军将士张皮绠,在麦田中发现了一名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将领。他也不知道是谁,二话不说,上去就给了清将一刀,结果了那人的性命。张皮绠将清将的帽、珠、花翎穿戴在了身上,回到军中复命。经过确认,那名清将正是僧格林沁。
叱咤风云的僧格林沁,就这样死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尽管张皮绠此人名不见经传,但清廷依然下达了高额悬赏,要为僧格林沁报仇。
捻军失败之后,张皮绠由于名声太大,不得不选择退隐山林并隐姓埋名。他给自己改名为张凌云,不仅娶妻生子,还开了个粮坊,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对于杀死僧格林沁一事,张皮绠向来是绝口不提。毕竟祸从口出,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次他在与粮坊伙计喝酒的时候,由于多喝了两杯,便讲起了自己当年斩杀僧格林沁一事。结果此事很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的耳目探知。张皮绠全家被抓,自己也被凌迟处死。
(参考资料:《清史稿》)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幼年的僧格林沁家境十分贫寒,但血统却很高贵。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祖先上溯二十六代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他的父亲是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王的远房亲戚。
1825年8月,僧格林沁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机遇。第九代科尔沁索王病故,由于老索王无嗣,道光帝下令从郡王近亲少年中遴选承继,最终,僧格林沁被选中,这一年他十四岁。
科尔沁索王是道光帝的女婿。僧格林沁继嗣后,便成了道光帝的外甥。有了这层关系,僧格林沁一路升迁,三十九岁时已是镶黄旗蒙古都统。(镶黄旗为上三旗之一,都统为旗兵最高职务,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
道光帝驾崩时,僧格林沁是顾命大臣,名副其实手握重兵的当朝显贵。
但血统和好运并不是僧格林沁发迹的全部,由他统帅,一度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才是他威名震动的真正资本。
扑灭剿杀太平天国北伐两统帅林凤祥、李开芳,便是僧格林沁在咸丰朝立下的显赫战功。
因此战功,僧格林沁名声大振,咸丰封他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
四年后,僧格林沁再次因战功震动朝野,天津大沽口保卫战,激战一天一夜,最后击沉英国军舰四艘、重伤六艘,英法两军伤亡人数高达400多人。
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军首次在对外作战中取得胜利。事后就连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马克思也对这场战斗给予了关注和肯定。
然而,赢得这一人生最大亮点后,僧格林沁的军事生涯便走进了蹉跎岁月。
一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僧格林沁兵败通州,受到严谴,被拔三眼花翎,撤职查办。
但随着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曾国藩权势如日中天,僧格林沁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重转机。清廷有意扶植他,让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节制五省兵力,以便对曾国藩形成制约和震慑。
僧格林沁向来藐视曾国藩,他曾公开放言说,若论战斗力强弱,”皖军为上,豫军次之,楚军(指湘军)为下。“
居然硬说豫军都强过湘军,可见僧格林沁一味想猛踩曾国藩的心态。
但嘴皮上的说法终归难以形成僧强曾不堪的事实,所以剿捻战场就成了僧格林沁压制曾国藩的唯一机会。
