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满清立国之后,为了管辖如此庞大的疆域,共设了八大总督之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直隶总督还有大家同样耳熟能详的两江、云贵、陕甘、两广、湖广、闽浙、四川,这八大总督享有极大的权力,可以说在他们的地界,他们就是王法。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清政府真的会容许他们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成自己的吗? 显然不会。这里面级别最高的当属直隶总督,略低于直隶总督的便是两江总督,两江总督为何如此厉害,居然可以稳压云贵、陕甘、两广、湖广、闽浙、四川,它厉害就厉害于它管的地方对清朝非常重要。

什么样的地方才会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三种地方,一种是军事要塞,有它和没它,区别可以说天上地下,比如说北宋的燕云十六州就属于此类,还有一种是具有重要政治价值的好地方,敌人要是占据了这里,就容易鼓舞敌人的士气,我方要是失去了这里,将会对我方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这里举例可以是三国时期的长安对于一出祁山的蜀汉的价值。 这第三类就是它具有极为强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地区,有这个地区可以缓解粮食和经济以及人才的危机,符合第三类的当然是当年的江苏和江西,所以这也是为何两江总督府被称为两江的原因——一曰江苏,一曰江西。

但我们都依稀记得,两江总督府管三个省啊,但这其实有误会,由于江苏省实力实在太强了,康熙朝称之为江南省,这个江南省势力太强了,清朝便将江苏一分为二,割裂出来了安徽省,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江苏江西还有安徽这三个省都向来是经济大省同时又是文治大省,每年都会出许多高考状元,在这里担任总督简直不要太有前途,政绩那是随便捞捞就有了——古代辖地如果有读书人中了秀才以上的功名便算有政绩,搁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这儿,读书人怎么会少呢?

江苏安徽和江西除了都是文治大省外,它们的经济也非同一般,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也得依靠这三省,这三省人烟稠密且又都是产粮区,在两江做总督可以说是清朝做官的梦寐以求的好职位了,历代清朝在此担任两江总督的大都是名臣,都很有政绩——比方说大清第一清官于成龙,他后来就被康熙皇帝任命为两江总督。

按理来说,在两江总督的地界,应该没有官员敢来和两江总督对着干,但万事无绝对,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有些时候确实会被江苏巡抚为难。

听上去确实非常稀奇,堂堂两江总督,怎么会收到江苏巡抚的刁难呢?这就要介绍一下江苏巡抚了,他是省级长官,那必然会干预江苏省的许多事物,这本来不错,但问题是两江总督也在江苏省内,你巡抚衙门总揽江苏省大事了,那我两江总督府也在你江苏省内,我还要听你巡抚衙门使唤吗,而且江苏巡抚衙门在苏州,理论上江苏省省内应该有的所有州府,而两江总督府设在南京府,理论上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都受他的管制。

看出来哪里不对劲了吗?一个江苏居然有两个中心:苏州是巡抚衙门,理论上要管整个江苏省,不然干嘛叫江苏巡抚衙门哩,但是在南京又有一个中心“两江总督府”那江苏省一旦有什么事情,是去找苏州呢,还是去找南京呢?

有人说既然这样巡抚衙门难道不能直接受两江总督府的节制吗,答案是,历史上他们真的不受对方节制。巡抚衙门也好,总督衙门也罢,他们都是单独向朝廷汇报情况的,不存在相互同属关系。

清朝立国之初,为了方便作战才设立的八大总督,真以为清朝不害怕这八大总督权力过大而真的成为了独立的法外之地,也就是一开始说的那种在他们的地界,他们就是王法这种局面吗?显然不可能,尤其是江苏省这种清朝经济文治命脉根本之地决不能让同一个声音完全掌握,即留一个苏州的江苏巡抚衙门,又备一个南京的两江总督府,这是一种比较鸡贼的做法,一方面使得两江总督大权在握,可以更好的宏观调控,但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两江总督府欺上瞒下,拥兵自重。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这个问题问的好!在很多人的眼里,总督比巡抚大啊,甚至有的人认为,总督不是巡抚的上司吗?怎么可能斗不过巡抚?这完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首先纠正一下大家认识上的偏差,总督和巡抚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

