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我们都知道刘邦能够最终君临天下,与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谋而以定天下,说明谋士在古代的战据十分的重要地位,张良萧何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和智囊团,对于刘邦能够成就有很大的功劳。那么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不是在刘邦身边,都在项羽身边,那么最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其实我觉得即使项羽拥有张良和萧何,最终还是会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总的来说和其性格有关,我们来结合史实综合分析一下。

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攻破咸阳,项羽知道后非常恼火,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与刘邦对垒。那时候项羽拥军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兵力悬殊,范增劝项羽抓住机会,攻打刘邦,项羽营中项伯与张良交好,知道项羽可能攻打刘邦之后,连夜来到刘邦军营,私会张良,劝说张良逃跑,张良告诉刘邦之后,刘邦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让项伯帮他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第二天一大早,便率领众将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宴会期间,亚父范增多次像项羽使眼色,暗示项羽刺杀刘邦,但项羽于心不忍,视而不见。范增恐错过这次大好机会,便让项庄舞剑助兴,实为暗杀刘邦,但因项伯从中作梗,刺杀失败。宴会途中,刘邦趁机溜走,这次宴会间接促使了项羽兵败而刘邦建立汉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宴会中,即使项羽拥有著名的谋士范增,但是项羽妇人之仁,不听范增劝告,以致放虎归山。

残暴不堪,刚愎自用

刘邦进入咸阳之时,禁止士兵夺取百姓财物、骚扰百姓,并且亲自安抚百姓;项羽入咸阳之后,不仅大开杀戒,并且火烧秦王宫,大火烧了三月有余,致使王宫满目苍夷,百姓怨声载道,项羽掠夺美女珠宝之后便准备回江东,有人劝谏他说关中富庶,可以成立霸业,但项羽目光短浅,不听劝谏。所以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是项羽。

任人唯亲,嫉贤妒能

项羽并不是没有良人辅佐,被刘邦誉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早期便在项羽手下,多次向项羽进谏,但项羽两耳不闻,后韩信自觉重用无望,才投靠了刘邦;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多次劝告项羽趁刘邦羽翼未满攻打刘邦,但项羽总是推脱,错失大好时机,后来刘邦被困荥阳,令陈平暗中使用离间计,范增被项羽猜忌,一怒之下,辞官隐退,但却病死在途中。项羽有能人而不善用,也是他的一大败点。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之后,曾对刘邦分析过天下形势,其中便涉及到对项羽的评价:项羽是当今最强武将之一,虽然有勇但无谋,力能举千鼎,一声怒喝,会令人胆战心惊。项羽待下属宽仁体贴,但是却重用亲信,每次分封时,总是将亲信分封为王,其他人都忿忿不平,由此可见,得人心者,才得天下,项羽已经在江东失去了人心,下属只是惧怕项羽的力量而不敢反抗。

张良,号称刘邦的“智慧锦囊”,是当时著名的谋士,多次运筹帷幄,屡献奇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萧何,在刘邦带兵出征时,他安抚百姓、提供军需,让刘邦无后顾之忧。二人皆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但遇不到贤主,那又如何?千里马虽好,也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项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伯乐。

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是的,还会是项羽。

刘邦在建立天下之后,对有功之臣进行赏赐之际,抛出来了这么一条问题:“为什么我可以夺得天下,而项羽却不能得到呢”,这个问题让宴会上的群臣浮想联翩,一个个的说了很多拍马屁的话。

但是刘邦却沉默不语,最后答案还是刘邦进行的揭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刘邦的总结非常到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起战略谋划、高瞻远瞩,我刘邦肯定是比不上张良;比起安抚百姓,维持统治秩序,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我刘邦肯定是不如萧何的;如果比起带领数百万的军队打仗,攻击的地方都会攻下,打过的战争都会胜利,我刘邦肯定是比不上韩信的。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之所以取得天下,完全是因为我可以善于使用运用他们,像项羽那厮,一个范增都没办法好好用,总是疑神疑鬼的,这就是他被我击败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刘邦的这波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就算题目中说的这种情况出现了,萧何和张良都跟项羽了,考虑到项羽这家伙的脾气,再思考一下汉初三杰的韩信当初在谁军队里面,为什么会到了刘邦手底下?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就算汉初三杰全在项羽手上,这种天下第一的好牌,项羽也能输的一干二净的,毕竟韩信这种军事天才项羽都能只当做一个卫士来用,恐怕张良和萧何要被当做是军队里面普普通通的文员或者监粮官吧。

