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刀有什么特点?它与日本刀有何区别?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早在太祖当政时就已经专门设置了管理兵器的军器局。明朝的军刀样式繁多,比如摩挲刀、滚刀、马刀等,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承袭宋代军刀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小部分是引进或仿制日本刀。
事实上宋代以后,日本刀的锻炼水平就已经超过了中国刀。这一点可以从欧阳修《日本刀歌》的“宝刀近出日本国”一句得到验证。
日本刀承继了唐大刀的优点,刀身修长,刀刃轻薄且锋利无比,使唤起来非常方便,无论是在尺寸上还是刀制上都特别方便近身格杀。相比之下,明早期的军刀不仅刀身偏短,且刀体较重,非常不利于近身格杀。
戚继光在与倭寇的交战中就发现了明刀的弱点。另外倭寇的打法也种类繁多,明军在不熟悉倭寇战斗历史的情况下很容易吃亏。所以戚继光就决定借鉴日本刀的优点来改良明刀。
明中期后,明军开始大规模推广这种经过改良的日本式刀,故我们能在电视剧中看到明军士兵也配有日本式的长刀。
当然大规模推广只靠日本进口是行不通的,大部分还是得靠明廷自己生产制造。 《纪效新书》中就有对造刀的相关记载,“造刀所用的铁料必须多炼多打磨,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刀刃追求的是锋利,所以也要多打磨。最重要的是对刀尖的分辨,经验丰富的刀匠知道用利器试砍刀芒,如果刀芒有肩,就不是好铁。另外手柄要短一些,刀体形状要弯一些”。
戚继光无疑深谙日本刀的锻造之法,而由于这种经过改良的明刀最早也是由戚继光提出,所以其也被统称为“戚家刀”。
那么大名鼎鼎的“戚家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一、戚家刀的概念与整体风格戚家刀在旧有明刀的基础上,将刀刃的弧度加大,刀刃的宽度也缩小,经过这样打磨的刀刃就形成了“V”形开锋,更具切割力。
这样的刀刃设计与日本刀的特点很相似,所以在刀刃上戚家刀充分借鉴了日本刀的优点。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在刀尖上,戚家刀的刀尖非但没有变得更尖锐,相反还变成了弧形,这点有点像汉代的铁刀。而日本刀的刀尖却非常锋利,他们将其称之为切线,故在刀尖上戚家刀与日本刀差异比较大。
戚家刀刀制上的特点还体现在刀背上,其将旧明刀刀背的两个侧面削薄,这样刀背上就出现了一条栋线,如此不仅能减轻刀刃的重量(节省制刀原料),还可以增强刀刃的锋利度。
另外这样设计的原理还在于明兵与倭寇的刀法不一样,明兵还是比较擅长传统的大开大合式的砍与削。
二、手柄造型戚家刀的刀装在材质上主要有铁和铜两种,而手柄造型主要有方形、四瓣瓜型、柄头下弯茄形等三种。下面笔者就以这三种造型展开论述,以求能帮助读者看到戚家刀手柄造型整体的设计风格。
(1)方形:方形装具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刀把上有个椭圆形的刀挡,就在小折沿的地方,而在面向刀刃的部分又有一个沿口,沿口的形状以垂直为主。
方形刀柄的虎口被称为缘口,缘口上有两个面,分别是长方形和梯形,刀尾有个长方体的零件,被称为刀首。刀茎靠近尾部的地方一般会穿孔系绳,既有装饰美化作用,又能通过手绳将刀紧紧控制住,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脱手。
(2)四瓣瓜型:四瓣瓜挡又被称为木瓜挡,也属于比较多久的一种刀挡。木瓜挡也分为立沿和平挡两种。立沿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概是明代晚期,虽然它是立起来的,但是高度不大,只有5毫米左右。平挡的特点就是中间比较厚,边缘比较薄。平挡一般都是铁装,但也有一些平挡会在边缘滚边甚至是雕刻图案,这种平挡一般只有早期才能看到,比较金贵。
(3)柄头下弯茄形:这样的形制比较特殊,它的刀首也不像方形和木瓜形那样是椭圆形的,而是弧形的。弧形铁片包裹手柄的后半部分,这样整体上看起来刀柄就像是一个下卷的云头。
其他部分,像缘口和刀茎都和方形刀柄的样式差不多。刀挡与木瓜挡一样,都是铁装的,只是它一般会增加一些纹饰,主要有纹银、米字格等几种。
三、刀刃锻造刀刃锻造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逐步臻于成熟了。这个时期的中国刀在继承传统锻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日本和西亚的炼刀技术。戚家刀的锻造主要有两种类型,区别就是有无花纹。
花纹效果明显的一种其花纹形式多样,其中传统的中国图案居多,这样的戚家刀多产自山西、河北两省。无花纹效果的类型其刀体钢质青白。从现存可查的戚家刀来看,采用日本锻造方式的还是比较少。因为采用日本锻造方式炼出来的刀,虽然其性能比较优良,但是锻造方法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合批量生产制造。
戚家刀学习日本刀的风格后,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戚家刀的刀姿距手柄一尺以上开始成弧线,中国话称之为“反”。
由于每个地方、每个刀匠的炼制方法不同,所以“反”也有大小之分。因为中国士兵在战斗中更习惯更擅长劈砍,故戚家刀的“反”其弧度特别大,就像是在一个大圆弧上截取了一段,而日本人则比较擅长刺击,所以日本刀靠刀刃一段就显得比较直。
当然戚家刀也有平造,平造的特点就是它的刀刃没有镐线,但它也不是和日本刀一样直,它还保留了一点镐线,这体现了戚家刀在学习日本刀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锻造风格。
另外,明刀也不像日本刀那么注重刀体的打磨精细,它更侧重刀整体的使用价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更追求性价比。 经过改良后的戚家刀跟随戚家军南征北战多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戚家刀成就了戚家军的赫赫威名,而戚家军也使戚家刀名扬四海。
戚家刀有什么特点?它与日本刀有何区别?