好了,下面我们详细来讲一下总督和巡抚的来历,职权,品级等方面的区别,看完你就会明白,两江总督为什么会斗不过江苏巡抚。

在清朝,两江总督是一个非常显赫的职位,在8大总督中排名第二。这8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湖光总督。

为什么说他排名第二呢?排名第一的是直隶总督,这个没有任何争议,天子所在之地,绝对的龙头地位,他沾的是政治的关。而两江呢,沾的就是经济的光。

清朝两江总督所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江西。为什么叫两江总督呢,因为在清朝前期,江苏、上海、安徽统一叫江南省,而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省份,是大清朝的钱袋子,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都来自江南省。所以,两江总督能排名第二。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皇帝觉得江南省是一个危险的存在,于是大手一挥,给分割成了现在的江苏省和安徽省。

再来看看他们的官职、品级。

两江总督,算正二品,加兵部尚书,算从一品。江苏巡抚,算正三品,加兵部侍郎算正二品。从品级上看,江苏巡抚输那么一丢丢。

再来看看他们的职权与管辖范围。

总督主要掌管辖区内的军事,有部分行政管辖权。巡抚掌管一省的行政大权,但也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从实际权力上看,总督虽然管辖的范围大,但是却没有巡抚的实际权力大。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套用到总督身上也很合适。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清朝为什么会设置8大总督。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巡抚管理一省,又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那为什么还要设置总督这么一个职位?

清朝初期,担任8大总督的都是满人,担任巡抚的大部分是汉人,那么目的就很明显了,总督的任务就是监督巡抚,防止汉人造反。如何防止呢,授予军权,所以,这个时候,总督基本就是管理军事。

在这里插一嘴,清朝的军事力量,在一个省内,除了总督总管军事,还有一个实际带兵打仗的提督,相当于军分区司令,这些人掌握的都是绿营兵,也就是以汉人为主的部队。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部队,满洲八旗军队,这个相当于皇帝的直属部队,每个省份都设置将军一名,来统辖这个省的八旗军队,这个军队,总督、巡抚、提督谁都调动不了,只有皇帝能调动。

到了清朝后期,两江总督又兼南洋通商大臣,开始涉足经济管理,另外,清朝末年战乱不断,太平天国,捻军,让两江总督的地位不断提高,既能领兵打仗,又能搞活经济,比如张之洞大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江总督显然有独立王国的意思了,为了制衡两江总督,皇帝会更加信任江苏巡抚。

所以说,从清朝开始设置8大总督那一天开始,就意味着在全国有两套行政系统,一套是18省巡抚统帅的府、州、县系统,一套是总督管理下的府、州、县系统,两套系统相互制衡。

总督对巡抚的工作有意见,不能直接罢免巡抚,只能是给皇帝打报告,弹劾巡抚,同样,巡抚对总督不爽,也可以给皇帝打报告,弹劾总督。最后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里。

总结一句话,总督和巡抚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总督管理的范围虽大,但是实权太少,巡抚虽然只管一省,但是大权在握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所以,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也是有可能的。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说到两江总督名称的来源,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两江总督的江是因长江而来,但实际上两江总督所说的江并不是长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们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绍了,而江南省大家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设置的一个省份,由现如今的江苏和安徽构建而成,后来随着历史局势的发展,才逐渐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苏两个省份。

原本两江总督只管辖这两个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两个省份后,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却由原本的两个省份增加成了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西、江苏和安徽。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冲突

两江总督的官邸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当时两大省会之一的的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的江苏巡抚,官邸所在地则在江苏当时的另外一个省会苏州。

因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官邸都位于江苏,所以在权力重叠之下,二者就发生了不少的权力冲突。

不过像提问中所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话语我觉得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虽然说清朝中早期时两江总督确实无法对江苏巡抚进行太多的压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两江总督对江苏巡抚仍然是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我觉得不能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我们只能说,为什么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

至于在清朝时期品级、统辖范围远远超出了江苏巡抚一大截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拿捏不住江苏巡抚,其实主要跟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分配以及定位有关。

在说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关系。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单纯论本身的官职来说,是正二品的官职,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会给两江总督授予的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衔,那么两江总督的品级将会晋升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设置东北总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8个总督官职,这八大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