更何况,看看项羽对待范增这种与张良萧何这种谋士同级别的顶级谋士,范增可还是项羽的亚父哦,项羽都对范增疑神疑鬼,不敢全信,还把范增赶回老家了,项羽这种刻薄寡恩且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家伙,萧何和张良真要跟了项羽,哪天忍不住露出了才华,出了些比较好的计策,一旦敌人巧施反间计,怕是要被项羽这种奇葩性格直接打到死吧。正所谓“项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项羽的军中就算给项羽整个楚汉争霸的谋士全豪华整容,项羽都不能正常发挥出这些谋士的能力,大都是暴殄天物,这些谋士没几个能忍受项羽这种傲娇性格,必然会和历史上的韩信一样,大量投奔刘邦军队中。

用韩信跑到刘邦军中和刘邦对话时候对项羽的评价来解释,刘邦当时经过萧何的多次劝谏,同意与韩信对话,韩信于是非常赤裸裸的告诉刘邦,刘邦你不需要害怕下雨,我刚从项羽那边过来,他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我(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卫士,项羽这厮看上去很勇猛,力能扛鼎也就算了就连他的一声怒喝,都会把猛士吓得胆战腿软。

可是项羽这个人性格有问题,他总是不能完全放手任何人,任用贤将总是疑神疑鬼,动不动就把人家撤职;项羽虽然看上去非常懂礼貌,像一个真正的贵族,接人待物总是非常客气,很有大家风范,士兵臣子一旦有了个疾病,项羽总是痛苦的流出眼泪,然后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看上去别提多仁义了,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韩信的这种吐槽很明显就是项羽不管得到多少猛将谋士,都必然会失败的最终的原因。

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如果要是从小就对项羽好好教导,将他“刚愎自用”诸如此类的性格改掉的话,那么也许“楚汉争霸”之时的项羽在有了“左萧何,右张良”的帮助之下,建立楚朝的胜算自然就会大了很多。那么如果按照题目中的假设来看,当时项羽身边还有个“亚父范增”,但是依旧没有任何卵用。就算真的在范增的基础上将萧何、张良两位大能之才交于项羽,那也是白搭,结果只能是活活被气死,要不就是和当年的韩信一样,郁郁不得志后转投刘邦,到头来的项羽,仍旧只是个孤家寡人。

对于天下人来说,范增当初“竖子不足与之谋!”来骂项羽可不是白骂的。奈何即便范增出走、半路气得吐血而死,到头来也没能骂醒项羽这“竖子!”这也实在怪不得什么。反观相比于项羽之下的刘邦,即便之前各方面都落后于项羽,但是凭借着其接人待物的和善态度,之后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最终于乌江逼死项羽,成功夺取天下,建立大汉。性格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平民百姓如此,帝王也如此。

项羽与人相处的方法甚是特别,根本就不像是一位将才或者加冕皇者。“有功者避之,有能者弃之,有贤者疑之”如此性格之人,怎么能让天下奇人异士全心全意为你项羽所用?我们先看细数一下项羽过往“把能人异士气走”的案例。①国士无双者韩信。韩信当初没有投靠刘邦之前曾在项羽手下执戟,奈何韩信毛遂自荐多次,献计献策多次,就是得不到重用;②纵横美貌的陈平。陈平本事项羽手下的一员足智多谋的谋士,《史记》曾言道:陈平足智多谋可比张良、统兵打仗可比韩信、为政理勤可比萧何。奈何项羽却因司马卯叛乱意图杀掉陈平,幸得陈平投靠刘邦。在刘邦手下的陈平,可以说是屡出奇谋,纵横兼并,样样精通。此二人只是代表,他们在项羽手下可以当做石头被看待,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他们却依旧胸怀天下,寻找明主,最终他们在刘邦那里风采皆发,发光发迹。

要是说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仍可归结于项羽之性格,因为刚愎自用、好高骛远而导致手下能人异士尽失,最终也正是这份多疑猜忌之心使得原本属于他的大好江山转眼间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便是心胸宽广、知人善用的刘邦。刘邦单纯和项羽比起来也许并不如项羽,但是直至“楚汉相争”的最后关头,西楚霸王的项羽是只零破碎的仅此一人,而面对着他的却是一群人。那群人中间就有很多曾经因为项羽心胸狭隘而众叛亲离的那些人。所以说到头来,还是项羽的性格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大好江山拱手让与了刘邦,莫说是张良萧何,恐怕神仙的神助攻对于项羽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萧何,张良,韩信成就了刘邦这大汉天子,也在成全自己,汉初三杰隆重登场,刘邦的成功离不开能臣武将的辅佐,那么反过来推理一下,如果萧何,张良都在项羽身边,失败的还会是项羽?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能让项羽听话的就一人。