首先,戚家刀的这个称呼并不准确。所谓的戚家刀的说法大多是来源于戚继光与倭寇作战时使用的长刀。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明代茅元仪所著《武备志》中记载:长刀,倭奴所制,甚利于步,姑所未备。此外还有很多明代关于倭寇的文字记载中都有提及长刀这一概念,而从未出现戚家刀这一称谓。正确的说法就是:戚继光根据倭寇使用的刀改良后,装备于明军的一种兵器,叫做长刀。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戚继光这么厉害的人物,他发明的刀怎么能叫的这么不响亮呢,所以改了个名字吧。关键人家本人都没敢这么叫。
其次,长刀的特点最主要的在于使用方法,因为同样是从倭寇处学习而来,主要目的是为了克制倭刀。在《纪效新书》中也有记载: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身多两断。可见倭寇从兵器到战法,都让明军很难抵抗。因此戚继光学习了倭寇的刀法,将其编入军阵序列,通过多兵种的配合,最大程度发挥了长刀的优势,弥补了明军与倭寇作战中的劣势。
戚家刀有什么特点?它与日本刀有何区别?
日本刀来源于唐刀也就是唐横刀,唐刀是在汉刀又称环首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环首刀
唐刀采用汉刀百炼钢技术并采用包钢技术使唐刀内硬外软拥有极好的韧性,外观上唐刀去掉汉刀的扁环、加长刀身、延长刀柄、这样可以双手持刀唐刀比汉刀有了极大的进步,
唐横刀
唐横刀
中日白江口之战中唐军把日军杀的大败,日本虚心学习唐朝一切,唐刀传入日本当时日本已经得到汉刀的技术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形成现在的日本刀,
日本刀
日本刀
日本刀
唐刀到唐朝以后技术逐渐失传。明朝中期倭寇开始祸乱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在和倭寇作战中发现明军的刀碰到日本刀往往折成2段,戚继光强烈感觉到明军武器上的差距,这时明朝从日本进口了1万多把武士刀,戚继光从中得到2000多把戚继光潜心研究日本刀吸收和借鉴日本刀,中国丢失的包钢技术也重新从日本刀上得到,戚继光最终创造了戚家刀,
戚家刀
戚家刀
这种刀很细长有一定弧度手柄有明显的向下弧形,可以单手双手持刀,刀的长度比日本刀长一寸,可以劈、砍、刺、带、日本刀只能劈砍,戚家刀是专为克制日本刀而产生的。
戚家刀有什么特点?它与日本刀有何区别?
本身戚家刀这个称谓应该说是来源于民间的叫法,民间基于对戚继光抗倭功绩的纪念而形成的俗称!当然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对战刀的改良也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今天的古代刀具收藏者普遍对这种所谓的戚家刀有一个比较正式规范的叫法就是仿倭刀,从字面容易理解就是仿造日本刀式样的中国刀。估计从明代早期开始日本就有向中国出口刀具的贸易,因为日本刀的总体质量那时候就已经全面超过中国,特别是在明代中期的对倭战斗中中国本土的刀具更是无法与倭刀抗衡,这样一来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将领对中国的战刀进行了较大的改良,以倭刀为蓝本以中国的锻造技术为基础而仿制出的刀具就是今天俗称的戚家刀。这些仿倭刀一直延续制造致清代初期,实际上现存的所谓戚家刀中相当一部分不是明代制造的而是清代的作品!
戚家刀有什么特点?它与日本刀有何区别?
戚家刀是根据中国需求制作,倭刀是根据倭人需求,倭寇中的浪人是职业武士,专业武术家。
戚家军的普通士兵是团练,民兵,连职业军人都不算,所以靠的不是武技,是服从命令,集体协同作战。
戚家刀的技法大约等同于:抗战大刀,简单实用,不需要大量训练,速成。
配合作战,所向无敌。
但是散兵单打独斗,单兵技术完全不如浪人,浪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雇佣兵,职业军人靠卖命吃饭。
戚家刀有什么特点?它与日本刀有何区别?
戚家刀与日本刀的区别有很多,择要谈几点。
戚家刀的产生,肯定与日本刀有关联。戚继光亲自参加平倭战争,对日本刀的威力,是有深刻认识的,应该说戚家刀肯定吸取了日本刀制造和装备使用的经验,与中国已有的长刀相结合,取长补短,形成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特有的刀具制作和训练使用方法。
不同点主要有:
一、装备的用途不同。日本刀在战场上不是主战装备,是日本兵除长矛以外的副武器。而戚家刀是弓弩的远程射击部队的格斗兵器,主要用于弓弩手的肉搏作战。
二、日本刀法较短且弯曲,以劈砍为主,它的作战对像是同样持刀的对手,包括刀法也是以克制敌方刀法为主要训练内容。戚家刀长直类枪,既强调劈砍,也强调刺击,在使用方法上更类似枪,《纪校新书》中记载的刀法,都是以对手的长枪为作战对象,而且很多人不注意的一点是,戚家刀手必配镖囊,以飞镖(刀)来克服刀不能及远的不利因素,利用飞镖扰乱敌人,乘机冲上前砍杀。这更证明了戚家刀是为了帮助弓弩手克制手持长兵的敌人,用以战场杀敌的特点。
归纳一下:戚家刀与日本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戚继光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他精心设计的,当是战场上用以杀敌制胜的绝技,质朴实用,绝对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