在这些总督官职中,要论地位最高者当属掌管着天子脚下直隶省的直隶总督,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这些总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跟两江总督掌管地区的富庶有关。

在清朝的所有地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两江总督所掌管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省份在古代属于江南地区,自唐宋大量汉人南迁之后,江南地区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渐渐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天下粮食出产的中心。

这点在以粮食为重的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两江总督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了。

而除了丰厚的粮食出产,江南地区还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以及盐产业,种种的税收,更加无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

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所统辖地区的粮食出产、财政税收占据了整个清帝国的重中之重,两江总督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两江总督所掌握的军权

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不过虽然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总的来说,两江总督的权力更多还是偏向于军权方面的。

在军权方面,两江总督所掌握的权力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直属于两江总督的督标,这是独属于两江总督的部队,只有两江总督能调遣。

第二部分就是对所辖地区内其他部队的调遣,如果情况紧急的话,两江总督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续直接调遣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直属的抚标、提标部队的。

如果情况更加紧急一些的话,那么两江总督还可以通过获得朝廷的授权调遣自己统辖内的其他绿营兵。

当然,无论情况再怎么紧急,两江总督都是不可能调遣得了八旗军队的。

两江总督在江苏的行政权上比不过江苏巡抚

从总体上来说,清朝中早期的两江总督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大区司令。

不过两江总督虽然能调遣巡抚和提督们的直属军队、拥有着统辖巡抚和提督们的权力 ,但是在名义上,巡抚和提督却并不是两江总督的手下。

在名义上,两江总督和巡抚、提督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动得了他们,他们互相之间是产生了相互节制作用的。

如果巡抚和提督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两江总督是无法直接处理他们的,他只能通过上报皇帝来弹劾他们,而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巡抚和提督们也可以通过上报皇帝来对总督进行制衡、弹劾。

不过因为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处理他们地位关系的时候,一般首先会偏向于两江总督,然后再偏向于巡抚,最终才是提督。

单纯论军权以及大范围的统筹权来说,江苏巡抚是根本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江苏省内的民政处理大权,两江总督就比不过江苏巡抚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让总督拥有太过于庞大的权力。

要是如果总督既拥有了庞大的军权,又拥有了庞大的民政权力,其实就跟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差不多,将会对清朝皇皇帝的权力产生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权力分配给了巡抚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皇帝觉得两江总督的权力太过于巨大了,为了对其进行制衡,就给予了江苏巡抚庞大的权力以及和两江总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产生巨变之前,两江总督才迟迟无法完全压制住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总督中第三名,仅次于东三省总督和直隶总督。它主要负责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省府位于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况下,两江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可以通过加衔兵部尚书高配至从一品。在清朝历史上,先后共有98任两江总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江苏巡抚,最开始叫做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江苏、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时,康熙觉得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于是将江南拆分为江南江苏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苏”这个名字取自当时江苏省内最大的两个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安徽则取名“安庆府”的“安”和与“徽州府”的“徽”。

此后,江苏巡抚就只负责管理江苏省的民政、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其官阶为从二品,但可通过加衔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从这层意义上说,两江总督不仅官阶要高于江苏巡抚,其管辖的地盘也要远大于江苏巡抚,所以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明显要高于江苏巡抚。

再加上清朝前期,总督多为满人担任,巡抚多为汉人担任,所以正常情况下,江苏巡抚是决计不敢去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抚和总督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递交密折。

换句话说,巡抚也有权力监督和弹劾总督。在这种背景下,两江总督的权力和地位虽然高过江苏巡抚,但它却管不了江苏巡抚。

同时,在清朝前期,如果总督和巡抚之间真发生矛盾,皇帝一般会各打五十大板。所以为避免两败俱伤,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争斗,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或者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会斗个你死我活。

也正因为此,在清朝前期的时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时,江苏巡抚张伯伦弹劾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这个事情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大规模相斗的事情,并且从明面上,也都是江苏巡抚礼让两江总督,甚至一旦江苏巡抚有空缺,原则上也是先有两将总督提出备选人选上报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时,尤其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东南地区战事不断,而且上海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导致两江总督所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虑对其进行限制。