项羽从小就不太喜欢经史子集,对武术也是学学则弃之,其叔父项梁问他要学什么,他说无人敌的招数,于是其叔父便叫他兵法,后楚国被灭,作为楚国一份子的项梁,项伯与项羽辗转四处,为的就是高举反秦大旗,他们的信念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在其叔父的授意下下,项羽手起刀落除掉了会稽太守殷通,积攒了原始一些反秦资源,在多次筹划后,项羽所部的势力慢慢铺展开来,虽然项梁与项伯都是他项羽的叔叔,都是项羽能听进去的似乎只有他项梁,可惜的是项梁连破秦军之后非常骄傲,在与章邯对阵时,被章邯被杀,至此没有人能劝阻得了项羽,他另外一位叔叔项伯不能,虞姬也不能,甚至是被他称之为“亚父”的范增也不能,于是曾经在他手下待过的陈平就这样的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其次,项羽的性格注定了结果。

项羽是属于那种自嗨型的英雄,对于臣服自己的都可以商量,甚至在范增多次劝谏的情况下,依然放走了将来的对手刘邦,范增告诉项羽,刘邦是市井无赖,贪财好色,为什么能在夺取关中之时,退出所得城池,约束手下,《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连自己的亚父都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也难怪他的叔叔项伯会多次帮助张良与刘邦,真的让萧何与张良入他项羽的阵营,不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因为他眼里谁都没有自己牛,可不是打天下后,又分封出去了,自己自称为“西楚霸王”,可见智商,情商都不是出类拔萃的。

最后,从陈平与韩信的跳槽看问题。

在天下人都在反秦之时,项羽的威望日渐增强,于是乱世人才陈平与韩信都纷纷前往投靠,《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韩信: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看到了吧,韩信对项羽说了这么多,其实就四个字可以概括:妇人之仁!而作为对手的刘邦评价项羽失败的原因中有一条,那就是: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再来看看陈平,据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按理说项羽对他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会投靠刘邦,一定程度上就是看出项羽的刚愎自用,狂傲不羁注定难成气候,萧何和张良其智谋也是比较靠前的,他们懂得良禽折木而栖的道理,所以即使有张良与萧何,最后失败的依旧是项羽。

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不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以后的道路。项羽出身名门贵族,自幼熟读兵法。打仗勇猛过人,力能举鼎,深受士卒爱戴!但是,项羽轻文人,慢诸侯!

总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不需要任何人来改正。这种性格的有能力的人,一般前期都是顺风顺水的,但是长久不了!

古代文人谋臣更喜欢刘邦这种不学无术的市井小人。因为这样的人更尊重人才,更珍惜谋臣。而且这样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像项羽,太过义气=妇人之仁。

所以即使项羽有了萧何张良这样的人才,也只会闲置在朝,不会得到重用。何不见,兵仙韩信在项羽帐下,最高只做了执戟郎。最后转投刘邦,立马被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如果说萧何跟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会是项羽吗?

如果萧何张良都在项羽身边,那么失败的还将是项羽。

为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魏明帝曹叡于公元239年逝世,遗诏由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不断地把其他势力排挤在权力之外,包括司马懿。

公元249年正月,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装病在家的司马懿得到消息后,立刻采取行动。他首先发动了自己养的几千兵丁,与司马师掌握的一部分禁军一道,以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城门,占据了武库。同时,以太后命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兵权,但给他们兄弟封了侯爵的爵位。

大司农桓范是曹爽的同乡故旧,曹爽对他礼遇有加。遇到这种变故,桓范当然站在曹爽这边。城门被司马懿封了,但难不住桓范。他假称奉诏令出城,直奔曹爽而去。

司马懿得知后对谋臣蒋济说:“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桓范是很有智谋,但曹爽就象劣马贪恋马房的草料一样,因顾恋他的家室而不能作长远打算,所以必然不能采纳桓范的计谋。”

桓范到了之后,给曹爽提出了策略。曹爽当前最大的优势是与天子在一起,他劝曹爽把天子带到旧都许昌,然后以勤王的命令调集天下军队攻打司马懿。同时桓范自己掌握着天下钱粮,后勤补给不是问题。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从。最终司马懿必败。

曹爽仍犹豫不决,他们兄弟从初夜一直坐到五更,仍然不能决定。

司马懿同时派人劝说曹爽,告诉他应该尽早归降;并指着洛水发誓,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曹爽最终把刀扔了说:“即使投降,也不失做个富家翁!”

桓范顿足捶胸,痛骂:“曹子丹这等英雄,却生下你们这群蠢猪!害得我今日要跟着你们被灭族了。”

果然,没过多久,司马懿诬以谋反,把曹爽兄弟一党以及桓范都诛灭了三族。

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以司马懿集团对曹爽性格的了解,他们知道桓范去了也白去,计谋不会被采用。曹爽还是会贪恋留在洛阳的家室钱财,无法做出更有利的长远打算。驽马恋栈说的就是曹爽这样的。

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以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眼里放不下任何人;即使有萧何张良在身边,他也无法听取他们的长远谋划。

范增就是典型的例子,计谋不被项羽采纳。而且,刘邦这边仅仅使了一个粗陋的反间计,就成功把项羽与范增给离间。

因此,即使萧何张良都在项羽身边,最终失败的还将是项羽。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