1862年僧格林沁节制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开始对捻军穷追猛打。但因为骨子里的傲慢,因为太想全面压制曾国藩,僧格林沁从一开始便犯了不顾实际,急功冒进的致命错误。僧格林沁觉得他的蒙古铁骑天下无敌,区区捻匪岂有不速灭之理。
然而,捻军的快马骑兵并不在他之下,不仅不在他之下,相反捻军利用自己善于机动的特长,跟僧格林沁玩起了”以走疲敌“的策略。
结果,疲于奔命的僧格林沁接连遭到重创,而捻军却是四处纵横,在直隶、河南各地如入无人之境。
朝廷见增格林沁剿捻不利,一边下旨严斥其无能,玩寇纵敌,一边准备换将,调曾国藩上阵。
为了打破不利败局,本就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愈发地一意孤行,这无疑为他接下来的败死埋下了伏笔。
曾国藩对此曾评价说:”此于兵法,必蹶上将军。“
很快,曾国藩的说法应验了。
1865年5月17日,一路疯狂猛追、疲惫不堪的僧军追至山东曹州,在菏泽高楼寨一带遭到捻军伏击。
捻军主力埋伏于林中,先派小部骑兵诱敌深入。18日,僧军进入伏击圈,数万捻军呼啸而出,分三路掩杀。
激战数时后,僧军迅速溃败,狼狈不堪的僧格林沁被迫率残部退向高楼寨一个荒圩内,被捻军团团围住。
当天夜里,僧格林沁率少数亲随,冒死突围。据杭州将军陈国瑞的报告称,三更时分,僧王率部冲出围墙,未至贼壕,已被发现,捻军开始围裹。此时,枪声不绝,乱军中可闻僧王督军大喊杀贼。
无奈捻军恃众包抄,越裹越厚,困在垓心的僧王并无少怯,遂抽佩刀,手刃悍贼。
激战中,僧王战马被长矛刺中,受惊跃起,僧王坠马落地。
天亮时分,人们才发现”将星陨落,身受八伤,生颜宛在。”
据《太平天国史》记载,僧格林沁最后被杀是在一片麦地里,而致他于死命的竟是一个未成年的捻童张皮绠。
据说,张皮绠是五更起来拾粪时发现的僧格林沁。当时,僧王已无法动弹,张皮绠一看是个清妖,便靠过去乘其不备猛地将他一阵乱砍。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挂掉了。
不过,关于僧格林沁之死,还有另外的说法。
清廷小吏欧阳昱所著的《见闻琐录》中是这么说的:僧王部下有一个姓乌的,一向强悍,利用部众对僧王的不满,迷惑众人,制造混乱。那天僧王刚吃过饭,乌某便从后杀之,后率其众欲投捻军。
第二天,潘鼎新带兵赶来,剿杀叛贼,斩乌头颅,挖乌心肝,以祭僧王。
哪种说法是真相呢?
清廷小吏的言之凿凿并不能取信于众,相反倒有为尊者讳之嫌。
毕竟,堂堂蒙古王爷最终竟死在一个小屁孩手里,太丢人了,清廷得粉饰一下。
清廷随后处心积虑地誓要捉拿张皮绠,也能印证这一点。
张皮绠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闹饥荒,民不聊生,同县人张乐行发动捻军起义,张皮绠全家参加了捻军。
捻童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时,并不知道死在自己手里的是个多大的人物,小屁孩杀完人后,把僧王身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
知道所杀之人是蒙古王爷后,张皮绠私藏了僧王的朝珠什么的。也可能是捻军不稀罕清廷这些破玩意,便赏给了小屁孩。
关于僧王是怎么死的,清廷虽然没有亲见者,但民间的歌谣传的太凶了——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这成了张皮绠炫耀的资本,也成了他的催命符。
为了给僧王报仇,加之歌谣传的凶,清廷始终没有放弃在民间搜捕张皮绠。
张皮绠在捻军中混了几年后,因家中人都战死了,不久便带着战利品,隐姓埋名回家过小日子去了。
买田置地,娶妻生子,又造酒,又经营粮坊,据说二十来岁的张皮绠日子过的很不错。
但当年杀僧王这事,他终归没能烂在肚子里,毕竟这事太值得炫耀了。
一次醉酒后,没忍住,张皮绠终于脱口向人炫耀起当年的牛叉事。
不幸的是,他的炫耀让清廷的探子听了个真真切切。
山东巡抚丁宝桢得报后,随即派兵捉拿张皮绠。
据说在张皮绠家,丁宝桢搜到了僧王的朝珠。
铁证如山,张皮绠被凌迟处死。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没有铁证,有那些话,他多半也活不了。
不剐了当年的凶手,清廷的颜面何在!丁宝桢怎好交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