当时,江苏田粮盐税,当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钱袋子。在两江总督已握重兵的情况下,如果再把江苏的财权给他,很容易让他借着这个乱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他有了枪杆子和钱袋子,一旦有异心,谁还能制衡得了他?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就只让两江总督管江苏的军事,不涉足江苏省的任何经济民政。同时,朝廷还特意挑选一些威望和资历都非常显赫的人来担任江苏巡抚,借以制约两江总督。比如,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时,朝廷特意让和他齐名的李鸿章来担任江苏巡抚。

甚至而言,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发生矛盾时,朝廷还会故意偏袒江苏巡抚。也正因为朝廷对两江总督的种种制约,这才让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超过两江总督,这也导致后来两江总督时常斗不过江苏巡抚的现象。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总督和巡抚都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大员,在明清两朝,行省制度逐渐完善,清朝全国设置有23个行省,每个省设置一位巡抚,一般只管行政大权,参与巡视军政,民政,加“侍郎衔”从二品。又在一个省,或多个省,设置一名管理这些行省的行政,军政,经济的官员,也就是总督,加“尚书衔”正二品,所以不论是职能范围还是官衔,总督都是高于巡抚的。两江总督左宗棠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清朝从雍正设立直隶总督,到光绪年间设东三省总督,清朝总共有11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漕运,河道总督,除了最后的两个外,其他的九个总督均有管理地方的职责。总督侧重在“督”,所以总督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却属于朝廷派遣到地方上,督查管理地方的中央外派官员,这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

九大总督辖区

巡抚制度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基本完善了,巡抚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长,偶尔监管卫戍工作,也有在特殊情况时,总督会兼任某行省的巡抚,这样就会被称为督抚。巡抚和总督一样,侧重在“巡”上,也一样是中央的外派官员,既然都是中央外派官员,所以他们都只需要直接听命皇上就行,但是就有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当某行省的巡抚和总督,都驻守在同一个城市时,总督和巡抚的权利都会被同时节制,还好大多数时候他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李鸿章曾任职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设立

两江总督在清朝顺治年间就已经设立,最初管辖的区域是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后改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两江总督的总督府设置在南京城。两江总督总管三省的一切军政事务,和别的总督不一样,这是从一品官职。并且这是个绝对的肥差,因为在之后的年代,两江总督还兼管两淮盐政,负责对外通商事务,历史上很多名臣都担任过两江总督一直,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

两江总督管辖范围

江苏巡抚管辖的江苏行省是在康熙六年才成立的,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市,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是互不冲突,只是互相节制而已。在最初,江苏行省的经济条件就有很多的优势,这里是粮食的主要产区,另外河道丰富,靠近沿海,所以税收也让江苏比其他很多行省经济条件好,但是在最开始两江总督的地位,仍然是要高于江苏巡抚的,历史上,朱国治,林则徐,李鸿章均曾担任过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辖区

为什么两江总督权力处处受制,还比不过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提高是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清朝和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开始在沿海开设通商口岸。江苏行省,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最先得到发展的地区之一,而江苏巡抚,也随着辖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变得更加重要。两江总督因为权力过大,中央也对他进行了一些限制,主要负责军政上的事务,在行政上的事务就很插不上手,由各省巡抚来监管。

晚清开通通商口岸

除此之外,巡抚也有权在军政上对总督进行节制,又在南京设有江宁将军一职从一品,汇报事务还排在两江总督之前,后来安徽,江西两个行省,被划出了两江总督的辖区,只是名义上归两江总督管辖,这也造成了两江总督权力的进一步下滑,不过好在之后两江总督分到了两淮盐政,五口通商等事务,不然两江总督就真成了最惨总督了。

两江总督府

所以两江总督,行政被分权,军政被分权。只是名义上官衔比江苏巡抚高,但是两人都只受皇帝的调遣,地方税收什么的又和两江总督无关,所以两江总督受到的限制非常大。但是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是一方大员,实际工作中很少会出现直接的冲突。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题目似乎有误导之嫌。

清朝的两江总督所辖之地是清朝的根本所在,国之命脉,因此,两江总督一职是地方督抚的第一人,所谓疆臣领袖,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可能任由他的部下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因为后果很严重。

两江总督的辖区由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组成,包括现在的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的全部辖区,还包括今天浙江省舟山市全部以及湖南、湖北、浙江三省的个别市县和乡镇。

两江的战略地位是元朝建立起来的。当时元朝定都北京,而京畿所在的燕赵地区不是粮食高产区,且物产单一,无法解决京城里皇宫、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将建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取直,甩开洛阳,由杭州直达北京。

而两江地区则不负众望,真正是物阜民丰。

两江地区自古便是亚洲最好的产量区,在地理位置上,它几乎与西亚新月地带一模一样,气候常年受太平洋季风影响,雨量丰沛,日照充足,一年三季都有高产作物。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远古两江的民众就发明了今天最为人称道的循环农业方式,即农田种水稻,岸上种植桑树养蚕,蚕粪则用来养鱼虾,鱼虾粪便用来肥田,使得两江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并促使两江地区成为世界丝绸之乡,手工业异常发达。南宋和明清之际,两江地区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有清一代,两江地区的田赋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0%以上,最高达80%,仅江苏一省就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0%。

这样,皇帝就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模式,即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经济支柱,为中央枢廷和常备军队输血。而帝国的其它地方则尽量保持自给自足,遇有战事或灾荒,由中央拨款支持,派军队或官员去镇压或赈济。所以,元、明、清三朝,两江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清朝更是强化了这种模式,设立了专管粮食运输的漕运总督和仓场侍郎等官职,并沿大运河建立了粮食储备和平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两江总督的地位。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文现象,就是两江地区对清朝的官场影响。两江的三个省中,江苏和江西省,与相邻的浙江省一起,成为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善读书的地方,每届的礼部会试和殿试,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新科进士出自两江。朝廷重臣中,尤其是南书房师傅、都察院御史、翰林院翰林和言官、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以至于三殿三阁的大学士,祖籍两江的比比皆是。两江士绅对清朝的官场有着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忽视的影响力。

因此,有清一代,两江总督一直都是全国督抚中头号工作岗位,担任两江总督的人也无一例外不是朝廷重臣,就像于成龙、尹继善、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很少有不称职的。

尤其是进入晚清,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担任两江总督时,一般都需要节制江南各省的文武。这个意思是,一旦江苏巡抚的职位有空缺,原则上都是由朝廷征得两江总督同意,或直接授意两江总督直接推荐人选,就是说,当国家重臣担任两江总督时,皇帝会充分尊重他的治权,很少有两下不对板的情况发生。

一般而言,两江总督如果看江苏巡抚不顺眼,很容易就可以换人,不用费太大的周折。大多数情况下,江苏巡抚一般都是两江总督的心腹爱将担任,所以没有哪个江苏巡抚闲的无聊去挑战总督的权威。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工作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直隶总督、闵浙总督、陕甘总督,都要兼巡抚的工作。

所谓兼任巡抚工作,是指总督衙门以下,也要像巡抚衙门一样,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管理全省的官员考绩、升迁、罢黜,以及民政、粮秣、赋税、协饷、赈灾、学务、诉讼等日常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非常繁重,而且,责任重大。清朝实行的是纯天然责任政治制,官员位高权重,责任也重。平时起居八坐,威风凛凛,但一旦出事,杀头的都有。

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总督管辖的省份,巡抚还要兼总督的工作,即管理省内的绿营部队,节制总兵以上的武官。遇有战事,巡抚要挺身而出,作为豫省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军事。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巡抚成了天下巡抚们心中的首善之地,那个由模范巡抚田文镜开创的天地,自有一番让各位抚台大人怦然心动的好处。

据《清朝通典》卷23记载,总督“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尤其是最后一句“修饬封疆”,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总督就是巡抚的上司。

大多数情况下,巡抚有的权力总督都有,但总督有的巡抚则没有,这主要是军权。总督所辖各省的绿营驻军都归总督管,而地位与总督一样的驻防将军则只管八旗驻军,有战事时他甚至也也要服从总督的指挥。设想一下,如果巡抚可以随便向总督叫板,那朝廷为什么还要设总督一职,干脆裁撤了用巡抚取代,还能省一大笔银子。

所以,大的原则上,总督的职责偏向军事,巡抚的职责偏向民政。但也因地因时而异,遇有战事,总督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直接指挥巡抚。但巡抚也带兵,江苏省的抚标中军是全国各省中人数最多的几个省之一。但两江总督的兵则更多,除了督标以外,两江各省的绿营部队、长江水师、各省武官中的提督、都统、总兵,悉归两江总督节制。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对所辖各省巡抚人事任免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督对所辖巡抚有人选推荐权和一票否决权。这其实是皇帝的一种变相的授权,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惯例都如此办理。在皇帝心目中,一个地方的安危要远远高于吏治和其它的目标,而保一方平安主要依靠总督而不是巡抚。

两江总督实际上是与江苏巡抚分治江苏省。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将原驻江宁的江南左布政使迁往安庆,改为安徽布政使,另设江宁布政使,直属两江总督,下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六府州之地。实际上是划江而治,江左之地归总督。

同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现在的上海市辖区,归苏松太兵备道管辖,直属两江总督,上海等于是两江总督的直辖市。苏松太兵备道也叫上海道,或者上海海关道。

此外,两江总督兼管河务、长江的江防(操江)、两淮盐政、南洋大臣、五口通商事务等。

所以当时的江苏巡抚并不像其它省的巡抚一样权力可以覆盖到全省,尤其是,学务是其它省巡抚的要务,而江苏则全被总督所夺,甚至不能染指一二。能管全省的是江苏臬司,江苏的司法权还是完整的。

清朝的督抚同为封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尤其是康熙皇帝发明密折制度以后,督抚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什么,皇帝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

尤其是,督抚都有都察院的例加衔,分别例加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而御史的督察权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本人不怕乱子大,别说是上司,参太后都在他的权限范围之内。所以,清朝的地方督抚的确有互相攻讦的事。

但督抚由于位置太重要,一旦互参,后果很严重,皇帝也很少和稀泥,都会有个结果。一般来说,皇帝会偏向总督,很少例外。而且,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会调离原来的职务。就结果而言,大多数情况都会两败俱伤,很少有一方全身而退的。所以,作为发起的那一方,在发起时必须权衡利弊,考虑清楚再下手。

题主说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事,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有清一代,江苏巡抚找两江总督的麻烦,闹得朝堂不得安宁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但结果是两败俱伤,江苏巡抚一方吃了大亏,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试了。

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四月),江苏巡抚张伯行向康熙皇帝奏报,江南乡试发榜后,数百名学子抬着财神塑像进入学宫,抗议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造成考试不公。张伯行据此参劾两江总督噶礼。

噶礼姓董鄂氏,是正红旗满洲人,他的四世祖是开国功臣何和礼,他的母亲与曹寅的母亲一起给康熙皇帝当过乳母。因此,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亲厚,像自己的亲兄弟,给他的待遇,也与曹寅一样。

噶礼本来是循祖上军功例,加国子监荫生,后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起家,当过山西巡抚,与他的另一个后任毓贤一样,是个酷吏,而且,他还是一个贪官。他在山西巡抚任上就曾被御史参劾,说他贪婪无状,酷吏害民。但康熙皇帝回护他,还让他升了两江总督。

噶礼仗着皇帝的宠爱,十分狂傲。康熙皇帝的回护加重了他的自负,他甫一到江宁,立即以克扣钱粮为由弹劾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康熙皇帝准如他请,罢了这三人的官。

但噶礼不算完,继续参劾苏松太道贾朴、苏州知府陈鹏年、松江知府朱廷志、江宁常镇通海道徐廷世等人。康熙皇帝毫不犹豫地撤了他们的差,然后命刑部尚书张鹏翮彻查,要治他们的罪。

更过分的是,噶礼还向皇帝举报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亏空严重,要求皇帝允许他抄没他们的家产抵债。康熙皇帝没有理他,但私下里将此事告诉了曹寅。曹寅和李煦此前自认为与噶礼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那以后与噶礼势不两立。

噶礼这种一篙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极其罕见。他刚刚到任,情况都还没摸熟,就把江苏省委和省府连窝端了,接着又将半个省的官员一网打尽,纯属不顾大局。

更何况,像江宁常镇通海道等是他的直接下属,压根就不是江苏省管干部,如果看不惯可以直接换人,没有必要捅到皇帝那里,断了人家辛苦读书的后路不说,以后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曹寅和李煦的身份与他一样,都是隶属于内务府的上三旗的包衣出身,等于是皇帝的私人,而且是皇帝派在江南的耳目,圣眷甚至比他还优隆,连曹李二位都想动,噶礼如此不讲政治,简直是丧心病狂。

噶礼是个情商很差的人,做官缺乏韬略和章法,做人也欠厚道。尤其是,他下车伊始,就把自己摆在了整个江南官场的对立面上了。

所以,当他主持的江南贡院出问题时,新任巡抚张伯行第一时间出奏,并弹劾噶礼收受五十万贿银。与此同时,江宁织造曹寅也将此事密奏康熙皇帝。

噶礼也不含糊,得知张伯行参他,第一时间反击,参张伯行七大罪。

督抚互参是很严重的问题,康熙皇帝不敢怠慢,派刑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户部尚书穆和伦办案。按照惯例,督抚互参肯定有一个要离任,因此皇帝会在附近找一个封疆大吏参与办案,待案情明了时好接替离任的那个人,漕运总督赫寿就是这样一个备胎人选。

康熙皇帝一开始还是袒护噶礼,一方面是他与噶礼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噶礼职务上的尊重。噶礼出事,康熙皇帝会给他充分辩解的机会。尤其是,康熙皇帝还将张鹏翮调查来的细节透露给他,让他了解办案的整个过程,而弹劾案的发起人张伯行并没有这个待遇。

开始时,张鹏翮揣摩圣意,曲意袒护噶礼,因此向康熙皇帝奏报处置意见,张伯行革职,噶礼降一级留任。对于噶礼收受贿赂一节,以查无实据为由不予追究。

但朝中的江苏籍官员对此大为不满,他们纷纷上疏抨击张鹏翮办案不公,袒护噶礼,而且,让康熙皇帝意外的是,朝野上下,汉大臣同仇敌忾,几乎全是支持张伯行的,许多满大臣也参与其中,并且揭发出噶礼参与皇八子胤祀争储。

同时,康熙皇帝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中渐渐了解了真相,尤其是他们在密折中报告说,江苏省地方官绅群情激奋,如果再袒护噶礼,江苏有可能出事。这让康熙皇帝深感不安。

于是最后的处置结果是,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康熙皇帝念旧情,明知噶礼贪腐和辜恩,却仍然放过了他。

康熙皇帝对两人的处置是基于不同理由的,把噶礼革职,是因为他贪腐和犯了众怒。把张伯行革职留任,是恼他以下犯上,给他惹事。

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

噶礼撤职回京不久,噶礼的母亲“叩閽”告御状,说噶礼伙同他的弟弟色勒奇、儿子干都等在食物里下毒,想毒死她,噶礼妻子与噶礼另一个养子干泰则纠集一伙人去拆他老娘的房子。

噶礼母亲是个重量级人物,出入大内像回家一样,她的话在康熙面前极有分量。康熙听他乳母告状,几乎是血脉偾张,恨不能立即把那几个不孝之子抓来亲自打一顿。

经刑部审讯,一切属实,这下,噶礼彻底完蛋了。刑部拟的是,噶礼凌迟,其妻绞刑,色勒奇和干泰斩首,家产籍没入官,其余家人发往宁古塔为奴。康熙皇帝念旧情,不忍他凌迟弃市,加恩令其自尽,其妻也一并自尽。前几天还不可一世的噶礼竟家破人亡了。

噶礼弑母是康熙一朝轰动朝野的逆伦大案,他的老娘估计是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一类的人,为了家庭琐事搞得两个儿子身败名裂,甚至凌迟和斩首,也是一朵奇葩。

噶礼和张伯行一案,是很极端的情况,不能由此得出江苏巡抚可以随便挑战两江总督那样的结论。

发生那样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皇帝用人不当。噶礼这样的人实际上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康熙皇帝如果实在想栽培他,可以让他去当只有旗人才能当的驻防将军,地位甚至高于总督,但没有总督重要,不会误大事。但康熙皇帝昏了头,过于看重人情了,以至于噶礼德不配位,搞乱了江南官场。

爱之适足以害之,康熙皇帝这辈子最重旧情,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就像后来的曹寅、李煦,他想关照的私人,都没有有好下场。

如果没有两江这段经历,噶礼家里也许不会酿出弑母那样的大祸。所以,时也,命也,运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